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軍第108團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鐘山鎮麥斜村麥斜巖。1930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207團在莆田建立后,中共仙游縣委也開始走上創建紅軍隊伍的道路。同年9月,中共仙游臨時縣委通過多種渠道,籌集了10多支長-,組建了一支紅軍游擊隊。10月,游擊隊決定利用善化民防團團長大宴土豪劣紳之機襲擊善化民團總部,奪取-支彈藥,此役,游擊隊擊斃團丁4人,擊傷3人,繳-20余支,-千余發。戰斗勝利結束后,游擊隊向群眾作革命宣傳,并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布告。隨后,游擊隊撤離到興太山區麥斜巖山腰上的麥斜巖寺,宣告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108團,由黃英任團長,林植任政委,并決定以麥斜巖為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以便……[詳細] |
![]() | 外坑鄉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外坑村塘后小組。1930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提出“造成泉屬、莆田的赤色區域”的斗爭任務,對莆田地區的革命斗爭寄予厚望。6月,福建省委派軍事干部黃琬到莆田開展工作,創建紅軍隊伍。同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鄧子恢到莆田,在澳柄建立中共莆屬特委,領導開展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由于澳柄鄉地處交通要道,當地-勢力基礎雄厚,使斗爭屢次受挫。中共莆屬特委決定把土地革命試點和紅軍據點由澳柄鄉轉移到外坑鄉。中共莆屬特委成立時,適逢惠安暴-動-失敗,中共泉州特行委被敵破壞,省委決定把原擬調惠安的閩西紅軍團長張威和參謀長湯軍等一批軍事干部派往莆田,培養紅軍軍事指揮干部,并……[詳細] |
![]() | 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游洋鎮興山村上宮自然村。1927年4月8日,莆田發生國民黨---事變,中共莆田特區委機關被查抄,區委書記陳國柱經莆田常太轉移到仙游興太山區上宮掩蔽。陳國柱到上宮后,利用當地農民生活艱辛、反抗意識強的有利條件,進行革命宣傳,開展建黨工作。他先后吸收了當地進步農民林錦棠、林步庭等8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并于1927年4月底在上宮馨山書院成立仙游境內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上宮支部,書記林錦棠,隸屬中共莆田特區委領導。中共仙游上宮支部成立后,通過創辦夜校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向農民宣傳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統治的革命思想,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發動農民組織農會,開展減租……[詳細] |
![]() | 仙游黨組織革命活動據點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后莊村竹莊自然村。榜頭鎮竹莊小學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從五四--以后,一批地下黨人和進步教師在竹莊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革命少活動,為建立新中國作出了貢獻。1928年4月下旬,中共仙游縣委在東鄉組織農民反抗煙苗捐斗爭,竹莊小學師生是這場抗捐斗爭的一支重要力量。5月4日,該校青年教師黃今秀帶領學生踴躍投入由王于潔、林步云、鄭珍等組織的搗毀壩下煙苗稅館、斗爭捐稅員的農民暴-動-行列。國民黨仙游縣政府于同年5月10日派兵鎮壓東鄉農-動,黃今秀不幸被捕,于同月11日被秘密殺害。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員林步云、歐元青等進步教師在竹莊小學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詳細] |
![]() | 黃石寧海小學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林墩自然村。1927年夏,初步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黃元從福建省立第四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林墩村,在林墩戚公祠創辦寧海小學,從事農村教育,向學生宣傳革命道理,以實現他教育救國的理想。1928年夏,黃元因資助辦學的老板要篡改他的辦學方針而停辦學校,隨后考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1929年底回莆田參加革命,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由縣委選送到閩西中央蘇區的中國紅軍大學學習。1930年10月,從中央蘇區回莆田,被任命為福建紅軍游擊隊第2支隊教導隊副隊長,參與領導廣業外坑蘇區的創建工作。同年底,莆田外坑蘇維埃斗爭失利,他并不灰心失望,同其他同志一起繼續戰斗。193……[詳細] |
![]() | 中共上宮支部舊址位于福建省仙游縣游洋鎮興山村。民國16年(1927年)4月中旬,中共莆田特區委書記陳國柱(廖華),在興太上宮馨山書院建立仙游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上宮支部。該書院系清代建筑物,土木結構,位于馨山山頂。1989年1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游洋鎮的興山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書院——馨山書院。馨山書院始建于明初,是為了紀念南宋文天祥和岳飛而建。歷史悠久,是興化地區興學的搖籃,它是莆田市北部山區創辦最早的一所書院,也是莆田市四大書院之一。它又是閩中著名的革命的圣地。馨山書院屢經劫難數次遭到破壞,經后人數次重修現仍處于興角山下,并保有良好面貌。當地政府、黨委對其實施……[詳細] |
