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旅游

遼寧省文物古跡介紹

葫蘆島天然寺
  天然寺景區,位于大虹螺山的西南面,現屬鋼屯鎮張家溝村邢屯范圍,距連山區西北30公里、鋼屯鎮東南5公里左右。這里山巒起伏、谷幽林密,一條小河從西向東流淌。兩岸山腳之下,有一塊開闊的平地,是一個老梨園,天然寺遺址即在此處。站在梨園向東面的山頂望去,只見一塊巨石橫臥,恰似一頭老虎踞守在山頂,因虎頭突出,筆者暫稱“虎頭巖’吧。山頂的下面有一塊巨石,人稱“和尚帽”,不僅形狀酷似,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帽子四周的棱角。如稍稍向左轉動身軀,繼續仰視,便可以看到一座山峰,它的頂端由幾塊長條狀、不規則的巨石排列而成,很像張家界武陵源的山石。山石上面稀疏地生長幾棵松樹,還是稱它為盆景峰為宜。近處的山石很特殊,石體很大,坡度很緩,這里有一塊巨石,巨石的左下方,有一塊圓圓的大石頭,前面的部分縮了回去,稱龜石。天然寺景區,……[詳細]
李家堡碧云寺
  九門口碧云寺遼寧省綏中九門口水上長城南端的老牛山,半山腰上坐落著氣勢雄偉、飛檐凌空的碧云寺。夏日的碧云寺它自有特別的情調和風格,它的美是豪壯的、莊嚴的。綠樹掩映,豐滿的樹冠使人感到處處勃勃生機,蔥蘢郁茂皆情韻,白云流連,仙風繚繞。碧云寺總建筑面積14300平方米,寺內設有天王殿、地藏殿、祖師殿、伽藍殿等多處殿閣。燦爛紛呈更顯吉祥、安謐。只要親臨其境便能體驗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寺院至下而上,依山勢而建,金碧輝煌的殿閣一層一層增高,優美典雅的景致也一級一級遞進。院落呈現出極強的藝術性,形成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格局,所到之處無不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始建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明太祖朱無璋御筆親書“碧云寺”,軍師劉伯溫選址,開國元勛徐達奉旨修建,普賢和尚主持,經佛像開光,開七傳戒,盛況……[詳細]
瓦房店寶林寺
  “寶林寺”座落于大連市瓦房店,曾有著“西屏曉月”之稱的西屏山東一山坳,修建于大唐貞觀19年(公元645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寶林寺”是一座依山傍海,水秀山清,人杰地靈,景色怡人的千年古剎,這座古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神奇的傳說,曾有著香火旺盛,有求必應的盛名。星移斗轉,歲月流逝。聞名遼寧的寶林寺經歷了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千余年來的歲月滄桑,于1950年毀于一旦,現在只剩下殘基斷碑,成為千古憾事。“寶林寺”這座千年古剎,相傳公元645年(大唐貞觀19年)李氏民親統大軍與親句麗駱駝山寨主對戰,駐扎在西屏山頂不知何朝何代修建的古廟里,臘月三十的除夕夜唐太宗在古廟宴請君臣,午夜鐘聲響起唐太宗忽見東方升起一彎明月對群辰說:“今夜除夕,何來新月?”軍師說:“除夕看到月亮,亙古聞所未聞,今出現……[詳細]
臥鹿山效圣寺風景區
  臥鹿山風景區位于岫巖縣城南26公里的楊家堡子鎮松樹村境內,以峰秀、廟奇、景美而著稱。山中有一長約百米、形似臥鹿之背的青石脊,傳說古時有一騎黑鹿的道人居住山中,死后化身青石脊,臥鹿山因此而得名。臥鹿山山勢險峻,秀色可掬,景點隨處可見。石制古廟——效圣寺效圣寺座落在臥鹿山腳下,因其歷史久遠而被當地人成為老古廟,是目前遼寧省內現存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制古廟。效圣寺原是一座三間房舍的草堂古廟,始建于唐。1981年遼寧省文物廳撥款進行全面維修,新建東廊房三間,修仿古山門一座,建花墻長60.4米。后又在西面建廊房三間。這座巨型廟宇,全是石質結構,正殿三間長9.15米,寬5米,高5.4米。除門窗外,墻體、廊柱、梁架、屋頂、殿脊、吻獸等皆用石料雕制,貿隼插接而成。石廟東西山墻由61塊條石砌成,廟后墻65塊條……[詳細]
