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江寧區旅游

江寧區文物古跡介紹

谷里街道民國軍事設施
  谷里街道民國軍事設施,分布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周村、祖堂、箭塘三個社區。 民國21(1932)年12月,軍事委員會參謀部-成立城塞組,在德籍軍事顧問的參與下,統籌修筑江海防要塞和國防工事。民國25(1936)年2月,由張治中將軍負責,國防工事建設全面鋪開,在京滬間主要防御方向上構筑了吳福線和錫澄線兩道國防工事線,組成南京外衛線防御陣地。南京附近的防御丁事,由吳和宣主持的參謀部-城塞組負責修筑。以江寧縣為主的南京東南正面陣地和南京長江渡河點暨城廂警衛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于同年構筑完成,為南京內衛線防御陣地。 谷里街道民國軍事設施是民國25(1936)構筑的內衛線防御陣地的組成部分,這組位于南京城東南的軍事設施現存碉堡有5座,其主體均為鋼筋水泥結構,單體占地面積約8—13平方米。雖歷經7……[詳細]
淳化街道民國軍事設施
  淳化街道民國軍事設施,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淳化街道青龍社區大城村東,淳化社區東山頭村(2座),青山社區上埝村、淳化社區迎湖花園小區東北。 淳化街道民國軍事設施由5座碉堡組成。民國21年12月,軍事委員會參謀部-成立城塞組,在德籍軍事顧問的參與下,統籌修筑江海防要塞和國防工事。民國25年(1936)2月,由張治中將軍負責,在京滬間主要防御方向上構筑了吳福線和錫澄線兩道國防工事線,組成南京外衛線防御陣地。南京附近的防御丁事,由吳和宣主持的參謀部-城塞組負責修筑。以江寧縣為主的南京東南正面陣地和南京長江渡河點暨城廂警衛工事及各地下室工事均于同年構筑完成,為南京內衛線防御陣地。淳化街道民國軍事設施是民國25(1936)年2月構筑的內衛線防御陣地的組成部分,共有碉堡5座,其主體均為鋼筋水泥結構,單體面積約……[詳細]
鄧廷禎墓
  鄧廷禎墓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鄧廷禎墓清代南京麒麟門外靈山位于南京城東仙鶴門外靈山下鄧家山。鄧廷楨,是中英鴉片戰爭中力主禁煙抗英的民族英雄,與林則徐齊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西安任所,歸葬靈山。墓西南向,背倚靈山。墓前原有鄧廷楨夫婦兩塊墓碑,一刻“皇清誥封榮祿大夫振威將軍顯考解筠府君之墓”,一刻“皇清誥封一品夫人顯妣張夫人之墓”,皆篆體陰刻,下款均刻“男爾晉咸巽敬立”、“道光貳拾陸年”。兩碑于1958年興修水庫時湮沒。現墓碑由南京市文管會于1962年10月重立,碑座高0.28米、寬0.95米;碑身高1.34米、寬0.6米、厚0.19米,正面刻“清兩廣閩浙陜甘總督鄧廷楨之墓”,背面刻“重立碑記”,記述鄧廷楨的簡歷和功績以及原碑“被埋在大蒲塘水壩內,故……[詳細]
淳化云居寺
  淳化云居寺,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淳化街道青山社區南京華寧閥門廠院內。據《金陵梵剎志》卷九記載,高橋門外云居寺,屬小剎,西距明都城正陽門四十里,西南距所領翼善寺三十里。云居寺舊在鐘山之麓。關于此寺移建年代,《金陵待征錄》認為系“明時移舊額建于淳化鎮北”,但具體年代無考。據明人周暉《金陵瑣事》記載,“云居寺古松”曾被盛時泰列為金陵南郊十景之一。又據清《金陵詩徽錄》載:云居寺為明所建,屬靈谷寺所領四小寺之一。1904年重新修造過的云居寺現存大殿一座,后殿一座以及大殿東側僧房五間。大殿面闊17.9米,進深15.9米,后殿面闊18.3米,進深9米。大殿屋脊尚存藏傳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這座大殿與后殿之間進深47米,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大殿有單軒,梁柱上有精美木雕。現存建筑雖為晚清……[詳細]
上國安寺
  上國安寺位于南京市江寧區陶吳鎮.始建于唐初,1983年被江寧區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l0月開始復建。上國安寺歷史悠久,唐初牛頭禪宗開山祖師僧法融曾在此駐錫,到明末清初最為興盛。據載,清代上國安寺有僧房百余間,廟產田地20余畝。后幾經戰亂,古剎盡毀,僅存古井一口,銀杏一株。2002年,為了方便周邊廣大信眾寄托信仰,從事宗教活動,經市政府同意,報江寧區人民政府批準,上國安寺復建工作正式啟動。現任住持由南京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毗盧寺方丈傳義法師兼任。上國安寺毗鄰牛首山、祖堂山,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其旁有湖名甘泉,湖光山色,鳥語花香,山形脈脈,松柏聳立,佳山秀水與玉宇梵阿的完美結合,襯托出古剎的源遠流長。交通指南景區地址: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陶吳鎮紅星大道乘車線路:江寧乘陶云線公交在紅……[詳細]
