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文物古跡介紹

唐山凌霄寺
  凌宵寺始建于五代,是一座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寺院。相傳,天上的文曲星和財神爺在一次王母娘娘的生日宴會上,因為多喝了幾杯御酒,就又偷了一壺下凡來到位于河北唐山一個叫“豐潤”的小鎮后面的小山上偷偷喝酒。可他們的“舉止”全被“法眼通天”的如來佛祖看到。如來派了釋伽牟尼佛和南無阿彌陀佛,率二郎神和韋馱菩薩等一行十幾個菩薩和尊者來尋找他們。后來又耽心他們兩個酒醉不醒,又派觀音菩薩和消災延壽藥師佛來給他們“醒酒”……由此可見我佛如來以“慈悲為懷”的菩薩心腸,凌宵寺也因此一直供奉著這十幾位菩薩。據史料記載,凌宵寺在唐朝時的香火鼎盛。因為觀音菩薩和消災延壽藥師佛的“藥方”又“靈”又能“消”,原本給它取名為“靈消寺”。因與天庭扯上“關系”,故命名為“凌宵寺”。每年到此來向菩薩“頂禮膜拜”,討要“消災延壽”秘訣的……[詳細]
白求恩手術室舊址
  白求恩手術室舊址位于河間市東北32公里的臥佛堂鎮屯莊村內。原名真武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929年重建,1939年四月,加拿大國際友人白求恩大夫率醫療隊,隨賀龍指揮的120師轉移到河間縣東北齊會地區戰場,地區醫院就設在真武廟內,白求恩在此工作了二十八天,不但搶救了128名傷員,而且還為當地群眾治病,為紀念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宏揚他那種崇高的精神,黨和各級政府及中央領導同志非常關心“白求恩手術室舊址”的保護和管理。1966—1967年賀龍同志曾兩次派員來屯莊詢問、看望當地鄉親;1975年肖華同志來此視察;1978年省文化廳對手術室進行維修,醫療室重建,建立了戰地醫院紀念館;1983年10月,大門東側樹60×90cm水泥制“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制碑;1980—1985年又經歷……[詳細]
王固商代遺址
  商王朝建立后,由于洪水為災,自盤更為王時曾五次遷都,即《記·殷本記》所記“乃五遷,無定處。”歷史學家從古音韻學、文獻學、地理考古學多角度反復論證: “沙丘臺在邢州平鄉東北二十里即今王固一帶。”(平鄉縣豐州鎮西北2公里處)。 平鄉縣商至春秋末期地域名稱為“沙丘”,明初遷民時,保存下來的一些譜碟和墓志銘證實了“沙丘平鄉”之說。經歷代文化積淀,地下遺址、遺存相當豐富。自1984年起,河北省、邢臺市及平鄉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該區域進行考古調查,發現多處古文化遺址,并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經眾多著名考古專家鑒定,進一步確認為殷商至戰漢時期歷史遺物,與《史記》、《漢書》、《括地志》等所記載的“沙丘宮”、商紂王的歷史時期相吻合。 從出土的陶鬲、陶紡輪、平底盆、罐等遺物分析研究,與邢臺曹演莊……[詳細]
長城抗戰烈士陵園
  二十九軍抗日(長城抗戰)烈士陵園,位于遵化市西25公里石門鎮,緊靠邦寬公路。陵園坐北向南,占地58.5畝,據說當時的陵園磚瓦木料取之于薊縣的傅恒墓。原大門上方橫懸“二十九軍抗日烈士陵園”十個一尺見方的大字巨匾,于1937年被日本鬼子毀掉。內建瓦房10間,專供烈士家屬們掃墓時食宿及辦公等。內葬將士單人墓280座(后有18座干部尸骨送往南京,又有部分已遷走)。烈士中,有參謀鄧志昌,因知塘沽協定而氣死的;時任山西司令太壽山兒子太永祥;抗倭名將戚繼光后代戚德言;張英的戰友、江蘇省阜寧縣小尹莊的尹良民(時任排長)等。陵園的北側建有大墳墓,直徑約兩米,高約2.4米,內葬36麻袋不全的尸體(傳說內有一營長殘肢),系從冷口、喜峰口、羅文峪等處拾得的。其中大墳墓之碑尚在原地無損,此碑高2.4米,寬0.8米,厚……[詳細]
圣塔院塔
