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跡介紹

烏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烏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烏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競秀,有題刻二百余處,遍布全山,書法精美,富詩情畫意。以石林園、道山亭、霹靂巖、鄰霄臺、清泠臺、天秀峰,天香臺等處比較密集。有唐李陽冰的篆書,宋程師孟、陳襄、李綱、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題刻80多處,篆、隸、草、行、楷俱全,還有蒙文書刻。尤以李陽冰的《般若臺記》為最著,全刻高5米,寬2米,字徑0.5米,全文24個篆字:“般若臺,大唐大歷七年著作郎兼監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在“般若臺”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攝”五個楷書小字,徑5寸,據《榕城考古略》載:這段題刻與處州的《新驛記》,縉云縣的《城隍記》,浙江麗水的《忘歸臺銘》,世稱“四絕”。原刻在華嚴巖西側,“文革”期間,省氣象臺基建時被毀壞,幸好拓本尚存,1982年在石林區復制。宋刻多榜書、題名,……[詳細]
湖頭賢良祠
  湖頭賢良祠位于安溪縣湖頭鎮安溪第三中學內。安溪縣湖頭鎮安溪縣三中校園內。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稱榕村書屋;雍正十一年(1733年),為表彰李光地而改今名。祠坐西朝東,3進四合院式。一進已廢。二進為祠堂,懸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面闊、進深各3間。廳堂外墻嵌大理石碑,鐫刻康熙御書“太極圖說”及“巡子牙河建壩詩”等,有雍正諭祭文碑;原有碑亭、馱龜已廢。第三進為藏書樓。賢良祠的前身為“榕村書屋”,是李光地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命其長子李鐘倫建造的,古人形容共“襟帶藍水,背負閬峰,山川靈秀,人文所鐘”。李光地曾在此“講授性理之學,誦讀圣賢之書”,留下一段學林佳話。雍正十一年,皇帝為表彰光地冰霜之節操、輔政之忠勤、學問之博洽,追祀賢良祠而改為今名。300多年來,賢良祠歲月剝蝕,年久失修,……[詳細]
223、衍香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衍香樓
  衍香樓坐落在永定縣東南部的湖坑鎮新南村,南溪與奧杳溪的匯流處。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圓形土樓,坐東北朝西南,占地約4300平方米。主樓圓形,高4層,直徑40米,土木結構,內通廊式,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外墻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底層厚1.5米,四層厚0.7米。每層34開間,底層設廚房、餐廳,不開窗;二層不開窗,設糧倉,三、四層為臥室。二層以上每層的廊檐下設木構小儲藏室。主樓后廳為豁口廳,較寬敞,供奉神座,前為小天井,與前面和兩邊的廊道圍合成一個院落,與樓門廳、樓中間的祖堂同在中軸線上。后廳兩側各有一磚砌拱門,與主樓內通廊連接。后廳前向左右兩邊柱子上的楹聯:“不因富貴求佳地,但愿子孫做好人。祖堂位于樓中間,單層,方形,磚木結構,比后廳低一個臺階。歇山頂,穿斗、抬梁混合式……[詳細]
天一總局
  走進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可以看到一座時隔至今近百年的中西合璧式四合二層“南洋”風格樓房建筑,大門頂上一塊“天一總局”牌匾格外引人注目。這座建筑既是僑鄉歷史的見證,也是考證我國郵政金融和華僑發展史的產物,如今已越來越廣泛地引起有關部門和專家的興趣。“天一總局”全稱“郭有品天一匯兌銀信局”,系由旅居菲律賓華僑郭有品于公元1880年(清光緒六年)在其家鄉(時稱龍溪縣流傳社,即現在的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創辦的。初辦時稱“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擴大為四個局、設總局于流傳社,外設廈門、安海(晉江)、呂宋(菲律賓)等三個分局。1896年注冊為郭有品天一信局,1902年改為郭有品“天一匯總銀信局”。天一總局的設立,專為海內外華僑和僑屬辦理書信投遞和錢幣匯兌接送,提供服務和方便。“天一總局”的……[詳細]
