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閩江南岸炮臺位于閩江口猴嶼鄉(xiāng)象嶼村南雁山古寨與過嶼山之間,與亭江南般村北岸炮臺對峙,扼閩江下游之“咽喉”,為軍事塞。因位于象嶼村附近,故民間也有稱為象嶼炮臺者。南岸炮臺是個大兵營。它像只半彎牛角,小頭在過嶼山洞口,大頭在南岸山大溪邊至泰山宮左前側山包(古寨),兩頭直線距離近千米。兵營布局齊整,有主炮臺、前沿炮臺、彈藥庫、練兵場、煙墩(烽火臺)、指揮所、士兵區(qū)、家屬區(qū)等相關設施。主炮臺在南雁山左側。這里筑有3米多高、2米厚、100米長的巨型炮臺,安放大小炮4門。周圍辟以大埕,俗稱跑馬場,為士兵出操和火炮訓練場。右側山邊是彈藥庫、休息所等。前沿炮臺共有兩處。一在南雁山麓右側江邊石崖上,掩體凹字形,……[詳細] |
![]() | 龍泉寺在鶴上鎮(zhèn)沙京蓮花山麓,占地面積10000平方米。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重修、擴建,重建和新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法堂、鐘鼓樓、達摩祖師堂、藏經樓、齋堂、放生池、觀音堂等。前殿單檐懸山頂,大殿垂檐歇山式,均為木構,殿內豎立12根雙人合抱的石柱,柱礎、礎盤保留唐代構件;屋頂部分保持清代重建時的原貌。寺周層巖疊石,風景幽美,還有“流米佛”、“中丞石”、“龍井”等古跡,并保存有許多古代名人題刻。原名西山寺,《淳熙三山志》龍泉院條目載:「時有僧師邑人曰懷海,甚謹,一日令浣巾,久之,師語詰其由,曰:「適見青黃二龍戲井中」。仍以缽往貯,以示師。師心異之,因令游方,後果於百丈開山著叢林規(guī)式,盛行於世。咸……[詳細] |
![]() | 中共福建省委南陽舊址位于福建省長樂區(qū)江田鎮(zhèn)南陽村。南陽村是福建著名的革命基點村。南陽村位于長樂、福清、閩侯三縣市交界處,從長樂江田至南陽村,高山夾峙,一徑深入,途中有三道隘口,地形十分險要。194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由永泰縣龍嶼鄉(xiāng)官烈村兔耳山遷移到長樂南陽村。閩中特委機關及閩中游擊隊和省委武裝隊伍也隨著進駐南陽村。距村五里許的九坑山(筆架山)山洞,是當年省委機關安放電臺和召開秘密會議的地點。省委機關在南陽村期間,領導全省地下黨組織,開展抗日反頑武裝斗爭,召開省委干部會議,組織學習毛澤東《一九四五年的任務》的報告,舉辦兩期黨員干部訓練班。1945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撤出長樂南陽村。19……[詳細] |
![]() | 本建筑原始名稱無考,瀛洲寺應該是俗名。據《長樂六里志》載:以浮峰山為主,環(huán)山有村曰營前,又稱營田,又呼瀛洲。寺因地名而立匾(營前古名“瀛洲”、“瀛前”),而地名因寺而傳布。瀛洲寺始建于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原名不詳。據載,明代戚繼光入閩平倭,曾屯兵在營前(所謂營前,指地在戚參將軍營之前),于是這片田被稱為營田,又稱“瀛洲”、“瀛前”,寺也被稱為瀛洲寺,代有興廢。民國16年(公元1927年)12月,黃展云等在營前鎮(zhèn)創(chuàng)辦“營前模范村”,作為全省示范,禁,-禁毒等。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王荷波(已殉難)的弟弟、中共地下黨員王介山返回福州,經郭壽生介紹到營前模范村任村警備……[詳細] |
![]() | 長樂仙岐村位于漳港鎮(zhèn)南部,瀕臨大海,海岸線長達6500多米,仙岐村別名鳳岐,古時傳說建城時,天上仙人過七境至此定居而得名。仙岐城樓,又名石梁焦山城,位于仙岐村村前,古屬十五都管轄,這里地處海港要沖。宋人有詩云:“石梁大地臨邊境,陂展旗形最奇勝。”描繪這里通海要津。故明偉大航海家鄭和下西洋駐舟太平港往返時,仙岐也是他活動之地。清知縣載時望為加強沿海設防,保民安寧于嘉靖二十一年(西元1542),發(fā)動民夫建城,古城石構,長達360丈,寬一丈二尺,厚一丈三尺,原有東、西、南三個城門。現僅存西門城樓,石構拱形城門,呈凸字形狀,高3.25米,寬13米,門洞寬2.70米,高2.50米,城墻厚4.80米,門上……[詳細] |
![]() | 云門寺在長樂市航城鎮(zhèn)洋嶼村(舊屬閩縣)后云門山上。云門山當地人稱鶴岡。鶴岡高百余米,山勢險峻,峭巖聳立。佛教傳入中國后,至初唐0-為南北兩宗。云門宗系南宗五大禪宗中的一宗。云門寺的開山鼻祖是大慧宗杲法師。宋高宗紹興年間,他在鶴岡上筑室修道。寧宗嘉定年間開始建寺。當年云門寺寺院壯麗頗具規(guī)模。整座寺院建在鶴背(含有騎鶴西去之意)上,十步一亭、百步一閣,飛檐翹角,重疊交錯。有觀音堂、彌陀巖、泗洲巖、獅子巖、坐禪巖、石門箑、五色泉、望拜石、仙掌石、琴嶼、雙魚嶼、楞迦室、吸江亭、臨江臺、妙喜庵十五奇,此外還有宋孝宗賜額,堪稱江左第一。始建于宋嘉定元年(1208年)。明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率船隊下……[詳細] |
