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旅游

浙江省文物古跡介紹

鹿窠摩崖石刻群
  鹿窠摩崖石刻群位于海曙區章水鎮杖錫村,1986年5月28日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鹿窠摩崖石刻群共9塊,位于章水鎮杖錫村的屏風巖、門前山、下溪巖、門后頭山(百步階)等處。屏風巖石刻,為長方形直立巨石,高4.5米,寬1.95米,厚3.2米,正面直鐫“四明山心”四個隸書大字。每字字徑為0、66×0、57米,字間距離為0、1米。從屏風巖西北行,至百步階附近,兩山之間竹木蔥蘢,一股澗溪奔出,為一塊樹仞高的巨石所阻,分道而下。澗旁多摩崖石刻,陡壁間有巨石三級,每級高樹丈。第一級刻“三峽”二字,因似微型的長江三峽;在一股清泉涌出處刻有“浴心”二字;在溪水垂直下瀉處刻有“醉泉”二字。第二級出,溪水由喧嘩轉為幽咽,從一洞下緩緩流出,石上刻“潺湲洞”三字。第三級處有一石橋橫跨澗上,澗旁有一方柱形巨石,直刻“……[詳細]
童家岙遺址
  童家岙遺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橫河鎮童岙村北部、大埠頭自然村東北部的田畈中,總面積超過20000平方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遺址。1955年當地村民在挖掘塘泥時發現此處地下有獸骨、鹿角、陶器等遺物,1979年經浙江省考古所試掘,出土了一批錛、斧之類的磨制石器和釜、貯火尊、罐、缽、器蓋和支腳等陶器,從文化特征上與河姆渡第四文化層較接近,部分出土遺物具有第三文化層的特征。據推斷遺址時代約在距今六千年至七千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慈溪市普查辦于2009年3月對遺址進行了較大范圍的鉆探,發現遺址地表下110至260厘米大致屬于文化層,最大厚度約1.5米,往四周逐漸減薄。文化層以夾雜較多砂粒和有機質遺物的灰褐色土為特征,東西和南北分布范圍各約200米,大致分布于大埠頭村以北、眺頭以南、梅湖江以……[詳細]
楊賢江故居
  楊賢江故居位于長河鎮賢江村,此地原名分江市村,1995年為紀念楊賢江誕辰100周年被命名為賢江村。楊賢江(1895—1931),字英甫,筆名有李浩吾、李膺揚、柳島生等,是我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杰出的青年運動領導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故居為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五開間小平房,東西各有側房兩間,平面布局呈凹字形。該建筑造型簡樸,保存完好,內部參照楊賢江早年在此生活時的樣式布置:明間為廳堂間,右側墻壁懸掛1951年余姚縣人民政府贈送給楊賢江家屬的“人民功臣”匾一塊;兩邊次間分別為楊賢江和其父母的起居室;東西梢間為廚房和縫紉間;東西側房為書房和安放農具的雜物間。楊賢江出生于一個成衣匠家庭。1912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經亨頤、李叔同、夏丏尊等師長影響,立志教育救國。1922年5月加入……[詳細]
大窯龍泉窯遺址
  大窯龍泉窯遺址分布在今浙江省麗水地區及其周圍的武義、永嘉、文成、泰順等縣。龍泉窯址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址,以龍泉縣境內的窯址最為密集,有300多處,其中瓷器質量最好的窯址多集中在龍泉縣的大窯村一帶,這里是龍泉窯的中心,故而統稱為“龍泉窯”。龍泉縣位于浙江省的南部,甌江的上游,瓷土礦藏十分豐富,河流的兩岸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盛產燒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窯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選址,制瓷原料可依賴廉價的水碓粉碎并加工,成品也可從甌江順流而下運到溫州,瓷器的輸出十分方便,這些都是對瓷業生產十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龍泉窯創燒于北宋早期,盛極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產盤、碗、壺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輔以蓖點紋、蓖劃紋及波浪紋、云紋等,釉層比較薄,釉色青中泛黃。到了南宋中期,出現了……[詳細]
林環島烈士故居
  林環島(1904—1940),洞頭縣北岙鎮人。早在溫州浙江省立第十師范學校讀書時,就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接受馬克思主義,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1926年春,在上海暨南大學讀書時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早年的革命生涯中結識了周恩來、鄧穎超、李克農、廖承志、連貫等我黨革命先驅。1928年春,在上海龍華創辦泉漳中學,利用講壇宣傳革命。1929年3月,受黨組織派遣到緬甸仰光擔任中共僑黨地委書記。1931年回國,在上海主辦《現實周報》,后任《南聲報》總編輯。1934年10月又奔赴越南,在華僑中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7月回國,后擔任廈門市青年戰時服務團兒童抗日救亡劇團(簡稱“廈兒團”)總領隊和中共黨支部書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開展募捐慰勞活動。1939年6月,前往越南擔任南委書記,從事華僑-工……[詳細]
