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旅游

浙江省文物古跡介紹

461、吳杰故居
吳杰故居
  吳杰故居建于鎮海縣城內,分為東、西兩院,均為木結構建筑,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西院位于勝利路26號,建于光緒十二年(1886)。由前后兩進及兩廂房組成,建筑面積約440平方米。前進中軸線上建有臺式磚雕大門,門房及左右兩廂平房相連。正屋為三間兩邊弄高樓房,通面闊16·35米、進深8柱約12·16米。屋柱、梁架全用串斗式。有闊檐楯,枓拱、月梁等結構均精雕細琢。前后石鋪明堂,后明堂布置花壇。原有西偏平屋三間為廚房,因開拓勝利路被拆。后進為花廳,高平屋三間,兩廂偏房,明堂布置花壇,門窗等構件較為新穎,為吳杰會客宴請場所。東院位于人民路36號,為吳杰復職后所建,時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建筑面積572平方米。由兩個單元組成。前幢為幕僚用房,座東面西,進深4博的樓房4間,外有門樓,屋前有甬道通……[詳細]
462、姜席堰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姜席堰
  姜席堰,古堰,有“龍游的都江堰”之稱,位于浙江省龍游縣靈山港(舊名靈溪)下游后田鋪村。2018年8月13日,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全體會議上,入選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姜席古堰從建成至今,已有680多年的歷史。相傳,堰為元朝至順年間(公元1330至1333年)達魯花赤察兒可馬的任上所建。新中國成立以來,姜席堰進行了保護與修繕。據縣水利志記載,從1950年國家投入大米7.4萬斤用于修建姜席堰護岸工程至今,到2013年,已先后15次對堰、渠進行程度不同的修復、加固、改建。累計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正是這種種努力,才使姜席堰至今還在滋潤灌區的農田,造福龍游百姓。姜席堰樞紐工程由上堰、沙洲、下堰、匯洪沖沙閘以及渠首分水閘五部分組成。整個樞紐以河道中的沙洲為紐帶,上……[詳細]
王守仁故居和墓
  故居地處余姚城區傳統歷史街區武勝門路西側,陽明東路以北。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面積達4600多平方米。在建筑設計和營造上反映出明代浙東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點,用材粗壯、氣勢恢宏,各幢建筑結構嚴謹,按中軸線對稱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飾件素雅。整個故居既給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莊和典雅之氣度。故居建筑自南至北沿中軸線分別為門廳、轎廳、磚雕門樓、大廳及瑞云樓、后罩屋。其中,磚雕門樓系仿木結構建筑,四柱三間,柱為石質,所飾磚雕斗拱、翹昂、面磚雕刻細致,工藝精湛細膩,體現了當時磚雕技藝的水平。大廳--“壽山堂”系三開間高平房,高大寬敞,結構古樸大方,用材粗大穩實,構件裝飾嚴謹。壽山堂內明間廊下掛有姜東舒所書的“真三不朽”匾,這是歷來對王陽明一生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絕頂的確切評價。出……[詳細]
武義延福寺
