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壽安寺AAA ![]() 壽安寺位于崇明縣城東五里金鰲山南端,為寶島四大古剎之一。始建于宋朝淳佑年間(約于1241至12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崇明島內歷史最悠久、歷經朝代最多、遭受建、拆、擴和變遷最多的古剎。壽安寺最初由四川僧人來崇建造,先定名為“富安寺”,后元朝延佑五年賜寺額“永福壽安寺”,后經宋、元、明、清四個封建朝代的不斷修繕和擴建。寺內的大雄寶殿、選佛堂、千佛閣、懺堂、滄海閣、天王殿、玉蓮池、紫竹林、清遠堂、豐樂亭、月圃諸勝等建筑琉璃金甌、浮光溢彩、畫棟彩柱、雕門透窗、金碧輝煌、相互輝映,兩株五百年樹齡的銀杏樹,直徑盈尺綠蔭覆地,構成一處龐大的寺廟建筑群,與金鰲山相依,既有深山古剎之神韻,又有平川……[詳細] |
![]() | 青龍塔、青龍寺AA ![]() 青龍塔、青龍寺位于白鶴青龍村(舊青浦鎮)。寺建于唐天寶二年(743年),初名報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經青龍,親書“精嚴壽相”額,并賜寺名“吉云禪寺”。又賜水晶觀音像一尊、荷花濺金扇一把、杏黃袈裟一襲,時稱“三寶”。據光緒刊《青浦縣志》載,青龍寺占地60余畝,寺田450余畝,建筑宏偉,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馱殿、禪堂、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覺堂、澄懷堂、方丈室、東西兩廡、香積廚、庫房、普同塔等建筑群。鐘鼓之聲不絕,梵唄之聲達旦,有“佛角為天下之雄”之譽。清嘉慶三年(1798年)失火,崇閣大殿均成廢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詳細] |
![]() | 青浦城隍廟,坐落在上海市西郊、江南水鄉古城鎮——青浦。據《青浦縣志》記載:“縣城于公元1573年由古青龍鎮遷于今址,挖河筑城,是年建廟。”通常城隍廟在古代縣城的建設中都頗為重要,其地位僅次于衙署和文廟。明崇禎年間于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六年(公元1673年)、十七年(公元1674年)對城隍廟先后加以整修和增建。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知縣喬式祖于廟東倡建靈園,嘉慶年間靈園更名為“曲水園”,為城隍廟的附屬花園。咸豐十年,太平軍進兵上海,清兵和美國雇傭軍華爾洋槍隊在青浦抵抗,城隍廟建筑大部毀于戰火。光緒十年,廟與曲水園先后修復。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初四(1848年3月8日)青浦城隍廟廟前……[詳細] |
![]() | 朱家角城隍廟,坐落在上海市西郊約四十公里的青浦區朱家角鎮,該鎮是江南歷史文化名鎮,周圍湖蕩滿布,鎮內河道交叉,小橋流水,風景優美,明清建筑大部保存完好。通常城隍廟在古代縣城的建設中都頗為重要,其地位僅次于衙署和文廟。朱家角城隍廟為青浦城隍的行宮,又稱“伯府行臺”,原廟址在鎮南雪葭浜,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遷現址,位于朱家角古鎮的核心部分,臨河而建,城隍廟的照壁前即為跨河而建的城隍廟橋。整座廟規模宏偉,主體建筑基本完好,于一九九二年恢復開放,后陸續修繕,如今每逢塑、望及香訊時,四方善男信女紛擁而至,香火鼎盛。朱家角城隍廟的建筑方位很特別,與一般城隍廟坐北朝南的朝向不同,其朝向幾乎是東西向……[詳細] |
![]() | 上海工人半日學校舊址位于普陀區安遠路62弄(錦繡里)178—180號。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第一所工人學校,一棟簡陋的兩層磚木結構工房。1920年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上海建立后,為了實踐馬克思主義必須和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理論、在工人階級中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壯大黨的力量,發起組成員李啟漢奉命到紗廠集中的滬西小沙渡創辦工人學校,并著手籌組紡織工會。同年秋,李啟漢租下今安遠路錦繡里3間門面房子,樓下3間連成一大間作教室,內放28套課桌和凳子,可坐56名學生。樓上兩間,一為李啟漢的宿舍兼辦公室;一為備用教室。兩間簡陋的教室、一盞煤油燈、一臺留聲機、一張寫著“工人半日學校”黑字的白紙條,上海工人……[詳細] |
