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無錫市 > 江陰市旅游

江陰市文物古跡介紹

樂群堂(含鄉公所)
  樂群堂(含鄉公所)位于周莊中心小學內。樂群堂,五間二層西洋式樓房,鄉公所為五間中式敞廳平房。樂群堂前的一排中式建筑原系周莊趙氏宗族的廳堂,民國時期作為鄉公所使用,廳堂中懸掛的木板上鐫刻著一副對聯,“是鄉有龍砂定稷張岐諸山,十五段村落,悉被回環。人杰本地靈,行見父慈子孝、夫和婦順、兄友弟恭,自然化醇俗美,萬戶臚歡。郁郁乎演進文明,引養引恬猶古道;眾流合白蛇青溪亭沚等水,千百畝田疇,藉資灌溉。民康由物阜,相期務財訓農、通商惠工、敬教勸學,庶幾舊德新知,一爐共冶。秩秩焉蔚成隆盛,保厘保息賴群賢。” 這副長聯是在1928年由當地人士趙--撰稿,書法家陳宗彝書寫的,數十年來,眾口誦傳。對聯從周莊的山水起筆,寫出了周莊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從及對文明和諧社會的追求。墻體上有石碑,地面鋪設有方塊大磚,現經……[詳細]
22、景云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云樓
  景云樓位于江蘇省江陰市華士鎮自由街北段,現華士實驗學校初中部內,面積為291平方米。建于民國37年(1948年)。該樓為磚木結構,2層9間,設8個大教室。二樓樓層和二樓頂層皆鋪木板。建造景云樓的是因為民國32年(1944年),始任龍砂中學校長的王步春,為增加辦學經費,經過其連襟、原籍江陰北大街在上海重生布廠任高層職員的陸君秀,認識重生布廠老板吳云山。王步春請華墅工商界人士李吉安赴滬,約請吳云山等在滬江陰籍工商界人士出任新一屆校董,并募取一筆可觀的辦學基金。因為是上海新生布廠老板江陰南門外石子街人吳云山主要出資建造,取景仰吳云山之意故稱“景云樓”,當時有“華士第一教學樓”之稱,由龍砂中學的前任校長承啟棠設計,“景云樓”三字由清末進士、吳江人錢崇威所書。景云樓建造時,還得到其他很多人的協助。“文……[詳細]
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
  原國民黨要塞司令部舊址,原為江陰市近代實業家吳汀鷺先生的宅地,建于1923年,占地面積382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8平方米。1937年12月日本軍隊侵占江陰,吳汀鷺避居鄉間,被日軍挾持來澄,威逼他出任“維持會長”,他凜然拒絕,設計出避上海。此宅被日軍侵占作為駐澄警備司令部,抗戰勝利后,又被國民黨軍隊接收。1947年成為國民黨要塞司令部。司令先后為孔慶桂、戴戎光。江陰要塞以唐秉琳為首的中共地下黨曾在此從事巧妙而艱苦的斗爭,在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中成功策動了國民黨江陰要塞7000多名官兵起義。4月22日江陰縣城解放,要塞司令部即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接管。4月28日,奉中央軍委之命,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在此召開人民海軍成立大會,此地成為海軍司令部所在地。5月……[詳細]
南菁書院碑刻
  南菁書院碑刻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35號南菁高中內。南菁書院是清代書院之一,清光緒八年(1882年),江蘇學政黃體芳所建。清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左宗棠奏撥長江水師京口、游擊協鎮兩署故址及白銀貳萬兩協辦書院。書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學,得其菁華”之意。學生學習經史辭章,兼習天文、算學等。刊有《皇清經解續編》一千四百三十卷及《南菁叢書》、《南菁札記》等書籍文獻。清末,她是江蘇全省的最高學府和教育中心。南菁校名幾經更改,校址數次搬遷,但學校文化傳統和辦學精髓始終未變。形成了“以文化引領學校發展”的辦學思想,“為國家民族培養未來強者”的育人目標,“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為人準則;發展了“自主為先、學科培優、國際融合、審美見長”的辦學特色。廢科舉后改為南菁學校(南菁高中)。這些碑刻……[詳細]
