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韶關市 > 始興縣旅游

始興縣文物古跡介紹

滿堂客家大圍
  滿堂圍位于廣東省始興縣隘子鎮西南3公里處,是客家圍樓民居建筑,中國五大民間傳統建筑形式之一。滿堂圍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咸豐十年(1860年)建成,歷時28年,為當地富豪乾榮所建,是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特色客家民居建筑一一抵御性營壘式圍屋。圍樓平面近似長方形,有十二院、九廳、六天井,建有平房、樓房、炮樓等居室數百間,包括大小祠堂、議事廳、民居、糧倉等。占地1.3萬平方米,正面還有門坪長180米,寬7米,鼎盛時居民800多人,由“中心圍”“上新圈”“下新圍”三組相對獨立的圍樓組成,各組圍樓均環以外廊。中心圍平面呈“回”字形,四角樓最高四層,高17米,兩翼衛城最高三層,高12米。四周墻厚近3米,外砌磚石。正中大理石條石券頂大門,高2.24米、寬1.27米,上砌一水池,水池下瀉可制火攻。……[詳細]
貴廬(張發奎故居)
  貴廬,就是張發奎故居(包含貴廬、竹溪橋、向華泉),位于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風度村村民委員會張屋自然村。舊居坐西北向東南,建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面闊19.437米、進深19.66米、二層高9.276米。門楣“貴廬”,磚瓦木構筑。由廳堂、住房、廚房、飯廳、花園等組成,中西結合頗具特色。貴廬是張發奎的故居,他在這里生活了15年。張發奎祖輩務農,父名居之,字竹溪,充縣衙小吏。張發奎8歲入私塾,光緒三十三年就讀縣立高等小學堂。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夏,張發奎與同學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張發奎懼牽連出走廣州,先當學徒習染織,后從軍當兵。民國元年(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并加入同盟會。他聰敏好學,于民國2年在3000名同學中以《吳起將兵與士卒同甘苦論》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陸軍……[詳細]
長圍村圍屋
  長圍村圍屋長圍村圍屋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羅壩鎮燎原行政村長圍自然村。由圍樓和民居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闊52米,進深92.2米。圍樓呈長方形,四層高15米。門楣“人文蔚起”,大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歲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為河石瓦木構筑。圍內中間天井,二層四周出靠欄(走廊)。有木梯可登樓。圍墻牢固結實,底層外墻厚1米。民居青磚瓦木構筑。中間祖堂,三廳二井。兩側民居,二廳四房組合,地面鋪薄青磚。長圍村圍屋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羅壩鎮燎原行政村長圍自然村。由圍樓和民居組成,坐北向南,建于清代。面闊52米,進深92.2米。圍樓呈長方形,四層高15米。門楣“人文蔚起”,大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歲柱吉旦曾盛堂立。整座民居為河石瓦木構筑。圍內中間天井,二層四周出靠欄(走廊)……[詳細]
崇益堂