  延福寺位于武義縣桃溪鎮陶村東的福平山旁,為后晉天福二年(937年)僧宗一創建,原名福田寺,宋紹熙年間(1190年一1194年)賜名延福。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觀音堂和兩廊。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多次修茸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兩廊廂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觀音堂,現存的建筑群,按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和觀音堂。兩側廂樓,殿間有長生池、觀間堂,后有石澗井。 大殿重建于元延枯四年(1317年),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平面方形,面寬和進深均11.8米,5開間,重檐歇山頂,下檐為明代天順年間(1457年一1464年)修耷時所增建。柱子除外檐檐柱外,其余為梭柱。柱礎,一為雕飾寶相花的覆盆柱礎,上加石質;一為質形柱礎,前檐柱與金柱之間用乳袱……[詳細]
潘周家古建筑群
  潘周家古建筑群位于浦江縣檀溪鎮,年代為明、清。潘周家村,其實是兩個村,一個叫潘家,一個叫周家。由于兩個村莊已經連在一起,所以有了潘周家村的合稱。據家譜資料記載,周家是宋朝時從杭州遷來,距今已有770多年。潘家是明朝時從古徽州遷來,已有410余年歷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潘周家村現已有500來戶人家。潘周家村位于浦江和桐廬臨交界的北部山區。令人稱奇的是,此地卻平生一塊山間平原,視線開闊。當地農民稱之為“大坪洋”,文人們則喜稱為“盤州”,因為四周皆山、環抱如盤。有一條不大的溪,叫壸源江,流經該村。正是這片肥沃的土地,使得潘周家村留下大片宏偉的明清古建筑群。潘周家村的古建筑群全部是廳堂式建筑,一般以家庭里的每房分支為單位建造大廳堂,全村擁有幾十座大小不等的廳堂,由于建造年代不同,這些廳堂,無論在外觀……[詳細]
466、滄河巷金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河巷金宅
  滄河巷金宅,亦作滄河巷金沛樹民居,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倉橋社區滄河巷26號。坐北朝南,臨街而立,由門屋、廂房、正屋等組成合院式建筑。原有三進,第三進被改建。門屋面闊五間,進深約7.2米,為二層磚木混合結構。南立面為巴洛克風格。石英砂抹面,青石臺基,內八字型門臺嵌于墻,半圓形拱券大門罩,二層窗罩均做有卷草紋。北面中間磚砌門臺,通天井。正屋五間二層,木構建筑,青瓦屋面,歇山頂。檐柱做成西式愛奧尼克柱式,一二層均帶前廊,二樓機制欄桿做成幾何、花草紋飾。前廊均與南側東西廂房前廊相通,構成三面回廊。南側廂房各三間二層,磚砌建筑,硬山頂。另外各門罩、窗罩、柱、欄桿等造型均為西式風格,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此民居建成于1935年,房主金沛樹,永嘉烏牛人。有子金家麟,為早期溫州-的領導,浙江工商大學……[詳細]
陳式純烈士墓
  陳式純(1903—1935),蒼南縣金鄉鎮五一村人。少年就讀于金鄉小學和宜山高等小學,畢業后即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學。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積極投身“外爭國權,內懲-”的斗爭中。1922年他帶頭創辦了暑期補習學校,建立了金鄉運動場和新曦書報社。同年于省立第十中學畢業,即考入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上海大學,不久因革命工作需要轉至天津南開大學就讀一年,便結束了讀書生涯。1926年在河南洛陽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受黨組織派遣,先后在河南、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進行地下革命活動。由于他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不辭勞苦,深受組織和戰友的贊許,遂被擢任為中共江蘇省委委員。他一生先后四次被捕入獄:前三次在漢口、武昌與上海,每次均經黨組織竭力營救獲釋。第四次是1932年10月10日,他組織并帶領群眾在上海沙渡路……[詳細]
468、寧海文峰塔
寧海文峰塔
