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綿陽市 > 江油市旅游

江油市文物古跡介紹

青林口古建筑群
  林口古建筑群青林口,坐落于二郎廟鎮西南的小山溝里,潼江之源馬閣水與另一條小河在這里交匯,川北重要的紅色旅游景點。至今仍保留了較完整的文昌宮、媽祖廟、南華宮、萬年戲臺、橋樓亭等古建筑和大量清代、民國時期的木構一樓一底民居,自1999年中央電視臺《西游記》續集劇組在此拍攝兩集外景后,名聲鵲起。青林口依山傍水,位于江油市東北約40公里。原為江(油)、梓(潼)、劍(閣)三縣交通要道和商貿集散地,會館林立,寺廟興盛,街坊繁華。歷史上這里曾經是交通要道,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座商業發達的古鎮,商賈云集,會館林立,廟堂四布。走進青林口,街道顯得很破舊,古老的石板路兩邊林立的老房子,以及雕刻著精美圖案的高大木結構建筑,使古鎮風貌依然。新街的盡頭是一座建于清代的石拱廊橋,原來叫“合益橋”,也就是現在有名的紅軍橋。……[詳細]
陰平遺址
  陰平遺址位于小溪壩鎮。為南宋遺址,分布面積10000平方米。1999年修建綿廣高速公路時被發現,2001年1月—4月省由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掘。陰平遺址文化層厚度均在2米左右,個別地方達到3米。現場發現了瓦片、紅燒土、石構件等大量的建筑堆積物;出土了珍貴文物百余件,有陶碗、碟、盞、杯、罐、缸及宋代景德鎮窯的影青瓷、浙江龍泉的豆青瓷、陜西銅川耀州窯的瓷器、四川廣元窯的黑釉瓷器,并有少量的銅器、殘缺的鐵器及動物骨片。陰平古城可以追溯到三國鄧艾伐蜀時期。當時,陰平古道山巒疊嶂,溝谷縱橫,交通宿營極為不便。發源于江油市藏王寨和馬角壩密林深處的潼江在陰平壩形成一個大拐灣,因流水作用,形成了一塊面積達50萬平方米以上的山間平壩,為軍隊宿營扎寨、補充給養提供了便利。《梓潼縣志》、《江油縣志》記載:“西晉……[詳細]
江油云巖寺
  云巖寺座落在江油市北25公里的竇圌山上。寺廟始建于唐乾符年間(公元874年——879年),興盛于宋代,明末毀于兵火。現存建筑除飛天藏外,全系清康熙至道光年間重建。云巖寺建筑坐北朝南,層層遞高。在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文武殿、-殿、大雄殿、振經樓五重主體建筑。兩側輔以配殿、經堂、禪房、客廳等。寺外竇圌山頂峰還建有玉皇殿、東岳殿、竇真殿、魯班殿、飛仙亭等。占地26畝,建筑面積5051平方米。云巖寺大雄殿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建。面闊14米,進深17米,歇山式頂,前后檐有斗拱,出三跳。底層櫨斗下承普柏坊。殿正面裝六合門,鏤空雕花。殿堂中塑釋迦牟尼像一尊,兩側為伽什、阿難二弟子,兩邊塑十八羅漢像。飛天藏殿為云巖寺西配殿。面闊17米,進深19.23米,通高16.91米。重檐歇山頂,兩層檐下施五鋪……[詳細]
王右木故居
  王右木(1887-1924年)江油市武都鎮人。17歲東渡日本求學,與李大釗等人組織神州學會,傳播馬克思主義。回國后在成都高師任教,組織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創辦《新四川旬刊》、《人聲報》等,宣傳馬克思主義。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都支部,中共四川支部,任黨的書記。1924年赴上海向黨中央匯報工作,返川途中在貴州犧牲。王右木故居位于江油市武都鎮。故居原來是一座典型的穿斗式木結構民居建筑。房屋坐南朝北,一進三幢。前面臨街是一重檐樓房,下面前裝六合門,四周裝木板,內放柜臺作店鋪,上面架樓板,安推窗作茶園,中間是一個敞式的客廳,后面是單檐的堂屋、居室、廚房等,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存的堂屋、客廳、居室等為穿斗式懸山建筑,木質梁柱承重,建筑面積為500余平方米。客廳2005年重建作為展廳使用。王右木故居……[詳細]
勞坪五顯廟