![]() | 大埔城戰斗舊址位于莆田市仙游縣園莊鎮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國民黨-武裝進攻慈孝游擊區。由于慈孝游擊隊只有30多人-,武器彈藥少,勢單力薄,遂派人趕往惠安聯絡,請求惠安縣游擊大隊支援。當天,惠安游擊隊在中共惠安縣工委書記朱漢鷹的率領下向慈孝行進,與慈孝游擊隊匯合,在義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對面的半嶺山,準備攻打國民黨-武裝駐地大埔城。當晚9時多,游擊隊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時行動開始,一時間,處于崇山峻嶺中靜謐的大埔城內外,陣陣-聲與叫喊聲連成一片,震天動地。在這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打下,國民黨-武裝匆忙應戰,敵軍見游擊隊攻勢銳不可擋,只好邊打邊退,從西門撤出大埔城……[詳細] |
![]() | 青垞革命活動據點舊址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青垞村王厝自然村。1935年,中共莆田縣委在新度青垞村中-員陳發治家建立秘密聯絡站,閩中黨組織領導人王于潔、蘇華、黃國璋、張兆漢等同志都到過據點開展革命活動,他們通過陳發治聯絡,晚上與當地的地下黨員陳清鳳、王春來等同志一起集中到陳發治家的后山如意坡和香山宮開會,討論革命活動。村民陳亞連參與散發革命傳單活動。青垞地下黨活動據點的建立,為莆田(閩中)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提供基地,為莆田的解放作出了貢獻。青垞革命活動據點舊址為香山宮,坐南朝北,為一層土木結構,中間為主殿,主殿西面有5間磚木結構房子,東面有6間土木結構房子。該宮廟是當地群眾用來祭祀宋朝(1064……[詳細] |
![]() | 閩中支隊糧倉舊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瑤山村三連自然村。1949年3月底,大洋度口街崗樓被拔除后,中共大洋區委書記蔡光宇在大洋小學主持召開區委會議,蔡光瑜、賴杜等參加。會議決定乘敵逃跑之機,打開國民黨設在大洋的糧庫。于是,大家分頭下村發動群眾,組織隊伍,由蔡光宇帶領,黃興中率隊配合,沖入糧庫,倉管員聞訊逃跑,從而順利打開倉庫,將糧食分給貧苦農民,部分谷子運到水頭宮糧倉加工成大米,供給閩中地委機關和游擊隊。閩中支隊糧倉舊址為水頭宮,始建于宋代,清代重建,坐東朝西,通面闊14.36米,進深18米,由前殿、天井、后殿組成,后殿面闊5間,進深4柱,梁木結構,占地面積258平方米,是奉祀忠順圣王、姚氏夫……[詳細] |
![]() | 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玉山祠位于莆田市仙游縣榜頭鎮望厝村棋桿自然村。1949年8月仙游解放前夕,仙德游擊大隊及-組奉上級指示駐扎榜頭鎮玉山祠待命,期間,中共仙德工委對游擊隊進行整訓,組織大家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宣布進城紀律。8月25日,仙德游擊隊接到通知,開赴城關與仙德工委書記劉佐周率領的永德仙人民游擊隊會師,浩浩蕩蕩進入縣城接管政權,仙游宣告解放!仙德游擊大隊駐地舊址玉山祠,原名云山祠,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建于五昆頭(今榜頭鎮光埔村),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移建此處。1979年10月,重建太子殿,1986年5月擴建兩邊護厝,1988年8月重建觀音殿,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仙……[詳細] |
![]() | 陳國柱故居位于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下垞村王西自然村。陳國柱故居前連九華疊翠,后擁古竹禪寺,是舊時莆田通往福州的山區古驛道。故居由大廳、廂房、石埕、圍墻組成,為傳統五間廂民居,土木結構,室內陳列著陳國柱和他胞兄陳國楨烈士(1902-1949)的生平事跡和有關革命文物。陳國柱故居于2000年11月被莆田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8月被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6月被中共莆田市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莆田市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公布為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詳細] |
![]() | 水頭宮位于大洋鄉瑤山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為涵江區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又稱瑤山祖廟。始建于宋淳熙五年(1178),清道光年間(1821-1850)重建,近代修。坐東朝西,由前后殿組成,面闊3間,主殿進深4柱,抬梁式,懸山頂。保護范圍:東至自墻外田地;西至宮埕;南至自墻外田地;北至自墻外田地。……[詳細] |
![]() | 西林武當宮位于涵江區梧塘鎮西林村西垞自然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為涵江區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西林武當宮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戊子年(1888)重建,民國丙辰年(1916)修,近年又修。坐東朝西,單進合院式。通面闊13.2米,通進深21.5米,建筑面積284平方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保護范圍:四周至自墻外各外延2米。建設控制地帶:四周至保護范圍外延2米。……[詳細] |
