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青島市旅游

青島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劈柴院 AAA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劈柴院
  劈柴院位于青島市南區中山路商業圈,德國占領青島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呈“人”字形,東端連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原叫江寧路,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成為步行街,便改名為劈柴院。劈柴院有二十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如同北京的老東安市,劈柴院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劈柴院原先是個“劈柴市”,全是賣劈柴的。曾有人認為,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等等。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注釋:“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貴人不屑一顧,然房租輕而價廉,窮措大得往來其中焉”。可以看出,劈柴院是因為里面蓋了許多臨時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劈柴院里多是酒館、飯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張家壇子肉,多數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詳細]
馬山石林
  位于即墨城西4公里的馬山,又稱“馬鞍山”,主峰海拔211米。山體以安山玢巖為主,呈灰綠、灰褐色,為優質建筑雕飾石料。山之西南為四方柱狀節理,單株截面約1米,高約30米,排列緊湊,筆直挺拔,恰似一片密林,蔚為壯觀,故名“馬山石林”。就其地質學價值而言,其規模較之南京六臺石柱更大,并堪與美國“魔鬼之塔”的玄武巖柱狀節理玄武巖體相媲美。馬出周圍還埋藏著豐富的木化石“硅化木”,此類木化石國內以馬川地區埋藏量最多,保護最完好,數量、規模均在國內罕見,具有重要印科研和觀賞價值。此外,馬山廟還是古即墨境內著名的宗教圣地,有道教殿堂10余處,藏經1500多卷,道士140多人,是膠東地區大型道觀之一。另有佛教自云庵最負盛名,明代萬歷皇帝御賜其第一代住持劉仙姑為“慧覺禪師”,以上還有被皇帝征g批的“紅點狐仙”狐……[詳細]
青島石門寺
  在大珠山主峰大砦頂北側的一道山澗里有一座古寺,因以兩塊赫然而立的巨石為門而得名,距今1500余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詔重修。當年寺廟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東西兩廡等建筑。石門右側的巨石下有一清泉,水碧如玉,名玉泉,因此,人們又稱石門寺為玉泉寺。后重修石門寺大雄寶殿和墓塔林。石門寺所處的環境十分優美。寺前溪流潺潺,溪畔有臥象石。稍遠處,數峰亭亭玉立。寺東側的“獅子峰”,西側的山峰上有“倒坐觀音”、“僧道對弈”、“豬八戒背媳婦”等奇石,寺南面的“高僧講經”等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寺東側是大珠山水庫。一汪碧水繞古寺,古寺更顯得靈秀。游人在這里執竿垂釣,釣水中游魚,也釣水中的山色云影。地址:青島市黃島區大珠山風景區內類型:古跡寺廟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電話:0532-85131271門票……[詳細]
武備鄉校舊址
  武備鄉校舊址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位于萊西市院上鎮武備五村小學內。武備鄉校始建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是當時萊陽縣20個有名的鄉農學校之一。也是迄今保存較好的一座鄉校。現存建筑前后兩排,共二十余間,建筑面積1000余平方米,總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形式取當地流行的平房式樣,有寬敞明亮的教室和辦公設施。解放后學校作為武備中心小學使用至今。武備鄉校的前院,現籃球場東側有一處地下建筑,上有井口式通道,內設有兩個單間,青磚壘砌,地下建筑長約10米,寬5米左右,高度2.5米,其用途眾說紛紜,或為地下防空之用,尚待進一步的考察。據記載,當時的鄉農學校實行了“管、教、養、衛”四位一體制度,即行政、教育、經濟、武裝統一管理,設校長、副校長、董事長、文牘、教員、軍事教官各一人,正副班長12……[詳細]
黃島白云寺遺址