  勞坪五顯廟位于三合鎮。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為一座兩重四合院落。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單檐廡殿頂,穿斗木構架。山墻、前檐由土坯泥墻圍合而成,于前檐明間、次間開寺門,明間為石砌方門,次間為石券拱門。面闊3間共30米,進深3間共8米;戲臺與山門相連,背靠山門面向觀音殿。單檐歇山頂,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舞臺,下層為寺廟出入口。平面呈正方形,面闊3間共10米,進深3間共10米。大木構架為穿斗與抬梁向結合式,木柱下置鼓形石礎;前院左右廂房為兩層0式懸山頂建筑,面闊8間共28米,進深6米。穿斗大木構架,竹編泥墻圍合,外施白灰上繪墨彩壁畫;觀音殿,單檐懸山頂,面闊5間共17.3米,進深6.75米。大木構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木柱下置鼓形石礎,四面磚墻圍合,前有一方形磚砌月臺……[詳細]
江油萬壽寺
  萬壽寺 萬壽寺位于厚壩鎮白塔社區萬壽街95號。大雄寶殿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6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為一座前帶檐廊的懸山頂建筑,面闊5間共18.1米,進深8.5米。木構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木柱下置石礎,木穿貫金檐柱而出形成前檐檐廊。山墻、后檐土坯泥墻圍合,屋面蓋青瓦,瓦直接達與椽間,置檐口處形成滴水吊檐。井建于清代,面積4平方米。井口呈圓形,直徑0.67米;井圈為兩環形青砂石,直徑0.97米;井沿由卵石三合土夯筑而成,直徑1.37米,井深12米,井口距水面0.6米。壁畫分布在大雄殿的墻壁上,共6幅。當心間和次間無間隔,中設神臺,為釋迦牟尼塑像。其兩側墻壁上各有一幅長6.5米,寬3.6米的壁畫,為道教人物、佛教人物畫像,內容為二十四諸天,十八羅漢。每幅上為二十四諸天,下為十八羅漢。……[詳細]
中壩紅軍勝利紀念碑
  紅軍勝利紀念碑位于江油市中壩鎮,保護面積707平方米,建筑面積51.26平方米。是我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紀念碑坐北向南,分為碑臺、碑座,碑身三部分。碑臺石砌,呈亞字形,高1.63米,寬7.16米。正面鋪十級臺階,呈八字形。碑座高2.85米,為八棱八方形,每方內框平面,南、北兩面有3處題記。碑身磚砌,高17米,頂冠五角星,碑身四棱飾園柱,四面為長方形平面,上為紅底金箔字陰刻碑文,楷書字體。南面:“百戰百勝的工農紅四方面軍光榮勝利紀念碑!”;北面:“為爭取獨立自由與領土完整的蘇維埃新中國而戰!”;東面:“鏟除封建勢力,消滅-賊蔣介石,堅決赤化全川!”;西面:“徹底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平分給貧苦農民,堅決做好擴大紅軍的工作!”。紅軍勝利紀念碑原是“中國革命軍第十九軍一路司令董宋珩德政碑。”……[詳細]
老君山硝洞遺址
  老君山硝洞遺址是四川地區明清時期的采硝、煉硝礦冶遺址。位于四川省江油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龍門山脈中段。遺存主要分布在嚴家巖、大坪山、魔芋山、藏王寨山、寨子山、賀家山、梨樹坪峰等山峰溶洞內,分布范圍南北延綿21公里,東西寬14公里,山嶺面積300余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45.7米,相對高差1676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04゜54'11"-104゜57'47、北緯32゜00'52"-32゜03'41"。2004年,文物部門發現并對硝洞遺址群進行了調查。經對地層疊壓關系考察分析,硝礦開采在清乾隆二十年前經過二次大規模開采:第一次開采時間可能在明朝初期,第二次大規模開采在清乾隆時期,與大小金川之戰有關。清朱簾《梓潼縣志》中記載:老君山朝陽洞,縣西二百四十多里,山勢高峻陡險,洞在中峰懸巖絕壁間。由江……[詳細]