遼陽關帝廟
  遼陽關帝廟  關帝廟俗稱老爺廟,在遼陽老城西門外,是遼陽歷史上最大的道觀。始建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白塔區占地約12 000平方米。背北朝南,青磚圍墻。照壁、牌樓、山門、戲樓、武成門、武成殿、伏魔殿、漢中王殿均在同一中軸線上。  照壁用青磚雕砌,五龍起舞,星宿、人物交錯。牌樓木制結構,高8米,面南懸匾3方,東書“英武圣人”,西書“亙古一人”,中書“浩氣流行”。面北懸匾3方,東書“山靈紫氣”,西書“乾坤正氣”,中書“威振華夏”。山門朱漆立柱,青灰合瓦,斗拱彩繪,置立匾,紅地金字“關帝廟”。山門3間,東西為馬殿,東殿立彩塑赤兔馬,西殿立彩塑黃驃馬。入山門北為戲樓,兩側明柱木刻豎楹:“莫恨吞吳,吳宮花草埋幽徑;休勞削魏,魏國山河伴夕陽”。登13級臺階至武成門,懸橫匾,中書“如意在天”,東書……[詳細]
八面城城址
  八面城城址是我縣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屬遼代韓州州治。坐落于八面城鎮五星村南郊,海拔144米左右。經多次測量,城址為一菱形形制,東墻749米,西墻747米,南墻830米,北墻911米,分布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內遼金時期布紋瓦、瓷器殘片隨處可見,現館藏文物八棱石臼就出土于此。現城內有自來水公司等多家企業,其余均為五星村村民蔬菜大棚地,有雙八線公路在城址中央南北向穿城而過,南墻緊鄰南環城公路,路南為八面城烈士陵園和復建中的青云石佛寺、加油站等,北側與居民區毗連。1984年,八面城城址被昌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實。當前八面城鎮文物保護領導小組加強了對城址……[詳細]
遼源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
  遼源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位于吉林省遼源市龍山區人民大街784號,侵華日軍遼源高級戰俘營舊址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世界人民團結一心并肩作戰,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英雄壯舉。遼源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占地面積為27954平方米,展覽館建筑面積為2097平方米,展覽館內部展陳文物數百件,主要包括太平洋戰火、黑色的囚程、將軍的故事、戰俘的遭遇、活著回家、遠逝的背影和二戰時期大事記7部分內容,采用了空中翻書、幻影成像、全息成像、將軍對話等數字化互動展項,累計投入保護建設資金近5000萬元。遼源市于2010年啟動戰俘營舊址搶救性恢復、文物本體保護工程;2011年啟動遼源軍分區異地遷建工程;2012年開始進行國內外相關文物征集工作;2014年啟動戰俘營展覽館建設、景區綜合治理、展覽館內部展陳工程等,現各項工程已……[詳細]
148、祖越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越寺