![]() | 順德橋是位于上海市練塘西市梢元至正間(1341—1368年)建的一座橋,清順治間(1644—1661)、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次重修。橋全長16.4米,寬2.3米,高4.1米。共有3跨,中跨為航道,橋欄、橋面均為花崗巖長條石,橋柱為青石,長條形,南北各3塊,并列成石壁式,結構簡單,具有元代橋梁特色,橋上有楹聯:“九峰列翠重鎮,桃源早發,鶴蕩漁歌晚唱,三泖行帆”。楹聯描繪了練塘鎮的秀麗風光,聯中“九峰列翠、三泖行帆、鶴蕩漁歌”,均名列練塘八景。1959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后曾多次維修加固。使整個橋體風貌完好,花紋雕刻凸現,形式簡潔但不失雄渾、壯麗。 練塘……[詳細] |
![]() | 上海北火車站遺址位于天目東路200號。1908年4月,歷經3年修筑的滬寧鐵路全線通車。滬寧鐵路由上海北站至南京下關站,全長約311公里,成為長江以南江浙地區最早修建的鐵路干線。滬寧鐵路通車后,清政府“鐵路總公司”選擇界路(今天目東路)以北,淞滬鐵路上海站西側(今寶山路、東華路)的蘆葦蕩,始筑滬寧鐵路車站。1909年7月車站竣工,取名滬寧車站。站場占地約10.5萬平方米,廣場占地1000余平方米。滬寧車站的主體建筑為文藝復興風格的主站屋兼滬寧鐵路管理局辦公大樓,坐西朝東,占地面積195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四層,大理石廊柱和聯拱券門窗,底層外墻用青島青石構筑,以上紅磚外墻,飾淺色條石,是當時全……[詳細] |
![]() | 位于上海侯家鎮鰲山村,與壽安寺比鄰而居。既有古剎之神韻,又有園林之秀麗,堪為崇明休閑之勝地。走近山門,就見明清特色的門樓上周谷城題“金鰲山”幾個蒼勁的大字,下面則是明清人物風情圖,頗有古意。沿著壽安寺西墻根往里走,就來到了金鰲山最著名的景點鎮海塔,據介紹,鎮海塔始建于光緒19年(1893年)。由本縣大戶捐建,位于康熙七年(1668年)所筑的金鰲山之高峰,這里原有觀音閣,后改為滄海閣,清乾隆時為“鰲山八景”之一的“鰲峰遠眺”,此塔于1986年重建。塔內有九層,順木梯拾級而上,發現每層供奉著六尊小菩薩。越往上空間越小,最后僅夠一人容身。登至塔頂,極目遠眺,遠近萬象盡收眼底。天氣極晴好時,你甚至可以……[詳細] |
![]() | 陸龍飛,又名龍春,1907年生于金山區楓涇鎮長安村。1925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受黨委派,回到家鄉開展農民運動。與共同任教的中共黨員袁世釗一起白天上課教書,晚上走村串戶,宣傳反封建反惡霸的革命道理,發起農民成立農民協會。1927年秋,中共江蘇省委派陳云同志回家鄉青浦。陸龍飛、袁士釗很快與陳云取得聯系,同青浦小蒸革命力量匯合在一起,組建農民革命軍,陸龍飛任楓涇農民革命軍指揮。1928年1月11日晚,他與其他同志一起發動了震驚江浙五省的“楓涇暴-動”,并以“中國共產黨江蘇省松江縣第一獨立支隊”的名義處決了當地民憤較大的7名惡霸地主,焚燒了他們的田單、契據、債券、并將沒收的大米、銀元分給貧民。1月……[詳細] |
![]() | 商務印書館總廠遺址位于寶源路209弄23號。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由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等于江西路德昌里3號創建商務印書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6月遷北京路順慶里。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遷至自建在福建路、海寧路口的新廠。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總廠(總公司)又遷至寶山路45號(今寶山路499弄處)。總廠占地約5.3萬平方米,至1921年發展到有四個印刷廠和總編譯所、總經理室、總務處、療病房、鐵工部、木工部、制墨部、影片部、紙棧房、藏版房、儀器房、發報處、發電機房、尚公小學等二十多幢大樓、廠房建筑。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堪稱遠東第一,為……[詳細] |