郭氏家廟——紅四軍前委機關駐地和朱德召開群眾大會舊址
  郭氏家廟是紅四軍前委機關駐地和朱德召開群眾大會舊址,又名岑樓大宗,位于永春縣橫口鄉福中村。1929年8月22至28日,朱德同志率領紅四軍二、三縱隊3000多人進駐永春縣福鼎鄉(含現橫口鄉福中、福聯、環峰3村)休整,將前委機關駐地設在郭氏家廟。紅四軍在郭氏家廟召開群眾大會,朱德親自到會,站在家廟大門前石階上演講,號召勞苦大眾團結起來,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世界大同”的人民政權。郭氏家廟的三間房屋設為紅四軍臨時印刷所,住有20多名女戰士,負責印發宣傳材料,刷寫標語,張貼文告,宣傳紅軍宗旨和革命真理。現在郭氏家廟墻上仍完好地保存著兩條紅軍標語:“國民黨勾結帝國主義,共產黨打倒帝國主義”、“都市是人類的墳墓,鄉村即我們的樂園”。1982年12月,郭氏家廟被列為第一批永春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福州烏塔
  位于福州市內烏石山東麓,又名凈光塔,烏塔是唐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福建觀察使柳冕為祝賀德宗李適壽誕祈福,用石頭壘建的“貞元無垢凈光塔”。塔身用青色花崗石砌造,外表略帶烏黑,故名“烏塔”。烏塔原名“崇妙保圣堅牢塔”,它的前身系唐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建“凈光塔”。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被毀。閩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閩王王審知第七子王延曦準備在舊址上重建九層寶塔。方到七層,王延曦被臣屬所殺,工程遂告結束。塔為八角七層,通高35米,每層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46尊。四層、五層、七層,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記和祈福題名碑等。20世紀50年代重修加固,可以登臨,90年代又經修繕。塔身的墻,轉角設倚柱,每層疊澀出檐。第一層開一門,其余各層開兩門,不設門的地方都設佛龕。塔身底部浮雕龍鳳紋,……[詳細]
鳳洋將軍廟
  鳳洋將軍廟位于晉安區鼓山鄉鳳洋遠東村江邊,是唯一一座供奉琉球國神的廟。廟為磚木石結構,面向東南臨閩江,由門樓、戲臺、走樓、鐘鼓樓、祖殿組成,占地面積665平方米。2005年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為了扶持琉球國前來朝貢、貿易,在福州選擇了擅長劃船的36人賜給琉球國,侯官縣壁團洲(今閩候新洲)人金瑛也在其內,他就順理成章地成了琉球國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金的六世孫金伯通沖破日本人劫掠回鄉認祖,并于兩年后,再次奉命來到福州,在閩江口遭到暴風雨襲擊,在船頭調度時不幸落入水中喪命,尸體順潮漂入內港遠洋江濱。鄉親們見到他身上掛的腰牌,了解到他的身份,才知道他是琉球國金將軍,于是為他建廟宇祭祀。廟為磚木石結構,面向東南臨閩江,由門樓、戲臺、走樓、鐘鼓樓、祖殿組……[詳細]
廈門市總工會舊址
  廈門市總工會舊址位于廈門市思明區鷺江街道大同路土堆巷68號。1925年6月和1926年2月,廈門團、黨組織先后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廈門工人運動蓬勃開展。1925年秋冬之際,一些行業工會相繼成立,至1926年底,廈門基層工會組織發展迅速,組建全市性工會的條件已經成熟。1927年1月中共廈門市委成立后,立即把成立總工會擺上議事日程。1927年1月24日,廈門市總工會在該址舉行成立大會。大會通過了總工會章程,選出30多名總工會委員,選舉共產黨員羅揚才為總工會委員長、楊世寧為副委員長,并組建了工人糾察隊。總工會下轄海關、碼頭、電器、機關、郵務等23個基層工會,會員1萬余人。同年4月,基層工會增至30多個,會員增至2萬余人。廈門市總工會的成立,標志著在中共廈門市委的領導下,廈門的工人階級已經廣……[詳細]
匯豐銀行福州分行舊址
