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江門市 > 新會區旅游

新會區文物古跡介紹

新會蓮花井
  蓮花井,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城西社區新盛街。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由邑人林濟開鑿,用作女兒的嫁妝,現正常使用。井口呈圓形蓮花瓣狀,用一塊大灰砂巖鑿成,直徑1.3米,突出地面0.5米。井壁用紅砂巖砌筑,內徑0.97米,深4.75米,水質清純,至今仍為居民汲用。井旁原立有林濟立的碑記一方,碑腳四周砌石。地面鑿有蓮花井地券,刻有地圖。現在碑刻及地券不存。蓮花井是新會僅存的元代古井,史料詳細,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景堂圖書館舊址
  景堂圖書館始建于1922年,由愛國僑胞馮平山先生全額捐資興辦,為紀念其父馮景堂先生而命名。1925年館舍落成,正式向公共免費開放,1967年交由新會人民政府管理,是國內僅有的僑資捐建、政府管理開放上百年的圖書館。也是新會中華民國時期代表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百年景堂,歷經滄桑變遷,景堂人一脈相承、艱苦奮斗、愛書如命,一路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新會人成長,共同打造了新會人民心目中的文化殿堂。……[詳細]
建安郡王祠
  坐落在三江鎮新江村土名爛面虎小山南麓的“趙建安郡王祠”,是三江新江、聯和等村趙氏紀念始祖的祠堂,也是新會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列入新會區公布的9個“祠堂文化示范工程”的古祠名單。“建安郡王祠”是趙氏子孫興建的始祖(又俗稱太祖)祠,正是反映這段獨特歷史的標志物,是宋元崖門海戰歷史的延伸,除作為氏族祖祠外,可展示崖門海戰歷史文化,供游客游覽、懷古。……[詳細]
叱石山摩崖石刻
  叱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新會市叱石山叱石寺內。有“一洗紅塵”、“崖山并峙”、“山高水長”、“六根滌凈”等等刻字,著名的“一洗紅塵”是清咸豐年間新會雙水人鄭績避兵亂時刻的,字大0.7米×0.7米,疏朗蒼勁。“崖山并峙”是明末遺臣黃公輔匿于寺內扶持北燕太子反清時書寫的,字大0.5米×0.5米。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羅山咀遺址
  羅山咀遺址位于新會市會城都會村羅山咀南坡。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1957年發現,1959~1963年發掘132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堆積中含大量的牡蠣、蚶、蚌、螺殼及魚骨、鱉遺骸等。出土陶器有釜、罐、紡輪、網墜,飾籃紋、繩紋,部分器表著紅色陶衣。石器有砍砸器、斧、錛、網墜、礪石等。清理一座甕棺墓,是一件大陶器內置人的骨骸,隨葬骨簪、穿孔鱉甲。……[詳細]
僑鄉關帝廟
  “僑鄉關帝廟”是廣東保留較完整的歷史最長的“關帝廟”,是一座綜合嶺南天地靈氣的千年古廟。始建于明初,乾隆期間曾經多次重修,有功德牌流傳至今,刻有各省各界人士捐款芳名。“武財神”關公是天下做生意人必定供奉的守護神,也能保佑各位善信人士心想事成。老人求壽、生意人求財、病人求藥、婦人求子,都可以去關帝廟進香。 ……[詳細]
新會石戲臺
  新會 石戲臺 位于新會市會城城東路關帝廟前。始建于明萬歷丁酉年(1597年),清中葉重修。戲臺分前后臺,前臺演出,后臺化裝室,用花崗巖柱,一斗三升斗栱,七架梁,歇山頂,通高7.5米、面寬15米、進深11米。臺基仿須彌座,高1米,邊角飾竹節紋。兩旁設臺階上落。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會炮臺山遺址
  炮臺山遺址位于新會市沙堆鎮梅閣炮臺山西側沙丘上。東鄰虎跳門海域。年代為商時期。1983年發現。經試掘,文化層厚1米,出土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少,器種有釜、罐、盤、缽、器座、紡輪等,紋飾有繩紋、曲折紋、葉脈紋、復線方格紋、菱格紋、方格凸點紋、云雷紋、重圈紋等。石器有斧、錛、鑿、刀、戈、穿孔器、礪石等。……[詳細]
應溪古廟
  應溪古廟:張姓人的特殊情懷田邊村位于司前鎮西北面,穿過村內小路,就是龍溪村。面臨潭江應溪水,有一寺廟叫應溪古廟,是當地村民及眾善信敬奉張王菩薩——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而建成的。田邊村民祭祀張飛的習俗至今已有200多年,寺廟常年香火鼎盛。初建時此廟叫張王廟,后因遷址擴建至龍溪村,改名為應溪古廟。上世紀六十年代,因歷史原因,古廟受到破壞。時至1996年,通過社會各界善長捐助和努力,使得應溪古廟原地重現。2013年,澳門鄉親張少芬女士秉遂其父張見明先生情系故里、造福桑梓的心愿,發揚愛國愛鄉、熱心慈善的傳統美德,牽頭慷慨解囊,捐資300多萬元用于修繕古廟,成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應溪古廟。如今的應溪古廟,占地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380多平方米。廟內的墻壁上繪有顏色鮮艷的彩畫,內容多為有著吉祥寓意的……[詳細]