  圣塔院塔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南2.5公里荊軻山上。戰國末期,燕太子丹為0,廣招勇士。納衛國人荊軻(?一公元前227年)為上卿,修館待之。荊軻好讀書擊劍,性豪爽,游俠,渡易水往刺秦王,未遂遇害身亡。為紀念其“圖窮-見”的悲烈壯舉,后人在荊軻館旁筑一衣冠冢,后又稱荊軻山。于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在冢上建塔。遼代此處建有圣塔院。明萬歷六年(公元l578年)重修,清代又加修葺。現存此塔及明代重修塔碑、清乾隆癸未《重修圣塔院塔碑記》和明御史熊文熙題《古義土荊軻里碑》。荊軻塔之名,最早見于《弘治易州志》,因塔建于荊軻山上,且傳為紀念荊軻而建,故名。古時每逢清明時節,鄉民都在塔上張掛白幡,設三牲祭品,為荊軻招魂,故俗稱“招魂塔”。原為遼乾統三年(1103年)創建的圣塔院寺內遼塔,不久塔寺俱毀。現僅存……[詳細]
富鎮烈士紀念塔
  富鎮烈士紀念塔富鎮烈士紀念塔座落在距泊頭市西45公里的富鎮村南北大街西側,西距鎮政府約250米處。該塔被四面磚墻圍護,院南北長55米,東西寬30米。塔體為二層八面木質結構,座北朝南,通高10米。臺基為水泥磚結構,邊長4.2米,高1.35米,共八面。第一層塔高4米,邊長2.8米,南面是正門,東西兩側各設1個偏門。除北面外,其他各開一直徑為0.77米的圓窗,塔外由八根木柱支撐斜檐,回廊由木欄桿八面維護。正門兩側對聯:捐軀殉國英名記載功勞薄,流血犧牲精神永垂烈士塔。橫幅是:流芳千古。東門對聯:英名傳萬代,事業載千古。橫額:傳頌百世。西門對聯:堪稱是砥柱,不愧為干城。橫額:威震天下。塔內有八字排列的青石紀念碑三通,鐫刻著原獻交縣副大隊長黃立榮等的美名與業績。第二層塔高3.2米,邊長2.5米,朝南開一……[詳細]
蔚州玉皇閣
  玉皇閣又“稱靖邊樓”,位于蔚縣城北城垣上。玉皇閣建造至今已數百年,歷經風雨剝蝕,戰亂兵災,雖幾經修建重建,依然完整地矗立于高高的城垣之上,現存仍為明代建筑風格,表現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和智慧,是研究明初建筑藝術的重要實例。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皇閣造型獨特,規模宏偉,結構嚴謹,對稱平衡,亭臺樓閣,工藝精細,高樓氣勢宏大,小閣玲瓏剔透,主體突出,陪襯有致,互為競相媲美,樓閣出檐深遠,檐角翹首指蒼穹,似雄鷹展翅欲飛,風鈴清脆悅耳,所有樓閣盡為雕梁畫棟,刀筆冼練,功底深厚。邁進大殿使人肅然起敬,登臨高閣可憑欄遠眺,上扶白云,下履輕風,大有-之感,巍巍賀蘭山,滔滔黃河水,平羅縣城全景盡收眼底。玉皇閣高峻而雄偉,整個樓閣分前后兩院,前院由天王殿和15間禪房組成。后院正面……[詳細]
侯家窯遺址
  侯家窯遺址位于陽原縣東井集鎮侯家窯村西南1000米處,1973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衛奇等發現,1976年正式發掘。發現人類化石16件,還有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發現石制品14041件,其中石球1079件,最大的超過1500克,最小的不足100克,是古人類打獵用的“飛索石”,舉世罕見。其地質年代距今10萬年。侯家窯遺址和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遺址共同構成許家窯—侯家窯古人類遺址。在侯家窯遺址發現人類化石16件,還有大量的脊椎動物化石。發現石制品14041件,其中石球1079件,最大的超過1500克,最小的不足100克,是古人類打獵用的“飛索石”,舉世罕見。其地質年代距今10萬年。侯家窯遺址發掘出土的古人類化石,不論分布規模,還是埋藏內涵,一定程度上可以與北京猿人相媲美,是……[詳細]
間磁村定窯遺址