江油福田寺
  福田寺位于彰明鎮。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緒年間。坐東向西。現存清代建筑觀音殿、大雄寶殿,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觀音殿。為一座前后帶廊的單檐懸山頂建筑,面闊3間共13.4米,通進深9.7米,穿斗大木構架,條石立柱,四面青磚圍合,屋面蓋青瓦,檐口處施直角滴水吊檐。明間脊檁墨書“大清光緒二十六年修建”題記。大雄殿,為一座前帶檐廊的單檐歇山頂建筑,面闊3間共13.05米,通進深10.3米,大木結構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條石立柱,柱下置鼓形石礎,四面機制紅磚墻圍合,屋面蓋青瓦,檐口處施直角滴水吊檐。明間脊檁墨書“大清光緒二十四年歲次修建”題記。寺內《重建云臺院記》碑刻為明代,圓帽矩形石碑,黃砂石質,高1.97米,寬0.73米,厚0.1米。嵌于建筑墻體。題記年代:“明正德六年辛末十月十八日”。福田寺現存……[詳細]
煙堆山崖墓群
  煙堆山崖墓群煙堆山崖墓群地處涪江東岸,江彰平原東部邊緣。南北朝時期崖墓,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墓葬于淺丘緩坡處開鑿而成,多為南北走向,暴露墓室形制簡單。其中M1方向310°,墓道寬0.9米、高0.8米、墓道長2.3米,墓室長1米、寬2米、高0.8米。幾何紋梯形漢磚長0.33米、上寬0.2米、下寬0.26米、厚0.09米。煙堆山崖墓群為研究本地南北朝時期喪葬習俗和民俗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佐征。……[詳細]
江油黃公祠
  黃公祠位于重華鎮半邊街(今靈溪街)北端,靈溪河西岸,坐西向東呈“回”字形。原占地約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總投入大洋5萬多個,20多萬個工日,擁有高大優質樹木6萬多根。建筑有大小房屋20多間,墻體砌大青磚,青瓦座脊,地面用煮熟糯米石灰加細砂調制為三合泥鋪成,堅實平滑;房門窗柱呈拱形彩色泥塑,古樸典雅。民國20年(1931)秋破土動工,至23年(1934)3月竣工。由時任區袍哥組織大頭目,梓潼縣-局長黃清源以其父黃德齋名義所建而名。次年4~5月紅四方面軍總部設于此間。1949年12月改作區軍管會駐所,1950年7月由人民政府作為區公所辦公場所及生活場所。1975年5月區革委會遷出,公社革委會遷入。1984年拆除南部小院房屋,新建現代辦公生活用房。2008年“5·12”大地震受……[詳細]
極樂寺萬佛樓
  極樂寺萬佛樓 萬佛樓在江油市武都鎮觀霧山,建于清光緒年間,僅存萬佛樓及兩側小院,以萬佛樓保存較為完好。萬佛樓為重檐歇山式木結構建筑,坐西向東。面闊六間,進深三間,共分兩層。第一層為大殿,高6米,內供奉三身佛及羅漢多尊,為香客進香和佛教徒從事佛事活動之用。第二層為禪房,高4米,一層外有樓梯通二層,內壁上有不少壁畫和僧人、游客的題記。整座建筑高12米,長30米,寬10余米,蔚為壯觀。殿內外柱頭均以石獅為礎,雕工精細。觀霧山鐵鐘為生鐵鑄造,鐘面為鑄造陽文,上有鑄造題款捐資鑄鐘名單及鑄造工匠名單,鐘為敞口,下口直徑1.5米,腰部直徑1.1米。鐘紐為獸紐,通高1.7米。現腰部有殘口1處,破口面積25.4平方厘米。題記“大清光緒二十年”。極樂寺萬佛樓是江油市清代寺院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詳細]
金光洞石刻造像