江陰文廟
  在江陰市區繁華的人民中路北側,綠樹掩映中有一座宏偉壯麗的古建筑群,顯得格外靜謐,這就是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后經元、明、清及民初五十多次擴修的江陰文廟。千百年來的歷史風雨,使文廟顯得破敗零落。1993年,江陰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市長為首的文廟修繕委員會,把修繕文廟列為江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一。如今通過全面整修,江陰文廟的建筑群和暨陽書院的明倫堂又重煥青春。1995年4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江陰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景佑重建文宣王廟記》碑載,宋初在江陰觀風門外就建有文廟,供學子肄業其中。景佑三年(1036年),知軍范宗古因文廟離監獄太近,特將文廟遷到城內軍治東南,就是現今的廟址。南宗紹粉年間,建講堂,設軍學,立義廩,修東西序,拓泮宮,建御書閣,先賢祠……[詳細]
奚佐堯烈士墓
  奚佐堯,原名祖耀,字冠一,生于1897年,江陰市徐霞客鎮北渚村人。民國5年(1916年)畢業于江南公立南菁學校,翌年進北京大學學習;民國8年赴法留學。在法國,他結識陳毅等許多青年革命者,后為“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支部成員。爾后,根據黨組織安排,去蘇聯接受軍事訓練,成為中共早期軍事干部。民國15年,奚佐堯應召回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區委軍事委員。五卅運動后,奚佐堯負責組織和訓練工人糾察隊,10月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決定領導上海工人舉行武裝起義,奚佐堯為指揮處成員,負責南市方面的行動指揮,計劃暴-動-一開始,就組織起義工人占領高昌廟兵工廠,奪取槍支,武裝工人糾察隊,襲擊軍閥李寶章的防守司令部。由于起義行動泄密,10月19日深夜奚佐堯冒險親自外出分配運送槍支,與警察巡邏隊遭遇,奚佐堯被捕,為掩護其他同志……[詳細]
萬源布廠
  萬源布廠,位于青陽南首三元橋西堍。東臨市河南街,西依錫澄運河。南北小河環繞。現由青陽鎮政府使用。1918年初,由青陽旅滬富紳葛鳳池在三元橋西堍創辦“瑞豐潤油廠”。1931年,以十萬銀元轉讓夏干臣等開“勤康布廠”,以興民族工業。1934年引起上海棉紡同業公會矚目,1935年初與上海棉業工會合資后更名為“青旸萬源染織廠股份有限公司”,置辦大型染整設備、鐵木布機。是年,產出各類棉布、絲綢等300多萬米,產量、聲譽、規模名重業界。1937年日軍占領青陽,萬源廠倉存儲物資被劫掠一空,1000多平方米廠房被焚毀。1938年經上海同業公會斡旋后恢復生產。1956年工商業改造,南閘緯豐染織廠并入萬源廠,時為行業矚目的國有企業,企業規模空前。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新崛起,技術改造新品不斷推出,獲得數個部優、省優產品……[詳細]
28、廣德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德橋
  廣德橋位于青陽鎮新安村西北,又名潘路塘橋。始建于明朝,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廣德橋為單孔石拱橋,全長18米,凈跨為6.7米,橋面寬3.4米,拱頂高程6.7米。廣德橋用青石徹筑,間夾花崗巖,橋面有花崗巖石階48級。有橋名“廣德橋”,“大清雍正歲次戊申建造”石刻。新安村原屬桐岐鎮,后與青陽并鎮。桐岐所在地原為芙蓉湖一隅——馬家湖,有湖田七千三百畝。北宋以后,歷代官府在這里開堰設閘,斷流促淤,初步治成農田。明宣德時巡撫周文襄(周忱1381~1453)塞湖為田,筑土為堤,挖溝開河,排水除漬。周忱主持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江南的農田水利狀況,發展了農業生產,保證了朝廷賦稅收入,得到了朝廷嘉獎。《十七圩修堤志略》記述了周忱治潮經過,稱周忱“開辟斯土其工德無競,而衣食斯土其歌功德更無競也。”周忱死后,江……[詳細]