  位于寧?h躍龍山,是建于明末的磚塔。塔高32米,是六面九層空心磚塔。每層塔檐均為菱角牙子疊澀,每面都有一道拱券門,每層都有壁龕。矗立于寧海躍龍山之巔的文峰塔是躍龍山中最為顯眼的古代建筑物。它乃是躍龍山中心軀干地,也是游人步入躍龍山公園進口處、由低仰望山頂的視線終點。文峰塔建于明萬歷壬午年(1582),為弘揚先賢精神,重振寧!拔娘L”而建造。塔身為8層,高22.6米。1861年,塔頂遭雷擊而塌方,清同治十年(1874),縣知事王耀斌、余庭訓倡修,由監生謝璇輝捐款,稟生吳吉監修,軍功劉開拜為監督乃修成此塔。此時塔身增至九層,高24.5米。1915年文峰塔復遭雷擊,塔頂殆毀,不曾修復,年長日久,風雨剝蝕,多有損壞,有朝夕傾圮之虞。寧?h人民政府于1982年12月,將文峰塔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詳細]
469、楊柳巷戚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柳巷戚宅
  戚宅位于鹿城區楊柳巷36號,系清同治年間溫州官商馮月成興建,后售予白累德醫院戚姓醫生。該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通面闊17.6米,進深30.1米,由門廳、正廳及廂房構成兩進合院式木構建筑。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頂。門屋為五間單層硬山頂建筑,-墻上有花草紋磚雕漏窗,進深五柱八檁,小青瓦屋面。門屋明間外為八字磚砌仿木構門臺,單間,懸山頂,門楣上置四組斗栱,小筒瓦屋面,抹灰屋脊,脊頭有龍頭鳳尾飾。正屋為五間單層硬山頂建筑,進深七柱十一檁,中柱落地,前后分心,前帶船篷軒廊,小青瓦屋面,檐口存部分勾頭滴水。門屋與正屋間為東、西兩廂,面闊三間。正屋之后為一小院,東西各筑兩間廂房,硬山頂,舊做廚房、雜物間等。北部圍墻東側為一磚砌小門臺。戚氏民居系清同治間溫州官商馮月成興建,馮氏以經營銅鋪起家……[詳細]
蘆家橋遺址
  蘆家橋遺址位于海曙區古林鎮三星村上下陳自然村,東距蘆家橋約150米,土名庵基盤。遺址東面延伸至蘆家橋民宅下,西面大體以上下陳村民宅東墻為界,南端距段梅公路約13-85米不等,北端由河北岸向北延伸至魚塘和養雞場后院,已位于古林鎮三星村上下陳自然村,東距蘆家橋約150米,土名庵基盤。遺址東面延伸至蘆家橋民宅下,西面大體以上下陳村民宅東墻為界,南端距段梅公路約13-85米不等,北端由河北岸向北延伸至魚塘和養雞場后院,已探明的遺址總面積24000米2,由東、西兩個區塊組成,二者相距30米左右。其中西區東西長約220米,南北寬10-168米不等,面積22000米2;東區因向東北延伸至蘆家橋旁密集的民居下,已探明南北長約80米,東西最寬處32米,面積約為2000米2。經2009年上半年的勘探,蘆家橋遺址……[詳細]
朱程烈士故居
  朱程(1910—1943),字公行,蒼南縣礬山鎮人。他小學畢業后,先后就讀于永嘉私立建國高級商業職業學校、廈門集美學校,1929年,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六期,1934年赴日本留學,1937年5月回國!捌咂呤伦儭焙,他投身于晉冀豫抗日戰場,任河北民軍十一大隊大隊長。1939年9月,率部投奔八路軍,任華北抗日民軍司令員,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4月,任抗日民軍第一旅旅長兼冀魯豫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1943年夏,調任魯西南新五分區司令員。抗戰的6年(1937—1943)中,他率部經歷大小戰斗數百次。1943年9月28日,在山東曹縣王廠與日軍激戰中壯烈犧牲。同年11月18日,冀魯豫軍區在第五軍分區菏澤地區安陵集為朱程舉行了追悼會。軍區司令員-在悼詞說:“朱程同志的犧牲,使我中華民族失一將才,使邊……[詳細]
472、學士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學士橋
