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靖興寺】醴陵西山曾被稱為“凈興山”,西山山腰毗鄰淥江書院處有一座古寺,名為“靖興寺”。它的建成與命名,與隋唐時期的名將李靖和一位歷史上傳奇的風塵女子紅拂女有莫大的淵源,她為愛奮不顧身,慧眼識英雄的故事,在民間實為一段佳話。唐建,公元621年,李靖奉命征伐割據湘北,湖南的梁王肖銑,駐軍醴陵西山,其妻紅拂隨往。后來,李靖成了唐朝的開國功臣,不幸的是,紅拂在醴陵染病而亡,李靖選擇了山環水繞,風景優美的西山安葬了她,并且修建了靖興寺,募僧守護。這便是西山靖興寺的由來。靖興寺峰嶺連綿直逼淥江江岸,林木蔥郁,山色青黛如畫屏。清末,靖興寺改為學堂,寺廟中的鐵佛被移置城區城隍廟,暮鼓晨鐘,渺不復存。1986……[詳細] |
![]() | 老百姓歷來崇敬清官,民國時,醴陵縣境有9處包公廟。冷水包公廟是市內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明代建筑,F存包公廟,位于栗山壩鎮冷水村,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清朝曾多次維修。1928年,主殿部分損毀。1985年,當地群眾集資,按原貌修復。廟座北朝南。主殿為磚木石結構,硬山式頂,門兩旁有對聯:“孝于親,忠于君,勞心于國,施惠于民,德望重千秋,今日猶思賢宰輔;冤則雪,訟則解,弊政則除,-則賅,威名傳萬代,當年共頌話閻羅”。戲臺面積約50平方米,歇山式頂,翼角鳳狀上翹,藻井與梁、木方均繪彩龍。戲臺與主殿間為庭院,中有石板過道,兩側走廊相連。1989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位于醴陵市嘉樹鄉荊里村盧家灣組的中壩橋,是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28處交通文化遺產之一。據縣志記載,該橋建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其主體由紅磚砌筑,全長56米,寬2.1米,拱高1.8米。該橋共有19孔,是株洲地區發現孔數最多的橋。中壩橋為東西走向,現橋面用泥石鋪蓋,橋身南面被改造水系修筑的堤岸遮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