  澗磁村定窯遺址座落于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澗磁村定窯遺址是宋代的著名窯址。宋代的曲陽屬定州所管轄,故稱“定窯”。1951年故宮博物院首次發現了定窯遺址,1960年~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證實了窯址始于唐代后期,盛于北宋,元代以后逐漸衰落的歷史史實。定窯以其燒制的白瓷馳名于世,器形以碗盤居多,瓷胎細膩,釉色潤澤,白中略顯青黃或灰黃,口沿因為覆燒而不掛釉。當時已熟練掌握了用覆燒裝窯的燒制技術,大大提高了產量。器物內壁多用印花、刻花和劃花的技法裝飾花紋,圖案繁復而嚴謹,層次分明,各種花卉和動物是主要的圖案題材。北宋時期,這里成為北方地區最重要的窯場之一,為宮廷和官府燒制出大量精美的瓷器,窯址還出土有很多刻有“官”、“尚食局”、“尚藥局”、“五王府”等字款的瓷片。為……[詳細]
南和造像碑
  北齊碑又名“透靈碑”。是一座浮雕造像碑,傳說站在碑前,能聽到南和縣大堂上審官司的聲音,所以,才有這個“通靈”的美名。現在碑已一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中間縫隙處尚有光線穿過。碑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造像雕工細致,線條流暢,形象逼真,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碑在以南北向簡易的能夠遮擋雨水的磚結構碑樓內。碑樓為開式,即僅碑的東西兩側面有緊貼砌筑的兩面墻,南北碑面方向敞開,有脊形頂。碑的下部明顯還有部分埋在地下土中。碑寬1.45米,厚0.39米,高度據記載為4.30米。碑不知什么朝代什么年月斷為上下兩截。現對接處仍有較大縫隙,中部有聯接鐵榫孔洞。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造像雕工細致,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較大佛龕均……[詳細]
291、福林寺
福林寺
  原名清利寺,唐太和元年建,經歷代重修,規模宏偉,是辛集的旅游勝地。辛集市是著名的皮革皮毛集散地,每年全世界客商云集商業城。福林寺在商業城東3公里,有公路直達,形成了集購物、旅游、食宿、娛樂一體的旅游商業景區。1995年重修后的福林寺占地64畝,建筑面積2.88萬平方米,投資3000萬元,是一座規模宏偉、金碧輝煌的仿古藝術精品,中軸線建九大景點和建筑群體。其中,浮雕琉璃影壁長45米,構思奇特,徒刑新穎;大悲泉常年圣水噴涌,水聲潺潺;天王殿內端坐慈眉善目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還有威嚴的四大天王和韋馱0神像;北行是三座東西并排的金水橋,橋下是放生池,放生池兩側是由12通碑組成的功德碑林,捐百元以上者碑上留名。過橋是戒壇,兩側分別建有鐘樓、鼓樓。福林寺的主要景點大雄寶殿,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內有巨尊……[詳細]
292、轉軍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轉軍洞
  轉軍洞轉軍洞(ZhuanjunCave)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初,河北鄴城遺址附近,考古專家最近發掘出1700多年前曹魏至十六國時期鄴城的南城門和北城門,同時還發現了民間傳說中的曹操“轉軍洞”。據介紹,這次發掘的鄴城遺址城門,位于臨漳縣城西南30公里處,距現存著名的曹魏時期銅雀臺、金鳳臺、冰井臺“三臺遺址”僅1公里。這一城門遺址南北長50多米,寬3米多,高4米左右,呈券頂式。在城門洞的兩側,均勻地分布著眼距90厘米、行距70厘米建筑時的架板眼。在城門處,有兩側對稱的門轉軸安放的門軸石,門底下由北向南有一呈封閉狀的排水壟溝。城門有地上通過地下而走的秘密通道,可能就是民間傳說的“曹操的兵數不清”這一歷史典故中的“轉軍洞”。傳說,“轉軍洞”建成之后,曹操在鄴城舉行了一個盛大的閱兵……[詳細]
石氏家族墓
