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201、快閣
快閣
  快閣位于縣城泰和中學校園東南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初為奉祀觀音大士之所,名“慈氏閣”。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縣令時.更名“快閣”。元豐年間。黃庭堅任縣宰時作“快閣詩”后,名聞天下。快閣占地400平方米,通高20米,磚木結構,三層翹角重檐,四周三米回廊。閣體負棟而立36根圓木柱.回廊有12根大紅米石柱。檐楔彩色蘺頭,梁雕翔龍舞鳳。青磚墁地,圖飾穹頂,頭覆瓷甌,角系銅鈴,花格窗欞,磚砌拱門,座北朝南.門上石匾為沈遵手跡“快閣”,兩側石柱鐫有對聯。廳墻正面嵌有黃庭堅石刻畫像,像下有黃庭堅自題像贊:“似僧有發,似俗有塵;作夢中夢,見身外身。”照墻兩側有陸游手書“詩鏡”碑和黃庭堅手書“御制戒石銘”碑——黃庭堅在泰和任知縣時,摘錄宋太宗的警句:“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可見……[詳細]
官溪胡氏宗祠
  官溪胡氏宗祠位于玉山縣東南部仙巖鎮內村境內,距縣城約30公里。宗祠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占地面2264.2平方米,建筑面積3386.3平方米,規模宏大,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十年(1884)進行的擴建,仍保持了明代建筑的藝術風格,飛檐翹角,雕刻精致,斗拱迭飾,特別是巍峨宏偉的十一開間大門廊為宗祠建筑中所罕見,整個建筑群多處浮雕,圖案豐富格調古樸素雅,是座具有江南傳統韻味的府第式宗祠,以徽派建筑風韻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筑之林。宗祠建筑線條粗獷,作風淳樸,是民間建筑的精品,江南典型的大宗祠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時期南方最具代表性的高等級鄉土建筑,是古代民間建筑專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建筑技藝上的高超本領,對研究古代民間建筑特別是祠堂建筑形式和技藝具有重要的價值。……[詳細]
珠山明清御窯遺址
  御窯廠也稱“御窯國家遺址公園”。該遺址地下遺存極為豐富,所產瓷器稱“官窯器”。已出土元代官窯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樂、宣德、正統、成化、弘治、正德年間的各類器皿,成為中華古代文明的共同記憶。在市政府大門的五米處,尚有石井一口,它是明御廠遺址留下來唯一的地面遺物。現已發掘多處元明清官窯遺址,里面值得看的還是景德鎮博物館,御窯廠本來是專做官窯瓷器的,現在只剩下一個很小的遺址,里面的博物館陳列了一些景德鎮從古至今的歷史,制陶的工藝順序瓷器品種,釉的分類和歷史,對于了解景德鎮這個千年文化瓷都有很大幫助。御窯廠,是明清兩代為供應宮廷所需瓷器而設的機構。明洪武年間始設于江西景德鎮。明代一般由宦官充任督陶官;清初由工部、內務府派員,或由江西巡撫主管。乾隆以后,以榷九江關使管理,并以饒州同知、景德鎮巡檢司監……[詳細]
204、契真寺
契真寺
  契真寺,坐落于贛縣田村圩鎮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漢朝古寺。契真寺初名“棄假寺”,后名“契假寺”,復改“契真寺”。現契真寺羅漢殿佛座中有五言詩云“漢代棄假寺,唐代易契真”的記述;寺內藏古聯“漢朝契假寺,秦代天叢山”亦可知寺名的沿革。棄假寺初建于田村村北的天叢山。建寺初期非常簡陋,香火不旺。漢代有十八儒生投宿于寺,遺下十八真經,即現存的十八部《佛名經》,香火始轉旺盛。至唐,遷建寺于田村街市中心的銅鑼窩(即今址),始改名為“契真寺”。寺自唐而來,幾經滄桑,經歷代修復、擴建,至民國初年有大小殿宇18座,占地9.85畝。傳說漢代有十八儒生投宿契假寺,及曙,寺物如故,而亡其人,唯遺佛經十八卷。以人數與經數皆為十八,遂名《十八羅漢經》。又因其有靈瑞之光又名《瑞經》。明朱多炬有《瑞經記》,清順治十三年(16……[詳細]
白鷺村古建筑群
  白鷺村古建筑群(含恢烈公祠(含院墻、旗桿石6組)、王太夫人祠、興復堂(含院墻)、佩玉堂(含院墻)、福神廟(含院墻)、書箴堂(含院墻)、蘭善堂、拱祥堂(含院墻、門樓、)書升堂、鼎福堂)白鷺村位于江西省贛縣的最北端,毗鄰興國縣和萬安縣,故有“一腳踏三縣”之稱。白鷺村得名于宋紹興六年(1136年),白鷺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濃厚的贛南客家文化。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1-3]2006年入選“中國十大古村”。到目前為止,白鷺村是江西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在2006年9月18日于湖南桂陽閉幕的“中國郴州生態(民俗民居)……[詳細]
馬祖塔亭
