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虎巖白虎巖,位于后溪鎮西部,市第二農場西側山上的“馬仔墓水庫”旁,以一塊約十二米高的天然巨石為屋頂,以石洞作廟堂修建一座小廟,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廟門高約兩米,門上巨石正面勒刻行楷“壁立朝天”四個字,落款“萬歷八年重九日”。廟內面積約16平方米,四周以巖壁為墻,正中有一石供桌,邊沿刻“建文二年置”,左邊巖壁上有二處石刻,分別勒刻楷書“雍正元年重修”及“同治九年重修”。據《同安縣志》載:“白虎巖在縣西南四十里許,石壁十余仞,空竅玲瓏,東有西湖約十里可通往來。舊有白虎為害,巖僧能制之,后僧騎虎入洞皆化”。這是“白虎巖”名稱的由來。白虎巖廟所處山頭的地形壯觀險要,山巖怪石大立,在廟西南側自山頂至谷……[詳細] |
![]() | 陳文確、陳六使故居(文確樓)位于集美潯江路,臨近嘉庚公園、陳嘉庚紀念館。這棟樣式精美的僑樓目前已成為“陳文確、陳六使陳列館”和嘉庚郵局所在地。文確樓坐北朝南,為西式磚混結構建筑,洋灰面外墻,建筑前部為二層半主樓,后部為三層長條形附樓,主樓與附樓之間為天井,中有方亭連接,樓前后均有寬敞花園,兼具東西方特色。文確樓是集美保留較為完好的僑房之一,由陳文確、陳六使兄弟出資建于1937年。陳文確、陳六使是集美人,也是陳嘉庚先生的族親,他們也像陳嘉庚先生一樣熱心教育事業,兄弟倆生前曾慷慨解囊,捐款支持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廈門大學和集友銀行。陳六使還在新加坡創辦了鼎鼎大名的南洋大學。此前,陳氏后人將文確……[詳細] |
![]() | 陳嘉庚次子紀念其母修建可眺望廈門大橋美景寶珠塔位于集美附近海域的寶珠嶼上,記錄著陳嘉庚家族一段重要的故事。據介紹,寶珠塔是陳嘉庚先生的次子陳厥祥為紀念其母張寶果而建的,于1963年開建、1964年落成。從建筑形式上看,寶珠塔從塔基、塔身到塔頂均以花崗巖構筑,坐北朝南,整體呈穹隆頂圓柱體,塔基周邊有欄桿平臺。寶珠塔底層直徑6.3米,通高15米;南側設拱形塔門,門寬1米,高2.5米,門上方鐫刻“寶珠塔”三字。塔內有旋梯直上塔頂,拾級而上,透過圓窗可眺望杏林大橋、廈門大橋等美景。穹窿塔頂由五面梯形花崗巖石塊向中間圓形石塊圍合。文史專家介紹,這象征“五龍奪珠”,指寶珠嶼猶如大海中的寶珠,被周邊大陸上的……[詳細] |
![]() | 因鄭成功部將開鑿而得名上世紀為周邊居民重要水源集美“國姓井”位于歸來堂附近,據考此井為清初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建造集美寨時所鑿,因鄭成功被南明皇帝賜姓“朱”,當地百姓將鄭軍將士所開鑿之井稱為“國姓井”。“國姓井”為石構圓形井壁,水面距地表約1米,井水清澈。近年經重修后,井口上為方形水泥面井欄,四面有堆塑“國姓井”三字。20世紀10年代至20年代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村之后,此井成為校園學生和周邊居民的重要生活水源,至20世紀50年代擴建集美學村時加以修復。集美寨附近另有一處“國姓井”,位于南薰樓前的觀景臺之下,數年前圍封于小房內。……[詳細] |
![]() | 壽石巖壽石巖位于后溪鎮巖內村的巖內水庫東側山腰上。明代始建,清代重建重修。以一巨石為屋頂修建成一個小廟,叫“壽石巖宮”,也叫“巖內宮”。宮內面積約16平方米,以巖石為壁,巖壁上有三處石刻:一刻“崇禎歲次甲申年吉日住山僧通謨重建壽石巖記”,落款“0徒園覺園際等”;一刻“雍正歲次壬子年蒲月丁卯日實山徒際煥募緣重修”;一刻“壽石巖”三字,落款:“宣統已酉年”。壽石巖宮前右側巖石下有一小石洞,一股泉水從石縫中流出,積成一小水坑,清澈甘甜,旁邊巖石上鐫刻楷書“夾酣泉”三字。宮前面山下即巖內水庫,周圍清靜幽雅,景色宜人。……[詳細] |
![]() | 西安宮位于杏林街道高浦社區鶴浦路,始建年代不詳,清咸豐七年(1857年)重建,1982年重建,2018年修繕。西安宮坐北朝南,為單進廊院式建筑,供奉保生大帝。建筑中保留大量建筑石構件,包括前殿的龍虎壁、石雕墻堵、楹聯石柱、石柱礎、石雕窗及石獅、龍柱等,石雕建筑構件多有“咸豐七年”或“咸豐丁巳年”落款;前殿門前正中的石構御道和中央天井的方形祭壇具有特色![詳細] |
![]() | 原為學村報時所用二十世紀后半葉停用位于集美小學操場西側的集美學村鐘樓原為水塔,后改為敲鐘鐘樓,作為原集美學村(中學、小學、幼稚園、航海學校、財經學校等)上下課和作息報時,二十世紀后半葉停用。鐘樓坐西朝東,為長方柱體,磚混結構,通高25米,分為六層,由下向上漸收,樓頂搭建“廿周紀念”鐵架,為1933年紀念集美學村建校20周年時所立![詳細] |
![]() | 苧溪橋位于集美區后溪鎮廈門市第二農場苧溪村,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宋代。保護范圍:溪橋本體![詳細] |
![]() | 集美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集美區后溪鎮兌山村。紀念碑及陵園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650平方米,陵園采用花崗巖石塊砌成。碑通高7.1米,下座邊長分別為14.1米和12.1米;上座每邊長6.1米。碑身正面鐫刻葉飛手題楷書“革命烈士紀念碑”6個字;背面則以楷書附刻碑志文字。烈士墓用花崗巖拼砌成半球狀體,直徑2米,其方形基座分上下兩層,通高0.9米,下層基座每邊長4米,上層基座每邊長2米。墓內安葬著1949年9~10月間在解放集美、廈門戰斗中犧牲的81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戰員![詳細] |
![]() | 歸來園位于集美區尚南路1號,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1962年。……[詳細] |
![]() | 陳敬賢墓塔位于集美區石鼓路敬賢公園內,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1981年。……[詳細] |
![]() | 灌口貞壽牌坊位于集美區灌口鎮灌口村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清代![詳細] |
![]() | 圣果院位于集美區后溪鎮后垵村,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唐代。……[詳細] |
![]() | 張暉墓位于集美區后溪鎮前進村,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為明代![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