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陽江市旅游

陽江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白石巖遺址
  白石巖遺址位于陽春市合水鎮白寨村白石巖山腳下,包括屋背、后龍公、土主公三處地點。考古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周代。1978年發現,1979年作試掘。屋背遺存文化層厚1.6米,出土陶器以夾砂陶為多,器類有釜、罐、豆,紋飾有粗、細繩紋、曲折紋,共存一些動物牙齒、骨骼,種屬有牛、鹿、豬以及犀。石器有雙肩錛、單肩錛、玦等。該地點附近還采集到打制石器和穿孔器,推測年代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后龍公與土主公遺存文化層厚0.8米,出土陶器以泥質陶為主,有圜底釜、圈足盤、凹底折肩罐、器座、紡輪等,紋飾有繩紋、曲折紋、葉脈紋、籃紋、雙線方格紋、圓圈紋、方格凸點紋、云雷紋等。石器有鏟、長身錛、有肩錛等。共存有少量動物牙齒。年代大致在夏商時期。在遺址范圍內還采集到云雷紋、夔紋、米字紋陶片及-、三棱鏃等器物,其年代應晚至周代……[詳細]
張世杰墓
  張世杰墓位于陽江市海陵島平章山下,赤坎村旁海邊。墓坐西向東,背山面海,面積458平方米,塊石灰沙結構。墓堆直徑3.2米、高1.15米。墓碑為青石質,陰鐫楷書,右為“清朝乾隆壬戌年修”,中為“宋太傅樞密副使越國公張世杰之墓”,左為“北平王之正立石”。墓碑兩旁立有石柱,柱上筑有石雕屋脊及雕刻挽聯。張世杰,河北范陽人(今河北涿縣)。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衛王立為帝,拜世杰為太傅樞密副使,加封越國公。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兵敗,舟至南恩州(今陽江)海陵島遇颶風覆舟而歿,部將建冢于此,明、清經多次重修。1986年陽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古銅陵牌坊
  古銅陵牌坊 位于陽春市石望鎮交簡銅陵垌口。梁鎮南建。明嘉靖六年(1527年),梁鎮南隨兩廣總督王守仁征廣西大藤峽瑤族,因功官至虎賁將軍,恐古銅陵縣城遺址泯滅,故建牌坊以作史證。古銅陵縣,《唐書·地理志》記載,漢為臨先縣南境,南朝宋武帝時(420年)立龍潭縣,隋改為銅陵縣。宋熙寧六年(1073年)并銅陵縣入陽春縣。 牌坊坐西向東,除拱門為大理石疊砌外,其余用灰沙夯土筑成。通高4.3米、寬6.9米、厚0.85米,門高2.8米、寬1.65米,橫額正中陰刻行楷書“古銅陵”三字。1992年重修。現保存較完好。 1984年陽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那烏石橋
  那烏石橋 位于陽春市春灣鎮那烏村。坐落于那烏河上。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監生莫振東、高明法、梁澤魁等人倡建,為三孔石拱橋。全長43.8米、寬4米、高6.9米,3拱4墩,拱跨10.7米、墩直寬4.2米、橫寬9.2米,由大理石砌成。歷時100多年,現仍保存完好。 1984年陽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回隆寺
  回隆寺又叫回龍寺,因廟前廟左二河像二龍環抱,繞寺而流而得名。回隆寺始建于明代,現存的回隆寺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基本上保持清初的建筑風格。廟的大廳墻上留有七幅碑記,記錄了回隆寺的歷史。寺內有一古洪鐘,為康熙四十三年建造,是縣現存唯一一口古鐘,被列為縣重點保護文物。……[詳細]
銅陵橋與那烏橋
  銅陵橋位于石望鄉河口圩,建于明代,為三孔墩柱式石平橋,長22米,寬2.45米,寬5.2米,用材考究,為大理石砌筑,現存完好。那烏橋在春灣鎮,建于清道光25年(1845年),為三拱墩柱式石平橋,長43.8米,寬4米,高6.9米,拱跨10.7米,用大理石14層,現存完好。兩橋均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雷岡梁氏大宗祠位于大八鎮。為陽東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面積:2740.27平方米。保護范圍:文物本體向東、西、南外擴5米,北側外擴至相鄰建筑外墻。……[詳細]
  東華鐘氏大宗祠位于合山鎮。為陽東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面積:11384.12平方米。保護范圍:文物本體外緣外擴3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国产欧美一二三区 | 婷婷丁香五月欧美在线播放 | 小草在线影院婷婷亚洲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 亚洲免费人各人国产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