  匯豐銀行福州分行舊址位于倉山區梅塢路57號某樓盤院內(原為匯豐弄1號),建于清同治年間。時為匯豐銀行在福州所設分理處,現存辦公樓為二層(帶地下室)磚木結構、殖民地柱廊式建筑。2009年修復,現為倉山區文化館。2013年1月作為“煙臺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同治六年(1867年)匯豐銀行在福州設分理處,行址設于南臺大嶺頂匯豐弄1號,同治七年(1868年)升格為分行,經理是英國人F·G·Walker,屬上海匯豐銀行管轄。抗日戰爭期間,該行于民國31年(1942年)遷往重慶市,抗戰勝利后又遷回福州復業。匯豐銀行系外匯指定銀行,經營業務除僑匯及進出口外匯外,主要辦理榕滬、榕津木材、筍干及茶葉等押匯。存款只有義和、天祥兩洋行(均為英資洋行),以及英國圣公會、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及……[詳細]
武夷山崖墓群
  武夷山崖墓群位于福建省在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九曲溪兩岸山峰和山北景區內。現存的地點近20處,棺木數量約20具。武夷山崖墓是形似江南烏蓬船的木棺,也稱架壑船、仙櫓、仙舟、敞艇、仙人屋、金棺材、仙船、沉香船、船棺等,是武夷山古閩族先民的一種葬具。船棺的形狀與獨木舟相似,分底、蓋兩部分,全長3—5米,整木刳成,上下套合,前高而寬,后低而窄,兩頭起翹如船形。武夷山崖墓的埋藏方法,置于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之上,一是利用自然洞穴數量放置;二是利用巖石的自然裂隙或互相鄰近的兩個斷崖之間架設板塊,置棺其上,遠望或隱或現,疑是“仙人葬處”,故一般稱為崖墓。又因可望不可及,突出懸置半空的特點,也稱為懸棺葬。根據古代志書記載與現代科學考察資料,崖墓棺木的形制以舟船形的居多,長方形或圓形的較少。但無論形制如何,均采……[詳細]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 石佛山,又名岱峰山,因為形似一頭牛也叫做青牛山,位于晉江東石、安海之間,是晉江有名的風景名勝,山中的南天禪寺更是全國有名的佛教圣地。石佛山之名來源于山中的三尊石佛,南天禪寺更是因為這三尊石佛而名聲在外。 據記載,南天禪寺這三尊石佛是泉州現存的摩崖造像中規模最大的,并且具有一石刻三佛、三佛共一龕的特點,在泉州地區極為罕見。三尊石佛雕在巨巖崖壁間,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龕,高7米,寬16米,石佛則均高6米、寬3米。這三尊石佛就是統稱為“西方三圣”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和勢至菩薩。正中的阿彌陀佛,盤腿端坐在2米高的蓮花座上,兩耳垂肩,兩眼平視,眼角上斜,嘴角微深,披衣露胸,右臂半露,腰間緊系念珠,雙手相疊端放在腿上,不露足趾,顯得威嚴而又文靜,高大健壯而又慈祥。右邊那尊……[詳細]
上下杭商號建筑群
  上下杭商號建筑群位于福州市臺江區上下杭街道,年代為清—民國。簡介:清—民國年間建。由成康參號、黃恒盛布店、羅氏綢布莊、生順茶棧舊址等組成。其中:咸康參號舊址,位于下杭路,民國建筑,坐南朝北,共三層,占地面積275平方米;前設營業大廳,后有藥材倉庫和住所;圓卷頂石門框,一層為敞廳,左右各有樓梯通往二、三層,二、三層中間留空,頂部為“玻璃天”,三面通廊,房門開向通廊。咸康參號是民國時期螺洲張桂榮、張桂丹兄弟開辦的一家大藥鋪。黃恒盛布店舊址,位于上杭路,民國建筑,坐南朝北,共二層,磚混結構,周以青磚墻,占地面積277平方米,北側墻體為歐洲哥特式,白花崗巖條石砌成,中開圓弧頂石門框;一層內部為敞廳,設為營業場所,樓梯設南側靠墻處;二層中間留空,頂部為“玻璃天”,四周通廊,房門開向通廊。二層墻體中設一……[詳細]
永安陳氏大宗祠
  位于永安市貢川鎮城南巫峽頭陳氏大宗祠是明代宮殿式建筑物,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福建聞名遐邇的旅游觀光景點之一。其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是陳氏入閩始祖唐中丞搽陳雍的紀念祠,清代康熙、光緒年重修。宗祠坐西朝東,現存一進門樓和二進正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厚實,木雕、石雕、磚雕工藝精湛。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為抬梁和穿斗結構,中堂有神臺,設五個神龕,分別崇祀唐代入閩始祖陳雍和宋代陳瓘、陳淵等人。歇山式門樓正中,“陳氏大宗祠”五個大字遒勁有力;大門兩側,石獅雄踞;二進石華表上世承天寵大字描金;焚紙寶庫、花木草坪及兩邊廂房布局有序;追遠堂內肅穆高雅,狀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進士等金匾高懸于大廳上方。“雍穆宗風”、“敦宗愛國、”“理學之門,忠貞之家”等匾額記載過……[詳細]
