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 > 吉安市旅游

吉安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狀元祠,又稱中溪彭氏宗祠。位于安福縣楓田鎮松田村松田組,東經114°4046.9〃,北緯27°2212.5。2002年5月16日公布為安福縣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景泰庚午年(1450),彭琉負責建造,歷時五年。祠前為狀元坊,坊前為狀元坪,坪前為兩口風水塘,水塘前有條小溪,長年流水不息。宗祠三直二進二天井,硬山式,長46.5米,寬23米,總面積-.5平方米,規模巨大。前棟中間有大天井,兩邊是廂房。中棟飛檐翹角,兩邊與廂房相連。樓為鐘鼓樓,樓下為正堂,堂后木壁上雕有24孝圖。后棟寬敞,是春秋祭祀祖宗之享堂,有8根大柱豎立。上懸“惇敘堂”金色匾額。大柱上掛有明代楹聯一副:“兄狀元,弟會元,六年間,壓……[詳細]
  抗清救亡烈女劉淑英養母奉佛的場所。劉淑英(1620—1657年以后),字木屏,號個山人(因幽居期間常居個山,故名),江西安福縣三舍村人,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王藹妻。其父劉鐸(1573—1626),博學善文,剛毅忠烈。1626年,劉鐸因不滿魏忠賢的閹黨專權,憤然在扇上題詩痛斥曰:“陽至君王死,陰霾國事非”。為此被逮入獄,身遭數刑,至死不屈。后崇禎皇帝誅治閹黨,贈劉鐸太仆少卿,謚忠烈。劉淑英稟承家教,自幼攻讀經史,飽讀詩書。但因生于明末清初的-之世,經歷頗多曲折:幼年喪父,新婚喪夫。甲午年間李自成攻陷軍師,據徐鼐《小腆列傳?列女》云:淑英聞之慟哭曰:“吾恨不為男子,然獨不能殲此渠爭,以報國讎邪!”……[詳細]
  由后晉的劉悟真所建。宋時章盛棄官不做來此修真,以藥療民疾,邑人彭梅叟因感激而建閣紀念。清咸豐五年(1858)太平軍攻入安福城,將閣付之一炬。現存的“洞淵閣”為同治五年(1866)全邑捐資在廢墟上重建的。“洞淵閣”共兩層,高12米,寬14米,占地面積近200平方米,磚木結構,翹角飛檐,歇山頂,一潑水風格,魚吻、寶葫蘆鎮屋脊。每二層四周均有回廊,登高遠眺,武功山在云海中若隱若現,俯瞰腳下的滬水河,漁帆點點、竹排成行,順水蜿蜒而下。環看山城美景盡收眼底,那聳入云天的東山文塔,格外秀美。難怪少年時代旅居安福幾年的著名作家杜宣,樂不思蜀,晚年在回憶錄中,多次提到安福的山水之美和對在洞淵閣上嬉戲的留戀,甚……[詳細]
  黃竹嶺賀子珍故居位于江西永新縣煙閣鄉黃竹嶺村,始建于清晚期,系一幢米黃色的干打壘結構建筑。賀子珍于1904年在此出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賀子珍父母攜全家遷居永新縣城,開設“海天春”茶館維持生計。后賀子珍一家相繼參加革命。井岡山斗爭時期,賀子珍及其兄妹曾回到這里,帶領群眾開展革命活動。黃竹嶺村風光旖旎,村前屋后,山青水綠。黃竹嶺村并不大,幾十戶人家,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谷中。井岡山失守后,國民黨反動派曾先后七次對黃竹嶺村燒殺,賀子珍故居被燒毀。2005年由香港企業家林永財先生捐資恢復重建,2012年7月該故居被公布為永新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秋里故居位于敦厚鎮禾埠村坪里自然村。房屋為兩邊搭墻,二層磚木結構,一廳兩間。房屋簡樸、實用,近年已有修繕。室內陳列--生平照片、半身銅塑像,以供人們觀瞻。秋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石油工業的創建者,經濟工作的杰出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央軍委原委員、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原主任。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14年出生于此屋,1999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詳細]