  學士橋位于大隱鎮里埠頭村,是座石砌平板多孔梁橋,又是一種漫水橋。南北橫跨于里埠頭村與學士村之間的溪河上。橋寬l.95米,全長70.3米,它不僅是余姚市最長的古橋,而且建筑風格獨特,除兩岸橋堍外,共有橋墩十三個,橋孔十四個,橋墩用規整的條石錯縫砌疊,西端砌成分水尖,以減少排洪阻力,又不易被漂流物撞擊、纏繞。橋梁兩端用條石墊鋪臺階,橋面由平鋪于兩邊的長條石和長方形石板組成,橋面刻有“五福捧壽”、“平升三級”等寓意吉祥圖案,以表示人們對生活寄予美好的希望。中孔橋板東側鐫刻“清咸豐四年集資重建”字樣。寬闊的水面、狹長的橋梁,兩側不設置欄桿,它適用于洪水易發而時間短,又無條件或無必要造高水位橋梁的產石地區,是一種中水位漫水橋。漫水橋是我國橋梁中的一類,山洪暴發時.洪水可以無阻地漫溢橋面而過;洪水退卻后……[詳細]
東陽戶宅
  東陽戶宅坐落于浙江省東陽縣縣城的東郊。從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盧氏族人盧睿成進士及第起,到清代中葉一直是科第不絕、人才輩出,被首推為婺州望族,并在此地相繼興建了許多規模宏大的宅第,是戶宅發展的鼎盛時期。后來又經過了三百多年的陸續興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再加上雅溪緩緩地環村而流,與古老別致的宅第建筑相映成趣。東陽戶宅是一座由許多軸線組成的建筑群,主體的部分被流經的雅溪所環繞。用鵝卵石鋪成的一條大街貫穿東西,街北的“肅雍堂”軸線是主要的建筑,堂的東側與之平行的有“世德堂”軸線和“大夫第”軸線,西側與之平行的是“世進七第”軸線,靠北與肅雍堂平行的有“五臺堂”軸線,南面臨街有“柱史第”、“五云堂”、“冰玉堂”等軸線,其中有不少是明代的建筑。雅溪以西的主要建筑還有盧氏相堂、善慶堂、嘉……[詳細]
安吉靈峰寺
  靈峰寺位于浙江北部安吉縣城西南白水灣鄉靈峰山(古稱北天目),始建于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號“靈峰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時吳越王錢镠游靈峰,流連巖上之美,回杭后,賜“靈峰長興”匾額,以光山門,并施舍修寺,梵宇一新。宋治平二年(1065年)更名為“百福講寺”,英宗皇帝賜玉璽一方,以鎮山門。清乾隆十二年,更名為“靈峰寺”。靈峰寺是江南著名寺院之一,為凈土宗祖師道場。歷經千載,高僧輩出,梁有義遴禪師業啟始。宋有仲賢,元有如月,明末有藕益大師創靈峰派,開一代宗風。清咸豐年間,寺毀于戰亂,片瓦無存。原天臺山國清寺住持諦隱大師發大誓愿興寺,歷經風霜,八方勸募,不遺余力,重修大殿、山門、禪堂等。靈峰古剎現存或新修佛教建筑主要有山門、天王殿、三圣殿、藏經樓、僧寮、客房等。又有《重建靈峰寺碑》、《明……[詳細]
475、長興大成殿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興大成殿
  大成殿位于今長興中學內。原名孔廟,又稱學宮、縣學、廟學。孔廟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 廟址在縣城東門外。建炎中,被金兵焚毀。南宋紹興十年(1140),縣令黃偉遷治所至東太平橋。明嘉靖九年(1530),又以縣學偏于東隅且陋,遂遷建到治所之西,箬溪(按廿字河)之北(即今址)。嘉靖年間告成,隆慶和萬歷年間曾擴建,F存大成殿、明倫堂及西廡殿。大成殿是廟內最主要的單體建筑,為祭祀孔子的場所,故又稱孔圣殿。重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系歇山頂雙層重檐式結構,周圍原有修廊,民國初,修中山公園時,把修廊圍筑在殿內,現存門窗亦系民國時所裝。殿前有臺階,階級五出。屋面為泥脊瓦當,屋脊陽面書有“竣極于天”,背面為“文光射斗”等八個大字。1963年、1980年,長興縣人民政府兩次撥款修繕。 明倫堂建于明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AV免费在线 | 亚洲欧美人与动人物在线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 欧美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免费网站看v片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