鳳凰寺大殿
  鳳凰寺大殿位于永泰縣同安鎮洋頭村,因地形極像鳳凰,擇此建寺,故名鳳凰寺。始建于明萬歷三年,現存有三寶殿、念經堂和閱經樓,四周圍墻均為土木結構。大殿為單檐歇山頂建筑,殿中木梁上刻有“皇明天子崇禎十四年歲二月造”字樣。沿寺左側半里小路可下圣公巖洞,有天然洞穴二層,外高三十多米內穴高12米,深13米,外寬二十余米,內穴12米。鳳凰寺古碑2塊:一為崇禎辛巳歲(1641年)居士李天立,記當時募捐善士之芳名銀兩。一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立,碑刻:“鳳凰寺者,錦水名邱,杉洋古跡。門臨石洞,堂枕鐘聲。梧水星環,仿佛恒河十二;莆峰霧列,依稀世界三千。花落曇云,鄰舍分青松之色;猿啼夜月,空廊聞翠竹之聲。煙禰而巧鳥爭喧,徑曲而騷人接踵。水珠飛碧,常懸百寶林中;山髻浮青,遙影九苞池上。巖排靈鷲,窟現神龍。人……[詳細]
衣錦坊水榭戲臺
  衣錦坊,位于南后街西,坊內有閩山巷、洗銀營等。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錦還鄉而改坊名。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戲臺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該故居于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作為福州地方戲劇演藝場。位于衣錦坊東口北側4號,創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原是鄭姓住宅;清道光年間(1821-1851)為孫翼謀家族所有,以后長期都有孫氏子孫居住。經過多次重修,成為三座毗連、全坊最大的宅院。從西而東,第一座為主座大院,第二座為別院,第三座為花廳園林。整個建筑群坐北朝南,皆用穿斗式木構架,總占地面積2675平方米。主座大院臨街六扇大門,進石框大門,三面環……[詳細]
光明余氏宗祠(光明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光明余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點:將樂縣光明鄉光明村簡介:元、明時期始建,屢有維修,現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風格。坐西南朝東北,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積約192.5平方米。主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帶前廊,前廊卷棚頂;內檐使用大額枋,抬梁減前金柱及中柱。附屬文物有左側的余氏祖墓。1931年6月8日,盤踞在將樂、泰寧和邵武一帶的最大股匪首羅鴻標,帶領500多名匪徒,冒充紅軍隊伍,在邵武縣城大肆劫掠商店、--燒殺3天后,擄走漢美中學100多名女學生及大量金銀財寶。該匪幫途經安仁、萬安等地后,于23日竄到將樂縣光明鄉境內。紅3軍團第6師政委彭雪楓命令紅8團一部和紅7團兩面夾攻,把羅匪分別包圍在光明鄉余氏祠堂和附近的一座山頭上。紅軍猶如天兵而降,把正在祠堂內喝酒的匪徒-械全部繳獲。當發現匪首羅鴻標不在其中后,紅軍便……[詳細]
賴坊建筑群
  賴坊建筑群位于清流縣賴坊鄉賴武村、賴安村,年代為清。簡介:賴坊建筑群包括彩映庚宅、翰林第、棠棣競秀宅、來青宅、攸敘宅、迎薰宅、賴氏家祠等七組建筑群。彩映庚宅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坐東朝西,由磚雕門樓、下廳、上廳、兩側廂房及左橫屋組成,占地面積449平方米。門樓磚砌,八字形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翰林第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2)。坐東朝西,由門坪、下廳、中廳、上廳、兩側廂房及左右橫屋組成。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棠棣競秀宅坐東朝西,由外門頭房、門樓(下廳)、中廳、上廳、后廳、兩側廂房及左右橫屋組成,占地面積1109平方米。門樓磚砌,八字形四柱三間三樓歇山頂,門額墨書“棠棣競秀”,檐下“漁、樵、耕、讀”等彩畫保存完好。……[詳細]