祖印禪寺
  祖印禪寺祖印禪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是舟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地處定海城區中心,占地5125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后大殿,左有鼓樓、廂房、齋堂等,右有廂房、鐘樓。大雄寶殿7間,通面闊29.6米,通進深19米。重檐歇山頂。明間抬梁,左右次、梢、盡穿斗結構。上檐斗拱九踩。1986年重修,又可增加千余平方米的面積。據史志記載:祖印禪寺舊名蓬萊院,原址在蓬萊鄉朐山(現岱山縣衢山島),初創于后晉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宋治平三年,朝廷御賜“祖印”額,其名一直沿襲至今。南宋嘉熙年間,昌國縣令將祖印寺遷至治所東南,與普陀山接待寺合并為一,成為昌國縣城主要的佛事場所,成為去普陀山朝圣僧俗之眾的必經轉駐之地。元至元十六年,高僧一山一寧開法祖印寺,二十六年移住普陀山。后有高僧密庵咸杰禪……[詳細]
427、長虹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虹橋
  長虹橋  位于秀洲區王江涇鎮,是橫跨京杭大運河的古橋梁,為浙江平原在軟基上修建的最大石拱橋。長虹橋為三孔實腹薄墩聯拱橋,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至天啟元年(1611-1621)。橋長72.8米,中孔凈跨約16.5米,兩邊孔各跨9.3米,是縱聯分節并列砌的半圓石拱。橋頂寬4.9米,階梯陡斜長30米,各有57級石階從中孔斜至路面平,石階和橋西欄用長條石組成,朝里鑿成可供人坐的弧形。坡橋孔內砌有石纖道,現作為船舶的停靠站。長虹橋上鐫刻著四幅文采飛揚的楹聯,橋孔兩側的楹聯分別為“勸世入善,愿天作福”、“千秋永慶,萬古長齡”,橋中孔的楹聯為“淑氣風光架嶺送登彼岸,洞天云漢橫梁穩步長堤”,北面為“福澤長流物阜民安國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有著長虹臥波之勢的長虹橋,與其他古石橋一樣,難逃天災-的傷害。  太……[詳細]
428、穎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穎園
  穎園是南潯俗稱“八牛”之一清朝陳熊的住宅花園,位于皇御河畔,占地11.07畝,它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經十三年,于光緒六年(1875)落成。現基本保存完好,系南潯鎮文物保護單位。穎園內古術參天,有百年以上的廣玉蘭、香棒及紫藤等綠蔭。樓、閣沿池而筑,太湖石假山堆壘錯落有致,曲徑通幽,可拾級登臨。“賞月樓”在池面一測,樓邊有排紫紅術的玻璃長窗,畫梁雕柱,古色古香。池的北邊筑有一幢烏瓦粉墻“養心鉗”,過去是陳熊吟詩作畫,奕模提琴之所。“玉香閣”也建于池西,磚瓦木結構的建筑,線條洗練,別具匠心。若登臨樓上可飽覽園中景色。穎園還以各種雕刻見長。在磚雕、石雕、木雕等,幾乎是一座小型雕刻藝術館。如“養心蹦”的門窗上是一幅幅刀法精湛、造型逼真的黃楊木雕,每幅均有名人書法。其小一幅《耕織圖》,男耕女織……[詳細]
護法寺橋和塔
  時代:宋地址: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錢庫鎮望里社區0寺始建于唐代大中(847—866)年間,是當地著名寺院。明、清都有重修,清光緒二十八年最后一次重建,民國三十三年(1944)毀于兵火。其遺址至今仍清晰可辨,規模頗大。2002年,在原0寺的舊址,又新建一幢大雄寶殿。0寺始建時,沒有寺、塔。到宋元祐三年(1088),才在寺前先后建成一座石橋和七座單檐塔,又稱0寺橋和0寺塔。0寺橋,為梁柱式石橋,造型古樸大方,結構穩固,保存完好,具有浙南山區北宋初期石橋風格。橋長10.30米,寬2.30米,通高3.90米,3孔4墩,左右兩孔凈跨2.25米,中孔凈跨3.75米。在中節北首橋板側沿橫刻“時元祐三年(1088),歲次戊辰,十二月癸酉朔二日建”,可得知此橋建橋確切年月。0寺塔,建于北宋,仿木構樓閣式六角平檐……[詳細]
梵天寺經幢
  梵天寺經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鳳凰山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為五代吳越國名剎。據《吳越備史》載,梁貞明二年(916年),錢镠迎鄮縣(今鄞縣)阿育王寺釋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毀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吳越國王錢弘俶重建,后改為梵天寺。梵天寺經幢建于公元965年,是南塔寺的門前遺物,左右各一對,高近15米。經幢通體用太湖石雕刻而成。雙幢形式、結構基本相同,南北對峙,相距13米,幢高15.76米,由基座、幢身、腰檐、短柱層及幢項五部分組成。幢頂為日月寶珠,雕刻精致,紋飾各異。基座為須彌座,共三層,雕有覆蓮、幡龍、菩薩像等,底層浮雕“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龍,生動威武;上層短柱四周鑿成小龕,龕內雕佛像。幢身刻佛經,為八角形,南幢身刻有《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經》,北幢身刻《大佛頂陀……[詳細]