桐岐萬安橋
  桐岐萬安橋位于青陽鎮桐岐王大坎(俗稱王大壩),橫跨在南順塘河上。桐岐萬安橋又名黃涂壩橋。據明正德《江陰縣志》載:“萬安橋在垌琦村,里人王伯璣建。”清光緒《江陰縣志》載:“黃涂壩橋,園上橋西,蟹姑尖東,又名萬安橋。”萬安橋為青石建造的單孔石拱橋,全長32米,橋面寬3.3米,橋孔跨徑6.8米。萬安橋始建于何年無法查考,現橋為青石建造,具有明代橋梁特征,該橋明正德縣志已有記載。根據橋上兩處石刻:光緒二十七年冬十月和江蘇省康濟善局重建。可以判斷,該橋在光緒二十七年重建過。萬安橋有一首橋聯:“萬傾黃云歌大有,一泓碧水渡康莊。”相傳,王大坎或稱王大壩在芙蓉湖上,該湖是江陰最大的湖,又名上湖,古時素有“碧波千傾,綠蔭叢生,荷葉連片,四季如春的美稱。”自宋代開始,人們就致力于治理芙蓉湖,圍圩造田,耕種作物。……[詳細]
30、勝水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勝水橋
  勝水橋位于霞客鎮湖莊村南陽岐徐霞客故居東首,跨沈塘河上,三面環水,河道曲折繞流,浜灣溝汊相通。這兒地勢低洼,土地平整肥沃。這兒水多,魚多,稻米更香,是典型的江南魚之鄉。南陽岐古時是水陸交通要道,老馬鎮是官府重要交通驛站,從無錫經長安從陸路去悟空、青陽的人必經馬鎮、南陽岐勝水橋和前馬橋。中國有名的探險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故居就在勝水橋西側,數十次出游都是從勝水橋旁乘船。穿過勝水橋洞走向遠方,每次歸來仍然是乘船穿過橋洞傍岸回家。勝水橋始建于明朝,清朝重修,后因年代久遠傾圮,于民國13年(1924)重建,1985年馬鎮鄉人民政府重修。勝水橋為方孔石板橋,承唐宋年代建橋風格。橋長19.4米,橋面寬1.9米,高3.2米,橋孔凈寬為5.0米,橋面為花崗巖長條石,共三塊,橋攔為四根花崗巖石柱,內側有契口……[詳細]
南菁書院舊址
  南菁書院碑刻位于澄江街道人民中路135號南菁高中內。南菁書院是清代書院之一,清光緒八年(1882年),江蘇學政黃體芳所建。清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左宗棠奏撥長江水師京口、游擊協鎮兩署故址及白銀貳萬兩協辦書院。書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學,得其菁華”之意。學生學習經史辭章,兼習天文、算學等。刊有《皇清經解續編》一千四百三十卷及《南菁叢書》、《南菁札記》等書籍文獻。清末,她是江蘇全省的最高學府和教育中心。南菁校名幾經更改,校址數次搬遷,但學校文化傳統和辦學精髓始終未變。形成了“以文化引領學校發展”的辦學思想,“為國家民族培養未來強者”的育人目標,“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為人準則;發展了“自主為先、學科培優、國際融合、審美見長”的辦學特色。廢科舉后改為南菁學校(南菁高中)。光緒八年……[詳細]
江陰黃歇墓
  江陰素來就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稱。戰國時期江陰屬于楚地,楚相黃歇,號春申君黃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國江夏人,原籍楚國屬國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戰國時期楚國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并稱為“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喪,李園令人埋伏于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據《越絕書》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時為幽王所殺。江陰在其封地內。江陰人民不忘其開拓之功,將江邊的兩座山命名為黃山和君山。墓為衣冠冢,位于澄江街道君山社區,君山西麓東岳大殿附近。相傳始建于戰國時期。清乾隆初,知縣蔡澍立“楚春申君黃歇之墓”墓碑于黃……[詳細]