  崇益堂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太平鎮,屬于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2年10月20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序號93)。崇益堂位于始興縣太平鎮瑤村上鄧自然村東面。鄧純杰、鄧純周建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地處墨江盆地腹部,墨江北畔,北靠南蛇嶺南麓。綠韻纏綿。坐西北向東南。總體長方形,由主廳-民宅-圍-圍墻連成回字構造,東北角開拱門。面闊39.6米,進深27.1米,占地面積1073.16平方米。正面為二面坡懸山頂建筑,紅砂巖砌框,配二只圓窗的中門通祖堂,天井兩面各豎二根白圓柱,頂飾半開蓮花。廳高7.1米。羅馬柱,卷云斜撐,花鳥山水泥塑。方門與二面坡硬山頂面廳-房民宅相通。面有卵石鋪通道與二座細圍相接。圍雄踞南北,與主體同向,長方形,如雙闕并峙,4層,高12.8……[詳細]
頓崗竹苞松茂圍
  頓崗竹苞松茂圍位于頓崗鎮周所村。整座圍樓青磚、瓦和木構筑。該圍樓坐東北向西南,面闊25.8米,進深17米,四層(四角五層)高約13米。圍的四周有護圍墻,高3.5米。圍樓頂層四角稍高有炮角。圍墻牢固結實,外層墻厚1米,二層以上圍的外墻有一米寬。呈“回”形走廊,圍內有木梯可登樓,圍內天井只有二、四層出靠欄(走廊),樓板上鋪薄青磚。門楣“竹苞松茂”,陰刻咸豐三年(1853年)孟冬年款。該圍田野風光秀美,令人流連忘返。2010年11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竹苞松茂圍樓地處 光嶺北側田野間,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暖濕潤,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00毫米。清化河流經西南面,羅壩河流經東南面。礦產資源有煤等。植物資源有松、杉等林木。東臨S244線,南面1.5公里是周所村,西面……[詳細]
沈所塔
  沈所塔位于始興縣城西五公里塔崗嶺。嶺呈乳狀,高百米,塔筑其頂。塔高三十米,六角九層疊檐磚塔。該塔建于清代嘉慶年間。塔身有“道光十六年重修”字樣銘文磚。除第五,第九層外,每層有三門,隔面設門,層與層間門錯開以求牢固。正面向東,直視縣城。正門眉橫匾第三層楷書:“回文瀾”,第五層書:“五星奎”。清涼山塔位于始興縣城南鎮周田村,建于明萬歷年間,七層六角,穿壁繞平座樓閣式磚塔。底部臺基已被淤泥湮沒,殘高二十七米。基層塔身邊長三米,壁厚一點六米。塔身自下而上遞減。每層以磚疊出雙檐,每層均有磚砌角柱、斗栱、闌額、拱門、腰檐及平座。六面設門或假門,以糯米漿,石灰,沙漿粘合料砌成,堅固異常。塔剎與第七層及樓板欄桿均毀。一九九零年始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10日,沈所塔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詳細]
羅圍城堡遺址
  羅圍城堡遺址位于始興縣太平鎮羅圍村犁頭嘴湞江與墨江交匯處。年代為漢代。1984年發現。城址依山傍水,平面近三角形,面積8000多平方米。城墻用河卵石砌筑基,其上用土夯筑而成。周長420米,底寬4米,上寬2米,墻高3米~4米。城內南高北低,南面有一平臺,長60多米,寬約12米,高約2.5米。北面有一個寬約6米豁口,可能是城門通道。出土遺物有板瓦、筒瓦,飾繩紋或抹光繩紋,也有的素面,繩紋瓦內壁為麻點,其它內壁為布紋。陶器有甕、罐類,部分飾方格紋,少量有方形或圓形的戳印紋,也有劃弦紋。這處城址未見于史料,但軍事作用顯而易見。據遺物分析,使用年代跨越西漢到東漢。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萬古觀光圍樓
  始興"萬古觀光"圍樓位于始興縣城東南8千米頓崗鎮七北村斗塘斗二組西南隅,林氏后人建于民國十年(1921年)。地處湞江-墨江盆地東北隅,羅壩河北畔,林氏宗祠西南面,縣城-都亨公路東側。佇立于野色蔥籠的田中央。坐東北向西南。長方形,4層,高12米,面闊18.4米,進深16.6米,占地面積305.44平方米。如缺頂廡殿式,圍成“回”形,上凹弧形檐,出脊短促。卵石砌墻至頂,磨洗光艷,墻厚1米。青磚砌角、疊澀致密齒紋重檐。巨大花崗巖條石砌外拱內方門,楣鑲花崗巖條石“萬古觀光”匾。紅砂巖砌方形、豎一字形和十字形窗。內青磚鋪天井,中央紅砂巖甃0.4米高沿井。青磚砌拱門,木欄圍井,回形走廊,有木梯可登。整體基本完好,棄空。……[詳細]
東湖坪古建筑群