  金光洞石刻造像位于含增鎮金光村乾元山金光洞內,該洞又名天倉洞、太乙洞,為一高山溶洞,洞中怪石林立,冬暖夏涼。現有宋-清代道教造像和清代題記。洞中現存道教造像42尊,頭部均已斷裂或缺失,分布在洞口四百米范圍內。造像或立或坐,形態各異,最大的高1.3米,最小的0.3米,一般在0.8米左右,頭著道髻或束冠,多持笏,有的貼金,有的彩繪。石質較為堅硬,均為圓雕,雕刻精細,技法古樸。其中10號造像為捧印女真人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48米,肩寬0.18米,底座面寬0.24米;11號造像有彩繪,頭部缺失,殘高0.61米,肩寬0.24米,底座面寬0.30米;12號造像有須彌座,頭部缺失,殘高0.63米,肩寬0.25米,底座面寬0.33米。據四川省文管會有關專家鑒定該組道教造像時代最早為南宋。……[詳細]
14、魯班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班橋
  魯班橋位于龍鳳鎮魯班村,南北走向,橫跨于魯班河上,為二墩石平橋,紅砂條石砌筑。橋面由9塊石板鋪成,長13米,寬2.3米。橋墩用8層條石砌成,頂部各置一龍形橋架,龍首向西,龍尾向東,圓雕,雕刻工藝頗為精細。橋北側立有一四方攢尖頂碑亭,記載該橋建于清乾隆年間,民國二十七整修。據《同治彰明縣志》記載,魯班橋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重修,此橋位于明清綿梓兩地的交通要道上,地理位置重要。明代嘉靖年間所建之橋甚為雄奇,采用三塊巨石做矼梁,當時綿州舉人王明善贊曰:“魯班橋非真作于班,蓋橋雖三石,渾然天成,非班不能。”清朝初年,魯班橋被洪水沖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再次重修,將一石單架改為三石兩墩橋,遂成今日之規模。魯班橋對研究本地清代橋梁建筑以及交通運輸狀況有一定價值。……[詳細]
江油月愛寺
  月愛寺位于太平鎮,坐西向東,現存觀音殿和左右廂房,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觀音殿單檐懸山頂,前帶檐廊,面闊九間共40.9米,通進深6.8米,建于石砌夯土臺明上。大木構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明間兩縫架三步梁,上立駝峰坐斗呈三架梁;次間、山墻架五柱三穿大木構架;木穿貫金檐柱而出形成前檐檐廊,檐廊間串穿插枋。后檐、山墻、土坯泥墻圍合,前檐金柱間木裝修于明間開六合格扇,次間安木裙板、開木欞窗。屋面蓋青瓦,正中磚瓦裹灰砌正脊(現殘缺),當溝塑箍頭,檐口施直角滴水吊檐。廂房面闊五間共27.5米,通進深8.05米,單檐懸山頂前帶檐廊,穿斗大木結構,屋面蓋青瓦,正中砌瓦脊。月愛寺布局保存完好,為研究本地清代寺廟建筑、風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詳細]
青蓮法華寺
  法華寺位于青蓮鎮。現存大雄寶殿和石碑二通,大殿平面呈長方形,建于夯土臺基之上,為一座小青瓦前帶檐廈懸山式建筑。大殿面闊五間共21.5米,進深四間共11.6米。木結構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式,共布木柱16根,山墻方形石柱2根,柱下置扁鼓式石礎。明間、次間兩逢金柱間用五架梁,上立瓜柱承三架梁。前檐金柱間用雙步梁,貫檐柱而出形成挑檐,上立調花駝峰,屋面小青瓦不苫灰背至檐口施直角滴水吊檐,中部磚瓦裹灰塑龍吻寶頂。建筑前檐明間安六合隔扇,次間砌檻墻上安玻璃窗戶。后檐和兩山墻均為黃泥土墻,殿前立功德石碑二通,題記年代“大清道光二十八年”。法華寺現存大雄寶殿結構保存完整,在我市清代建筑中為數不多,為研究本地清代建筑風格、工藝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江油公安橋
  公安橋位于重華鎮,東南至西北橫跨靈溪河。該橋建于清代,1998年當地政府出資加固維修,為一座三墩四孔石坪橋,橋長31.5米,寬7.46米。橋體青條石相砌,石灰漿筑縫,鋼筋混泥土橋面,橋頭兩側砌水泥踏步七級。橋墩上置圓雕龍形橋架,龍頭向東北,龍尾向西南。橋面上建木質橋樓,穿斗式木結構,小青瓦屋面。橋樓分正、次9開間,共布木柱48根。正間位于橋樓中間,由四根金柱升高形成二層0,木裙板圍合,歇山屋頂,民間灰塑脊飾,四角置風鐸。次間懸山屋頂,灰塑脊飾,兩頭做八字形入口,檐下裝飾斗拱。橋樓梁、柱、枋均飾彩繪,兩端安置木欄桿。該橋保存較為完整,為我市為數不多的廊橋建筑之一,為研究本地清代橋梁建筑工藝、民風民俗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詳細]