渡江戰役烈士墓
  渡江戰役烈士墓位于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夏港街道李溝頭村,為在渡江戰役李溝頭和小河溝戰斗中犧牲的111位烈士修建。1949年4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三團渡江后,在夏港街道李溝頭小河邊與國民黨軍隊遭遇,殲敵200余人,解放軍犧牲指戰員111名。原墓址有兩處:一處在現墓址北20米處,另一處在北莊西北的一塊崗地上。1965年夏港公社將上述兩處墓址的遺骨一起安葬在現墓址上,1970年后,江陰縣政府按紀念設施標準,分三期撥款加以修繕重建,建有紀念碑、大理石碑基、水泥墳包、墓志銘牌匾和小橋通道,并修建了管理房和護坡護欄等。1971年縣政府撥款建造“渡江戰役烈士紀念碑”,1972年和1982年縣鎮共同撥款在李溝頭上建造了一座小橋,修建了護坡和小園。1986年重修。1995年在墓的后部兩側陸續遷來了錢振標……[詳細]
安樂塘橋
  安樂塘橋位于霞客鎮馬鎮村自然村唐家村的東南一百米處,與祝塘五福村相鄰,現屬祝塘鎮,跨湖塘河。安樂塘橋始建于明朝崇禎年間(1633---1644),由尼憎常廣募建。據清道光《江陰縣志》記載:“安樂塘橋,跨湖塘河口。崇禎間尼常廣募建,乾隆八年(1743)唐舜哲修,同治九年(1870)署縣汪坤厚捐廉及撥公款重修。”1954年由當地鄉民唐寶銘(全國勞動模范)牽頭募捐資金再次修理。現該橋面臨倒塌危險,2008年5月,在其西幾十米處修了節制閘,開閘放水時水流來回沖刷,已岌岌可危,橋基石、環形橋洞石已經大面積脫落,破敗不堪,急需修繕。安樂塘橋跨湖塘河,處于直角“弓”形的弓背上,而且過橋就九十度轉彎。故當地村民和船民有民謠:“船過安樂塘橋,不撞船撞船梢,撞了船頭還要撞船梢。”形容河道彎曲險阻。安樂塘橋為石拱……[詳細]
35、何彥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何彥橋
  何彥橋位于華士鎮蔡河村蔡港河上,在太平橋東南曠野處。何彥橋為三跨花崗巖巨型條石結構。中跨為5.6米,兩邊跨各為4.8米。每跨由二塊巨形花崗巖帶肩槽條石組成,之間由30公分的花崗巖板鋪設。何彥橋始建于何年,已無法查考。據清道光《江陰縣志》載:“何彥橋、恩莊橋景泰年間(1450~1456)趙以源重建,同治九年(1883)署縣汪坤厚捐廉及撥公款重修。”解放以后于1958年因農田灌溉,抽水機船通行需要重建,將橋面墊高。何彥橋南有蘇墅橋,北有太平橋。傳說古時泗港有一大戶人家姓彥,彥家有一獨生愛女嫁給華墅鎮何家,何家也是大戶人家。彥女自幼受父母寵愛,嫁到何家后常思回娘家。回娘家總要繞道馬嘶橋,多走十多里路,多花一個多時辰,很是苦累。彥女每次回家哭訴,賴在家中不走。彥家心痛女兒,奈何女兒終是何家人,隧與何……[詳細]
高城墩遺址
  江陰高城墩遺址是良渚時期又一處規模大、有嚴謹的布局規劃和嚴格建筑方法的高臺墓地。已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1999年的發掘清理了13座大、中型良渚文化早中期墓葬,出土琮、璧、鉞、錐形器、珠、管等玉器155件(組)以及石器、陶器等。在已清理的400平方米墓地范圍內,墓葬呈人字形向西北、東北方向排列。墓葬大都有棺槨類葬具,發掘時找到了清晰的棺、槨板灰及木紋的痕跡,搞清了棺槨的結構以及槨與墓坑的關系。該遺址的特點是內涵新,墓葬規模大,13號墓是迄今為止良渚文化發現的墓坑最大且葬具結構保存較好的一座大墓。其規模和隨葬品表明墓主的地位可能較高,這種隨葬玉器等級較高而數量不多的墓葬,可能代表著良渚文化的另一類型。高城墩遺址所在的蘇南地區是環太湖文化圈中十分重要的地區,該遺址的發現表明蘇南地區在良渚文化中……[詳細]
錢土紗業公所
