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旅游

遼寧省文物古跡介紹

米倉溝將軍墓
  將軍墓位于桓仁雅河鄉米倉溝村北約500米的山崗上,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將軍墓是一座大型的封土石室墓,原呈截尖方錐形,像一只覆扣的斗,天長日久,雨沖水涮,楞角圓鈍了,形狀漸漸近似了圓丘,封土高8米,周長150米,直徑45米,由甬道、耳室、墓室構成,方向西偏北15度。甬道兩側分別筑有南耳室和北耳室,甬道東端是墓門,上有門楣、下有門檻,兩扇石雕的門扉,早已倒地,進門后便是寬敞的墓室。墓室平面呈方形,邊長3.5米,舉高亦為3.5米,藻井為四層平形疊澀以上覆斗狀。地面平平整整的鋪著巨石。南北平例兩具石棺床,是整塊花崗巖。墓室四壁、平行疊澀梁、藻井及耳室內全部繪有壁畫。壁畫繪在墓壁一層薄薄的白灰面上。墓室四壁繪有蓮花圖案,每朵蓮花都為側視,為9個花瓣,有5瓣用紅色線條勾勒而成,另4瓣用墨線在每兩……[詳細]
阜新“萬人坑”
  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國防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市紅色旅游景區。位于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南山,始建于1968年,占地20.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05平方米,有死難礦工遺骨館11座、大型圖片展覽館和紀念碑各1座,是全國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最形象的大型死難礦工群葬遺址。阜新“萬人坑”形成于1936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阜新煤炭資源,殘酷奴役、破孩煤礦工人,造成13萬名礦工死亡,主要分葬在4處“萬人坑”,被史學家稱為“南有-,北有阜新‘萬人坑’”。只有這座“萬人坑”保存下來,約埋葬死難礦工4萬,是日本侵略者侵略、殘害中國人民的歷史罪證。……[詳細]
張三豐故居
  張三豐故居據明史記載: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是遼東懿州人,即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鄉,距阜新縣城55公里,距阜新市區70公里。為紀念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獨創武當太極神功的道教大師,家鄉人在他的故鄉修建了張三豐仙居。張三豐的祖父自稱是道教祖師之一張陵的后人,于宋代末年攜家眷來到遼東。其父在元太宗時曾經入仕,后來歸隱。其母就是在懿州城生活時生下了張三豐。在20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少年張三豐》里,張三豐也自報家門,說自己生于遼東懿州城。懿州城是元朝的北方重鎮,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歷史上著名的契丹蕭太后曾將此城作為陪嫁送給她的三孫女,此城也因此祥興。在元代,懿州城曾長期作為遼陽行省的行署存在。元代統治者主張儒、道、佛三教并興,該城內的三清宮就是當時北方最大的道觀。懿州城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好……[詳細]
開原普覺寺
  普覺寺座落在遼北名城開原市勝利街“普覺寺”生活小區內。開原“普覺寺”由來已久,據說清末民初,開原一帶兵荒馬亂,匪盜橫生,當時大九社的一位姓柴的財主、小孫臺村的一位姓郝的財主和二寨子一位姓楊的財主變賣家產,在現在的普覺寺一帶購置了土地,然后這三位老者去了洛陽的白馬寺出家修行,修行歸來后于1930年在現在的普覺寺位置開始建寺。“九、一八”事變后,成立偽滿州國,開原歸偽奉天省管轄,當時偽奉天省佛教會在開原設立分會,分會設在普覺寺。普覺寺初期由和尚住持。在普覺寺南側現在的計量局位置,偽滿時期建一寺廟,為尼姑住持。新中國成立后,普覺寺僅剩一名和尚,有關部門將這位和尚遷走,將尼姑住持的廟宇扒掉,僅有的2名尼姑遷入普覺寺,這就尼姑住持的普覺寺的開始。1953年得寶師父召回,從此開原普覺寺興旺起來。六十年代……[詳細]
蓋州古城
  蓋州古城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境內,為明洪武年間指揮吳玉創建。《奉天通志卷八十七·建置一·城堡》載:“蓋平縣縣城,《全遼志》:蓋州衛城,遼辰州舊址。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創建。九年靖邊侯開廣南面,砌磚。方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周圍五里一百二十七步,門三:東順清,南廣恩,西寧海,俱有樓。嘉靖甲子,管屯指揮盧沛,筑敵臺于城垣之四角。《盛京通志》載:“蓋平縣城即明蓋州衛城。乾隆四十三年重修。”《蓋平縣志》載:“治城分東街、南街、東關、西關。”此城現在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城的布局,城址輪廓尚可辨,局部城墻遺跡仍存。此城基本為正南正北走向,原城開三門,東城門名“順清”,西城門名“寧海”,南城門名“廣恩”,闕北門。城上原有雉堞,奎星樓、門樓、馬道、甕城皆已不存。城墻為大條石基礎……[詳細]