![]() | 西林阜成宮位于涵江區梧塘鎮西林村后林自然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為涵江區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西林阜成宮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五年(1879)重建,民國庚辰年(1940)修,1996年又修。坐東北朝西南,單進合院式。通面闊15.2米,通進深17.5米,建筑面積266平方米。土木結構,懸山頂。中軸線上依次分布前殿、天井、大殿。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抬梁式木構架。存清光緒五年(1879)“荔林境阜成宮重修記”碑1通。保護范圍:四周至自墻外各外延2米。建設控制地帶:四周至保護范圍外延2米。……[詳細] |
![]() | 過山蔡氏民居位于涵江區梧塘鎮沁后村過山自然村63、66、102號,年代為清末民國,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為涵江區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過山蔡氏民居主體建筑建于清末,兩側護厝及東院落屬于后期加蓋,建筑坐北朝南,主體建筑通面闊98米,通進深48米,占地面積4060平方米,為兩進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筑,由外埕、院門、前廳、天井、正廳為中線,上下耳房、左右護厝為兩翼,外加東邊三間廂帶護厝附屬院落組成整個建筑群,內部房厝眾多,當地俗稱為“百廿間”。其屋頂采用兩面坡懸山頂,墻體外部采用紅磚包墻、內部采用夯筑土墻。建筑上雀替、駝峰、斗拱等木構件采用鏤空雕刻,局部可見描金彩繪脫落痕跡。整個建筑群占地……[詳細] |
![]() | 過山蔡氏大宗祠(省三小學交通站舊址)位于涵江區梧塘鎮沁后村過山自然村159號,年代為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為涵江區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過山蔡氏大宗祠主體建筑始建于民國時期,近代重修,坐東北朝西南。原為蔡氏宗祠,后改為原莆田縣沁后小學,今仍作為沁后蔡氏大宗祠使用。1929年,莆田地下黨在該校秘密開展革命活動并建立了秘密交通站,是山區與平原之間的重要聯絡點。1930年底,外坑蘇區反“圍剿”斗爭失敗后,福建省委巡視員兼特委書記鄧子恢在該校召開中共莆屬特委擴大會議。此后閩中黨組織領導人王于潔、王紀修、蔡文煥、黃國璋、蘇華等都曾來校開展革命工作。解放前夕,為迎接……[詳細] |
![]() | 走墘胡氏宗祠位于涵江區莊邊鎮走墘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為涵江區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走墘胡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年間,屢有維修。為一進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門廳、天井、正廳組成。該建筑坐東朝西偏南,通面闊五間18米,通進深21米,占地面積378平方米,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正廳面闊五間,進深四柱,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保留清代建筑風格。正廳留有清翰林張琴題“湖學宗傳——紀年丁丑年桂月重修”匾額,建筑內保留門枕石、柱礎等石構件,該建筑保持莆田山區傳統宗祠建筑布局,樸實簡單,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價值,明確的紀年和文字可考,為早期建筑研究提供了寶貴……[詳細] |
![]() | 鳳來宮位于江口鎮石獅村,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2020年12月,被公布為涵江區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代,清修。為倚山而建的建筑群。由主殿、朝天閣、魁星樓、朝陽書院、吹鼓樓、天后宮組成。主殿坐東朝西,面闊5間,進深4柱,抬梁式,懸山頂。宮后有明代摩崖石刻。保護范圍:東至朝天閣后山地;西至宮埕;南至天后宮外山地;北至魁星樓外小巷。……[詳細] |
![]() | 蓮谿墓位于萩蘆鎮梅陽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涵江區第八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光緒乙酉年(1885),面朝北偏東25°。由墓丘、祭臺、墓坪構成。墓丘為龜伏狀,前立面嵌墓碑刻“敕授文林郎鄉進士吏部揀選知縣梅陽蓮谿江先生”。墓碑上方兩側及祭臺有雙龍、鳳凰、竹鹿、松鶴、麒麟、蓮花等精美石浮雕。墓坪三級,呈“風”字形,墓圍石砌。總縱深15.5米,最寬處7米。為研究古墓葬的重要實物資料。江蓮谿(?-1883),萩蘆梅陽人,江春霖之父。保護范圍:四周自墻外各延伸5米。……[詳細] |
![]() | 南峰鄭樵書院舊址位于莊邊鎮前埔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為涵江區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南峰鄭樵書院舊址原為南峰寺,位于莊邊鎮萍湖、前埔兩村交界處,是唐代官居待講、光祿勛鄭璩創建,宋代史學家鄭樵建立“南峰書屋”,后改為南峰書院。唐代創建后歷經宋、元、明、清幾個朝代,規模不斷擴大,共有三進兩邊回廊、廂房,還建有夾漈祠,占地面積3006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南峰書院曾一度作為夾漈農校校址,為莆田廣業里山區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清光緒十年(1884)重建,“文革”期間被拆除。現存建筑為近代修建。坐南朝北(偏東),通面闊26.21米,通進深9.68米,建筑占地面積253.71平方米,單體建筑,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