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跡介紹

龍王古寺
  龍王古寺由橫排頭乘舟沿豐源湖東岸南行,水上煙波浩蕩,東岸群峰聳立,約行兩公里,便到了老虎頭山了。山上建有龍王寺。龍王寺東接青山之峰,西臨淠河絕壁,與銅山、九公寨遙遙相峙,氣勢巍峨,景色壯觀。據史料記載,明朝太祖初年,江淮大地遭遇旱災,井河干、禾苗枯,溝底塵飛,地現龜裂。而惟獨老虎頭山上碧水巖下,積水清澈,波光粼粼。方圓幾十里、九崗十八洼的黎民百姓,挑桶端盆來山上汲水,以解久汗之苦。更有奇者,病入膏盲之人飲用此水竟絕處逢生。鄉人為感龍王恩德,捐資興建了龍王寺。時有大雄寶殿五間,大王臺六間,藏經樓六間,東西廂房共十間,并有客堂、齋堂、庫房及僧房;東有“仙人橋”,西有“擎天如來柱”,南有“獅子嘯天”,北有“石龍投江,還有“天鵝抱蛋”、“蟆口”等景觀,巍巍然,秀秀然,誠如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詩云:“萬山……[詳細]
宣州廣教寺雙塔
  廣教寺雙塔坐落于安徽省宣州市城北5公里的敬亭山南麓。雙塔后原建有的廣教寺,俗稱“雙塔寺”,今已經毀棄。根據對雙塔建筑特征的考察,以及塔內保存的刻石文字的記載,推測雙塔建于北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雙塔均為七層,高約20米,平面呈四方形。東塔每邊長2.65米,西塔每邊長2.35米。塔都是磚砌的,枋木結構,除底層三面開門外,以上各層均四面開門。半木檐,木樓板,沒有塔心柱和其它的裝飾。塔身原來砌有很多的佛像磚,至今已經嚴重損壞,只有東塔第五層的四對佛像還完好地保存著。塔的每面都用倚柱分為三間,中間是圓形的拱門,轉角圓形的角柱有“卷殺”、“側腳”,闌額上有一朵補間鋪作,出一挑華拱,二層在補間鋪作兩旁的正中有兩根心柱。塔原來有塔剎,但今已不存。塔的里邊面積較小,各層用木梯相通。兩塔的第二層內壁都……[詳細]
323、二圣殿
二圣殿
  又名二神殿、九華廟,省級重點寺院。位于九都河東岸二圣村境內,龍潭溪從東南方向北流,繞寺而過。古時此地為九華山北麓登山之道,今有新修的佛光大道過此。二圣殿始建于唐代,后歷代均有整修。現存殿宇為清末皖南民居式建筑,殿內供二圣像,一文一武,頭戴烏紗,身穿朝服,腰束玉帶,足蹬朝靴,身高七尺,面龐豐潤,黑色的三綹胡須齊胸,兩眼炯炯有神。為什么二圣像這般模樣?因為他們不是菩薩,而是金地藏的兩位舅父。相傳金地藏從新羅渡海入唐,苦修于九華山中,創建佛寺,聲名遠播后,連新羅國的僧人也紛紛前來,拜他為師。金地藏率徒墾荒種植,糧食尚不能自給,便掘白墡土既“觀音土”充饑。眾僧憔悴之狀,被時人稱“南方枯槁眾”。消息傳到新羅,金地藏的母親痛兒心碎,焦急萬分,于是派請身為新羅大臣的兩位弟弟跋涉來山看望。金地藏見到兩位舅舅……[詳細]
桐城古城區
  桐城古城區為桐城市(縣)治所在地,已有1200余年歷史。位于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地處南北交通要塞,206國道(合安公路)、合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自其東郊穿過。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龍眠三山,旁挾石河、龍眠二水,山光水色,分外妖嬈。古城初名山城,民國時改為孟俠鎮,建國后定名為城關鎮。古城建造典雅,曲折回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稱。城中保存完或經修復的古建筑有:宏偉壯觀,體現桐城文化特色的“文廟”;飛檐翹角,體現明清建筑特色的“東南二老街”;造型精美,具有江南風韻的“告春及軒”;五垛四孔,橫跨龍眠河上的“紫來橋”;幽靜肅穆,仿佛置身仙境的“靜土蓮社”;千年不涸,富有傳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城中每走一步,就有一處名人遺存,諸如方學漸的“講學園”,方以智故居“瀟灑園”,左光斗……[詳細]