  東湖坪村位于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太平鎮東湖坪村,國道323線側旁經過。東湖坪民居建筑屬于清代,整座民居建筑座北向南,占地面積9.1萬平方米。東湖坪民居建筑由棟十八廳、曾氏宗祠、上窯背圍樓、銀庫和民居房屋組成。古村落廳堂上的窗花、斗拱、格扇等主要部位都刻上精美圖案,里面不同質地的灰塑、木雕、石刻等工藝品巧妙地鑲嵌在房屋的各個不同部位上,村莊以大廳(祖堂)為中心,四平八穩地向左右兩邊伸延,棟與棟相連有序、緊緊相依,檐街寬闊畢直。每套房為二廳六房組合(廳居其中,分前、后廳、房居廳的兩側,各有二、三間。每間廳的天檐下均有灰塑。它對研究清代民間建筑藝術、客家民風格俗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2015年12月10日,東湖坪古建筑群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并公布為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沈所鎮紅圍
  沈所鎮紅圍位于沈所鎮沈北村。整座圍用紅褐色沙灰及河石砌到頂,外墻呈赤紅色,故稱“紅圍”。該圍坐西北向東南,面闊27.05米,進深36.08米,五層高約15米。圍樓瓦面已毀,只剩下四周殘墻,豎一字形窗,內大外小。圍墻牢固結實,底層外墻厚1米。門楣“奠安”,清道光年建。1940年春夏至1941年春,原廣東省委機關曾在此辦公,指揮全省人民的抗日斗爭。1945年2月被侵入始興縣的日軍焚毀,紅圍省委舊址是我省目前發現尚存的新中國成立之前的省委舊址,是黨領導廣東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見證,意義重大。2009年增補為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始興學宮
  始興學宮 位于始興縣城東始興中學校園內。據民國15年(1926年)《始興縣志》記載:學宮,始建于宋嘉定年間,后數易其址。現存建筑為清道光七年(1827年)改建。學宮坐北朝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總面闊39米,南北總進深94米,面積3666平方米。除大成殿基本保持原貌外,其余建筑均有不同程度改變。大成殿建在高0.8米的臺基上,重檐歇山頂,穿斗式梁架結構。面闊五間20.19米,進深三間,18.88米,面積394.97平方米。雕梁畫棟,富麗堂皇。1990年始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石坪遺址
  白石坪遺址位于始興縣太平鎮多俸堂村西側。年代為戰國時期。1961年發現,1962年發掘約30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清理陶窯一座,呈橢圓形,已殘破,可能屬豎穴窯。出土大量陶片,可辨器種有釜、甕、罐、瓿、盂、盒、碗、杯、鼎等,紋飾以米字紋、方格紋、復線方格交叉紋、水波紋為主,有少量復線方格交叉與方格組合紋,還有云雷紋、篦點紋、弦紋、條紋等多種拍印或刻劃紋樣,并見15種刻劃符號。石器有斧、錛、鑿、矛、礪石等。鐵器有斧、鍤。此外,還有少量飾繩紋的板瓦、筒瓦及1件瓦當,疑其年代可能更晚一些。……[詳細]
李公崖墓
  李公崖墓 位于始興縣花山鄉九蓮塘村北山崖洞內。是一處明清時期把棺木葬于崖洞的墓地。巖洞長30米、高2.5米、進深2.5米。洞口朝南。有洞穴墓12座,磚室墓10座。洞穴墓的洞口用青磚砌封門,其中一處有3具棺木并列平放,繪朱色圖案。磚室墓分布在洞穴墓前面,多數墓的前半部分突出巖唇外,有單室和雙室。封門分別有“李氏佳城”、“萬歷癸已年秋”(1593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等字。……[詳細]
紅梨渡槽
  紅梨渡槽位于韶關市始興縣馬市鎮紅梨村民委員塘梨坑村旁。是尖背水庫西干渠配套灌溉設施,1979年動工興建、1981年竣工通水。渡槽長1000米,寬1.85米,最大跨度63.2米、最高高度22.2米,以鋼筋混凝土修筑,采用梁式和拱式結構。灌溉著安水、高水、馬市等村300多公頃農田。是始興縣最大的引水渡槽,現仍為當地農田輸送甘泉,保證糧食的穩產高產。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澄陂村遺址