上林湖越窯遺址
  上林湖越窯遺址位于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余姚縣)。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于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后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岙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余處。越窯開創于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后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詳細]
鄭惻塵烈士墓亭
  鄭惻塵(1888—1927),字采臣,乳名日起,又名振中、朝寮。1888年3月26日出生于永嘉縣表山鄉一個小康之家。16歲進入浙江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讀書,畢業后又到浙江學堂(設在北京)和杭州的王氏工藝講習所學習。1910年,回到溫州,先后創辦“中一花席廠”“振亞肥皂公司”等實業,探索實業救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到湖北投靠革命軍,參加學生隊赴前線作戰,翌年轉入湖北軍官學校。1924年秋,在謝文錦、胡公冕的引導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為中共溫州獨立支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他為人誠懇寬厚,大公無私,堅毅穩重,辦事干練,深受同志們的信任和愛戴。 1926年6月至1927年初,由于革命的需要,在杭州任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商民部部長兼杭州民眾大會籌委會主任。1927年4月11日,國民黨反動-突然包……[詳細]
河頭烈士陵園
  河頭烈士陵園烈士陵園,始建于是1952年3月,由十字路村人民收集解放前犧牲的21位烈士遺骸,在獅子山西側建立烈士墓,并植紀念碑一方,高7米;1966年,鎮海縣人民委員會將墓址遷至彌駝山腳重建烈士墓,占地60平方米,植紀念碑一方,高12米,并建有安放烈士骨灰盒壁龕;1978年春,因建造十字路水庫,墓址再次移至黃狼山崗;1988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縣級烈士陵園;1992年被列為鎮海區青少年德育基地;1996年11月被公布為區級文保單位。陵園占地面積29800平方米,分為五坪。大門廣場: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綴以雪松花壇。西側為接待廳平房地1幢,東側為革命干部骨灰盒安放室及管理用平房地1幢,總建筑面積300平方米,均為磚混結構。一坪:建有“紀念屏志”拱壁,高3.6米,寬7.5米,橫鐫“生的……[詳細]
劉英烈士陵園
  劉英烈士陵園,位于國家級名勝景區——方巖風景區馬頭山麓,始建于1953年,1982年重修,1988年被定名“劉英烈士陵園”,并由共和國元帥聶榮臻同志題寫園名。1992年,時值劉英烈士犧牲五十周年,陵園進行擴建。現陵園總面積33409平方米,集墓、館、碑、亭于一園。陵園是劉英、張貴卿烈士的犧牲地,建有劉英烈士墓、張貴卿烈士墓、永康十三烈士合墓以及劉英、張貴卿殉難處以示紀念。其中劉英烈士墓墓碑由粟裕大將題寫。陵園東北角是革命紀念館,占地1164.5平方米,建筑面積661.75平方米,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內設三個展廳,依次以劉英生平事跡、張貴卿生平事跡、永康黨史為序布展,附設碑、廊、照壁等。陵園的西面是革命紀念碑,高16﹒8米,上部為人物雕刻,下部刻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詳細]
寧波中山公園
  寧波中山公園位于寧波市海曙區解放北路,現為中山廣場的一部分。最早為寧波衙署所在地,1927年春,在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之際,有人提議,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建造一座中山公園,立即得到了甬城社會各界人士的贊同。公園地址選定在舊道署、后樂園、府后山一帶,占地約60畝,并于當年夏天動工。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耗資11萬余元,于1929年秋公園落成。共建造各式房屋21座、亭臺4個、牌坊2座、廊3條、橋5座。其中的獨秀山為明代遺物,尊經閣為寧波府學遷建。1998年初,中山公園與寧波市體育場區域建成中山廣場,迅速崛起成為群眾性廣場文化演出活動的“龍頭”,成為展示寧波城市物質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自1999年起,中山公園連年被寧波市大活動辦公室授予“廣場文化活動先進單位”。目前,中山公園原址為浙江省文物保……[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网站 | 日本A级按摩片春药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激情 |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