程大位故居
  程大位故居坐落在市內前園村,始建于明弘治年間,距今已490年歷史,幾經原樣修繕,現辟為旅游景點,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程大位(1533~1606),字汝恩,號賓渠,屯溪區屯光鎮前園村人,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發明家。故居坐落在屯溪區率口渠東,占地540平方米,建于明正德年間。宅第主樓坐北朝南,三開間兩進(俗稱“一脊兩堂”),二層,磚木結構,門樓里外挑檐,曲梁斗拱,馬頭山墻。西側為把祖樓,五開間,倚主樓而建。入口處就勢建“賓園”一座,園內有仿古回廊、草坪及花圃。臨賓園原有人工水渠一道,當地程氏后裔稱該渠為“賓公渠”,公號“賓渠”即派出于此。故居為兩層,一脊二黨三開間,東西廂房列兩邊,建筑面積五百多平方米。前堂為客廳,立有程大位畫像和懸掛六角宮燈,橫梁上程大位故居匾額為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所題。兩廂……[詳細]
326、湯和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湯和墓
  湯和古跡園位于蚌埠市龍子湖區曹山南麓,占地54.19畝,依山傍水,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其墓是依山開鑿而建的長方形石坑磚石結構的多室墓,墓長10.3米,寬5.8米,深6.2米,由前室、后室和一側室構成。墓前有神道,原長225米,現長160米。神道兩側有石像6對:望柱1對、戰馬及側立牽馬士1對、跪羊1對、坐虎1對、文臣1對、甲士1對。神道前端立一塊高6.35米的神道碑。墓主湯和,字鼎臣,生于公元1326年,死于公元1395年,享年70歲。濠州(今安徽鳳陽)太平鄉東湖村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村老鄉,引路兄長,忠實戰友,得力助手。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大封功臣時,湯和被授二十八侯之首——中山侯,位列六公之后,排名第七。公元1378年,湯和被增補封為信國公。死后……[詳細]
許氏宗祠遺址
  著名的歷史文化村落磡頭村,以許姓為聚居大族,許氏先人于南宋年間由別處遷此定居,在此后數百年間逐漸繁衍成今日之千灶萬丁的大村落。磡頭村古時又稱云川,位于海拔1350米的云嶺腳下的幽谷里,地形極為復雜。當地諺云:鋤頭磡,上床三檔磡。據說這就是磡頭村名的由來。磡頭村古來有三屏、五墩、六橋、八景之美稱。何謂三屏?翻看史料,始知三屏乃為陽和屏、寺山屏、亭文山屏。又何謂五墩?五墩即獅文墩、八卦墩、東山營墩、文筆墩與塔嶺墩。六橋是橫貫磡頭村澗溪上的6座石拱橋,即永安橋、聚順橋、三德橋、楊川橋、銀宮橋、聚秀橋。八景謂之:屏開錦帳、甄峰毓秀、石室清虛、逢石作壺、巖存仙跡、洲涌金魚、巒迥天馬、玉泉聽珮。從績溪縣城驅車40公里后即到達磡頭村,沿澗溪水街溯流而上,幾經輾轉,聽泉樓亭亭玉立于眼前,佇立樓旁,仔細仰視,……[詳細]
思德堂(徐家高老屋)民居群
  徐家高老屋位于槎水鎮油坊村大橋組,由徐氏第十一代裔孫徐有章之子國學士徐緣性建于清雍正10年(1732年)。民居為磚木結構,屋檐前后出廈,烽火墻為硬山,屋面兩坡,蓋灰色小瓦,外墻體用青磚勾縫,與三面山麓勾勒出黛綠與粉白相映的輪廊空間,其建設風格為明清時期典型的山區徽派建筑。該建筑磚、石、木雕刻頗具特色,俯仰即是,美不勝收。窗欞、門額、撐拱、柱枋、照壁、墻裙等處是這“三雕”的重點部位,某些“花匠”小品,通過浮、透、平、圓等手法的精雕結刻,堪稱精品之作。建筑平面布局是規則的正方形,進深為明三暗五,面闊七開間,占地面積約850平方米。大門向進深方向縮進半個開間,呈“凹”字型平面。用門枕石支撐門框,左右側輔以箱形石墩,門額上有4個門簪,簪頭分別雕以“蘭、荷、菊、梅”花紋。老屋按八卦和風水定向,正房坐北……[詳細]
