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文物古跡介紹

大運河常州段
  大運河常州段西至武進與丹陽交界的荷園里,東至武進和無錫交界的直湖港,全長45.8公里,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開鑿于春秋時期,也是最早開鑿的江南運河段落。2006年京杭大運河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將浙東運河、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合并公布為“大運河”。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江南運河常州城區段,西起連江橋、東至東方大橋,長約23公里,被列為世界遺產大運河的27段河道之一。江南乃“水鄉澤國”,也是運河起源之地。相傳早在商朝末年,吳泰伯在無錫梅里一帶開鑿運河以灌溉、排洪。春秋末年,為滿足西征北伐軍運之需,胥浦、胥溪等多條運河相繼開鑿。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吳王夫差剛剛即位,便主持開鑿了自蘇州望亭經常州奔牛、由孟河出長江的運……[詳細]
242、五亭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亭橋
  五亭橋位于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志,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五亭橋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該橋建于蓮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鹽御史高恒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是因為建于蓮花堤上,所以它又叫蓮花橋。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28號瘦西湖風景區內類型:古跡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5-30分鐘電話:瘦西湖電話:0514-87357803開放時間:7:00……[詳細]
李園船廳
  李園位于興化市區武安街西側。始建于清咸豐(1851-1860)年間,原為清代揚州富商李小波的私家花園,是一座具有設計風格獨特,建筑技藝精湛,獨具地域特色的水鄉園林。因地形狹長,有“余園半畝”之稱。李園北部為船廳,船廳為園中最富特色的古典建筑。整體呈船狀,船頭朝西,呈“L”字形,共七間,卷棚歇山頂。船頭掛落上方,懸“自在流行”匾額,艙屋中間以大型雙面雕花落地罩分隔。東端與后艙有隔棧,上懸常州書法家汪洵所題“滄浪畫舫”額。后艙南北為三間,南二間與北一間中有圓形落地罩分隔,花罩上方懸清代著名書法家楊峴所題“諒齋”小匾。船廳外部南側正中有一斜面坡道,狀似跳板。船廳西去隔一堵高大的圍墻,原為明代所筑“0”(大獄),為化解鐐鏈不祥之音,李小波聘請各地園林設計名流,集姑蘇、維揚園林建筑之精華,建造了這座別……[詳細]
吳江泗洲禪寺
  “以湖東有泗洲,洲上有古寺。而鐘聲隱隱,逐蒼茫而來也。名曰泗洲曉鐘。”泗洲寺的來歷,趙寬 (457~ 1505年) 則在其寫的《泗洲寺重建大雄寶殿記》中說是佛教一位上乘大士名泗洲者所創建。泗洲禪寺位于蘆墟鎮,汾湖旁。為吳江東大門,江浙滬三省市交界處,向南出鎮不足百米過蘆墟塘便是浙江,向東不足5分鐘車程便是上海界,318國道穿鎮而過,南接京杭大運河,延太湖邊達湖州,向西一小時車程到蘇州,交通極為便利。古寺建在兩面環水的泗洲上,僅小圩東南角與兵字圩相連。似乎禪寺由地得名。直至解放后的幾年里,泗洲寺前后殿仍懸掛著大銅鐘、大鐵鐘。古剎鐘聲,洪亮悠揚,震撼信徒心靈,吸引古今游人。泗洲禪寺創建于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有1300多年的歷史,經過多次的修建、擴建、修繕。北宋開喜(公元1017年-102……[詳細]
禮嘉王氏宗祠
  禮嘉橋王氏宗祠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魚池村,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清雍正年間(1723—1735)增建后進,嘉慶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舊址上擴大祠堂規模,歷時8年建成。禮嘉王氏宗祠,歷史比較悠久。據《周陳王氏宗譜》記載,中沙禮嘉王氏是周陳王氏是隨北宋南渡而來到武進禮嘉的。中沙周陳王氏是北宋宰相王旦(王文正公)一脈的后裔,而王旦的父親王祜(王晉公)曾在北宋初年任兵部侍郎。當初他曾“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大文豪蘇東坡收入《古文觀止》的名篇“三槐堂銘”說的就是這件事。以后,王氏子孫不論遷徙何處,如建宗祠就都取名“三槐堂”。王氏宗祠原為五楹四進,中間有一個大天井,是經典的歇山式徽派建筑。歇山式建筑在我國古代運用很多,它指的是廟宇殿堂的屋頂形式,即……[詳細]
蘇州文山寺