   1928年5月上旬,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會剿”期間,紅四軍采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朱德、陳毅等率領二十八團、二十九團繞道敵軍側后,打擊敵軍楊如軒部。當二十九團到達黃坳村時,正與敵軍前鋒部隊相遇,雙方激戰后,敵軍退至黃坳街,利用有利地形負隅頑抗。二十九團在陳毅、胡少海等指揮下分三路包抄敵軍,發起猛攻,使敵軍陷入四面包圍之中。紅軍在黃坳街及蛇形崗一帶將敵軍前鋒部隊一個營全部殲滅,隨后二十八團又取得了五斗江戰斗的勝利,紅軍乘勝第一次占領了永新縣城。 1988年9月,井岡山市人民政府公布“黃坳戰斗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湧蓮仙山王母仙宮始建于北宋靖康丁未(公元1127)年,歷元明各代多次興廢。清康熙甲子二十三年(1684)三月,本邑譚昌言倡建于原址。1986年以來,本邑唐海照等充實道教文化內容并于2004年倡修加固。王母仙宮為安福道教圣地之一,發源較早,道教文化活動歷代傳承。1999年,經縣市省宗教管理部門批準,頒發正一教活動場所登記證,現有6名從業人員加入江西省道教協會。2002年,經縣文物部門推薦,報省政府備案,由縣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王母仙宮、王母橋、古樹林、四周60米以內地帶。建筑控制地帶:保護范圍以外周圍100米。……[詳細]
  紅軍物資轉運站舊址位于黃坳南面的黃坳河畔上,這棟房屋原為西方傳教士廣招教徒而建,名“天主堂”。 1928年春,中國工農革命軍攻占遂川縣城后,為保障革命軍的物資給養,開始在此屋設立物資轉運站,由王佐負責組織運輸隊將遂川縣城運來的大批糧食、布匹和0彈藥等物資存放在這里。然后,王佐部隊又將這些物資再轉運到茨坪的懷德祠堂內貯放。 紅軍設立的物資轉運站,不僅解決了當年紅軍的部分給養,而且有力地粉碎了敵軍對井岡山的經濟-。 1988年9月,井岡山市人民政府公布“黃坳紅軍物資轉運站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維摩橋位于桃溪鄉城頭村,是通往溪下的古道,又名“姨婆橋”。據清同治九年修《新淦縣志》記載,維摩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其后屢修屢廢,直至清成豐四年(1854年由李學孔等倡修才再次建成現今形狀的三孔兩墩券拱石橋。該橋為三拱橋,橋面兩邊為紅巖石,中間以條石鋪設,在條石與紅巖石之間又縱設條石各一列。橋體全長33米,寬3·4米,橋拱長3.2米,南北兩端各設引橋分別長100米8米,橋北端還砌有一米見方的溢洪涵洞,整座橋較穩固。該橋歷史悠久、造型別致,是新干縣最早采用溢洪涵洞設計的橋梁。1984年經新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羅隆基故居位于安福縣楓田鎮車田村。故居建于清末,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江南民間庭院風格。院子直面水塘,墻面青磚砌成,垛角前三后四高高聳立,內室全部用木板隔成。在正廳開窗采光處存有“文光射斗”等墨書大字,前檐下還有許多詩詞及民俗圖畫。羅隆基從出生至12歲一直居住在此,留美歸國后曾三次回鄉省親。2002年羅隆基故居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將原有居民遷出,得以較好的保護。2004年,縣文博部門將故居進行了全面維修,成為羅隆基紀念館。……[詳細]
  染坊遺址,位于彭坊鄉由路村南沖嶺前平臺開闊地,三面環山,東面有陳山河支流由泛友厝痙或暄訊胖非詵直鷯釁闖�2個,均為長方形,長3.8米,寬2.8米,圓形染池17個,直徑均為3.8米,爐臺2個,直徑分別為0.9米,1.1米,高1.2米,并有排水溝,涼曬平臺等設施,爐臺及池墻內均用鵝卵石砌筑,內墻用三合土封閉,池墻內留有插桿小圓孔。總面積約為800平方米。染坊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我縣農村古代印染業的工藝制作和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詳細]
  鄉社遺思坊,始建明萬歷丁亥年,清中期擴坊為祠。系磚石木結構。坊祠總建筑面積306.53平方米,面寬17.24米,進深17.78米,坊面積44.27平方米。坐西朝東。鄉社遺思坊工藝較精良,為研究明代工藝及地方人文提供了實物依據,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蒙潭村康姓開基,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共有進士、舉人十二名。著名人物有康元積、康元穗、康五端等。鄉社遺思坊前為陳水之瀟水段漕運黃金水道,古時,該村為碼頭。……[詳細]
