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旅游

北京市文物古跡介紹

白塔寺(妙應寺)
  妙應寺白塔位于阜城門內大街路北的妙應寺內。因寺內有通體涂以白堊的塔,故俗稱“白塔寺”,是我國重點保護文物。該寺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初名大圣壽萬安寺,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曾遭火焚,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再建,改稱妙應寺。因寺內有通體涂以白堊的塔,俗稱白塔寺。現寺內的建筑大都為清代所建,僅白塔在火焚中幸免,為元代遺物,至今已700余年。妙應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寺由四層殿堂和塔院組成。院中間聳立著白塔,四周各建小角亭一座。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剎3部分組成。臺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積1422平方米,臺基分三層,最下層呈方形,臺前有一通道,前設臺階,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層是亞字形的……[詳細]
42、延慶古崖居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慶古崖居
  古崖居,國家級3A旅游景區,位于八達嶺長城西北20公里處。和八達嶺長城一樣,都是在延慶悠久歷史長河中,古人留下的神奇壯觀的人文遺跡,堪稱“千古之謎”、“千古之奇”!先后榮獲“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風景名勝區”、“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首都文明景區”、“綠色平安景區”、“延慶縣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市級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它是中國目前已發現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在一條不到10米寬的山溝兩側,距離谷底近10萬平方米的陡峭花崗巖石壁上,遍布著人工鑿刻的147個石室。石室大小不均、形狀不一;有的套間平行,有的復式兩層,有的甚至極類似現代居民樓的“三居室”。其中最大的一間分上下兩層,并配有耳房,廊柱歷歷,可能是穴居的主人-或祭祀之地。全部洞穴內,門、窗、炕、灶……[詳細]
梅蘭芳紀念館
  介紹梅蘭芳紀念館位于北京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是一座典型的兩進院落四合院,占地716平方米,是梅蘭芳先生生前最后10年的居所。此院原為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經過修繕,梅蘭芳先生搬到這里居住。梅蘭芳先生逝世后,梅先生的親人將家中珍藏的照片、劇本、紀念品等共3萬余件文物、資料捐給國家。1986年10月27日建成紀念館并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朱漆大門上懸掛-親筆書寫的匾額“梅蘭芳紀念館”。門內青石磚瓦大影壁前的翠竹中安放梅蘭芳的半身雕像。交通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22、38、47、409、626、810、826路護國寺站下車,進護國寺街;或13、42、55、107、111、118、701、823、850廠橋站下車,向北進護國寺街。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類型……[詳細]
北京宋慶齡故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的故居,分別坐落于北京西城區后海北沿46號,武漢黎黃陂路口沿江大道161-162號,上海淮海中路1843號,重慶渝中區兩路口新村5號。國家級旅游景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首都文明旅游景區。位于西城區后海北沿46號。是展現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的旅游景點。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為大學士明珠的府邸花園,乾隆年間為和珅別院,嘉慶年間為成親王永瑆王府花園,后為光緒父親醇親王奕譞府邸花園,清末又為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的王府花園,即攝政王府花園。新中國成立前夕,這里已經荒蕪凋敝。后-總理受黨和政府委托,籌建宋慶齡同志在北京的住宅,于1961年將這座王府花園整飭,并在原有建筑迤西接建了一座兩層小樓,辟成了……[詳細]
45、地壇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壇