  石氏家族墓位于藳城市徐村西南角果園內。此墓是明代吏部尚書石珤及家族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分為東西兩墓區,東區為石永、石智、石麟、太原按察使石玉、戶部尚書石玠等家族墓,西區為吏部尚書石珤之墓。石氏家族墓地面現存石碑6通,其中有2通碑文清晰可見,一通是明故曾文林郎廣東道監察御史石公墓表,為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一月初一立石;另一通是正德皇帝為石玉撰寫的褒文。還有翁仲8尊(文武各4尊),石馬4尊,石羊5尊,石虎5尊等。據縣志記載,石珤(公元1464一1528年),字邦彥,別號熊峰.明嘉靖年間任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俗稱石閣老),與父、兄同朝人仕,時有父子三進士、兄弟兩尚書之稱。石珤居閣3年,為官清廉,剛正直言,罷政歸里時僅歸裝一束,車一輛,都城人嘆其清廉。石珤后加官太……[詳細]
蔚縣彌勒寺
  彌勒寺位于蔚縣涌泉莊鄉彌勒院村內,屬清、民國建筑。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該寺院訂建筑分布南北一條中軸線上,從前至后依次為山門、前殿、正殿,各殿的距離較長,院落寬大。山門、前殿(彌勒殿)建于清乾隆年間,正殿(大雄寶殿)為民國十五年后建。彌勒殿座落在平臺上,單檐硬山布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梁架為五架梁,磚木結構,前出廊。殿頂起背,獸吼走邊,殿西有空缺房4間為禪房,殿東跨院有正房四間,為禪房,有東下房五間為伙房,院內有水井一眼,供僧眾游客飲用。殿前出廊里左右各有點(扁鐘)一面,上鑄寺年月,布施弟子,經紀人等。殿內中塑大肚彌勒佛,笑逐顏開、袒胸露腹、雙手扶膝、神態和善。彌勒佛背后有一-,臺上坐南面北有站立的送子觀音。后殿(大雄寶殿),座落在月臺上,面闊七間,進深二間。該殿為單檐歇山布瓦頂,殿……[詳細]
南安寺塔
  相傳創建于漢代,疑為北魏所建。塔位于寺院中央,供人參拜,北魏至遼代該寺香火旺盛。580年(北周大象二年)建蔚州城時,南安寺塔以寺取名。南安寺曾為燕云名剎,歷史悠久,所以,蔚縣歷來有“先有南安寺,后有蔚州城”的傳說。南安寺塔的建造年代,據《蔚州志》記載:有城已有塔,明洪武初年,指揮使周房拆建蔚州城時,因塔院規模宏大,新建之南城墻、護城河正從寺院中穿過,遂廢其寺而存其塔。密檐式磚塔在我國起始于北魏時期,但南安寺塔身第一層橫額下垂一周如意頭的做法最早出現于遼代,據此分析,南安寺塔應為遼代建筑。南安寺塔由即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塔基由石條疊砌,塔座為八角形,磚仿木結構,基部磚疊澀七層。八角每面出獸頭,東西南北四面浮雕獸頭,并雕有篆字福祿,頂仿木結構出檐,頂上施仰蓮;塔身內有隅有塔柱,塔橫……[詳細]
補要村遺址
  補要村遺址位于臨城縣東部臨城鎮補要村與村東南鎮樓公路南北兩側的農田中。公路切割遺址形成了3-5米的斷崖。遺址位于路南的部分東至補要村內土路,西界以村中生產橋為界,南端至村南小河,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90米。位于南水北調干渠內面積約8000平方米。路北遺址南北直線距離超過200米,東西約250米,南水北調干渠內面積約28000平方米。其中遺址堆積較豐富的部分位于路北東南側,大部分位于干渠渠道內。經初步調查勘探,遺址面積約6萬余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5米至3.2米。經過發掘與整理,發現各個時期的灰坑300余座,墓葬37座,房屋4座,灰溝19條,窯址5座,地面青銅冶鑄基址1處。經初步整理,已復原各個時期陶瓷器200多件,石、骨、木、角、蚌器及青銅小件逾千件。補要村還有下述幾大發現:首先是甲骨……[詳細]
