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上海市旅游

上海市文物古跡介紹

南橋佛閣月城
  南橋佛閣月城(Nanqiao Foge Yuecheng)位于奉賢縣南橋鎮人民北路。占地1360平方米,建筑面積741平方米。原名文昌閣,俗名佛閣。元時建,下筑月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文昌閣毀,獨存月城。同治五年(1866年)募捐重建,并重新修繕月城。同治十一年春重建斗姥閣。198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42、貞節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貞節橋
  貞節橋位于張堰鎮秦望村2組6190號西10米。單跨梁橋,民國十五年(1926年)由高雅言堂為族中陳姓貞節女子而建。花崗石質,南北走向,全長13米,寬1.66米,凈跨5.18米。橋面由三塊條石拼建,橋兩端各有6級臺階,橋面兩側刻正楷陽文字“貞節橋”。南側橋墩東側嵌有“貞節橋記”石碑一塊。2011年公布為金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姚家圈古文化遺址
  姚家圈古文化遺址(Yaojiaquan Guwenhua Yizhi)位于松江縣小昆山鎮姚家圈。1980年當地社員在田野翻地時,發現一口古井,從井的下層和附近新開河兩岸斷面上,采集到數十件新石器時代遺物,分布范圍約1萬平方米。其中有早期印紋陶等馬橋類型的文化遺存,崧澤文化類型的各式夾沙陶殘物。1985年被列為縣級保護地點。……[詳細]
柘林古文化遺址
  柘林古文化遺址(Zhelin Guwenhua Yizhi)位于奉賢縣柘林鎮馮橋村小學西的新開河兩岸,滬杭公路以南約300處。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70米。出土遺物有黑衣陶殘器、夾沙陶丁字形鼎足、長方形穿孔石斧、有段石、柳葉形石鏃等。為良渚文化遺存,對研究上海地區古海岸和成陸年代有重要意義。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詳細]
查山古文化遺址
  查山古文化遺址(ZhashanGuwenhuaYizhi)位于金山縣金衛鎮查山山麓。1977年發現。東南山坡上,第一層出土物為西周和商代遺存,第二層為馬家浜文化堆積層。坡下耕地上,第一層出土物為唐宋陶瓷片,第二層為南北朝到唐宋時期遺存,第三層為春秋戰國時期遺物和早期印紋陶文化馬橋類型遺存。1977年被列為市級保護地點。位于金山衛鎮長春村1組查山東側。發現于1972年,同年考古清理163平方米,出土大量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吳越文化及南北朝、唐宋等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2008年,上海文管委考古部對查山古文化遺址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確認遺址分布面積為3萬平方米。該遺址是上海迄今發現的三處年代最為久遠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明代《頤清府志》載:“錢野人兗定名為查,今山臨海,上有浴丹井、煉丹室,山下鄉又名……[詳細]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
  志丹苑元代水閘遺址位于普陀區志丹路和延長西路交接處。水閘總面積1500平方米,由閘門、閘墻、底石、夯土等部分組成。根據考古發掘及出土文物,結合文獻記載,確定志丹苑水閘遺址為元代建造,距今有700年歷史,是已發現的同類遺址中規模最大、做工最精、保存最好的一處,在中國水利工程發展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延長西路619號……[詳細]
青浦普濟橋
  普濟橋在金澤鎮南首,是全澤最古老的右橋之一,因橋畔有圣堂廟,故俗稱圣堂橋。建于南宋,即公元1267年,明清兩代作過重修,加置石欄,為單孔石拱橋,橋長26.7米,橋高5米。古時橋頂處,有木框架子,裝置木門,晚間關閉木門,為使兩岸鎮民的安全。普濟橋的建橋設計,很有講究,它的拱圈砌置,與河北省著名的趙州橋相同,它的石料,與上海松江縣方塔公園內的望仙橋相同,都用珍貴的紫石,有紫色的光彩。每當雨過天晴,陽光照射橋上,紫石發光,晶瑩光澤,宛如一座用珠寶相嵌的寶石橋。橋下的石砌拱圈上,在中間的一塊拱石上,鐫刻“咸淳三年”四個大字,莊重有力,證明此橋是宋代建筑物。普濟橋在7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經受風風雨雨,看到的歷史變遷,真如一位飽經風霜的歷史老人。趙孟頫是宋代后裔,趙匡胤(yin)第十三代孫,著名書畫……[詳細]
金澤放生橋
  金澤放生橋位于金澤鎮南市南北向,跨后浜。明代始建,崇禎時修繕,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陸開誠重建,民國時加砌護欄及望柱。2001年9月再次修繕,F為青浦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25.8米,寬2.3米。橫聯分節并列拱圈,拱跨7.7米,高4米。西側刻橋聯:“水出灣潭通秀氣,橋連如意接康衢”。……[詳細]
黃道婆墓