佘村清代建筑群
  佘村清代建筑群位于江寧區上坊街道,時代為清代。潘氏住宅位于宗祠西側10米處,為潘恒才建造。住宅南向,共有三個宅院組成,每宅三進,共計60余間,占地約750平方米,整個建筑結構嚴謹,均為三進穿堂式高墻深院,保存較好的為西邊的宅子。每進門樓上均有磚雕石刻,門額上鐫刻楷書磚雕“天賜純暇”,“福祿申之”等,這組建筑群規模不大,但是內部雕刻精美,整個建筑具有徽派建筑風格。潘氏宗祠位于潘氏住宅東側,坐北向南,東西有馬頭墻,大門兩側各置青石戶對,高約0.8米。建筑主體結構為三房兩進式,占地面積約350平方米。門廳、大廳內橫梁上雕有花卉圖案,大門上有精美磚雕,這組建筑民國十年修造過。該建筑群是由潘氏住宅和潘氏宗祠兩部分組成。據《潘氏宗譜》記載,該組建筑是清朝順治初年始建,后又多次重新改造。佘村清代建筑群為南……[詳細]
曾昭燏墓
  曾昭燏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祖堂社區祖堂山南麓。曾昭燏,湖南省湘鄉縣(今雙峰縣)人,女,1909年1月27日生于湘鄉縣荷葉鄉萬宜堂一個官宦世家。1935年留學英國,次年獲碩士學位。旋入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實習,作為研究員,參加了柏林地區及什列斯威格田野的考古發掘。1938年返英,任倫敦大學考古學助教。同年,感于國難當頭,放棄英國大學考古學院之聘,毅然回國效力。1950年3月,國立南京博物院正式成立,曾昭燏先生任副院長兼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持發掘南唐二陵,為研究南唐史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1964年12月在南京逝世,終年55歲。曾昭燏墓坐北朝南,墓園長9米,寬5.8米,占地面積約52.2平方米,墓包用水泥修砌成圓形,直徑2米,墓碑上 書--“南京博物館故院長曾昭燏之墓一九六五年四月立……[詳細]
南京人化石地點
  南京人化石地點是南京猿人的發現地,位于江蘇省江寧縣湯山鎮西1公里處。化石出土地點為寧鎮山脈中的雷公山石灰巖溶洞一一葫蘆洞。1993年3月13日,當地在對湯山溶洞進行旅游開發期間,在洞南側下方的小洞內挖掘出一具人類顱骨化石;4月17日,南京市博物館的專業人員清理農民挖出的動物化石時,又發現一具人類顱骨化石;同年12月10日起至次年1月16日,由呂遵諤領隊,對發現兩具顱骨化石的葫蘆洞小洞進行了發掘,1月8日在小洞東南角的化石層下部發現了一枚人類牙齒化石。伴隨一系列發掘中還有腫骨鹿、棕熊、貉、中國鬛狗等十多種古動物化石的發現。研究與鑒定結果表明,南京人生活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中期,距今35萬年左右,在體質發展階段上應屬于人類演化的直立人階段。南京人在我國古人類演化序列中的位置,應在北京人時期偏晚的……[詳細]
鄧演達烈士殉難處
  鄧演達烈士殉難處,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晨光社區沙石崗南京軍區179旅一營三連射擊場內。鄧演達(1895-1931)字擇生,廣東惠陽人,中國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領袖人物,中國農工民主黨主要創始人,1931年11月29日被蔣介石秘密殺害在麒麟門外沙石崗,時任京滬衛戊司令陳銘樞出資在鄧演達殉難處附近將他埋葬,并書墓碑:故友鄧擇生先生之墓。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出資在紫金山南麓靈谷寺修建鄧演達烈士墓,將其遺骸重新安葬。鄧演達殉難處2001年由江蘇省政府出資重新修整為占地約400平方的墓園,園內建有紀念碑1座,紀事碑1通,漢白玉石雕花環1組,臺階四層22級。園內植有松柏和冬青,環境清悠高潔,現為市級文保單位。……[詳細]
龍都烈士墓
  龍都烈士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龍都社區龍都中心小學東約10米。 該烈士墓建于1977-1978年,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在龍都一帶打游擊而犧牲的劉鶴亭等烈士而修建的。墓園坐東朝西,長41米,寬約39米,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自北向南依次為“劉鶴廳、高之桂、談文翰、樂森林、梅武斌、李義忠”六位烈士的墓包,中間是“強博”等十三位烈士的合葬墓。烈士紀念碑位于墓園正中,碑座為邊長5米的八邊形水泥平臺,碑身高約8米,由江寧縣政府于1978年立,紀念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烈士墓園內種植大量松、柏、冬青及蘭、桂等樹,四季長青,墓園顯得幽靜、肅穆。 龍都烈士墓1983年6月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舊址