  文山寺位于姑蘇城西北的文丞相弄內,是蘇州市唯一的一座尼眾叢林(俗稱尼姑庵)。它雖然沒有像西園寺、寒山寺、靈巖山寺那樣令人矚目,但歷史悠久已越八百載。蘇州文山寺背枕桃花塢,面臨中市,現占地面積2206.19平方米,建筑面積2889.69平方米,為南宋古寺,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文山寺原址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處,期間屢經興廢,歷經滄桑。文山寺與歷史人物文天祥有關。1958年后,文山寺改為比丘尼道場,文革期間,文山寺亦未能幸免,為多家廠房占用。1988年10月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后,在市、區等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文山寺古廟得以歸還、重修,1990正式經批準開放,成為蘇州古城區唯一一座尼眾道場。文山寺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莊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法師題寫了“大雄寶殿”、“藏經閣”匾……[詳細]
千燈顧炎武故居
  顧炎武,原名絳,字寧人,號亭林,1613年生于昆山千燈鎮,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顧衍生,從弟顧巖扶柩回昆山千燈故里,葬于祖塋嗣父顧同吉、嗣母王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顧亭林先生暨配王碩人合墓”;周圍有磚砌矮墻,嵌有清石碑各一塊;墓南有明皇朝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貞孝坊;墓后柳樹四棵,四周松柏數十株。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新陽縣知縣萬厲鈞重修了墳墓。民國三年(1914年),廣東學者、孔教會主持人梁鼎芬專程來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遺腹遺像,并出資委托先生十二世孫顧子玉等籌建亭林祠。 一九五六年,顧炎武墓及祠堂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文革”期間,該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壞。一九八四年,江蘇省文管會設計并撥款,由昆山市文管會修復該墓及祠堂。一九九七年,昆山市政府撥款……[詳細]
溧陽新四軍指揮部舊址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紀念館,座落在溧陽市水西村。該館原名為“新四軍水西村革命舊址保管所”,成立于1979年11月23日。1984年9月25日更名為“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陳列館”,1994年8月1日改用現名,隸屬于溧陽市文化局。  1938年夏,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先后挺進蘇南敵后,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次年11月,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在水西村成立,統一指揮第一、第二支隊和地方抗日武裝,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抗日根據地。1979年7月9日,溧陽地區發生中強度地震,尚存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政治部戰地服務團等6處舊址遭到破壞。為了緬懷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繼承和發揚新四軍的革命精神,同年在溧陽市委、市0的直接領導下,重修這些舊址,同時建立保護管理機構。1982年3月25日,江蘇省人民0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詳細]
香光寺景區
  香光寺景區地處通東重鎮二甲東北隅的香光寺,原名“香光蓮社”,為“凈土宗”道場。舊址在二甲團結街。1933年,為地方信士創建的居士林,1935年至1938年間,由信士姜其明(后出家,法名新道)募化、籌資相繼建山門、大殿等33間,坐北向南,占地二畝,為四合院建筑。寺院建成后,禮請又修法師為首任住持。1940年,又真繼承衣缽。原任通州師范學校校長、江蘇省教育廳廳長的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江謙(字易園),應僧眾之請來院講經,“香光蓮社”即為江居士欣題。后又真法師鑒于寺院已由僧人管護,遂易名為“香光蓮寺”。從此名聞遐邇,成為通東地區規模較大、有影響的寺院。風云開闔,世事多變。1958年,香光寺被改建為地方醫院。余留的佛像“文革”時又俱遭毀壞。至20世紀80年代,香光寺亦在1986年獲準修復開放,1987年6……[詳細]
白鷺洲鷲峰寺
  鷲峰寺坐落于南京白鷺洲公園東北角,建于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為紀念唐朝名僧鷲峰而得名,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鷲峰寺所在的白鷺洲有著悠遠的歷史,東晉時為東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陳時為大臣、詩人江總的住所。唐朝開元(713~741年)年間,刺史顏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1174~1189年)時待制史正志將放生池移到這里,并在上面建起樓閣。  明朝天順年間,鷲峰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邊,屬中剎,下領迥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覺庵等。當時,有禮部尚書鄒干撰寫的《鷲峰寺碑記略》、葛寅亮寫刻的《復修顏魯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從《金陵梵剎志》所載明禮部尚書鄒干《鷲峰寺碑記略》可見大概:“佛殿三間,翼然嚴正,檐牙棟宇,遠近相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后有毗盧閣。左廡之半建觀音殿……[詳細]