  地壇又稱方澤壇,是古都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壇內總面積37.4公頃,呈方型,整個建筑從整體到局部都是遵照我國古代“天圓地方”、“天青地黃”、“天南地北”、“龍鳳”、“乾坤”等傳統和象征傳說構思設計的。地壇現存有方澤壇、皇祇室、宰牲亭、齋宮、神庫等古建筑。地壇公園位于北京市安定門外大街東側,依鄰北二環與雍和宮隔河相望。1990年建成的北京蠟像館設在齋宮內。始建時,壇外辟有護壇一千四百七十六畝,壇內總面積六百四十畝。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地壇公園占地面積37.4公頃年游人量五六百萬人次,是一座歷史悠久,莊嚴肅穆,聞名遐爾的皇家壇廟園林。公園的前身地壇,又稱方澤壇。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詳細]
46、古觀象臺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位于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以建筑整齊配套、儀器保存完好、歷史悠久而聞名于世。是明、清兩代封建王朝的皇家天文臺。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觀象臺始建于明代正統年間(1442)嘉靖年間曾對這座天文臺進行一次大修,以后觀象臺基本沒有太大的改動。辛亥革命后,該臺改為中央觀象臺。\1933年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新中國成立后,經國務院批準隸屬北京天文館管理,于1956年5月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的名義對社會開放。觀象臺高14米,東西長約24米,南北寬約20余米,臺內掏空,辟為展廳,分為上下二層。臺西側的紫微殿及東西配房辟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覽的展室。臺上陳列著十分精美的天文儀器。有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象限儀、渾儀、簡儀……[詳細]
47、北京太廟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太廟
  太廟位于北京市天安門的廣場東北側。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祖先的家廟,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制建造的。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墻,由前、中、后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大殿聳立于整個太廟建筑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筑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筑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制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著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后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詳細]
北京站車站大樓
  北京站始建于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原址位于正陽門甕城東側(現老車站商城暨首鐵文化宮所在地),舊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隨著歷史沿革,曾沿用前門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改稱北京站至今,素有首都迎賓門之稱。新建北京站位于東單和建國門之間(北京市東城區毛家灣胡同甲13號、郵編100005),東臨通惠河,西倚崇文門,南界明城墻遺址,北界長安街,距市中心2.6公里。1959年1月20日開工興建,9月10日竣工,9月15日開通運營。其建筑雄偉壯麗,金碧輝煌,濃郁民族風格與現代化設施設備完美結合,是建國10周年首都著名十大建筑之一。其建設速度之快、規模之大、科技含量之高,堪稱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開站前夕,毛澤東主席視察新建北京站,后親筆為北京站題寫站名。……[詳細]
燃燈佛舍利塔
  在京門通州,在京杭大運河的北端,矗立著一座馳名神州的寶塔,她就是燃燈佛舍利塔。燃燈佛是古今佛祖釋迦牟尼的老師,傳說他出生時使身邊的一切光明如燈,因此稱燃燈佛。據說他死后遺體在火化時曾結成珍珠狀的物質叫舍利子。燃燈佛舍利塔就是收藏有燃燈佛舍利的塔。此塔在北周末期創建(577--581年),在唐代貞觀七年(633)復建,在遼代重熙年間(1032--1054)重建。元代大德七年(1303)、至正七年(1347)、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清代康熙九年(1670)都曾進行過維修。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被震倒后,只剩塔座,從三十年(1691)起,由僧人照感四處募捐,進行重建,每年建成一層。三十五年(1696),知州吳存禮以為太慢,就帶頭捐錢,倡議公捐,加速修建,終于在三十七年(1698)再建成功……[詳細]
北京圖書館