  兩眼橋位于巴邱鎮洲上村委蛟岑村西南300米處,東西走向,原橋為四墩三孔,均為麻石砌筑,長39.6米,寬3.6米,中孔略高為6米,跨徑9.7米,左右兩孔略低為3.5米,跨徑7.2米。橋為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李師白(今戈坪鄉芳洲村人)修建,原橋為兩眼,后橋坍塌,重修時縮小橋拱跨徑改為三孔,但橋名沿稱“兩眼橋”。歷經300余年,保存完整。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福惠橋位于水邊鎮沂溪村委,原橋長24米,寬2米,四墩三孔,水中兩墩嵌鐵蟾蜍各一只,原橋面鋪設木板,兩旁有木欄桿,20世紀60年代末均朽,后改為水泥鋪筑,橋長52米,寬4米,高5.5米。橋為清雍正三年(1725)曾志銳(今水邊鎮沂溪村人)所建,邑貢生鄒軾有《福惠橋記》,遠處望去,似一條綢帶,飄在河的上空,雖歷經200余年,仍保存完好。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宰輔第位于硯溪鎮金坊村委金坊村,始建于清,為紀念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土曾櫻而建。磚石結構,三門式,門楣上題有“宰輔第”三字,柱上刻有楹聯“金門詔累頒既膺尚書又膺宰輔,坊表垂萬世言在大學行在省身”,“由東魯徒南豐分流三派,兩鄉賢雙里學同萃一門”。牌樓寬19米,高6.02米,進深57厘米,門高2.5米,寬1.23米,南北向。2002年3月列為峽江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文昌閣祭壇位于洋門鄉槎江村下獅自然村,槎江小學院內,占地面積195平方米,高約6米,祭壇四層,每層逐步縮小,祭臺呈圓形,周長20.6米,直徑6米,東南西北有四個臺階口,臺階用石塊砌成,臺階寬1.5米,高1.6米,每層臺階砌三步,祭壇均用石塊圍砌而成。據當地群眾反映,文昌閣祭壇主祭天、地、五谷、地方神、開基祖等神靈。文昌閣祭壇為研究地方人文歷史及宗教信仰提供實物依據。……[詳細]
  百花亭橋位于玉笥山“云騰飚馭祠”山門前。始建于宋,歷代重修。橋為隧道式,長7.5米,寬28米,高2.5米,單孔拱券。橋孔跨度4米,麻石錯縫砌筑,不施膏灰,用石長短不一,長者超過1米,短者不足1尺。雖歷經滄桑,仍保存完好。為省內罕見的隧道式石橋。2002年3月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原橋面有百花亭,始建于宋,毀于“文革-”時期。……[詳細]
  環玉閣位于水邊鎮何君村西50米處,原名“大成閣"。始建于明,清乾隆三十ー年(1766)重修時,峽江縣令張九鋮改為“環玉閣"。閣三重檐,上下層四角,中層八角,均起翹,覆以青瓦,葫蘆頂,中上層格窗回廊,全木結構,下層磚木結構,白灰抹面,保存較好。1979年、1999年4月兩次對環玉閣進行修結。1984年7月,列為峽江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盆形嶺紅軍哨所及戰壕位于官田鄉梅花村上梅花自然村。地處后彭形仚東北山峁上,背靠山頂約3米,面向東北方向。哨所和戰壕為1930年前后中國工農紅軍蕭克部為迎擊安福方向來犯之敵而挖,原有齊胸深、500多米長,并有夯土墻茅草哨棚,曾在此間發生激烈戰斗。現戰壕遺跡為荊棘叢林所掩蓋。……[詳細]
  沙溪文化觀光景區---西陽宮創建于唐貞觀三年(629年)以前,原來是一所道觀,叫做西陽觀。為避“觀”字諱,韓琦奏請朝廷改“西陽觀”為“西陽宮”,從此西陽宮就成為歐陽修父母的墳院。后人為紀念歐陽修以及他的父母,又先后在西陽宮內修建了文忠公祠堂、畫荻樓、瀧岡阡表碑亭以及門坊、書院等建筑。歐陽觀、鄭夫人合葬墓歐陽觀、鄭夫人為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的父母,其合葬墓座落在群崗拱抱、清水環繞、翠綠掩映的沙溪瀧岡之蟠龍形。墓由青石砌成,三碑四柱,雄偉高大。墓前一對栩栩如生的石羊佇立墓道兩旁,墓后堅立一塊青石望碑。現存清嘉慶六年(1802年)子月重修墓。“瀧岡長拱,香水瀠環流”為墓外聯,“阡表不磨崇國范,古墳猶帶……[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性爱在线播放首页 | 老鸭窝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日本国产激情视频 | 亚洲一线高清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一区看三级 | 欧美亚洲日韩另类中文字幕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