軒轅宮正殿
  軒轅宮正殿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蕢家山麓。軒轅宮始建于唐,原有山門、碧霞元君祠、城隍廟、正殿、火神殿等建筑,現僅存氣勢雄偉的軒轅宮正殿和城隍廟。正殿曾作較大規模修繕,殿中安放花崗石軒轅黃帝像。殿前城隍廟今改為碑刻陳列室,存有明清時代珍貴石刻,陳列室中的陰亭制成于明正德年間,80年代在東山陸巷出土,系一仿木結構石筑,高3.58米,直徑2.5米,六角形。六角形的每一面都有石刻,中間為藏尸骨之所。陰亭第一面刻有“葉時敬妻周氏之墓”,它是明代一種特殊的墓葬形式,彌足珍貴。殿朝向西面太湖,面闊三間,進深九檁,高10多米,單檐歇山頂,翼角翹起,出檐深遠。角柱升起,有側腳,楠木梁柱,形態自然而少斧削。柱枋斗拱前用真昂,后用上、下兩層斜撐,尚存唐宋遺風。當心間辟殿門,兩邊設歡門式木柵窗。現存正殿建……[詳細]
南京魯迅紀念館(礦路學堂遺跡)
  江南陸師學堂及礦路學堂舊址系清末教育建筑遺存,位于南京中山北路283號和察哈爾路37號。江南陸師學堂由張之洞奏準創設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南臨妙耳山,占地2公頃,有中式房屋230間、西式房屋15間,其中總辦辦公樓與德籍教員樓為洋樓,余皆為平房。辛亥革命領袖趙聲上將、吳旸谷上將、抗日將領方振武上將等人曾就學于江南陸師學堂。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3月23日,張之洞奏準設立江南陸師學堂,創辦于南京。在編練自強軍的過程中,張之洞發現“學堂出身之人,究視未學者領會易,長進甚速,是學堂有益,確有明征”。他認為“練兵必兼練將,而練將又全賴學堂”,決定創設江南陸師學堂,以培養將才。1898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9月14日,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光緒帝,因江南青龍山煤礦正在辦理礦務,議請“于陸師學堂內……[詳細]
太湖西山石公寺
  石公寺,原名石公庵,位于蘇州金庭鎮西山島上,是太湖第一勝跡石公山景區的一顆璀璨明珠。石公寺始建于何時,尚無詳細資料可考,但是按照現存資料推算,至少在明代之前。明代著名孝子姚希孟(萬歷四十七年成進士,為南都掌院,著有《清閟全書》、《文毅集》。)曾有《石公山記》中記載“行數百武,至石公庵。庵面南,湖涌湍迅,洑在階墀外,湖之曠而近,諸剎所不及。”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也曾前往石公寺。1814年,龔自珍留下名人尺牘續集卷九:“余以戊寅歲來游洞庭兩山,有紀游詩一卷。庚辰春又游,補前游所未至,得詩不盈卷也。茲錄四章,望舟中雅鑒。廉峰先生大壇坫是正,同歲生龔自珍敬狀上。”小簡后附詩云:“舟到西山岸,尋幽迤邐斜,居然六七里,無境不煙霞,遂發石公寺,言過神女家,云和風靜里,已度萬梅花。”。石公寺期間,因……[詳細]
254、靜海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靜海寺
  靜海寺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沉甸甸的一筆,它刻下的是歷史的滄桑,也刻下了歷史的嘆息.1842年,當英國侵略軍用炮火點燃滔滔江水,在下關江面耀武揚威之時,當年為褒獎鄭和航海,風波無警而敕建的靜海寺就注定要成為孱弱的清政府的陪葬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那曾一度輝煌,幾修幾毀的靜海寺,滿懷徹骨之痛卻又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耆英,伊里布,璞鼎查在康華麗號上簽訂了一個為中華民族開啟了百年恥辱的<<南京條約>>,又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香港島被割離祖國的懷抱.歷史不會忘記,靜海寺不會忘記,斷垣殘壁更不會忘記,民族史上這流血的痛訴,這深深的恥辱,這沉沉的嘆息.百年滄桑,旭日東升,隨著歷史新紀元的誕生,靜海寺也從此得到了新生.從集歷史榮辱于一身的見證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警世之鐘;從一個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到清晰可鑒的……[詳細]
崔致遠紀念館
  崔致遠紀念館位于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西南角,占地十八點六畝,總建筑面積為一千九百五十六平方米,采用唐代建筑風格,與唐城博物館及周邊環境融為一體。該館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紀念堂、展廳和研究中心。紀念堂內塑造崔致遠塑像,并展示崔致遠在揚州的有關場景和他的著作《桂苑筆耕集》及唐代揚州城模型等;展廳主要展示崔致遠在揚州供職、筆耕、交游等歷史資料;研究中心主要用于征集、收藏、展示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崔致遠的成果、論著、史料和文物。……[詳細]