![]() | 長樂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長樂區(qū)吳航鎮(zhèn)塔坪山。1958年3月,為紀念為革命捐軀的革命先烈,中共長樂縣委員會和長樂縣人民委員會決定并建造了長樂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占地面積900平方米,碑體為花崗石和水泥沙漿砌成,方塔式,頂端浮雕五星。碑身陰雕碑文,南書“長樂縣革命烈士紀念碑”;西書“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tǒng)為社會主義建設而奮斗”,落款中共長樂縣委員會;東書“為革命而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葉飛手跡;北書“英勇頑強畢生忠于黨和人民事業(yè)的先烈永垂不朽”,落款長樂縣人民委員會。碑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因公犧牲的烈士墓群。長樂革命烈士紀念碑于1990年被長樂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19……[詳細] |
![]() | 陳時范第宅位于古槐鎮(zhèn)井門村天馬山之麓,星溪之畔,俗稱陳厝里。宅第始建于明代中葉,清代重修,坐東南向西北,當時稱布政使陳時范府第。木構,面寬七間,三進,俗稱“八扇七”,前埕照墻至大門深4.3米,整座進深75.52米,寬21.10米,建筑總面積達1619.80平方米,是一座深宅大院,原貌基本完好。1987年陳時范后裔、臺胞陳信維先生出資重修故居,1998年列為縣(市)(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陳時范,字敷疇,六都(今古槐鎮(zhèn)井門村)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曾任四川夔州知府,云南布政使。……[詳細] |
![]() | 閩海戰(zhàn)役松下抗敵遺址位于長樂市松下鎮(zhèn)松下村大王山麓。1941年4月19日,日軍48師團所屬400余眾官兵由長樂牛頭灣寨下灘登陸,向福清方向竄犯。松址鄉(xiāng)副鄉(xiāng)長陳俊盛組織丁壯聯(lián)合松下水警分隊警兵在日軍必經¬之道——鹿山北嶺頭與日軍浴血激戰(zhàn),陳俊盛等三十一人壯烈犧牲。1943年3月各界在松下大王山麓建“閩海戰(zhàn)役松下抗日陣亡軍民公墓”。墓面海,坐北向南偏西30度,依山而建。墓表為三合土夯筑,墓埕寬8.47米,深18.4米。整個公墓由墓葬和紀念碑兩部分組成。墓埕前為圍屏,封土前嵌有青石墓碑,高1.95米,寬0.98米,上刻“閩海戰(zhàn)役松下抗敵陣亡軍民公墓碑記”,由墓后沿臺階而上,至頂峰建有閩海戰(zhàn)……[詳細] |
![]() | 琴江孝友坊位于長樂市琴江村北門大街中段,為清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為褒獎賴通照孝親愛友而建的石牌坊。2013年6月公布為長樂市不可移動文物。坊分三層,坊頂雕一石葫蘆。上層刻有雙龍合抱“圣旨”一面,兩側立有龍柱各一;中層三面石板,中書“孝友”二大字,左書“福州駐防漢軍正黃旗通奉大夫賴通照立”,右書“同治元年十二月十七日蒙禮部題請旌獎”等字樣,背面亦然。中、下層間均系雙面鏤空雕刻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人物,刀法細膩。四根石柱上都刻有楹聯(lián)。建于清同治元年(1861)。文革-”中受到部分損壞。2001年8月,琴江鄉(xiāng)親捐資按原貌修復此坊。2013年6月公布為長樂市不可移動文物。……[詳細] |
![]() | 營前新街位于長樂市營前街道,為1928-1933年間,由福建辛亥革命先驅、時任福建省農工廳廳長的黃展云所創(chuàng)建的模范農村——“營前模范村”的一部分,現余38間。1929年,黃展云發(fā)動農民改造閩江河灘,打入木樁填土為地,不占用一分農田,建成了一條大道,道路旁蓋起一色兩層高的樓式店鋪,形成全新的商業(yè)街,即“營前新街”。新街建筑均為騎樓樣式,灰磚樓房,每十幢間辟有小巷,利于交通與防火。騎樓的屋頂,都有相通的平臺,每兩戶合建一座進出屋頂平臺的半亭式分厝,樓前則有避雨人行道。除店鋪外,還建有郵局、海關及其他服務設施。黃展云建設“新街”的初衷是用一間間騎樓從地主、鄉(xiāng)紳的手中換取土地,再無償分配給赤貧的農民,……[詳細] |
![]() | 陳謹墓背倚營前洞頭山麓,俗稱狀元墓。羅(羅源)長(長樂)高速公路與狀元墓擦肩而過。陳謹墓占地數畝,規(guī)模宏偉。在花崗石桌后壁上鑲著一塊潔白如玉的大理石,鐫刻著由徐階撰寫的墓志銘,贊其“器識純粹,致力學部,為閩之光”。可惜年代久遠,字跡剝落,有多處文字無法辨認。墓埕前碩大的花崗石橫欄,刻有“淵渟岳峙”四個大字。墓道由三塊石板鋪成,旁邊有長樂籍當代書法家鄭述信手書的一塊神道碑,上鐫:“明翰林院修撰、惠州府推官、南京太仆寺丞、國子監(jiān)司業(yè)、右春坊中允陳公環(huán)江神道。”陳謹墓四周草木蔥蘢,藤蘿遍地,有山徑通往烏龍江畔。2001年,陳謹墓被列為長樂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長樂太平橋位于長樂市區(qū)東關的汾陽溪上,始建于唐代,明代、清代兩次塌毀,毀后均得以重建。橋身長8米,闊5米,橋畔有記錄造橋的明碑1塊、清碑2塊。現為長樂市級文保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