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跡介紹

紅軍臨時戰地醫院舊址
  紅軍臨時戰地醫院舊址位于清流縣林畬鄉舒曹村石寨下自然村仁壽峰山腳下。1933年7月至8月間,彭德懷、滕代遠率紅軍東方軍首次入閩作戰,轉戰于寧化、清流、連城、歸化、將樂一線。此時正值盛夏酷暑,山村痢疾橫行,紅軍中染病人員頗多,加上戰事頻繁,傷員驟增,紅軍后方醫院又遠在寧化西南20余里的茶湖崗,運送困難,因此許多傷病員無法得到及時救治,部隊減員嚴重。為了更好地及時救治傷病人員,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人員損失,保存有生力量,紅軍東方軍指揮機關便利用石寨下特殊的地理條件,設置了臨時戰地醫院,為及時搶救紅軍中傷病人員的生命,保存紅軍戰斗力并進而達成戰略目的發揮了重要作用。1934年3月,為阻止國民黨軍第10師向中央蘇區推進,紅7軍團和福建軍區寧清歸軍分區獨立7團在將樂、歸化(今明溪)交界的銅鐵嶺設伏阻敵,寧……[詳細]
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領導機關舊址(芝山紅樓)
  芝山紅樓,又稱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紀念館,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芝山南麓的勝利西路118號。紅樓原為美國教會創辦的尋源中學的校長樓,1932年4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后,毛澤東同志曾居住在這里。建筑為三層磚石結構樓房,占地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480平方米,其中陳列室面積400平方米。樓坐北朝南,底層為地下室,墻體用條石壘砌而成,二、三層為磚木結構,紅磚砌墻,故有“紅樓”之稱,小巧美觀,引人注目。樓內有7個房間,二層西南側帶有前廊,羅馬拉式拱頂,三樓有涼露臺,平面布局較合理,有明顯的西式風格,樓前有廣場,后有花園庭院,四周筑圍墻,正面和東側圍墻上留有工農紅軍攻克漳州時書寫的革命標語和口號。紀念館館藏豐富,有文物近千件。既有閩南地區革命活動的大量黨史資料,又有紅軍攻克漳州照片、紅軍……[詳細]
下杭路曾氏祠堂
  下杭路曾氏祠堂位于福州市臺江區下杭路196號,該地原為王蓮蓮丈夫鄭誠家族所有,后售予清末民國福州第一大紙行老板曾文乾。曾購房后由其堂弟曾文敏督工建造曾氏祠堂,為福州較有代表性的家祠建筑之一,后被攀附為曾鞏后裔祠堂。該曾氏家族,原是從長樂感恩村遷來。祠堂建于民國14年(1925年)。坐北向南,原有兩進,首進臨街為商行形式,以供出租。二進為祠堂正座,依次有門廳、回廊、祠廳,祠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周圍用封火山墻。大木架橫梁跨度大,石柱題刻楹聯多處。門墻上有“南豐衍派”、“出孝”、“入娣”等橫額石匾。保存較好。沿街建筑東側另有一側落,首進為一專祠。曾文乾樂善好施,辦了“紙幫救火會”附設在專祠的前部。約在1947年,曾文乾長子曾希驥(又名曾萬宜)將祠堂辦了“四端中學”,同三座祠堂房產(……[詳細]
馬尾潮江樓
  馬尾潮江樓位于馬尾鎮舊客運碼頭邊,現為馬尾舊街177號。潮江樓始建于清末,原為2層磚木結構建筑,面闊14米,進深28米,老板周用梁,初時開茗樓,后兼辦旅社、菜館。民國19年,潮江樓毀于大火,重建后改為3層。2017年對潮江樓進行修繕及開展王荷波事跡展陳工作。潮江樓為中共中央特派員王荷波在馬尾造船所組織-時期的居所,也是國民黨、共產黨、海軍三方“馬江會議”的會址,為市級革命歷史紀念地。2020年1月公布為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高革命烈士紀念石碑
  龍高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福清市高山鎮高山村公園內。1947年,中共福清縣工委及其所屬的龍高、東張、琯口3個區工委發動群眾,組織武裝,準備開展自衛游擊戰爭,以東張靈石山據點作為中共閩浙贛區黨委城市工作部的指揮中心。4月,龍高區工委集中武裝人員準備攻打高山鎮,但行動因聯絡上的失誤而夭折。龍高武裝暴-動-夭折后,國民黨保安隊在高山地區、靈石山“清剿”,大肆捕殺共產黨游擊隊。全縣有100多位共產黨員、游擊隊員被國民黨保安隊抓捕,被殺害50多位,福清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摧殘。為紀念1947年龍高暴-動-和龍高地區為革命犧牲的革命烈士,中共福清縣委、福清縣人民政府于1957年7月建成此碑。碑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坐北向南。碑身棱形,高8米,頂綴五星。正面刻“龍高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座長方形,長2.74米,寬2……[詳細]
346、六勝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勝塔