啖椒堂及左公祠
  “啖椒堂”乃左光斗故居,坐落桐城市北大街。左光斗(1575----1625),字遺直,號浮丘,桐城人,明萬歷進士。官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施惠政,政聲著,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恩師。巡京都,查吏部賣官售爵,搜出假印七十,查出偽官一百余,不趨權貴,嫉惡如仇,故名其故居,曰“啖椒”。其故居分三進,前進是門樓,中進面積110.21平方米,明間為堂屋,即“啖椒堂”,長10.3米,寬4.1米,面積42.22平方米,兩側次間,為左右“上房”,均長10.3米,寬3.3米,面積33.99平方米;后進住宅四間,面積122.76平方米,每間長9.1米,寬3.4米,面積30.94平方米。“啖椒堂”西,建“左忠毅公祠”,簡稱“左公祠”。左光斗清直敢言,遭王當禍,入獄。崇禎初,治王當罪,褒左氏,謚“忠毅”,里人建祠以祀之。……[詳細]
蕪湖天主堂
  蕪湖天主堂位于蕪湖市鏡湖區吉和街28號。1889年法國傳教士在鶴兒山建蕪湖天主堂,1891年爆發蕪湖教案,教堂被燒毀,后由清政府賠款12300多兩白銀在原址重建,于1895年竣工。后又增建主教樓、圣母院、天主教修士樓等建筑。4棟樓總建筑面積9731平方米。天主堂是歐洲中世紀哥特式建筑,坐東朝西,磚木結構,平面呈十字形,面寬17米,最寬處2670米,東西長達3925米。教堂門樓左右兩側為兩座造型挺秀的尖塔鐘樓,鐘樓高約18米,建筑面積2043平方米。天主堂南側有四層高的修士樓,面積約4000平方米。主教樓、圣母院均位于蕪湖市吉和北路19號第一人民醫院內。主教樓,又稱主教公署,建于1933年。兩層券廊式建筑,建筑面積1612平方米。圣母院,又稱修道院,建于1933年,由蕪湖天主教會創建,西班……[詳細]
獨山暴動指揮部舊址
  獨山暴-動-,又稱六霍起義,1929年11月7日發生于安徽省六安市,是繼黃麻起義、商南起義之后的一次規模更大的農民武裝起義,它為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立下了鼎足之功。一九二九年十一月,正當中共六安中心縣委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組織發動六霍地區全面武裝起義的一觸即發之際,七日晚發生了獨山三區二鄉農協會秘書何壽全和兩名女農協會員被捕并被搜去農協會花名冊的事件。為了使黨組織和農協會不遭到破環,中共六安中心縣委常委周狷之、委員吳干才得知后,和三區區委連夜趕到獨山第四高等小學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提前暴-動-。八日拂曉,獨山周圍十五個鄉的近萬名農民,手持大刀、長矛、鋼錐、土-等從四面八方涌向獨山鎮,將敵魏祝三自衛團駐地馬氏祠團團圍住,打死兩名哨兵并奪下-支,……[詳細]
332、塔川
塔川
  村口及周圍地帶多植烏桕樹,且古樹參天,每到秋季,滿山樹葉色彩斑斕,粉墻黛瓦掩映其中,美不勝收。這里已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必游之地。塔川村又名塔上,隸屬于宏村鎮,距離宏村僅2公里,是黟縣小桃源眾多美麗富繞的自然村落中一個獨具魅力的山間村落。塔川,背倚高聳云端的黃山西南余脈黃堆山,遙對碧波蕩漾的十里奇墅湖。粉墻黛瓦,飛檐翹角的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層層迭迭,錯落有致,遠遠望去,就好象一座巨型寶塔,此為“塔”之來歷。塔川,高庵與低庵兩峰之間(因峰之巔,原有西林寺禪院而得名),一條清溪破土而去,依山潺潺流下,穿村中而過,直奔風我秀麗的奇墅湖,此為“川”之來歷。村莊因有“川”過而富有無窮靈氣,清溪也因穿“塔”而更顯活力。塔川,即以此而旬名。來到村口,映入眼簾的是數棵巨大古樹,它們分別是樟、榧、楓等……[詳細]
李家圩地主莊園