![]() | 頤浩寺遺址位于金澤鎮金溪居委會迎祥街12號。宋景定元年(1260年)里人費輔之創建,相傳為宰相呂頤浩宅,故得名。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建大雄寶殿等,元貞元年(1295年)奉旨賜名頤浩禪寺,時有鴛鴦樓、大山門等亭臺樓閣二十余處,規模宏大,“雖杭之靈隱,蘇之承天,莫匹其偉。”后歷代多次修葺,1938年大部分建筑毀于轟炸。現僅存元代“松江府頤浩寺記”碑1方、“不斷云”石刻、大殿柱礎12個、佛臺基座1個和少量破碎方磚。碑為青石質,方首,高2.56米,寬1.31米,厚0.32米,元至元七年(1341年)立,文字為行楷,20行,670字,記載頤浩寺創建的歷史。表面斑駁脫落,文字已難辨認。“不斷云”石……[詳細] |
![]() | 上海中國銀行辦事所及堆棧舊址位于北蘇州路1040號。中國銀行前身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8月創辦的清朝戶部銀行,是清政府最早設立的官商合辦銀行,總行設北京,到清光緒末年,已在天津、上海、漢口等城市設有多處分行。1912年北洋政府撥股本將其改組為中國銀行。1927年,國民政府將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從北平移到上海,宋子文任董事長,成為國民政府的金融壟斷機構“四行兩局”之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銀行由人民政府整頓改組。舊址大樓建筑建于1931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無樑樓蓋結構十一層,地下一層。南側主立面裝飾簡潔,二層至四層通長外挑陽臺,矩形鋼窗。大樓地下一層為金庫庫房,底層……[詳細] |
![]() | 顏安小學位于練塘鎮下塘街16號,前身是顏安書院,創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由鎮人捐資利用原同仁堂建筑改建而成,因地處練塘古鎮東部的顏安里而名,取“顏子安貧樂道”之意。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稱為顏安初等小學,1916年改為顏安國民高等小學,解放后一度更名為練塘鎮小學。顏安小學首任校長杜衡伯任職16年,成績斐然。共產黨人陳云、吳志喜、高爾松、高爾柏等皆畢業于該校。1955年5月,國務院副總理陳云曾訪問母校,1986年9月,陳云為母校題寫了校名。現存陳云等少兒時就讀的老教室一幢和杜衡伯紀念塔一座。老教室位于學校南側,坐南朝北,磚木結構,七架梁,六開間,通面闊18.75米,通進深6.15……[詳細] |
![]() | 新四軍標語墻,位于白鶴鎮,地處青紀公路白鶴鎮路段北首,墻上標語分別為“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我們要和平,反對內戰!”。這一革命歷史文物在上海市獨一無二,也是青浦革命歷史的珍貴見證。1994年,標語墻被命名為青浦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新四軍按照中共中央命令統一開展北撤。沿途新四軍浙東縱隊政治部雷厲風行地在白鶴舊青浦鎮等村前屋旁刷寫了數十條宣傳標語。新四軍北撤后,許多標語遭到破壞。而在舊青浦北祥門塘灣村的一幢民房和舊青浦學校圍墻上,還清晰可見兩條新四軍宣傳標語。1990年4月,上海市文管會對該房屋加筑石駁,加固墻壁。翌年,青浦縣博物館在此豎保護標志。石碑正面……[詳細] |
![]() | 潛研堂,原位于嘉定城中,系錢大昕京城辭官回鄉時購置,并于此潛心學問,著書立說。1981年遷建今華亭鎮雙塘村上海市少年兒童瀏河活動營地,2011年8月回遷嘉定城中南下塘街并重修。占地33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236平方米。建筑坐東朝西,面闊三間,二進院落,磚木結構平房,硬山式,五脊,小青瓦屋面。六步架,扁作抬梁式四界梁。雕花梁。錢大昕(1728~1804),嘉定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中憲大夫、詹事府少詹事。辭官后居家三十年,著書立說,歷主鐘山、婁東、紫陽等書院。著有《廿二史考異》等各類著作30余種400余卷。潛研堂對緬懷先賢,研究嘉定人文歷史,特別是錢大昕生平等具有重要價值。199……[詳細] |