  白云寺,又名大庵,位于柳花坡街道木廠口社區東南約1千米處,小珠山主峰北側的一個山坳里。這里三面環山,景色宜人。寺前有一泉水,終年不涸,周邊生長著毛竹、蘆葦等水生植物,其環境與資源狀況在深山中實屬罕見。該寺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原有正殿三間,供奉如來佛、觀世音和文殊菩薩。東西偏殿各三間,內塑羅漢、雷神、雨神、山神等17尊神像,殿前兩側廂房各有三間,是僧人起居室,山門上方懸掛一兩米長的木匾,上 書-“白云寺”三個鎦金大字。清代咸豐年間和民國時期都曾進行過重修。1945年,和尚還俗。1958年,神殿拆毀。1971年,辛安公社在白云寺舊址建起了“珠山中學”,僧舍被拆除。1980年,學校搬遷。白云寺是本區境內最大的寺廟,在青島地區有較大的影響,2001年,黃島區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望火樓舊址
  望火樓始建于1905年,系德式建筑,位于青島市南區觀象一路坡頂,高18米,是青島的地標性建筑,設計望火樓的是德國人庫爾特.羅克格,當時是作為消防望塔使用, 24小時安排人員守侯觀望,一旦發現火情,由樓內的值班員拉響樓頂懸掛的銅制警鈴,先鳴亂鐘30下,然后通過鳴鐘的下數來通知-火場的位置,即市南區鳴一下,市北區鳴二下,依次類推。1930年前后,青島開通撥號自動電話后,望火樓的功能逐漸被電話報警取代。到上世紀40年代初,完成了歷史使命的望火樓便被封閉。站在樓頂望臺上,青島西部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盡收眼底。 交通:乘坐228路、231路在黃島路下車步行136米 乘坐308路到膠州路下車步行223米 景點位置山東省青島市南區觀象一路坡頂……[詳細]
孫賈城遺址
  孫賈城遺址位于萊西市院上鎮孫賈城村西20米。該遺址屬小沽河流域沖積平原,至今遺址西邊尚有高大的沙丘分布。遺址現為果園種植區,南北長約300米,東西20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與現在的南院村西一帶相接,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布局。根據村民歷年耕作所知,與村東西路所對應的西岸,屬密集的居住區,有房屋、水井之類的遺跡發現,磚塊瓦片很多,曾有石磨發現。地表采集到子母口菱紋、錢紋和盤腸紋磚,以及板瓦、陶器的殘片等,根據這些特征斷定其文化性質為漢代時期。孫賈城北有仙家莊、山口、小河子、店上和西朱毛等漢唐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發現,其文化年代大致相當,形成了小沽河中上游一個相對集中的古文化群,值得重視。……[詳細]
望城觀遺址
  望城觀遺址位于萊西市烈士陵園紀念堂西側一高臺地上,遺址現存面積東西80米,南北100米,臺殘高3米余。遺址殘存諸多瓦礫、石條、碎磚等遺物。有《劉海蟾入道歌》碑等石刻文物。根據地方史料記載和文物標本分析,知望城觀始建于五代,興盛于元明清時期,民國時期廢。期間進行過數次維修,最后一次修繕是在清康熙年間。望城觀是膠東地區較有名氣的宮觀道場之一,道教名人丘處機曾居住于此。當時的望城觀建筑規模宏大,設施齊全,觀前有戲蟾井一口。流傳許多歷史故事和傳說,“劉海戲金蟾”“傳道歌”為主要傳說。望城觀對研究膠東地區道教文化有著重要意義。2005.7.5,望城觀遺址被公布為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花園頭明代墓碑
  花園頭明代墓碑位于萊西市院上鎮花園頭村東、村西南。墓碑分布在王氏墓地和新遷烈士紀念碑兩個地點,計八通,其中明代6通,清代2通。明代墓碑中有三通帶龜形碑趺,兩通帶龍紋和奉天敕命字樣。墓碑皆為白色花崗巖質地,系明代花園頭村王氏族墓地較有身份和地位的官宦墓。時代最早的是大明萬歷二十年立,最晚的是大清乾隆九年立。墓地面積5000余平方米,墓碑一般在高2米、寬0.88米之間。書體有楷書、隸書和雙鉤三種。多數碑陰記事。是研究明代以來花園頭村王氏家族興衰的重要實物資料。為萊西明代石刻特別是碑刻的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詳細]
熱心公益碑
  熱心公益碑位于萊西市望城街道東馮北村北20米,年代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熱心公益碑碑高2.10米、寬0.77米、厚0.22米,白色花崗巖石質。碑陽鐫刻“熱心公益”四個楷書大字,碑陰記載著滕世球、騰維序父子于民國初期廢私塾、興新學,成為膠東農村辦學楷模的光輝業績。由時任萊陽縣教育局長初海樵親自撰文并書丹。“熱心公益”楷書大字,結構渾厚飽滿,瀟灑自如,反映了初海樵書法藝術的扎實功底和藝術風格。是研究民國時期地方教育的實物資料。2009.12.9,熱心公益碑被公布為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王氏家廟