金牛山華僑義冢
  金牛山華僑義冢位于江門市新會區會城街道仁義村。在新會區會城紫華路東側的一個坡地上,有一處特殊的墓地坐落于此。沙灰色半圓形墓冢、以紅階磚作為墓碑、墓碑上甚至沒有墓主的真名……這里是金牛山華僑義冢,是目前江門現存義冢中規模最大的一處,自被發現以來一直被視為江門海外華僑落葉歸根、魂歸故里、愛國愛鄉的佐證。華僑義冢,即收埋無主華僑尸骸的墓地。華僑在國外去世后,僑居地的華僑社團撿拾其骸骨,運回中國家鄉,由死者家屬認領。無人認領的,則由當地慈善機構集體安葬,是為華僑義冢。從史學角度看,華僑義冢是血淚斑斑的華僑史的有力證物。作為第一僑鄉,江門華僑義冢規模之大、墓穴之多、先僑原僑居地之廣,均為全國僅見。江門市外僑局僑政科介紹,自1992年以來,全市陸續在新會區和臺山市發現大規模華僑無主墓群共7處,共計有華僑……[詳細]
小坪黃家祠
  小坪村位于司前鎮東南方,距離鎮政府約1.78公里。黃家祠現保存較好,規模較大,建筑上保存明末清初的特點,具有較重要的文物價值。黃家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光緒三十三年(1907)維修。坐西北向東南,三路三進,通面闊19.2米,通進深41.7米,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后堂高6.8米。祠堂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卷尾龍船脊,筒板瓦屋面,青磚砌墻身,頭門木匾額刻“黃家祠”,高臺基,兩側有紅砂巖石包臺,門廊梁架雕刻精美。門廳有屏門擋中,兩側為耳室。耳室墻上還嵌有兩碑,記載著乾隆及光緒兩朝時重修祠堂的歷史。……[詳細]
  “百歲流芳”石牌坊位于新會區古井鎮霞路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1995年3月29日,被公布為新會區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羅山咀貝丘遺址在新會環城都會村羅山南面的山坡上。占地約132平方米,距縣城5公里。1957年夏,經省文物普查隊探掘。1959-1963年前后,再經3次探掘和清理,出土文物有石器、骨、蚌器和陶(片),還發現墓葬1座。后因筑路,遺址已破壞無存。出土石器有石斧、石、砍硒器、石網墜、礪石,都是半磨制的,器物上留有很明顯的打制痕跡。石質為板巖和砂巖兩種。出土骨、蚌器有骨奔、骨針、骨飾、龜牌、圓骨飾、蛤殼雕刻,用魚骨、獸骨和龜殼做成,一般都磨得較好。出土陶器、陶片多為罐和缸之類,也有珠式陶紡輪、穿孔陶網墜、陶簪和3件圓底小陶罐。全部是夾砂粗陶,以黑色最多,少量是紅色的。紋飾多為繩紋、藍紋、斜方格劃紋和素面陶。墓葬葬具為一粗黑大陶圓底大陶缸,死者是個年長的女姓,是廣東省最早發現的甕棺葬。擾考古分析,羅山咀……[詳細]
  宋宗室親臣趙公祠位于新會區古井鎮霞路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1995年3月29日,被公布為新會區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會古城遺址位于新會區會城街道馬山、象山、犀山,年代為元-明。類別為遺址。2004年7月12日,被公布為新會區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溫文寧墓位于新會區崖門鎮甜水村,年代為宋。類別為墓葬。2008年9月27日,被公布為新會區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7、康王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王廟位于江門市新會區崖門鎮京梅村北部,年代為清光緒年。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3月,被公布為江門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慈元廟舊址位于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年代為明。1979年4月25日,被公布為江門市 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林玄輔墓,位于中國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睦洲鎮充美村。該墓是南宋瓊州太守林玄輔及其兩位夫人的合葬墓,始建于元代,明、清兩代重修。林玄輔墓長約7米,寬約4米,是新會僅有的幾座元代墓葬之一。林玄輔曾受宋室皇族趙必次托孤而隱居新會。為答謝林玄輔之恩,趙氏多有祭祀林墓。2004年,林玄輔墓被列入第五批新會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60、奇石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石位于新會區古井鎮官沖村,年代為宋。1979年4月25日,被公布為江門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中文在线 | 亚洲日韩欧美香蕉一区 | 日本区一视频.区二视频 | 久久亚洲成a人片 |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