  六勝塔位于石獅市石湖村釵山上,六勝塔是八角五層塔心柱仿木樓臺閣式花崗巖石結構,為北宋政和年間僧人募資建造,元代重修,六勝塔是海船進出泉州灣的重要航標。<史載,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7年),高僧祖慧、宋什等通過募捐建六勝塔于山坳,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27年),該塔被元軍毀壞。根據民間傳說,1276年,南宋端宗趙昰被擁于福州,受元軍所逼,--閩南,又為蒲壽庚所阻,進泉州城未遂,一度避居石湖,并在此建行宮,后由石湖出海,死于硇洲(今廣東吳川縣南海)。石湖因而遭到元軍報復性的洗劫,六勝塔亦未能幸免。嗣后,海上貿易繼續發展,蚶江再度繁榮,民居稠密,番船所經,風檣林立。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蚶江富商巨賈凌恢甫鳩資重建。其后,該塔歷盡滄桑,1961年5月被定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文……[詳細]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昌盛樓)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昌盛樓)位于高陂鎮曲峰村,年代為1934。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曲峰昌盛樓)位于高陂鎮曲峰村天上坑自然村,始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方形,土木結構,坐西南朝東北,通面闊15.25米,總進深15米,占地面積23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單進廊院式。中軸線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雨坪、大門、門廳、天井、正樓。前低后高,正樓高二層,懸山頂,山墻擱檁。1927年9月中旬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時途徑永定,沿途宣傳革命道理,點燃了武裝斗爭的烈火,在革命處于低潮時給永定黨組織和革命群眾以極大的鼓舞。10月25日,中共永定縣委在金砂公學成立,不久,建立了中共太平區委。此后,曲峰地區的農-動在太平區委的領導下,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11月,曲峰村的農民青年與其他鄰村農民一起,參加了-……[詳細]
官田李氏大宗祠
  位于杭永線上龍湖岸邊的稔田鎮官田村,距上杭縣城38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整個建筑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融宮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爐,極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和游客慕名而來。……[詳細]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舊址觀音閣位于泰寧縣杉城鎮水南村金富街羅漢寺內。1933年8月18日,紅軍東方軍自連城北上進駐泰寧期間,準備實施第二階段作戰計劃。紅軍東方軍司令部就設在泰寧城區金富街的羅漢寺內。與此同時,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政委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司令部(總部)也從江西東移,經建寧抵達泰寧。此時,為加強東線戰場的力量,紅一方面軍總部抽調駐黎川的紅6師和駐泰寧的紅21師61團編入紅軍東方軍系列。8月23日,紅61團離開泰寧,會同紅6師在閩贛軍區司令蕭勁光的指揮下,攻占將樂的萬安進而圍困將樂縣城。紅軍東方軍主力則攻克洋口、峽陽、沙縣,包圍順昌、延平,取得節節勝利。紅軍東方軍首次入閩作戰,共殲國民黨軍8個團,俘敵7800多人,繳獲-支7500余支,以及大量物資,并在蘇區籌款百萬,使泰寧與閩北蘇區連成鞏……[詳細]
林氏義莊
  林氏義莊的所在地為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楊厝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臺灣墾殖致富之后,懷念家鄉宗人的疾苦,決心加賑助,擇定吉尚村潭頭地方籌建林氏義莊。經過近二年營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義莊占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間,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四合院構造。3幢2進,單檐硬山頂,木構梁架、神龕等均有精美雕飾,為當時閩省著名的慈善機構之一。存有清代呂世余所書《林氏義莊》碑。林氏義莊的整體結構系三座并排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兩進大厝,前面一片磚,后面建二層長樓一座,配合東西對向護厝,圍拱全莊。踏入莊園,覺得整齊寬敞、古典大方。據云:原有長方形金字木匾一塊,額曰“永澤堂”,懸于中座大厝的門上。全莊外圍矮墻,多已倒塌。這一所慈善事業建……[詳細]
老君巖造像(老子塑像)