大水洞遺址
  大水洞遺址考古年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海拔高程為1505米,這一帶為石灰巖山地,巖溶發育良好,大水洞為一水平狀洞穴,洞口方向205°,洞頂大部分平緩,直壁。2005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匯同綿陽市文物局、江油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200平方米。清理出2處用火遺跡,發現陶片、石器、礪石、石坯、骨器、蚌飾等遺物。大水洞遺址與茂縣下關子遺址、綿陽市邊堆山遺址、新津縣寶墩遺址所出的陶片相類似。以上遺址反映出一條始自茂縣,東向經岷山斷層谷,順涪江支流土門河、通口河、再沿涪江而下,經綿陽,進入成都平原的古文化傳播路線,對研究古羌人進入成都平原的路線以及古蜀文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保護范圍:以洞口為基點,向東外延70米,向南外延30米,向西外延40米,向北外延6……[詳細]
文勝普照寺
  文勝普照寺位于文勝鄉長坪村。據記載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后經明朝正德八年、大清同治四年、十四年的維修再建,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寺院。1992年被公布為江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被四川省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文勝普照寺坐東朝西,現存一座四合院,建筑面積約為240平方米。除大雄殿為明代遺構外,其余建筑均為清乃至現代所建。大雄殿梁架保存完好,大雄殿為面闊進深各三間,當心間寬7米、次間3.2米、總開間13.4米、總進深17.5米。單檐懸山造,布瓦頂,舉折較為陡峻,現存部分鴟尾等黑色脊飾,梁架為抬梁式柱梁,用材較為碩大。柱徑達0.57米,有明代后期風格,系明正德八年修建,是我市早期木構建筑之一。保護范圍:東至圍墻外小路,南至圍墻——長坪村4組道路,西至長坪村4組道路——文勝東街口一線,北至山……[詳細]
20、南雁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雁塔
  南雁塔位于武都鎮,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筑風格屬喇嘛塔。以“南宮甲第,雁塔題名”之意,取名“南雁塔”。該塔坐南朝北,通高25米,空腹,石砌。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直徑7米,呈六邊形,每邊寬2.8米,高4.5米。塔身呈寶瓶狀,自基座以上3米直徑漸大,至塔腰處又逐漸縮小。塔腰四方各有一個梅花形小龕,塔頂有六角形飛檐石頂覆蓋,系攢尖頂。現飛檐上還存少量鐵鑄風鈴。該塔除具備喇嘛塔特點外,還融合了南方塔的工藝及技術,如大量使用當地石材,塔頂采用南方翼角起翹形式。此種類型的塔在江油乃至南方地區極為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南雁塔受到巨大破壞,塔身垮塌。現已完成搶救性維修。保護范圍:以南雁塔塔基外緣為基線,外延3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观看进入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 亚洲一二三区在线观看未删减 | 熟女制服丝袜另类中文字幕 | 在线网站黄不卡 | 亚洲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