  目的地介紹  北京圖書館是中國的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五大藏書過千萬冊的圖書館之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興學校,廢科舉,湖南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圖書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張之洞調任軍機大臣,以體仁閣大學士兼掌學部,次年為籌建京師圖書館購湖州姚覲元“咫進齋”和揚州徐乃昌“積學齋”私人藏書入京,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雇人把若干種書抄成副本,原本供于京師。宣統元年(1909年),學部上《籌建京師圖書館折》,9月9日被奏準興建京師圖書館,任命繆荃孫為監督,徐坊為副監督,楊熊祥為提調,設館于什剎海廣化寺,次年京師圖書館成立,是為北京圖書館之前身。   京師圖書館初建時,所藏圖書取自國子監南學和內閣大庫,包括明代皇家圖書館文淵閣藏書和南宋輯熙殿珍本,還采進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寫經本八千卷以……[詳細]
西山八大處
  西山八大處〔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庵、龍王堂、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位于西郊翠微山、盧師山和平坡山之間,三峰環抱古剎8座,人稱“西山八大處”、八大剎,是首都著名的風景區。8座右剎依次為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庵、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長安寺位于翠微山西南隅山腳下,建于明代。寺坐西朝東,前后兩殿。前為釋迦殿,后為娘娘殿。長安寺向以塑像名冠西山諸寺,佛像憑幾而坐。華人儀容,姿態迥異于他寺,還以奇花名樹著稱。靈光寺在翠微山東麓,始建于唐。寺依山而建,登上20米高的石階,就是大雄寶殿,內供1989年泰國已故僧王贈送的釋迦牟尼佛銅像。大殿后的佛牙舍利塔,高5l米,八角十三層密檐,配以碧瓦金剎;塔身內部分作七層殿堂,佛牙舍利堂中設置金剛座,以七寶金塔供奉佛牙舍利。根據佛教史藉的傳說……[詳細]
北京鼓樓
  鐘鼓樓由鐘樓和鼓樓二樓組成,相互呼應,各司其職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構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也于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北京鼓樓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建在高磚臺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臺基高達4米,……[詳細]
白家疃怡賢王祠
  白家疃村是溫泉地區見于歷史記載較早的村子。從京城翻過紅山口去往溫泉、南口、北安河、妙峰山,白家疃是必經之地。白家疃村沿三柱香、黃道嶺、半天云嶺北麓東西延伸,村落狹而長,三里長街從村中而過,街兩邊布滿商鋪小店,往來行人不絕,是當地一個交通和商業的中心。 據傳說,白家疃原名白紙灘。多年以前,村子里有一個世代以剪紙謀生的藝人名叫張忠,手藝精巧,遠近聞名,因而村名叫作白紙疃,時間久了就被叫成白家疃。另一種說法是,早期這里的人們以制做盔甲為生,將制作出的盔甲擺出來供人觀賞選用,又叫作擺甲疃。 至于從什么年代改為現在的名字,還無有考證。但我們從明代文獻的記載中已見到有白家疃的記載。 白家疃村三里長街西段路南,有一處很大的廣場。廣場北端是一座面向南面的大戲臺,而廣場南面是一座皇家古建筑,這就是北京郊區少見……[詳細]
北京李大釗故居
  目的地介紹李大釗生前曾在北京的五處住過。西城區石駙馬后宅35號是其1920一1922年時的居住之所,也是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現為新文化街文華胡同24號。李大釗北京故居位于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文華胡同東起佟麟閣路、西至鬧市口中街,清朝時被稱為石駙馬后宅胡同,解放后改為現名。故居是一座平常的三合院,院門也是最普通不過的墻垣門,如果不是門口的文物保護標志,估計沒有人知道這竟會是李大釗的故居。故居正在維修,里面搭建的臨時建筑也正在拆遷。李大釗在這里居住時,正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他領導和參加了多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活動,很多重要的會議都是在這里召開的,他在五四時期的許多重要文章(包括《庶民的勝利》)也是在這里起草的。1920年陳獨秀離開北京前往上海組建黨組織,臨行前曾與李大釗……[詳細]
55、北京鐘樓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鐘樓
  介紹  在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舊址為元代萬寧寺中心閣。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后毀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筑于高大的磚石城臺上,灰筒瓦綠剪邊歇山頂,四面開券門,高約33米,全部磚石結構,精致堅固。樓內原懸有永樂年間(1403-1424年)鑄的大鐵鐘,后改懸有永樂年題款厚約27厘米的銅鐘。鐵鐘今存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鐘、鼓二樓位于北京中軸線的北端,與南面景山遙相呼應,互為借景,是研究北京城市規劃布局的重要實物。  交通  5、60、107、124、734、815、819可達。北京東城區……[詳細]
