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 > 棲霞區旅游

棲霞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天開巖是棲霞山歷史上重要的摩崖題刻地,根據記載,這里有眾多名人題刻,歲月滄桑,一些題刻今已難尋,尚存題刻從南朝到清,歷史跨度大,保存較好。鄭孝胥摩崖題刻:楷書,清,1889年,78乘73厘米;迎賢石摩崖題刻:楷書,北宋1065年,38乘21厘米;明西林庵主題刻:明;唐界章題刻:楷書,清,1748年,74乘56厘米;醒石題刻:楷書,約南朝,48乘18厘米;“吳邁”題刻:楷書,1930年,125乘50厘米;石房”題刻:楷書,年代不詳,25乘16厘米;“白云志”題刻:楷書,1232年,52乘16厘米。……[詳細]
  王家大村祠堂始建于明代,磚木結構,座北朝南,前后二間共十一間,祠堂面闊18米,進深21米,大門門額上有石匾,上刻“王家宗祠”四字,門兩邊有石鼓,上雕二龍戲珠圖案,天井地面鋪設青磚,正屋南面有古典木格屏風式門窗與天井相隔,墻面青磚主要是立砌,屋面為小瓦,未進行過大修。目前房屋產權歸村部,非王氏所有。2009年王氏集資將屋面進行了維修,并將門前原石匾和石鼓換成大理石新匾和新石鼓。……[詳細]
  該處為金陵驛舊址,據記載,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深秋,此時南宋政權已覆亡,金陵(今南京)也被元朝軍隊攻破,南宋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送往元朝首都燕京(今北京)時,在建康金陵驛(現棲霞區馬群街道附近驛道上所設的驛站,宋元之際的金陵驛建有華麗樓舍)羈留了兩個多月,曾在此撫今思昨、觸景生情,寫下了沉郁、蒼涼、悲壯,寄托--之恨的著名詩篇二十多首。其中尤以《金陵驛》兩首著名,詩曰:“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漂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原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又曰:“萬里金甌失壯圖,袞衣顛倒落泥涂。空流杜宇聲中血,半脫驪龍頷下須。老去……[詳細]
  位于棲霞寺明征君碑前,已干涸。朱潔軒《棲霞山志》載:“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軍戰敗,國民政府將日俘一部集中棲霞寺,聽候遣送。日俘自鑿井,專供俘食用。井在寺前二十碼,因名受降井。”井欄為當年從棲霞山上移來的古井井欄。……[詳細]
  該碉堡位于曉莊衛生學校一在建樓房北側,系民國期間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門朝西,門頂至碉堡頂約2.1米,碉堡直徑約2.5米,有四個槍射擊孔,四面分布。……[詳細]
  烏龍山炮臺屬于江寧要塞炮臺,建于清代,民國時期,炮臺繼續使用,且用德制炮,炮臺用混凝土澆鑄,山下有一塊空場地,為炮兵訓練的場地。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前,炮臺官兵為保衛南京,堅守烏龍山炮臺,抵御日艦西上,英勇頑強,烏龍山炮臺發揮了重要作用。……[詳細]
  據志書記載,清初即有此庵,供南來北往僧眾掛單之用,庵附近原有一塊道光六年石碑,因長年被人坐臥,字已全部磨滅。該遺存由來已久,清《寶華山志.華山定水庵記》中提到此石,石上有摩崖題刻,民間稱為“定水石”,相傳洪水上漲到此石時便不再上漲,實為一自然地理現象,賦予人民群眾對戰勝洪水的希望。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束后,被區政府定為控制性文保單位。龍潭有“一步兩井”,指的即為此遺址處的雙眼井。該井為庵所有,因此庵為隆昌寺的下院,可看出此井為定水庵僧人生活用水之源。井欄為青石質,西井欄直徑0.58米,東井欄直徑0.62米,上世紀八十年代曾進行過維修。……[詳細]