256、約園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約園
  約園位于興隆巷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內,全園占地近0.67公頃,俗稱趙家花園,系明朝官府的養鹿場。清乾隆初,為中丞謝旻的別業,名曰謝園。后為清史學家、詩人趙翼之孫趙起購得,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改建,葺而新之,定名約園,含“約略成園”之意。道光、咸豐年間盛極一時,奇峰異石為全邑之冠。當年園中花木扶疏,清流回環,池邊羅列奇石,每石題一峰名,有“靈巖”、“縐碧”、“玉芙蓉”、“獨秀峰”、“巫峽”、“仙人掌”、“昆山片影”、“玉屏”、“朵云”、“舞袖”、“駝峰”和“飛來一角”,成為著名的約園十二峰。全園大致分為三大景區:西部為四面環水的綠洲,舊名“西園秋實”;東區聚約園精華,面積約占三分之二,以池為主,石岸將各景點串成奇麗珠鏈,可稱“東池春華”;西園和東池間屹一黃石所造假山,三面環溪,古木參天,……[詳細]
海春軒塔
  海春軒塔,東臺市西溪泰山護國禪寺之西海溝河畔此塔全部磚瓦結構,七級八面,高約21米,底層直徑7.2米,每層每面,有神龕供奉神像。中空無梯,無地基,建筑在泥地上,屢遭地震和水災,仍巍然屹立如初。塔的寶頂為銅葫蘆,用“鋒火銅”鑄成,隨著日照光線不同,能變幻成七種色彩。據清嘉慶年間篆修的《東臺縣志》記載:“海春軒塔,在西溪南,廣福寺東側。傳為唐尉遲敬德監造,塔頂有題名。”當時建筑的目的是為了鎮海和導航,故又稱“鎮海塔”。海春軒塔初名為“孝母塔”。相傳唐代開國元勛尉遲敬德幼時隨母逃難曾經過西溪。那時,西溪為海邊漁村,漁民出海捕撈,每遇濃霧或風浪,便有海難發生。每當此時,海灘上老弱婦孺,哭聲一片,十分凄慘。尉遲母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見此景,總是淚流滿面,但又無力相助,只好囑咐尉遲敬德:“今后如有出頭……[詳細]
振新紗廠舊址
  振新紗廠,又稱無錫第四棉紡廠、無錫四棉紡織限有限公司,位于中國江蘇省無錫市,1906年創建,是中國近代、現代的一個紡織工廠。其舊址位于其舊址位于健康路南段、古運河南岸,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沿革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夏,榮瑞馨在上海北京路壽圣庵宴請工商界人士。期間榮德生出示章程,建議在無錫開一紗廠,得到葉慎齋、張石君、鮑咸昌、徐子儀等人贊同,眾人提議新廠名為振新,由上述等人及榮氏兄弟為發起人,集資30萬元,7個發起人(榮宗敬、榮德生、榮瑞馨、張石君、張云伯、葉慎齋、徐子儀)各認3萬,其余分頭招募,最終籌集到的資本額為27.08萬元,并用28畝地作為基礎,向瑞生洋行定購英國道白生牌紗機。次年2月開始動工。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3月21日開工,經理為張云伯,副經理為徐子儀,大股東為榮瑞馨……[詳細]
抗日英雄壯士紀念碑
  該紀念碑座落在全國內河最大煤港——南京浦口新炭場煤港內。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后,該煤炭港成了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資源的港口碼頭;而在碼頭毗鄰處,即是日軍設立的兩座“戰俘集中營”。  浦口新炭場一帶,在日軍占領以前,是英國人辦的打蛋廠(專用蛋清)。日軍占領后,這里成了日本三井洋行經營的三井碼頭。日本侵略者為了實施他們在中國的瘋狂掠奪和鎮壓抗日力量,1940年初,在三井碼頭的臨江地帶,建立了兩個戰俘集中營,占地約三、四千畝。集中營三面環水,一面為日軍嚴加防守的進出口,周圍架設有三道二米高的鐵絲網(中間還有一道電網)。集中營內建有一座碉堡并駐有一個日軍看守小隊和一個炮兵連,相當于一個營的兵力,與浦口鎮的日寇憲兵隊聯合看押戰俘。  從1941年開始,日軍先后分六批從太原、北京……[詳細]
秦大士故居
  秦大士故居   秦大士(1715——1777年)字魯一,澗泉,是乾隆十七年南京兩名狀元中的一個(另一位黃思永)秦澗泉自幼聰明,10歲時即能寫出八股文,少年時書學歐陽詢、柳公權,即小有名氣。  他一向淡泊名利,致力于學,官至侍讀學士,景山官學總裁,書稱其“名儒碩德,望重一時”,乾隆二十八年,秦澗泉退休在家,于長樂路故居的后花園種植柏、梓、桐、椐四木,取意“百子同居”,世代書香相承。  秦大士故居先是宰相何如寵的府邸,后是狀元府,成為南京明清兩代府第建筑的代表,世為罕見。原有九進外帶書樓,樓字高挑開間闊大,南京長樂路59號的廳堂是南京現存最大的古民居廳堂,僅木柱直徑就達40厘米,極為宏偉。因世事更替,現故居南京長樂路59號只剩下兩進,南京長樂路61號還有備道。在故居的東屋還保存著秦狀元用正、草、……[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婷婷五点开心六月综合基地 | 在线看片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观看 |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 午夜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 性欧美黑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