  我國現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雕老君像,在清源山風景名勝區閩海蓬萊意境區內的羽仙巖下。1988年月1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記載: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車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為教主,奉承《道德經》為主要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在我國占有重要位置,影響十分深遠。老君造像雕于宋代,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寥寥數語,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垂耳飄髯,指能彈物,目光炯炯,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和藹可親,炳煥生光,充滿魅力,堪稱唐代石雕藝術瑰寶。老君巖原有真君殿、北……[詳細]
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遺址
  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舊址位于羅源縣白塔鄉應德村。1930年,羅源人張瑞財經-中共連江-縣委書記楊而菖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1931年5月,羅源縣黨員人數發展到10多人,在應德成立中共羅源縣應德支部,即羅源縣第一個黨支部。隸屬中共連江-縣委領導,由張瑞財擔任黨支部書記。1932年3月,改組為中共羅源縣特別支部。9月底全縣黨員發展到30人,先后建立應德、飛竹、小善、沙坂等6個支部和4支游擊隊。12月,改組為中共羅源縣工作委員會。1934年6月,中共福安中心縣委與連江-縣委召開聯席會議,成立中共閩東臨時特委,把原-羅源、連江-2個工委合并成立中共連羅縣委。9月底,中共閩東臨時特委領導人葉飛決定連羅兩縣黨組織分開,正式成立中共羅源縣委,并組建獨立營。1935年3月,全縣蘇區淪陷,黨組織被迫轉入地下斗……[詳細]
仙嶺德興堂
  仙嶺德興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蓬壺鎮仙嶺村,著名商人沈逢源于1937年開始興建,1941年落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34.13平方米,建筑面積1068.51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二進磚石木結構,由前埕、門廳、兩廂、正廳和東西護厝等組成,共有32間房,5個天井。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設有神龕,祭祀祖先牌位,正中懸掛有“德興堂”牌匾一方,系國民黨元老林森所題。堂內還有于右任、梁披云等多位知名人士的題字。2020年11月,仙嶺德興堂被列入福建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紅軍古佛堂塔戰斗遺址
  紅軍古佛堂塔戰斗遺址位于將樂縣古鏞鎮和平村附近的莒峽山上。1934年1月2日,中革軍委命令紅9軍團接替紅7軍團在將樂的防務,要求“第9軍團的主力應在將樂城周圍的山地選筑堡壘”。古佛堂塔成為紅9軍團構筑保衛將樂縣城堡壘的重要防御陣地之一。1934年3月4日,國民黨東路軍湯恩伯部第4師為了策應第88、第89兩師進攻將樂,從順昌向將樂移動。紅軍及時偵破了敵軍的進攻部署,決定利用黃坑口、積善、漠俚、下村、古佛堂塔山(即莒峽山)一帶的有利地形布設陣地,迎頭痛擊來犯之敵。紅7軍61團事先在積善和古佛堂塔山等處選擇好陣地,構筑工事。3月6日下午3時許,國民黨軍第88師到達古佛堂塔山、蔗廠和水南附近時,受到重創,只好停止前進。《紅色中華》第162期以“將樂城旁擊潰白匪一團,給進犯的敵人以迎頭痛擊”為標題報道……[詳細]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
  上街新洲金氏宗祠閩侯縣上街鎮新洲村的金氏家族,是彭城金氏的一個支系,于唐朝末年入閩。入閩始祖傳至十一世,因人丁稀薄,遷居各地。金履豐,字希成,號亮功。宋端平二年(1235年)生于浙江蘭溪縣金府。金履豐智勇雙全,征伐有功,官至駕前大將軍、御史大夫。旋值元兵入侵,金履豐抗御屢勝,得軍功賜券,并允世襲。后宋亡于元,金履豐憤時事不可復為,遂偕子金標歸隱福建侯官縣璧團洲,從此在璧團洲結廬而居,懇沙造園,將一片渺無人煙的荒蕪之地發展成良田遍地的人間樂土。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金履豐卒于家中,享壽六十有七。金履豐逝世后,金氏一族在璧團洲繁衍生息,發展壯大。至明清時,已傳承30余世、500戶。后因璧團洲為沙洲,且屢遇洪患,田舍耕地崩決,地域逐年縮小,金氏族人遂于清乾隆年間,分批遷移他鄉居住。其中一支……[詳細]
羅源龍華寺
  龍華寺位于起步鎮杭山村后,羅邑第一高峰仙茅山腳下。為一組完整的四合院。正殿座北朝南,面闊五間,單檐懸山頂;左側有附屋兩間,右側有小披屋一間。正殿臺階上有石刻文字“××三年十一月主持明山謹題立。×南昌縣望×先生李天旻仝男喜舍銀××新修造明堂一完祈求子孫昌盛者”。左廂(書院)為兩層三開間樓閣,建于民國三十六年。底層中廳設置圓形門,匾曰“客堂”;二層設置懸挑走馬廊;屋頂為四坡頂小青瓦屋面。右廂兩開間,單層雙坡頂,可能建于1989年,前圍墻及門亭建于1989年。老殿前為新建的大雄寶殿,五開間帶回廊,重檐歇山頂,青灰色筒板瓦屋面,兩側為兩層寮房。后唐長興二年(西元931年)僧真翁始建,后廢。元代杭山村民陳元朗捐資重建。后寺宇傾頹。明崇禎間(西元1628~1644年)陳上策與僧如賓重建。民國36年(公元……[詳細]