  位于華涇鎮東灣村(烏泥涇鎮舊址)13號、處于徐浦大橋外環線便道北側的黃道婆墓,坐北朝南,占地1000多平方米,墓院內設兩層臺梯。墓冢四周砌有50厘米高的大理石護圈,中為橢圓形石圈土墓,墓冢前立有一漢白玉墓碑,其正面鐫刻有原0上海市委書記魏文伯題寫的“元黃道婆墓”的手跡,墓碑背面刻有墓志,墓碑前置有長條形石供桌和石凳。墓的四周植有松柏、黃楊、盤槐、羅漢松等常綠樹木,三面圍以白色院墻,整個墓地顯得簡樸、莊重。黃道婆,又名黃婆、黃四娘、巧姑。生于宋末元初,烏泥涇鎮人。早年家境貧困,她十二三歲時,為生活所迫做了童養媳,后又流落在涼州(海南島)。黃道婆在那里度過了幾十個春秋,從黎族民間學會了植棉紡織的技能,晚年返回故鄉后她積極從事棉織工業的生產,用在海南學到的技術,結合漢族民間的紡織方法,進一步改變紡……[詳細]
楓涇消防紀念塔及東區火政會
  1926年,救火聯合會為紀念義務救火亡故人員,特建立紀念塔。塔高7米,上 書-“松善楓涇救火聯合會歷屆故亡同志紀念塔”,塔首呈鼓形,上飾四環,下為救火聯合會徽標。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2000年5月11日公布為金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與東區火政會一同公布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消防紀念塔2002年列為金山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鹫䲡方ㄖ怯梢淮逼胀裾慕ǘ傻。受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門面墻被改建成了西洋式。推開紅色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大廳里擺放著的幾大件舊時救火設備。有20世紀初出現的稱作“洋龍”的手壓式撳龍,有1937年抗戰前的機械“泵浦”,還有1950年后一度使用的輪式救火車等。當時稱“龍王堂”(亦叫救火會),……[詳細]
351、顧水如故居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顧水如故居
  顧水如故居位于楓涇鎮友好街228號。顧水如(1890—1971年),楓涇鎮人。9歲學奕,16歲時棋藝在鄉里已無敵手。1917年因擊敗武漢棋王、北京名手而被譽為“圍棋圣手”。建國后,任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上海圍棋學校校長等職。故居建筑坐南朝北,磚木結構二層樓。2005年10月26日公布為金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金山衛城日軍殺人塘
  金山衛城日軍殺人塘位于金山衛鎮衛城村4組。1937年11月侵華日軍從金山衛偷襲登陸,沿途燒殺擄掠。日軍侵占金山衛后,三天內,金山縣就被屠殺2933人,焚燒房屋2.6萬間,奸污婦女無數。1966年,金山衛設立了“十月初三慘案碑”、“殺人刑場碑”、“殺人塘碑”。1985年縣政府在金山衛城南門侵華日軍登陸處建亭立碑,以志紀念。2005.8.30,金山衛城南門侵華日軍登陸處遺址修繕1期完成,遺址總面積1500平米,以大型紀念浮雕和雕塑為主要內容,記錄當年侵華日軍的殘酷暴行,以及金山衛軍民奮勇抵抗侵略的史實。衛城村原黨支部書記、現正在負責編寫村志的陳寶龍和今年80多歲的朱春生介紹說:日寇從裴家弄海灘上岸后,他們向北蜂擁而來,進入金山衛城后,沿著穿心河,經過西磚橋,再出北門。十月初三那天8時許,從裴家弄……[詳細]
湯廟村古文化遺址
  湯廟村古文化遺址(TangmiaocunGuwenhuaYizhi)位于縣城西約11公里、小昆山西南湯村廟及其周圍地區。1962年,市文管會組織考古調查時,在華田涇兩岸發現許多古代遺物。1980年12月,市文管會組織對遺址試掘。遺址面積約6.4萬平方米,有早、晚兩期文化遺存。晚期遺存位于深1.34~2.20米的黑土層,出土遺物有屬于早期印紋陶文化、馬橋類型的三角形石刀,半月形石刀和籃紋、葉脈紋的圜凹底印紋陶罐,有晚期印紋陶文化、戚家墩類型的米篩紋、米字紋的硬陶壇殘器,也有漢代的繩紋瓦和窗格紋的印紋陶片。早期遺存,位于深2.20米左右的黃色銹斑土層,堆積極薄,主要清理了墓葬4座。出土遺物有長方形穿孔石斧、三角形穿孔石犁、扁鑿足陶鼎、腰鼓形花瓣足杯、假腹盤、豆等,屬崧澤文化,距今近6000年。1……[詳細]
354、青龍寺、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龍寺、塔
  青龍寺、塔位于白鶴青龍村。寺建于唐天寶二年(743年),初名報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滴跷迨哪辏1715年),皇帝南巡,途經青龍,親書“精嚴壽相”額,并賜寺名“吉云禪寺”。又賜水晶觀音像一尊、荷花濺金扇一把、杏黃袈裟一襲,時稱“三寶”。據光緒刊《青浦縣志》載,青龍寺占地60余畝,寺田450余畝,建筑宏偉,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馱殿、禪堂、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覺堂、澄懷堂、方丈室、東西兩廡、香積廚、庫房、普同塔等建筑群。鐘鼓之聲不絕,梵唄之聲達旦,有“佛角為天下之雄”之譽。清嘉慶三年(1798年)失火,崇閣大殿均成廢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廢損大半。民國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觀音閣及大鐘一口,今俱廢,僅存碑刻兩塊:(一)重興青龍隆福寺碑記。(……[詳細]