北屏山夢真窟
  金州北偏西方向大約5公里處有一座山叫北屏山,海拔319.9米。在山的西南坡接近山頂的地方,有一個石灰巖溶洞,叫古佛洞,也叫夢真窟、神仙洞,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就聽說此洞,2006年曾去探訪,當時走的是金州龍王廟陸軍學院右側的道路,問了幾個路人,都不知道。最后有一個人說,在西面的山上,因車不能過去,就放棄了。最近,了解到北屏山下新建了北屏山農業生態園,可從那里前往古佛洞,所以再次前往探尋。經金州龍王廟便道進入濱海公路,在濱海公路與大金線的分叉路口右轉進入大金線大魏家方向。前行到達前石村,右轉沿路前行到達北屏山農業生態園。入園需買門票。入園后,先欣賞生態園的景觀,然后沿著水泥路前往古佛洞。接近山頂的一段路是土路,車輛勉強通行,開到洞口附近。在洞口處,新建了樓閣,還有師傅和居士在那里。巖洞洞口上……[詳細]
甲午末戰遺址公園
  甲午末戰戰場遺址是我市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2003年被遼寧省政府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等待批復。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3月,這里爆發了悲壯慘烈的甲午陸戰的最后一役——田莊臺戰役,史稱“甲午末戰”。這場戰爭異常激烈,愛國將領馬玉昆率領2300多名清軍將士,面對萬名日寇的入侵,浴血奮戰、頑強斗爭,終因寡不敵眾而全部陣亡。清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大遼河,古鎮田莊臺遭遇了一場浩劫,熊熊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繁華古鎮變成一片火海。甲午末戰清軍戰敗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場戰爭雖然失敗了,但愛國將士的精神國人不會忘記。為紀念這場戰爭,讓國人勿忘國恥,特在戰場遺址修建了甲午末戰遺址公園。公園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300米,建有……[詳細]
營口俄國領事館舊址
  營口俄國領事館舊址位于站前區八田地街道辦事處五大門社區,在營口市高級中學院內的西北角,現為該校校史館。甲午戰爭以中國戰敗而告終,清王朝腐敗無能徹底暴露無遺。戰后,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到中國“租界”港灣,劃分“勢力范圍”,辦廠開礦,大量輸入資本和貨物,營口同樣也在他們的“目標”之中。1900年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是反瓜分斗爭的最高峰,義和團運動在東北地區開展較普遍,給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義和團堅持抗俄反對清朝投降,使清朝統治者十分頭疼,更使沙俄恐慌,于是,沙俄借助剿滅義和團之機,于1900年占領營口,設立民政廳,用道臺衙門的建筑材料和拆毀西炮臺兵營200多間的建筑材料修造民政廳,建筑面積近700平方米,高9.5米,為“人”字架鐵瓦頂。整體建筑為磚石木架結構,典型的歐式單層建筑風格,在建筑的北端建有……[詳細]
阜新普安寺
  普安寺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南部大板鄉境內的海棠山東南山坳中,三面環山,暖河繞寺前平原而過。據阜新縣志記載,普安寺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章嘉-率其徒始建,歷經六世-,于光緒九年(1883年)建成,占地面積4.7萬多平方米。它是黃教藏式的古建筑群體。其主要建筑有26項,1 500多間樓臺殿閣,包括措欽大殿(即大雄寶殿)、法相僧院、密乘僧院、時輪僧院、瑪尼廟、-宮、龍王廟、舍利廟、關帝廟及白塔等。該寺廟曾是蒙古族群眾景仰的地方,但令人遺憾的是寺廟均遭破壞,僅剩下遺址可供后人觀賞。 黨的宗教政策恢復后,寺廟得到了修建,僧人也回到寺廟。2006年10月2日至4日,普安寺舉行了盛大的措欽大殿開光法會。在海棠山花崗巖石的崖壁上,雕刻著200多尊石造浮雕,集中分布在2平方公里的裸露巖石上。其雕刻時間……[詳細]
遼南民居四合院
  遼南民居四合院位于蓋州市鼓樓街道辦事處,為14座民居四合院建筑群組成,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重要新發現。現總體保存狀況較好。遼南民居四合院建筑群包括五座典型遼南四合院建筑和朱家、臧家、吳家、馬家等大院,還有商行和偽滿官員屋居。五座典型遼南四合院建筑基本都是一層四合院建筑,采用條石基礎,青磚砌筑,兩坡頂,硬山式,木門窗;面闊五間、七間不等,有的入口門洞還存留,也有為囤頂式的廂房,講究點的四合院還有有6根廊柱頂起前出的廊檐;建筑面積大約都在一、二百平方米上下。朱家大院為很有特點的遼南民居四合院,仍用條石基礎,青磚砌筑,青瓦兩坡頂,硬山式,木門窗;西廂房為囤頂,入口門洞設在南面正房中間。面闊十一間,坐北朝南,正房長35米,寬6.3米,廂房長10米,寬6米,總建筑面積561平方米,院落占地面積約1……[詳細]
朱梅墓園