北京郭沫若故居
  目的地介紹郭沫若紀念館坐落在前海系街18號,1988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為庭院式四合院建筑,晚清時曾是恭王府的馬號,民國初年營建為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郭沫若先生在這里渡過了他一生中的最后15年。郭沫若故居原是清代權相和環的一座花園,后和宅被抄沒,花園遂廢。同治時成為恭親王府的草料場和馬廄。民國年間,其后代把王府和花園賣給輔仁大學,把此處賣給達仁堂樂家藥鋪作宅園。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國駐華使館所在地。故居大門外馬路對面有一座磚照壁,大門里一條小徑直伸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垂花門前。該故居由-題寫金字門匾,至今保持著先生在世時的面貌,四個展室分別以歷史圖片和珍貴文物概括地介紹了郭沫若先生在詩歌,戲劇,文藝理論,古文字研究和古代社會研究等各學科領域中的不朽建樹,展示了他在國際和平運動……[詳細]
齊白石故居
  齊白石故居位于雨兒胡同中部,東鄰南鑼鼓巷。據傳此宅為清代中晚期內務府一總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國成立后由文化部購買,作為畫家齊白石的住所。由于老人思念在西城的舊居,在此住了不長時間便遷回西城,此地便改為齊白石紀念館(在他生前成立的)。“文革”期間,紀念館被撤消,改為北京畫院。現為北京畫院《中國畫》部和北京美術家協會所在地。該宅院建于清代中晚期,13號院僅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較完整的單體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一間(不是原來的大門),倒座房兩間。院內南、北、東、西各有三間房屋,均為硬山頂合瓦過壟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間有雀替,盡間上有倒掛楣子,下有坐凳欄桿。房子之間由轉角廊相連。北房帶東西耳房各三間,南房西接順山倒座房三間。各房墀頭處均有精美的磚雕圖案,各廊間的走馬板處有書法篆刻磚雕,……[詳細]
蓮花池公園
  蓮花池公園位于北京西站南側,緊鄰西三環路,占地面積44萬平方米,其中水面15.6萬平方米。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入2A級旅游區(點)名單。蓮花池公園古代稱之為西湖、太湖、南河泊等。《天咫偶聞》中記載:“南河泊,俗稱蓮花池,在廣寧門外石路南。有王姓者,于此植樹,起軒亭。有大池廣十畝許,紅白蓮滿之,可以泛舟,長夏游人競集。”,東西寬一千米,南北寬1.5千米。遼金時建都于蓮花池西南,是現在研究金中都位置和地貌的實物,該池是當時都城的重要水源,以后的朝代將都城北移,這里漸漸荒廢。六十年代以前,蓮花池還是湖水清澈,湖岸綠樹成蔭。進入七十年代以來,由于上游工業發展造成河水污染,蓮花池變成了臭水湖。上游被污染河水直接導入暗渠,自此,蓮花池成了無水旱湖,有名無實。1998年11月,首都規劃委員會……[詳細]
牛街禮拜寺
  牛街禮拜寺位于北京市廣安門內牛街,是北京市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清真寺。牛街禮拜寺始建于遼代統和十四年(996年),明朝正統七年(1442年)、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經過了兩次較大規模的修葺。全寺主體建筑有禮拜殿、梆歌樓、望月樓和碑亭等。禮拜殿由三個勾連塔式屋頂和一座六角攢尖亭式建筑組成,左右以抱廈相襯,殿宇寬敞。殿內壁龕通身雕刻有阿拉伯文和各種花卉圖案,普柏枋和天花板上畫有絢爛多姿的彩繪,顯得十分華麗。禮拜殿的正前方是梆歌樓,是一座歇山頂重檐的方亭建筑。梆歌樓是作禮拜前登樓向教民報告時間用的,所以又叫宣禮樓或喚醒樓,它的前身是宋、元年間修建的尊經閣。望月樓平面呈六角形,重檐攢尖頂,構件裝飾帶有濃厚的伊斯蘭教風格。寺內還保存有兩方阿拉伯文碑碣和一口重達900公斤的銅香爐,均為明清遺物。牛……[詳細]
十三陵水庫
  十三陵水庫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在十三陵盆地的東南,距北京城區40公里。十三陵水庫是1958年毛澤東號召修建的,當年6月30日勝利建成。水庫面積是頤和園里的昆明湖的20倍,總蓄水量為6000多萬立方米。水庫大壩建在蟒山和漢包山之間,為斜墻式,總長627米,高29米,底寬179米,頂寬7.5米。大壩外坡上有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十三陵水庫”五個大字,用漢白玉石塊鑲砌于紫色的安山巖護坡上,十分壯觀。大壩頂端修筑了美麗而具有古典建筑風格的游廊,廊中設有工藝品商品及冷飲店、小吃部等。大壩兩頭有游船碼頭,為游客乘船提供方便。前些年因干旱少雨,使得十三陵水庫蓄水量越來越少,1984年將延慶縣白河堡水庫的水引來,水庫重振雄姿。補水工程完工后,水面寬闊如初,水質清澈碧綠。特別是中日合資在水庫“孤山”修建北京……[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无中文字幕 | 亚洲乱码中文高清 |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播放 | 一本中文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AⅤ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