南張天主堂
  南張天主堂位于閔行區秀文路485弄50號,(1876年始建,1899年被毀,1901年重建,.磚木結構。三角形山墻立面,層疊式壁柱,中大兩小的拱券式入口,細部裝飾簡化。兩翼伸出連續券柱廊向前圍合成庭院,為上海唯一的教堂制式。圍廊外部,中式的瓦片和西式的建筑是建筑的特-一。2014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南張天主堂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滬府發〔2014〕29號)![詳細]
青浦關王廟
  關王廟位于朱家角鎮淀峰村,北依淀山湖,西靠攔路港,始建年代不詳,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重修。因歷遭兵燹,建筑大部分被毀,現僅存前殿。前殿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三開間,面闊9.6米,進深6.1米,七架梁,歇山頂,殿正前兩側龍紋窗。殿內有明崇禎間碑二方、乾隆四十七年碑一方。現該廟為報國寺一部分![詳細]
孫旭初宅
  孫旭初宅位于朱涇鎮新匯居委會東風街與倉橋街交匯口。始建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為中西合璧式建筑風格。其北臨朱涇市河,坐北朝南,鋼混結構三層,共9間,南北長15.26米,東西寬12.15米,占地面積185平方米。2012至2013年金山區人民政府出資予以修繕。2007年2月8日公布為金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58、沙遜大廈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遜大廈
  沙遜大廈現為和平飯店北樓,位于中山東一路20號,建于民國17年(1928年),為英商公和洋行設計,新仁記營造廠建造,占地面積462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36317平方米,建筑為十三層鋼架結構,高77米。由新沙遜洋行第三任大班英籍猶太人愛利斯·維克多·沙遜主持建造。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其父用規銀8萬兩買進仁記路(今滇池路)約60畝的土地,建造了一座三層樓西式房屋,作為沙遜洋行的新行址(現為和平飯店后門處)。民國9年,維克多·沙遜執掌新沙遜洋行的產業,民國14年翻建行址,民國17年建成大廈,以沙遜命名。建筑平面呈“A”字形,外部用花崗石貼面略施紋樣線條,處理較為簡潔,腰線及檐部有花紋雕刻,前部頂層設有一個高10余米的方錐體形屋頂,作金字塔式,以銅料飾面呈墨綠色,是當時外灘最豪華的一幢高層……[詳細]
圣約翰大學近代建筑
  圣約翰大學由美國圣公會創建于1879年,是最早采用中華古典復興式建筑嘗試的教會大學,其現代的力學結構與中式的外貌結合完美,是當時上海乃至全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也是最早使用英語作為教學用語的學校之一,培育出了一大批聲名顯赫的校友,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傳奇。圣約翰大學建筑群古樸典雅,1939年前,60年前建造,這群中西合璧的校舍,在建造時是中國前所未有的,人們稱這為約翰式的中國高等學校著名建筑群。2014年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建筑曾用名建筑現名建造年份懷施堂韜奮樓1895思顏堂教學樓1904樹人堂宿舍1935交誼室禮堂1929體育館體育館1919圖書館辦公樓1916思孟堂宿舍1909西門堂東風樓1924裴蔚堂六三樓1939華商住宅院長辦公樓1911年前格致樓宿舍189……[詳細]
360、放生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放生橋
  位于朱家角鎮,位于青浦縣朱家角鎮,跨淀浦河。明隆慶五年(1571年),朱家角慈門寺僧性潮募款始建。清乾隆末年,橋傾圮。嘉慶十七年(1812年),圓津禪院僧覺銘募款重建。為慈門寺僧放生之地,于水中立樁為界,每逢農歷初一,為放生期,故名放生橋。橋長72米,高7.4米,寬5米,中孔、二孔、三孔徑距分別為13米、8.8米和6.2米。橋上龍門石鐫有盤龍8條,環繞明珠,形象逼真。橋頂四周雕有迎客石獅,橋東建有碑亭。為上海最大的一座五孔石拱橋。198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是上海最大的一座石拱橋。構造精巧,形狀美觀,是朱家角十景之一。放生橋顧名思義,就是放生積德從善。僧人性潮曾規定在橋下只準放生魚鱉,而不得撒網捕魚。地址:上海市青浦區朱家角鎮新風路類型:古跡橋游玩時間:建議0.5-1小時電話:021……[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宗合网 | 欧美日韩激情一区二区 | 日韩有码在线观看 | 亚洲变态另类天堂AV手机版 | 亚洲高清激情精品一区国产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三州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