238、青芝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芝寺
  青芝寺據說始建于唐朝,原在八仙巖。萬歷四十年(西元1612年),工部侍郎董應舉退隱歸田,傾其家產,開拓青芝山景觀,移建青芝寺于現址。萬歷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葉向高第一次辭內閣首輔歸里,與友吳需訪董應舉不遇,賦詩二首,后刻于觀仙洞崖壁。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興福禪師增建大士殿(后殿)。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琯頭名士林煥章、陳彥超、吳鶚等征社同仁在青芝山建樓紀念董應舉,以董應舉晚年所居“梅花樓”名之,并環植梅樹于樓外,為福州一帶文人名流聚會的場所。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林森被迫辭福建省長職,隱居青芝山嘯余廬,期間與青芝寺住持覺非禪師來往密切,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青芝寺大雄寶殿被大火焚為焦土,琯頭名紳林煥章、陳彥超電告林森。林森在南京為青芝寺募捐匯回重建大雄寶……[詳細]
239、鳳林祠
鳳林祠
  鳳林祠,也叫李氏宗祠,坐落于古田縣杉洋鎮西南3公里處。唐天祐二年(905)創建善院,置前后洋田贍之,立祖祠。后唐天成四年(929)改建善院,曰鳳林。由入閩四世祖李灞創建。迄今已1100多年。鳳林祠規模宏大,是藍田八景之一,舉目遠山則層巒疊翠,近觀水景則清秀徊旋。祠東有石柱高聳,乃唐時舊物,訴說當時的輝煌。祠門兩側立32副旗桿碣,均為歷代科名登第者所立,至今保存完好,蔚為壯觀。步入祖廳始祖座、廳壁上有宋代理學家朱熹墨跡“忠孝廉節”四字,均為1.2米見方,還有朱熹四句條副墨跡“春報南橋川疊翠,香飛翰苑野圖新;雪堂養浩凝清氣,月窟觀空靜我神。”并有著名書畫家李若處的國畫兩幅。“俎豆千秋垂廟貌,簪纓萬世仰宗風。”這副由原-省長兼督軍李厚基撰寫的鳳林祠對聯,記述著鳳林祠悠久的歷史和豐厚的文化沉淀。鳳林……[詳細]
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暨中共寧化縣委、寧化縣蘇維埃政府舊址
  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暨中共寧化縣委、寧化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劉氏家廟位于寧化縣淮土鄉淮陽村南大街97—102號。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寧化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鞏固寧化蘇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加快了寧化建黨建政步伐。1931年10月,中共寧清歸工委從曹坊上曹遷駐淮陽劉氏家廟,籌備召開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1931年11月,中共閩粵贛省委委員、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親率工作團進駐寧化淮陽,指導建黨建政和建立地方武裝工作。在張鼎丞的親自指導下,寧化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寧化縣淮陽區淮陽鄉(今淮土鄉淮陽村)劉氏家廟順利召開,張鼎丞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出席這次大會代表100多人(其中婦女代表2人),大會選出執行委員30多人、主席團成員15人,大會選……[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本大道中文在线 | 在线看黄a∨无毒网站免费 永久A电影三级在线观看 | 亚洲男人aⅴ第一网站 | 亚洲精品亚洲国产3区 | 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 中文不卡AV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