  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岔路社區,現為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辦公樓。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建于1939年,最初為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為國民黨新六軍14師、整編74師51旅和陸軍傘兵司令部辦公樓。1949年4月后,先后為華東軍區高級干部輪訓班、解放軍陸軍第四步兵學校、南京軍區步兵學校辦公樓。1970年1月后,先后為空軍第三專科學校、空軍氣象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辦公樓。該建筑具有民國建筑風格,平面呈戰斗機造型,坡屋頂,紅墻灰瓦,二層磚木混合結構,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式建筑的影響,中央主出入口矗立四根奧里亞式立柱。……[詳細]
吉山失考墓石刻
  吉山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谷里街道吉山社區,時代為明代。該處石刻原有龜跌,石碑各一,華表一對,石羊、石獅、石馬、石人各一對,立于神道兩側,這些石刻均在20世紀50-60年代當地修建水庫時被毀。現存石人一對,石馬一匹,墓碑和墓志銘被砌于水庫涵洞入口處。現存石刻武士完好無損,連底座通高3米,寬1.1米,厚0.8米,身穿刻有荊棘紋的鎧甲,手持兵器。石馬長3.2米,寬0.8米,高2.25米,體態豐腴,手法寫實,是寶馬良駒之態。該石刻體量較大,雕刻技藝精湛,花卉圖案繁而細膩,極具歷史和藝術價值。2006年6月被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吉山失考墓石刻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前崗古文化遺址
  前崗古文化遺址位于江寧區湖熟街道耀華社區,時代為新石器。位于江寧區湖熟街道的湖熟鎮內有梁臺、船墩、神墩、老鼠墩、前崗等10多處,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即“湖熟文化”遺址的中心區域。“湖熟文化”遺址的分布極廣,約有400平方千米,其周圍山脈綿亙,當中為秦淮平原的圩田區。“湖熟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遺物,有石器、陶器、青銅器。遺物的發現表明:大約在3、4000年以前,湖熟這塊地方,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從出土器物特征及演變,考古學者認為:“湖熟文化”的主人是一群使用青銅器的部落,他們在新石器時代村莊的廢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園。前崗古文化遺址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橙子墩古文化遺址
  橙子墩古文化遺址位于江寧區東山街道岔路口,時代為新石器。位于江寧區湖熟街道的湖熟鎮內有梁臺、船墩、神墩、老鼠墩、前崗等10多處,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即“湖熟文化”遺址的中心區域。“湖熟文化”遺址的分布極廣,約有400平方千米,其周圍山脈綿亙,當中為秦淮平原的圩田區。“湖熟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遺物,有石器、陶器、青銅器。遺物的發現表明:大約在3、4000年以前,湖熟這塊地方,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從出土器物特征及演變,考古學者認為:“湖熟文化”的主人是一群使用青銅器的部落,他們在新石器時代村莊的廢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園。橙子墩古文化遺址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昝廟古文化遺址
  昝廟古文化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祿口街道陶東社區昝廟村。該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分為大小兩個土墩,呈東北向不規則臺型。1975年和1979年南京市博物館曾對該遺址進行兩次小規模的試掘,發掘面積約135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約3.5米,出土的文物主要有玉、石、陶類;有玉璜、王冠形佩飾,石斧、石錛、石鑿、石刀,石鏃等器物。陶器以紅色夾砂陶及灰黑色泥質陶為主。文化層分三層,最下層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層;中層為湖熟文化早期文化層,相當于中原的商周時期(公元前16-11世紀);上層屬于湖熟文化晚期,相當于中原的西周時期(公元前1047-公元前771年)。1992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神墩古文化遺址