  李家圩地主莊園坐落在霍邱縣城西32公里西山腳下,是全國四大地主莊園之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園由李圖南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后來,大地主李夢庚勾結官府-達20萬畝,分布在今皖豫的霍邱、金寨、潁上、固始等地。李夢庚曾炫耀“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島、大連等地開設工廠、銀行、當鋪、學校、戲院45處。至解放前夕,在全國僅次于四川的劉文彩地主莊園。李家圩地主莊園近方形,圩東西距離250米,南北距離240米,莊園南方為雙圩河,東、西、北三方內圩河,圩河內壁用石條自水底壘砌,上接圍墻,高聳丈余。圩內三宅也稱東、西、中院,三院的3個頭道門樓前為第一道圩河,各設一吊橋,頭道門樓屋頂上五脊三獸,正中央鐵打的雄鷹,展翅俯沖,呈抓雞狀。明間“吞金”,兩扇……[詳細]
趙樸初墓園
  趙樸初墓園,位于太湖縣寺前鎮麒麟村。2000年5月,趙樸初逝世。2004年10月4日,經中央有關部門批準,趙樸初先生的夫人陳邦織先生在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領導的陪同下,親自將樸老靈骨歸送故里樹葬。該墓園于2001年8月始建,2004年底竣工。占地9公頃,位于趙樸初舊居“狀元府”東側約250米處,墓園依山勢而筑,一條中軸線為神道轉折層層而上,沿中軸線序列配置有廣場、石門牌坊、月塘、碑亭、瞻仰臺、趙樸初先生銅像、趙樸初生平石雕長廊、祭掃平臺、靈骨樹葬地等。趙樸初舊居(當地俗稱狀元府),位于太湖縣寺前鎮麒麟村。始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歷經三年建成,是趙樸初太曾祖父趙畇為紀念父親(嘉慶元年狀元)趙文楷而修建。歷史上曾四次維修或擴建,建國后為寺前區公所辦公用房,1958年修建花涼亭水庫時遭水災破壞……[詳細]
姚瑩故居
  姚瑩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區寺巷內。故居舊時面積廣闊,有廳、堂、軒、樓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紅綠梅、紅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點綴其間。前軒有聯曰:“門臨青竹邀君子,窗有紅梅見故人”。故居東抵大寧寺、南至善慶庵、西齊寺巷、北抵北大街。現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該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進,東西廂房,中間夾一院落,四周環廊,前后左右對稱排列,布局規整。故居結構為木構架抬梁建筑。撐拱承檐,槅扇門窗,雕花裝飾。兩坡屋面、青灰小瓦,磚鋪迴廊。具有桐城典型民居風格。姚瑩(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晚號展和、幸翁。師事叔祖姚鼐,少有匡世之志。嘉慶十三年(1808)中進士。道光二十年(1840),英軍侵華,進犯臺灣。姚瑩奉特旨任臺灣道,加按察使銜,與總兵達洪阿協力防守,三挫英軍。毀英船,俘英軍百數十人……[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一区91 |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观看看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 一线天粉嫩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成人一区精品高免费专区 | 亚洲精品福利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