  朱梅墓園,位于綏中縣李家鄉石碑坊村。它是遼寧省唯一的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代石刻群。西南距姜女廟十多里。在石牌坊村南,有一對華表,綠樹掩映的兩座高大石坊,四柱四間,三樓式,單檐廡殿頂。此坊立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是皇帝為總兵官后軍都督府朱梅(字海峰)因鎮守山海關有功而賜立的。墓園占地面積很大,前后長達三百余米。前部有分列左右的一對石華表,其后為一對石獅子,再后為石坊。坊為四柱三樓式,單檐廡殿頂,主樓四朵斗拱,側樓兩朵斗拱。主樓正面坊檐下刻“圣旨”二字,下面額板刻“名勒燕然”,其下又刻“左柱國特進光祿大夫贈太子少保前經理軍務鎮守薊遼地方五掛將軍印總兵官后軍都督府左都督海峰朱公承恩坊”,主樓后面額坊刻“華表忠勛”。坊上雕有飛鳳,奔龍、魚、馬、羊、鹿等圖紋。坊后為石制墓園門,園內中間有石鋪……[詳細]
興城城墻
  興城城墻位于遼寧省西南部的興城。興城古城是明代的寧遠衛城,清代的寧遠州城,是中國現存古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古城依山傍海,雄偉壯觀,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長約880米,四面均辟有城門,四角設臺,面積約60萬平方米。城墻通高10.1米,女墻高1.7米,底寬6.3米,上寬4.5米,外面以青磚砌筑,內面則以毛石。城門上原均有城樓,現僅存南門和西門上兩座。四個城門都建有甕城,現在都已經拆除或部分拆除了。興城古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明代名將袁崇煥曾駐守于此,數次擊退清兵。明天啟六年(1626年)一月,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圍攻寧遠城,傳說攻城時身負重傷。天啟七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極率兵進圍錦州不克,復圍攻寧遠,被袁崇煥擊退,時稱“寧錦大……[詳細]
沈陽慈恩寺
  慈恩寺位于沈河區大南街慈恩寺巷12號,始建于后金天聰二年(1628年),清順治、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擴建和重修,是我市現存最大的佛教寺院。寺院坐西朝東,占地約12000多萬平方米。正面是山門,門內有鐘、鼓二樓,往西寺院的建筑分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闊三間,檁枋彩繪,朱紅地仗,殿內供奉著四大天王、彌勒、韋馱的塑像。向西依次為大雄寶殿、比丘壇、藏經樓。大雄寶殿建在高臺之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出廊,殿內供奉如來三世佛、航海觀音、四大菩薩和十八羅漢。比丘壇為單檐歇山前廊式,正脊梁上裝有“0常轉,國泰民安”的文字磚,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寺院南路自東向西有退寮居、廚房、司房、齋堂、禪堂、法師寮、佛學院等;北路建筑有養靜寮、客堂、念佛堂、方丈室、十方堂庫房等。全寺共有房舍135間,建筑面積2……[詳細]
大連石鼓寺
  石鼓寺即唐王殿,創建于隋唐時代,相傳是隋末唐初大將尉(yù)遲敬德為李世民所修。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時曾在此駐過軍,所以這里的許多遺跡都與李世民有關,故名唐王殿。清代乾隆五一年金州漢軍正黃旗人鞠行金募化重修,道光和民國初年又多次修葺(qì)。這里林木郁翠,景色清幽,山巒疊嶂,浮云迷霧,名勝景點星羅棋布。早年間,寺前曾有圓石兩塊,山風鼓動,其敲擊聲如鼓,因此得名石鼓寺。自山腳下南可從關門寨口經十八盤攀援而上,北面可從朝陽寺沿盤山路而至。大雄寶殿內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佛陀在2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詳細]
海城三學寺
  三學寺坐落于海城的西南隅,始建于明代。整個建筑由山門、前殿、中殿、后殿(藏經樓)、東西配房和禪堂等組成。建筑面積為219.4平方米,占地面積大約5700平方米。明代寶征年間重修。其建筑面積形式為歇山式殿頂,九脊。山門前刻有兩尊石獅,偉立山門兩側,顯的巍峨壯觀。近年來,由于該寺主持方丈對寺院不斷刷新,并有道士誦經,年香客游人達1.8萬人次左右。每到農歷初一、十五兩日,香火較盛。三學寺在東北地區是唯一一家的佛學院。 前殿、后殿均為歇山式建筑,系磚木結構,藏經樓二層,為硬山式建筑。整個建筑布局協調,巍峨壯觀,木雕工藝精美,色調明快;五脊六獸,二龍戲珠等磚雕藝術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前殿長15米,寬10米,高14米,明宣德年間修。歇山式殿頂九脊。山墻壓在山面額之下,架德腳實,垂檐飛出。殿檐……[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 亚洲少妇另类视频 | 亚洲欧洲日本中文a∨ | 日韩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 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 | 性饥渴少妇推油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