  澄陂村遺址位于始興縣城南鎮澄陂村北之墨江南岸。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1974年試掘。在沿岸100米斷面有1米厚的文化層。出土泥質陶器罐、壺、尊、豆等,紋樣以復線長方格紋、葉脈紋為主。石器有長身錛、有段錛、刀、矛、網墜等。在一個灰坑的底部發現1件打制的尖狀石器。發現三處呈半圓形的灶坑遺跡,直徑80厘米,深20厘米,內含零散陶片和火燒土團塊。1982年始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赤土嶺墓群
  赤土嶺墓群 位于始興縣太平鎮赤土嶺東南側山坡。1985年清理晉至唐的長方形、凸字形的單室、雙室、三室墓75座。出土大批幾何花紋圖案磚和建元二年(344年)、黃、李、齊、徐、田、譚等紀年的或姓氏銘文磚。陶瓷器有四耳罐、六耳罐、盅、碗、盂、盆、三足硯;銅戈、銅鏡、銅弩機、五銖錢、大泉當千錢、開元通寶錢;鐵刀、鐵叉形器、鐵環首大刀;銀發釵、琉璃珠、琥珀珠、滑石豬、扁平磨光石器等216件。……[詳細]
旱頭嶺墓
  旱頭嶺墓位于始興縣沈所鎮旱頭嶺東坡,東臨墨江。1985年清理2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底鋪一層河卵石。其中一號墓長1.9米,寬0.9米,隨葬品有陶器筩、瓿、盒、鼎共5件,其中筩的肩部飾附加堆紋,有刻劃符號;瓿飾細密弦紋及鋸齒紋;施醬色釉;盒亦見刻劃符號。二號墓長2.1米~2.3米,寬1.3米,隨葬品有銅器斧、劍、鏃和陶器杯共5件。這些器物均為廣東戰國時期所常見。……[詳細]
棋子窩古遺址
  棋子窩古遺址位于韶關市始興縣馬市鎮遠逕村民委員會黃竹塘村背的棋子窩。采集器物有石環芯、石錛等遺物,石器石質堅硬,人工磨制痕跡明顯。石環芯直徑5厘米,厚1厘米,石錛大小不等,大的13厘米,小的3厘米。遺址范圍內有三個人工鑿成的圓形平地石坑,紅砂巖石質,直徑1.2米,深1米,性質不明。從采集遺物分析,這里應是制作石器的作坊。對研究古代人類居住遺址具有參考價值。……[詳細]
張九齡故居祠堂
  張九齡故居位于始興縣隘子鎮石頭塘村,始建于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是唐代著名賢相、嶺南詩祖張九齡的父親張宏愈遷始興石頭塘村時所建,距今已有1332年歷史,故居內設宗祠,有張宏愈、張九齡父子牌位。隘子鎮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山溝。然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山溝孕育了中國歷史上不能忽視的名相名將:唐朝宰相張九齡和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的張發奎。據說張九齡的曾祖父在韶關曲江做官,而張九齡的父親則來到始興置立田產以耕為業。民間現在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面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后,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只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詳細]
中鎮村遺址
  中鎮村遺址位于始興縣城南鎮中鎮村西面。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晚期。1975年試掘。清理兩個灰坑。在文化層0土陶器有缽、釜、鼎足、圈足器等,紋飾有繩紋、曲折紋、漩渦紋、五重圈點紋等。磨制石器有斧、錛。按其文化特征,可歸屬石峽文化。1990年始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未满十八禁网站 | 亚洲国产2020最新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专区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 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人AV在线播放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