  馬祖塔亭馬祖塔亭坐落在靖安縣寶峰鎮寶峰禪寺后面,為中國佛教禪宗南天八祖馬祖道一而建造。唐貞元四年(788年)正月,馬祖80歲時率弟子登建昌石門山(今靖安寶峰),愛其山水奇勝、洞壑平坦,遂對隨行弟子曰:“吾朽質之日,歸骨于此”。同年二月初一圓寂。弟子遵其囑,奉靈骨舍利藏于寺后窖中。唐貞元七年(791年),德宗李適派左仆射同平章事權德輿來到建昌石門山內為保存馬祖靈骨舍利而造塔,權親撰塔銘。元和八年(813年)憲宗李純賜馬祖謚號為“大寂禪師”,塔號為“大莊嚴”。大中四年(850年),宣宗李沈令江西觀察使裴休重修馬祖塔,并敕賜塔額為“寶峰”,故寺亦易名為“寶峰禪寺”。后又有人建木亭以護衛。宋元豐八年(1085年),又重新建造石亭以護之。亭高5.5米,深5.17米,六柱六角寶蓋式頂,全身用花崗石為材料……[詳細]
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
  聞名于世的上饒集中營,是國民黨1941年1月初發動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之后,同年3月在江西上饒周田、茅家嶺、李村、七峰巖等地設立的一座規模龐大的法西斯式人間地獄。這里當時監獄四周架設起鐵絲網,負責管理的是軍統康澤系特務。第三戰區特務團調遣一個加強排擔任看守,監獄門外有荷槍實彈的衛兵日夜站崗。主要囚禁皖南事變中談判被扣的新四軍軍長葉挺和彈盡糧絕被俘的新四軍排以上干部,還有部分從東南各省地方以上抓來的共產黨員和其它愛國進步人士,共700余人。這些愛國志士在獄中秘密黨組織的領導下,同兇殘的國民黨特務進行了英勇的斗爭,并成功地舉行了著名的茅家嶺暴-動和赤石暴-動,譜寫了一曲曲氣貫長虹的無產階級正氣歌.為了緬懷在集中營犧牲的近200名革命烈士,繼承先烈遺志,黨和人民政府于1955年在茅家嶺建立革命烈士陵……[詳細]
208、八境臺
八境臺
  八境臺坐落在贛州市北八境公園內,章江和貢江在這里匯合,為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八境臺建于北宋嘉氈年間(1056-1063年),因郡守孔宗瀚筑臺后繪制《虔州八境圖》,并以圖求詩于蘇軾而得名。歷代文人在這里的題詠甚多。八境臺依城墻建造,臺高28.5米,總面積574平方米,朱樓碧瓦、雄麗壯觀,屹立在章貢兩江匯合處的古城墻上。登臺遠眺,但見碧波白帆、綠樹紅樓,江風迎面撲來,使人心曠神怡。交通八境臺位于市區最北端,沿著文清路往北到建國路,沿建國路一直到底即到。江西贛州市……[詳細]
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
  南昌市新四軍軍部舊址,建于1915年,是北洋軍閥張勛的公館,內有兩棟磚木結構樓房和一棟平房,屬中西合璧的古建筑。1938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駐扎于此,完成了組建新四軍的艱巨任務。由八省紅軍游擊健兒組成的新四軍走出深山老林,路上了北上抗日征途,成為華中抗日的中流砥柱,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因其歷史價值重大面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舊址內設有4個展覽:一是新四軍軍部舊址復原展,展出新四軍領導人葉挺、項英、曾山、黃道、周子昆、鄧子恢、陳丕顯、賴傳珠辦公和居住的房間及他們的生平圖片展。二是《鐵的新四軍》大型展覽,分為四個展廳:鐵流滾滾出深山;群英聚集南昌城;大江南北抗敵寇;鐵軍精神萬代傳。全面、系統地展現了新四軍從1937年成立至1947年改……[詳細]
修水兜率寺
  渣津是宗教圣地。早在晉代有吳猛和許遜(許真君),煉丹于黃龍山及龍安山,為民除害,追趕孽龍,留有許多故事傳說。后來許真君被尊為凈明忠孝道教派祖師,民間稱為“忠孝神仙”、“西江砥柱”、“普天福主”。渣津老街修建有規模宏偉的萬壽宮,歷來香火旺盛。是歷史上集宗教、經貿、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活動場所。兜率禪寺始建于隋開皇年間,是修水佛教傳播最早的-道場。唐宋達到鼎盛時期,宋代為本縣六大禪院之一,歷代高僧輩出。僧墓、古跡眾多,2002年釋法照禪師主持投入巨資重建梵宇,其建筑規模、規格將建設成為江南著名寺院。2007年9月,由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授牌為“江西省重點寺院”。兜率寺興盛時建筑頗廣,宋代邑人黃庠,大文學家曾鞏,清代翰林院學士毛奇齡等曾為兜率寺寫過碑記文章。宋代“殿舍中嚴、齋宮、宿廬、庖幅之房布列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一本区免费高清视频 | 看a在线先锋影音 | 日本高新在线亚洲视频观看 | 日本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va中文字幕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动漫第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