![]() | 夏采曦(1906~1939),黃渡鎮人。民國八年(1919)入上海民立中學。民國十二年(1923)以優異成績考入交通部南洋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任校學生會主席。民國十四年(1925)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中共青浦縣委書記、揚州特委書記、南京市委書記、江蘇省委宣傳部長、江南省委宣傳部長、中央特科科長等職。民國二十二年(1933)調往江西中央蘇區紅軍大學任教。民國二十三年(1934)參加長征,同年秋由黨派往蘇聯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民國二十八年(1939)犧牲于蘇聯。故居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現存四合院一座,大小房屋7間,主廳已改造。前有磚墻儀門一座,門楣磚刻“同治八年如月、桂馥蘭芬”額。夏……[詳細] |
![]() | 顧正紅烈士是中國共產黨哺育成長的優秀共產主義戰士。1925年5月,以顧正紅犧牲為導火線爆發的偉大的“五卅”反帝-,彪炳史冊。為繼承先烈的革命傳統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顧正紅紀念館于2008年5月30日“五卅”運動83周年紀念日建成開館,免費向社會開放,2009年12月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顧正紅紀念館總面積1300平方米,由顧正紅紀念廣場、館內陳列、烈士殉難紀念地三部分組成。展館陳列內容分為黑暗的舊中國、苦難的童年、在日廠做工、滬西革命搖籃、二月-的烽火、顧正紅慘案與“五卅”運動等七個部分。地址:普陀區澳門路300號郵編:200060電話:62661500傳真:62761……[詳細] |
![]() | 席家住宅位于朱家角鎮東湖街49弄42號,明代后期席氏后裔由洞庭東山遷徙至朱家角鎮而建。該宅坐南朝北,現僅存前廳、磚雕門樓及前后天井。前廳三開間,面闊10.65米,進深10.51米,九架梁,硬山頂。前天井四周圍墻頂磚砌雕花紋飾,廳后有軒,一半結構已經損毀;后天井由小青磚豎折鋪砌,門口則由花崗石鋪砌。磚雕門樓,門柱用水磨方磚貼面,上端淺雕“海棠”,門楣正中淺雕“菊花”,兩角垂蓮柱,末端“蓮花怒放”,檐下磚拱,拱墊板浮雕“海棠”,上額坊高浮雕“石榴喜鵲”,下額坊透雕“祥云仙鶴”,中間空白無文,寓意清白高尚,兩側分別透雕“喜鵲狴犴”“柏鹿同春”;枕石正面淺雕“鶴喙仙桃”,外側雕“鹿喙如意”,內側置一對……[詳細] |
![]() | 會文堂印書局舊址位于會文路125弄6號。1925年五卅運動中,為及時指導、宣傳反帝愛國運動開展,中共中央和上海總工會有大量文件、宣傳品等需要印刷出版,6月,中共中央出版局在會文路復興里弄內籌建了地下印刷廠,廠門口懸掛“會文堂印書局”招牌為掩護,工廠負責人為倪憂天(又名倪中虛),為安全起見,黨的文件、傳單等印刷均在夜間秘密進行。9月中旬,上海總工會被當局查封后,有一取紙型的同志被捕,黨中央估計工廠可能會暴露,決定人員全部撤走,印刷廠關閉。會文堂印書局僅存續3個月,先后印刷了《向導》、《新青年》、《中國青年》、《熱血日報》和黨的文件、宣傳資料與內部通訊等,是中共中央創辦的第一家秘密印刷機構。舊址房……[詳細] |
![]() | 天妃宮位于河南北路3號。由出使俄國大臣崇厚奏請清政府營建,清光緒十年(1884年)建成。宮廟坐北朝南,由南至北中軸對稱布局,依次分別為頭門對樓,戲臺,東、西廂房(看樓),鐘、鼓亭,天后大殿(天妃殿),寢宮樓,占地約4.8畝。青磚堆砌的照墻和頭門,山水圖案磚雕和磚雕仿斗拱精美細膩。歇山飛檐的戲臺,飾金雙昂斗拱,穹隆狀蟠龍戲珠藻井精致典雅。翼角翚飛的天后大殿,梁柱粗碩,雕欄畫棟,呈現剛柔之美。戲臺與大殿遙遙相對間,懷抱一個精致的庭院。民國時期,天妃宮先后作為國民黨第三區黨部辦公室、樹--民小學校舍、難民收容所及群眾--場所等使用。1978年因建山西中學,天妃殿移至松江方塔公園,大門處的一對石獅子被……[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