  王氏家廟位于院上鎮花園頭村內,2009年12月公布,花園頭王氏家廟為硬山式磚木結構,座北朝南,建筑五間,進深一間。宗廟前檐有圓木立柱六根,上飾朱紅漆,石鼓形大理石柱礎。梁坊出檐至柱頭,為刻云紋繪藍底金線。欞式窗、木板門,結實大方。廟的脊潲均用小瓦拼花裝飾,碼頭花、潲頭花雕刻吉祥文字圖案。王氏家廟主體建筑面積為東西15米,南北7米,計105平方米,高度6.5米。王氏家廟現存廟碑一通,詳細記錄了建廟的經過及其集資情況,由廟碑知該廟落成于光緒二十八年十月初一日。王氏家廟保存完好,廟內幾案一應俱全。……[詳細]
任惟燦故居
  任惟燦故居位于萊西市望城街道辦事處輦子頭村,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任惟燦系輦止頭村人,為膠東一帶有名的商人,于康熙年間奉恩詔,被封為“文林郎”,他熱心公益事業,在社會公益事業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其在輦止頭村的三間故居保留至今。故居建筑風格獨特,房屋頂部全是發碹式的拱型建筑,這不僅在我市而且在膠東很罕見,對研究膠東民居有著重要的價值,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2009.12.9,任惟燦故居被公布為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水道遺址
  西水道遺址位于望城街道辦西水道村北60米處。遺址屬河岸臺地性質,為新石器至漢代遺址。分布面積為東西250米,南北20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深達1-2米,文化層內含紅燒土和陶器殘片,器形可辨的有泥質灰褐色陶豆,夾砂灰陶罐和寬沿盆等,其特征為東周時期。在遺址的北部地表采集到子母口菱紋磚、罐的口沿和龍山文化的扁鑿形、扁圓形鼎足。該遺址文化內涵豐富,系列性較強,從新石器時代直至漢代,有著重要的考古學研究價值。……[詳細]
西窯頂遺址
  【西窯頂遺址】位于城陽區夏莊鎮東古鎮村西,白沙河支流西岸。遺址為東西寬100米,南北長300米,高約3米的黃土臺地。自清代末年起,就在此處建有窯場,因就地取土燒窯對遺址破壞嚴重。解放后曾有銅鼎、石器和陶片等物出土。1956年7月,考古學家王獻唐率山東考古隊來此發掘,出土許多骨器、石器、青銅器等,經考證為東周遺址。1984年嶗山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膠州古城墻及護城河
  膠州古城墻及護城河地址:膠州市中云街道辦事處二里河村北側、膠州路與龍州路交匯處至福州路護城河橋時代:明代——清代保護范圍:以古城墻及護城河沿線河堤和公路邊緣為界,兩側各外擴3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四周各外擴50米。……[詳細]
東黔陬城遺址
  東黔陬城遺址位于膠州市杜村鎮趙家城獻村,年代為漢代。2011年6月21日,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膠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河溝,南至小河,西至小河,北至S327以北30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四周各外擴50米。……[詳細]
宋戈莊烽火臺
  宋戈莊烽火臺位于膠州市膠西鎮宋戈莊東南嶺,年代為漢代。2011年6月21日,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膠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烽火臺土堆邊緣為界,四周各外擴3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四周各外擴50米。……[詳細]
逄氏故居舊址
  逄氏故居舊址地址:膠州市阜安街道辦事處坊子街29號時代:清末民國保護范圍:建筑群外墻墻基為界,四周各外擴3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四周各外擴20米。……[詳細]
山寺漢墓群
  山寺漢墓群膠州市洋河鎮山寺村西北嶺地上時代:漢代保護范圍:東至山寺村,南至河溝,西至現代公墓,北至溝渠。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界,四周各外擴50米。……[詳細]
解文卿烈士故居
  解文卿烈士故居位于萊西市水集街道辦事處義疃店村內,年代為中華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79.9.12,解文卿烈士故居被公布為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天天综合网久久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AV大片久久久久久 | 亚洲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 日本又大又粗又爽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