  千山祖越寺祖越寺是千山最早的廟宇建筑之一。相傳,在開始建寺時,有一位祖師從這里路過,曾仔細察看該寺的建筑,遂名為祖越寺。據考證,它最初建于唐朝,當時的建筑寬闊宏偉,大于現在幾倍。后來,在金、元時期,山洪暴發,寺廟被沖毀,遺址就在現址前的低洼開闊處。從遺址中曾發掘出較大的浮雕石欄板、望柱蓮花佛座、柱基、殘石碑頭、瓷片等。這些遺物為考察千山的廟宇建筑和宗教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祖越寺現址為明朝時建筑,清乾隆、道光、光緒年間曾相繼重修、整飾,解放后,又多次進行修繕。現有建筑七幢,釋迎殿為正殿,它的東側是胡仙堂和客室,正殿階下為東西配殿,配殿南有鐘樓、鼓樓,呈東西對稱。釋迦殿正對寺門,門外是一堵石墻,長達五十多米。祖越寺的建筑比較緊湊、集中、規整。它建造在蜿蜒、狹長的喇叭形山谷中,山的地勢北高南低,寺……[詳細]
營口西大街近現代建筑群
  營口西大街近現代建筑群位于西市區漁市街道辦事處境內,遼河大街西段,西大街約有1300余米。我市西部地區是營口的發祥地,當時為我市政治經濟中心,營口開港后,由西部逐漸向東部擴展,此區域內因靠近港口,經濟活動在近現代社會非常發達,人口密集,商號鱗次櫛比,雖經200余年變遷,至今仍保留一批古代和近代的廟宇、民居、商業建筑和金融建筑物等約30多處,是我市歷史人文景觀最多最集中的街區,從這些建筑物的建筑目的和使用功能上,可以看出我市當時經濟、金融等發展情況,有的在我國經濟史、金融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這些近現代建筑是我市港口城市歷史沿革的佐證,是探究我市城市建設史的重要歷史文化遺存。營口憑借海河交匯的地理優勢,成為貿易往來的樞紐,于是具有服務性質的“大屋子”應運而生,這種建筑已經不是單一的商店或商號,是……[詳細]
廣寧古城
  廣寧城位于遼寧省北鎮市。廣寧城即北鎮城,始建于遼代,金元時置廣寧府,明置廣寧衛,為九邊重鎮之一的遼東鎮,總兵戍守。清置廣寧縣,民國初改名北鎮。明初所建廣寧城(北鎮城)南城墻南城門樓正處于今之北鎮鼓樓位置。后來城池向南擴展,明代南城門樓遂成為今之鼓樓。磚砌臺基,長24米、寬20米、高8米。樓臺上有女墻。臺上兩層樓閣有民國十八年(1929年)書“幽州重鎮”、“冀北嚴疆”八個大字。鎮城中街北、鼓樓前有明神宗萬歷八年(1580年)敕建的表彰遼東總兵李成梁功績的石坊,石坊全部采用暗紫色沉積砂巖建造,為三間四柱五樓式、單檐廡殿頂仿木結構牌樓,高9.25米,寬13.1米,翹檐、通枋、欄板、斗拱等俱全,間飾人物、四季花卉、鯉魚跳龍門、一品當朝、二龍戲珠、三羊開泰、四龍、五鹿、海馬朝云、犀牛望月、喜祿長壽封候……[詳細]
魚化石產地
  魚化石產地位于凌源縣小城子鄉大新房子村小洼屯西北,年代為中生代。凌源地區自中生代以來,受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板塊俯沖作用的影響,形成一系列北東—北北東向盆嶺相間的構造格局。從地理上看屬于低山丘陵地區,沉積巖面積達98%。其中中生代地層出露極為廣泛,有極其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1923年,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在他撰寫的《中國地質學》里,將凌源一帶含狼鰭魚化石的地層命名為“熱河系”地層。凌源古生物化石資源有以下特點:一、分布廣。遍及11個鄉鎮,僅朝陽市級保護區面積就達20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地區則達200平方公里。二、種類多。已知有二十幾個門類和幾百個種類。其中:有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類型的孔子鳥、嬌小遼西鳥等鳥類化石;有凌源潛龍、神州龍、中華龍鳥、鸚鵡嘴龍、翼龍、滿洲鱷及東方喙龍等8屬8種爬行類化……[詳細]
152、響水寺
響水寺
  響水寺風景名勝區位于寬甸滿族自治縣毛甸子鎮,距丹東市60公里。這里山形奇秀,植被完好,湍流平湖,懸泉飛瀑,這里幽中見奇、秀里藏險、可謂風月無邊之地。 富壽山是響水寺景區的主體山峰,在眾山拱衛中,突兀矗起,自山腳至山巔,整石幾百米,渾然一體,如缸倒扣,雄偉壯觀。東壁懸崖陡峭險峻,多姿多彩。石峰線條色彩變化多端,奧妙無窮。峰巔崖壁上古松排空,或挺拔刺天,或橫空展翅,構成了一副奇妙的中國山水畫。位于富壽山中心向陽處的響水寺古廟,是明朝萬歷年間修建的一處道觀。現僅存殘垣斷壁,碑石瓦礫。當年香火鼎盛時,為寬甸南部第一大廟。廟前有名曰“寺院頂”的石峰相照,后有橫峰為靠,前有蟠龍、臥虎兩峰環抱,周圍古樹相拱,風水獨特。廟東50米處為一片平地,叢林茂密,樹下是青草池塘,別有洞天。 東湖大瀑布高大……[詳細]