  神墩古文化遺址位于江寧區秣陵中學內,時代為新石器。位于江寧區湖熟街道的湖熟鎮內有梁臺、船墩、神墩、老鼠墩、前崗等10多處,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即“湖熟文化”遺址的中心區域。“湖熟文化”遺址的分布極廣,約有400平方千米,其周圍山脈綿亙,當中為秦淮平原的圩田區。“湖熟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遺物,有石器、陶器、青銅器。遺物的發現表明:大約在3、4000年以前,湖熟這塊地方,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從出土器物特征及演變,考古學者認為:“湖熟文化”的主人是一群使用青銅器的部落,他們在新石器時代村莊的廢墟上建立了自己的家園。神墩古文化遺址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鄭和墓(鄭和文化園)
  鄭和墓(鄭和文化園)位于風景優美、著名佛教圣地的牛首山麓,現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周村境內,墓之小山,當地村民稱之“回回山”,稱墓為“馬回回墓”。1981年,南京市文管會與江寧縣文教局到“回回山”雜草叢生的地方進行實地勘查,發現該墓墓園宏偉,墳壙呈馬蹄形,土質墓包呈長方形。據當地群眾反映,這里原有鄭和墓碑,還有石刻等建筑,50年代時被毀。1985年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江寧文教局在江蘇省伊斯蘭教協會的指導下,將鄭和墓修繕一新。修繕后的鄭和墓,完全保持回族及穆斯林葬儀的習俗、規格和風貌,選用青質石料砌成墓園及墓蓋石,后墻上鐫刻“鄭和之墓”四個大字。從墓道入口有二十八級臺階,象征鄭和航海28年;臺階之間分為四個平臺,象征他訪問近40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平臺有7級,象征他七下西洋。此外,這里還建起……[詳細]
湯泉路5號日式建筑
  湯泉路5號和式建筑,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湯山社區八三醫院內。該和式建筑人稱一號樓。一號樓建于20世紀30年代末,曾是侵華日軍陸軍醫院院長府邸,現改建為八三醫院招待所。建筑座南向北,北側有走廊,原為磚木結構,現走廊用水泥柱取代了木柱。建筑分地上地下各一層,東西長9米,南北進深29米,建筑內有一個溫泉浴室。據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日本首相來華時曾在此下榻,當時特為他造了練劍臺。練劍臺現被改造成兩個露天溫泉池。八三醫院內另有木質連廊三段,長約200米,是當年侵華日軍陸軍總院各建筑之間相連的走廊。湯泉路5號和式建筑是日本侵華的實物證據,極具保護價值。……[詳細]
湯山龍泉寺遺址
  湯山龍泉寺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龍尚社區湯山林場南京宏衛粉體材料廠內。 據明代《金陵梵剎志》載:“龍泉寺在都城滄波門外東城白巖山嶂地,北去所領廣惠院三十里,西去正陽門三十五里。相傳有白鶴仙曾在此--,元至正初僧祥云慶結庵,有泉飛瀑如龍固名”。當年這里曾有“寶公堂叁楹,正佛殿叁楹,僧院壹楹,基址壹畝,田地山塘共壹拾叁畝貳分壹厘。”遺址現存遺物為清代龍泉寺所有。20世紀50年代以后,該寺劃為湯山林場管理至今,原寺已毀,現存古井1口,方形,井壁由石塊壘砌而成,占地面積約1.21平方米,深約3米,現有井欄是用紅磚水泥新砌造的,另有古銀杏3株。……[詳細]
牛首山弘覺寺塔
  宏覺寺塔位于江寧開發區西南的牛首山上,塔建于唐代大歷九年(774),系代宗李豫感夢“修峰頂七級浮屠”。后遭兵燹,明正統年間重修。塔為明代風格,塔七級,磚木結構,從底層地平到塔頂復盆高為36.65米。若加上塔剎高約45米。塔的外壁轉角有倚柱,它是由特制的子母磚固定在轉角墻體內。各層的拱門四實四虛,為壹門形式,用面磚嵌在拱門的表面,磨縫拼制。塔身用青磚砌筑,灰縫用石灰加糯米汁,十分堅硬。宏覺寺塔塔基選定有巖石上,十分堅固,數百年來,塔的主體未見傾斜。木質結構雖多次維修更替,塔體結構仍十分完好。塔的風格為江南樓閣式磚木型。這種外八角、內四方、隔層錯角的空筒式結構,在江南地區頗為流行。它的存在,不僅是祖國的寶貴遺產,也為研究佛教文化和古建筑學等提供了第一手實物資料。1956年7月14日,祖堂山精神病……[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色资源站在线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 未满成年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综合性网站 | 五月天婷婷在线亚洲综合一页 | 亚洲精品91福利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