順德府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廟(又名孔廟)的主要建筑。《順德府志》記載:順德府文廟“建自唐,尋廢”。順德府文廟大成殿原名為“文宣王殿”,唐開元27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自此全國孔廟的主殿皆被稱為“文宣王殿”。“大成”取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孟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趙佶尊崇孔子“集先圣先賢之成”,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現在各地文廟大成殿門額上方橫匾的刻字為清雍正皇帝御題“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大成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臺基之上,前有很寬的月臺,青石地面,東西長30.8米,高1.2米,寬9米,中間設踏道。臺基四周安裝了欄板望柱,月臺上建有精美的雕花欄板,月臺下正對大殿……[詳細]
井陘千佛崖石窟
  井陘千佛崖石窟位于井陘縣南障城鎮七獅村,是一處佛道并存的石窟造像。開鑿於北齊河清四年(565年),明嘉靖年間,臨城縣石匠武得朝、武得用重建。石壁分層分排雕刻千尊佛像,為省級保護文物。巖外有近千年的古松。碑刻五塊,均是重修千佛洞碑記。千佛洞內四壁開鑿有大佛三尊,小佛龕數千。其中有明代嘉靖時期的題記多則,北宋元祐三年題記一則。但在元祐三年九月的題記中,同檢旱田,自山下步至此,然火窮邃洞而返的天威(今河北井陘)簿尉大梁王嶠,鎮陽(今河北正定縣)戶椽伊川王泰,并未提到有關造像的事情,所以人謂王嶠等人來此游覽必是已經有佛像存在的說法,有些過于牽強。不過在與此題記相距不遠,北壁近洞口處的壁面上,同時還有“維那彭城劉貴□佛廿十五尊/維那王志□佛三十五尊/維那□□□佛三十七尊”的題記,但刻于何時,不得而知。……[詳細]
秦皇島法云寺
  法云寺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歷經明、清、民國,曾受十方共贊,佛事昌隆,數百年間法云寺晨鐘暮鼓,鳴響于渤海之濱,香煙慈霧環繞于長城南麓,其歷史悠久,建筑雄偉、規模宏大,是遠近聞名的一座古剎。因久經歷史風雨,飽受蒼桑,舊址己不復存在。為了“恢復法云寺古剎,宏揚佛教文化”,在十方諸佛菩薩加持下,法云寺將得以重新修建。其新址選在秦皇島市海港區新店子村北0.5公里處,此為山嶺陽坡高地,並處我國東伸的“龍脈”上,使法云寺更加充滿神奇。他與風光旖旎的旅游盛地北戴河海濱咫尺相望。立身法云寺新址放眼南望,碧海云天、鳥舞金沙,山光帆影盡收眼底;北對聯峰山,后倚連綿的燕山山脈,寺周翠林相繞,山風習習,更有新建的世界獨一無二的九層水晶寶塔,實乃不可多得的佛教圣地。在圣清法師精心設計和組織下,一期工程大雄寶殿、天王殿、……[詳細]
300、老君堂
老君堂
  狼牙山在河北省保定地區易縣西部.在狼牙山棋盤坨上,有一處古廟,這就是著名于方園百里的老君堂,傳說是太上老君煉丹的地方,自古以來,這里流傳著很多動要的故事。早在戰國時期,燕昭王復興燕國后沾沾自喜,驕傲自滿起來,并幻想長生不老。他手下一群善吹的門客們,投昭王所好,鼓吹練仙丹讓他吃,以求長生。昭王信以為真,派人尋訪煉丹的好地方,最后選定了美如仙境的狼牙山。選定了佳期,昭王親自登山遙拜星晨日月,然后派方士們組織煉丹,這拜壇的地方主是老君堂。到了唐代,有一名道家朱翁曾在老君堂修道,學會了縮地法。他回家之后,鄉親們求他試一試法術,想開眼界,朱翁不肯。有個叫陳士明的勇士挖苦他徒有虛名,搞得朱翁不服氣,決心露一手給大家看。這一天朱翁請陳士明喝酒,酒罷陳士明辭別回家。只好回去請朱翁撤回縮地法術才回了家,后來朱……[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深喉 |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 日本一本香蕉大道高清视频 | 日韩国产中文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精品字幕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