153、佑安寺
佑安寺
  佑安寺,又稱于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西北,距市區65 公里始建于康熙六年( 1667 年),是阜新地區由清朝皇帝親賜匾額、冊封1的寺廟之一。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土默特右旗王府(黑城子)東10公里處,清廷撥款修建“佑安寺”,俗稱于寺。該寺建殿堂l0座,共84間。有法相僧院、時輪僧院、醫藥僧院。香火盛期有1500多人。寺院有耕地6000畝、牲畜1300頭、車輛3臺。寺主為呼圖克圖。  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年)康熙東巡,經喜峰口、熱河、凌源、朝陽、北票黑城子“駐蹕于1寺”。  康熙二十八年,建成“佛殿、天王殿、東西配殿,佑安寺碑文記之:“滿堂圣像,頂禮之,大金燈常點照,玉爐焚香”。此后,于1去北京覲見皇帝,康熙親賜漢白玉二龍戲珠碑冠,以及銀孥若干,繼續擴修寺廟。康熙四十三年……[詳細]
154、中會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會寺
  中會寺:在千山大安寺之北。寺前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碑記:“襄平南千山之山上,自唐敕建古剎有五,中會居其中。”故名中會寺。寺內建筑分主殿、前殿、禪堂、水亭、后閣等。寺宇前臨海螺、凈瓶二峰,背依犀牛望月峰。明人詩中所謂,“花香浮塔院,霞影落立岑。杳杳鐘聲動,遙峰護碧林”,即詠中會勝景。根據重修記載,中會寺在唐代就已經存在,幾經水火,多次重修,現在的建筑大多具有明代的風格.中會寺分上下兩殿,前殿臨澗,后殿依山,布局巧妙。主要建筑除前殿、后殿外,還有天地樓、韋馱樓、鐘鼓樓、禪堂等。殿內有精美的雕塑和彩繪。中會寺位于千山中溝,是千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居五寺之中,且昔年五寺僧侶多-于此,故名中會,系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會寺的建筑,明顯的有新舊之分,新的建筑為毗盧寶殿,它是中會寺最宏偉的建筑,歷經……[詳細]
觀音閣水庫
  觀音閣水庫旅游風景區位于遼東半島東部的本溪滿族自治縣小市鎮,是以水庫為依托,集天然、人文景觀于一體的燕東旅游勝地。觀音閣水庫是遼寧省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水庫大壩壩長1040米,總庫容21.68億立方米,是采用日本碾壓(RCD)筑壩技術的中日經濟技術合作項目,工程總投資21億元人民幣,1990年5月開工,1995年9月竣工。觀音閣水庫大壩氣勢宏偉壯觀,水面浩瀚無垠,四周群山環繞,碧水、清山與藍天相接,形成山水長天一色的高霞平湖自然風光。與東北道教發祥地——九頂鐵剎山山水相連,庫區峰高奇峭、林茂花繁、魚目繁多、百鳥云集,是水上娛樂、觀光、避暑、渡假、垂釣、登山、游泳的佳境。  在水庫壩下興建了水上樂園、兒童樂園、音樂廣場、露天舞池、葡萄長廊、虹鱒魚池等旅游項目,以及與娛樂設施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一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久久久久久久国产AV嫩草 | 自偷精品精品国产日韩 | 五月天婷婷亚洲熟女一区 | 在线观看免费无毒不卡 | 亚洲精品在线免费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