  墓南北向,為一打開書之造型,用混凝土澆鑄,北側立一長方形黑色大理石,上 書-:黃質夫、徐宜耘之墓。楷體陰刻帖金。墓南側的混凝土上鑲嵌一長方形黑色大理石,內容為黃質夫生平事跡介紹,由江蘇界首師范、浙江湘湖師范、江蘇棲霞鄉師、國立貴州師范勒石敬立。碑文即生平介紹皆為南京書法家劉浚川書寫。……[詳細]
  該遺址至今未進行過考古發掘,目前可見3張窯址,根據專家勘測,有2張為明早期窯(土框窯),1張為明晚期窯(磚窯)。窯址附近有古井1個,通便民河的小河一條,當地百姓相傳歷史上這里有72張窯。……[詳細]
  此建筑傳為日軍侵華期間建造,主要供日軍控制龍潭火車站的日方人員居住。面闊20米,進深16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原屋內有榻榻米,墻下部有透氣孔,天花為老式木條釘拼而成,主建筑的左后側延伸出一間,建國后,此屋供龍潭火車站職工居住,榻榻米結構被拆除,東邊墻上的一個窗戶后被拆成一扇門。……[詳細]
  該地堡為民國建筑,江防用,從頂部看為八邊形,東側有入口,北側有槍眼,東西兩側邊長1.7米,南北兩側邊長1.2米,其余四條略短。地堡為鋼筋水泥結構,現大部已埋入土中。……[詳細]
  河西街民國建筑坐北朝南,共有兩幢,前幢共有8間,屋頂呈梯形狀,梁為木結構,傳梁上有日文字,屋面為水泥瓦,房寬5.4米,高約4米,屋內原有榻榻米,建國后被廠職工拆除。后幢為廚房,斜頂,高4米,寬4米,亦為水泥瓦屋面,外墻亦用水泥抹面。……[詳細]
  中國水泥公司龍潭工廠舊址現僅存化驗室樓房一座,四面坡頂,樓上朝北有陽臺;高級技工電話樓房一座,兩面坡頂,屋脊上帶天窗,有排煙煙囪,廠長傭人及理發室樓一座,兩面坡頂;另有俗稱“三十間”的二樓住宅建筑共三座,兩面坡頂,樓上檐下有走廊,樓后有廚房。這些建筑都為木梁架,有的還使用水泥瓦,此外“三十間”之西的部分平房也傳為民國時所建。……[詳細]
  位于棲霞鎮南九鄉河上,系乾隆皇帝南巡時建造,故名“御龍橋”。民國時,御龍橋是九鄉河上最大的石橋,是當時到甘乘鄉必經之路。橋西側原有清同治七年(1868)鄉民捐修記事之碑,現無存。新中國成立初,地圖注該橋為“玉龍橋”。……[詳細]
  南街炮樓為一正方形建筑,青磚砌建,相傳地基建在杉木樁上,至今墻體未開裂,長寬各4米,北面有2個窗戶,西面1個,東、南面不詳。傳為民國年間龍潭自衛團集資建造,三層,頂凸出,有木欄桿。……[詳細]
  位于龍潭鎮南街與灣河街之間,架設在灣河上。龍潭在宋時設巡檢司,根據橋名,疑此橋應在巡檢司門前或附近。司門橋原為拱形橋,橋長約8米,寬4米,建橋之始全采用青石構筑,其護欄石質風化嚴重,足見其歷史久遠。歷史上由于江水不斷南移,街面始終呈低洼態勢,橋兩端路面不斷抬高,致橋面已看不出拱形。今原橋身石材被水泥橋面覆蓋。據當地老人回憶,橋側有一小碼頭,有石階,供上下船乘客及居民淘洗之用。橋東側下有石雕龍頭,為出水石槽(南街下水道由此入河),雕制較粗,但仍能見其形。橋南約10米處,原有一拱形石橋,后拆除。龍潭鎮民間有“一步兩井(定水庵處,現仍存),三步兩橋”之說,即指此兩橋。……[詳細]
  該橋在當地又稱鮑(音bao)橋,橋下河俗稱東頭河,現已淤塞,舊時可通到漳橋,歷史上為南京通往龍潭鎮的必經之橋,東西向,鋼混結構,平橋,橋長13.8米,寬6.4米,橋欄桿上下2米長,其中橋面以上1米,橋欄厚0.30米,從橋水泥結構及制作工藝看,極有可能為民國期間建造。……[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 亚洲日韩欧美综合在线的 | 伊人成综合网开心五月丁香五 | 日本三日本三级少妇三级66 |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男人的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