  錢土紗業公所位于江蘇省江陰市澄江街道北大街117號,君山西南800米,定波閘北面200米。 錢土紗業公所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坐西朝東,石庫門,占地面積313平方米,是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二層樓房及兩側廂樓為磚木結構,硬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七架。第二層走廊為木結構,門窗上有雕花,廊有翻軒,方柱。前兩側有廂樓各兩間,院子上下層均做外廊。原為江陰錢莊業、煙土業、紡織業工會會所,禁煙令公布后,改稱“錢紗”公所。日本人占領江陰后,為偵緝隊居住,解放后李澤生開綜合醫院聯合診所,建國后房屋被收歸國有,一直用作民居,被13戶住戶用板間房“瓜分”,各成一家。數十年來,居民因日常居住對文物建筑造成一定破壞,歲月的侵蝕也使墻體開裂,木板腐爛,但保存仍然較為完好。錢土紗業公所作為我市的工商業遺產,是“閱讀城……[詳細]
38、心經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心經碑
  心經碑位于江陰市城區中山公園東側藝園觀音殿內。心經碑,為唐代異僧道松所書,碑原嵌砌在乾明廣福禪寺彌勒殿大鐵佛神龕后墻壁間,于明萬歷年間毀于大火,今碑為清嘉慶三年(1798)照摹本重刻,現保存在江陰市城區中山公園東側藝園觀音殿內,嵌砌于北壁間。該碑由6塊長方形大青石拼組而成,通高2.87米,寬5.12米,上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一卷,計279字,分13行堅刻,字體為狂草,筆走龍蛇,氣勢恢宏,結構嚴謹,字形多變。其中“多”字一撇長2.07米;“聲”字徑橫寬達55厘米,最細一筆寬僅1厘米,粗筆寬達7厘米;全文有6字一筆長度均超過2米。各字上下左右大小斜正,相互呼應,一氣呵成,書寫剛勁有力,字體雄健古怪,而又婉轉流暢;初看似反寫,實為正書,奇妙異常。該碑不僅書法藝術高超,而且鐫刻技法精湛,在光線折射……[詳細]
39、悟空寺
悟空寺
  悟空寺位于江陰青陽鎮,歷史上曾是座規模宏大的寺院。該寺院始建于南朝梁代,原名招隱院,北宋太平興國5年(980年),奉敕改建招隱院為悟空寺,華藏塔改為“悟空塔”。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2003年10月,村民在清理小學舊址危房時,發現若干石質建筑構件,后經對塔基進行搶救性挖掘,發現了觀音化身“泗州大圣”舍利,這是建國以來國內繼法門寺,雷峰塔發現佛指舍利之后,僧伽舍利的第一次現世。 2004年重建悟空寺,建設觀音文化博覽園,著力打造成為中國佛教文化旅游勝地。旅人提示:在悟空寺還可以參觀下以展示僧伽大師生平和傳播佛教文化為主題的青陽鎮觀音文化展覽館,可以在素齋館品嘗下素食。……[詳細]
40、紫金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金橋
  紫金橋,是江陰目前唯一遺存的宋代橋梁。位于南閘鎮涂鎮村錫澄運河邊。南北走向。據清光緒《江陰縣志》載:“紫金橋,跨九里河支河蔡涇鎮。紫金橋是錫澄運河支河上的一座小橋。橋長6.0米,凈跨3.5米,橋面由3塊武康石石條組成,寬2.4米。該橋為紫紅色細孔花崗巖板構造。從現存的紫金橋欄桿構造來看,在涂鎮古鎮興盛之時,紫金橋為集市街梢的市鎮跨河橋梁,方便行人車馬通行。據傳,紫金橋之東的小河上還有一姐妹橋,名白玉橋,但早廢。2019年,紫金橋入選第八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久道免费高清日本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网站你懂得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网 | 中国精品少妇HD | 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 | 亚洲成色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