安溪革命烈士紀念碑
  安溪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泉州市安溪縣鳳城鎮北面鳳冠山。1933年,在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領導下,安(溪)南(安)永(春)德(化)革命斗爭迅猛發展,1933年5月1日舉行游擊隊成立周年大會,并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二支隊(簡稱紅二支隊),8月24日成立第一個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蘇維埃政權——官橋區革命委員會,8月25日成立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恐慌。9月8日,安溪國民黨當局通過混入紅二支隊的原民軍副營長、股匪頭目王觀蘭,在蓬萊溫泉青云樓設下圈套,制造了震驚八閩的“青云樓事件”。安南永德蘇區黨、政、軍主要領導和骨干陳鳳伍、李實、李世全、黃福廷、傅有智、駱招全、唐光華等12人被捕遇害。為紀念在“青云樓事件”中犧牲的12位革命烈士,1958年5月,中共安溪縣委、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在烈士犧牲……[詳細]
358、齊云寺
齊云寺
  古田齊云寺被寧德市委定為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列入寧德市旅游局閩東蘇區山海紅色旅游景點,2005年省委省政府決定把齊云寺作為紅色旅游景點對外開放.齊云寺已經成為集革命文化,自然景觀,古代建筑和宗教文化于一體的閩東旅游好去處.齊云寺建于北寧三年(1066年),位于鳳埔與平湖交界,離古田新城20公里,地理條件優越.東靠古田翠屏湖,毗連寧德三都澳;北接屏南白水洋,延伸周寧鯉魚溪,是通過古田火車站對接黃山、武夷山國家紅色旅游線路必經之路。這座千年古剎,寺宇巍峨壯觀,殿亭布局合理。建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伏殿,觀音堂、積善堂、客堂,還有蓮池寶塔,放生池。去年又增設了紅色革命據點紀念堂。寺內塑許多金光閃閃的佛像。寺前豎有清乾隆三十八年福州府古田縣正堂的“仁讞”石碑;寺門兩柱刻制“齊皆積享先三寶,云可霖福四方……[詳細]
建甌值慶橋
  建甌值慶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黃村,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20多年歷史,系全省保存完整最早的古廊橋之一,這座伸臂式木廊橋也是國內現存年代較早的梁式廊橋之一,在建造方式上沿用了純正的宋代營造法式做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值慶橋為南北走向,橋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和橋墩上。橋面鋪著木板,檐下有風雨擋板。進深十柱,用柱41根,兩側設欄桿和休憩長凳。在藻井內的正中,有粗大的丁字形斗拱,邊上有彩繪龍紋圖案等裝飾,大梁上墨汁寫著“大明弘治叁年”等字樣。橋墩是塊石壘砌,上面鋪井字形圓木,逐層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后鋪長圓木連接兩墩為橋梁結構。一般的橋上都沒有藻井,只供奉一個神龕。而這座橋不僅有藻井,在橋頭、橋尾、橋中間各有一個神龕,當地村民的壽材也擺放在這里,體現當地民俗。最讓人稱道的是……[詳細]
滄海畬族建筑群
  滄海畬族建筑群位于永安市青水畬族鄉滄海村,年代為清。簡介:由化龍橋、龍長坊、龍昌坊、龍德堂組成。化龍橋,木構伸臂梁廊屋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重修,南北走向,橋身長24.2米,寬6.6米,廊屋8間,每間用4柱,歇山頂。龍長坊,清道光四年(1824)建,坐東朝西,由泮月池、門樓、圍墻、空埕、下堂、廂房、正堂、護厝組成,建筑面積690平方米。門樓面闊三間、進深三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帶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懸山頂。龍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坐東朝西,由門樓、圍墻、空埕、下堂、廂房、上堂、化胎、護厝、圍屋等組成,建筑面積668平方米。門樓面闊一間、進深三柱,下堂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上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帶前廊,均穿斗式梁架……[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成a人片在线观看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e | 亚洲欧美人另类成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 一级中文字幕免费乱码专区 | 香蕉香蕉永久免费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