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灣山石室土墩墓群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城灣山橫亙于太湖西北畔,由黃公山、四頂山、大茅山、老鴉山、廟堂山、腰沿山等十余座綿延相連的山峰組成,最高海拔約 100 米,山體多由黃褐色粗面巖組成。在綿延的山脊及少數山坡之上,排列著眾多石室土墩,據考古人員調查統計,上世紀 80 年代時僅廟堂山就分布有十五座,大茅山有二十一座,整個城灣山山區共分布二百座以上。1981年、1985年、1991年、1998 年鎮江市博物館、常州市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武進博物館先后對四頂山、大茅山、腰沿山、牛頭山等山峰的多座土墩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城灣山石室土墩墓的構造基本相似,即先對山體表面進行稍平整,直接在平整過后的地……[詳細] |
![]() | 中新橋位于鐘樓區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東下塘,南北向,是一座單孔石梁橋,建于民國七年(1918),由里人沈超等人募建2000 元,中新橋建于清朝滅亡和民國肇始之時,時稱“中興”,故諧音為“中新橋”。中新橋采用青石和花崗巖條石構筑而成。其橋頂面用長近6 米、厚28 厘米左右、寬58—64 厘米的6 塊長條花崗巖石并合鋪成,橋臺基用青石構筑,現南北橋坡不見階石,改用花崗巖石片(俗稱金山石)間隔長條石鋪成斜坡。中新橋兩側各有兩對橫置的帽梁石形成的橋耳,橋面兩側用厚實長條青石作護欄,橋頂面護欄則由望柱間隔石板組成。橋望柱現僅存原件1 件,東西兩側橋額上鐫雕楷書“中新橋”和“民國七年五月沈超等人募建”等字樣……[詳細] |
![]() | 金啟生女士紀念塔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常州市第一中學內,是一座燭臺形金山石塔,1931年建成,以紀念為了常州教育和慈善事業奉獻一生而英年早逝的金啟生女士。紀念塔總高4.2米,由塔身、塔基和新增基座三部分組成。塔身為四棱單尖柱狀,邊長0.44米,高2.85米。上有描金的“金啟生女士紀念塔”八個陰刻大字。塔基亦為金山石,邊長1米,厚約0.12米。新建塔基邊長0.66米,高1.15米,正面裝置石碑,碑文介紹了金啟生女士的事跡,北面為原江蘇都督、民國政府審計院院長莊蘊寬于1931年撰寫的“失我擎柱—金啟生女士小傳”碑文,西面陰刻楷書“身沒洋存”、“惠普蘭陵”八字,東面刻有“1990年7月常州市第一中學修復”……[詳細] |
![]() | 大劉寺位于武進區禮嘉鎮坂上今武進坂上中學校園內。1988年11月7日,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調整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劉寺原稱慈福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間,名永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說比常州天寧寺還要早40年。唐光啟二年(886)重修。宋崇寧二年(1103)賜名保安;三年,更名慈福。因寺廟位于大劉(宗有坊),鄉人習慣稱其為大劉寺。大劉寺今僅存大雄寶殿一座,系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大殿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單檐歇山頂,古老典雅。面闊3間14.3米,進深9檁11.6米,脊高11米,建筑面積168平方米。朱紅的門窗,雕刻著荷花……[詳細] |
![]() | 港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南夏墅鎮廟橋原港橋鎮中街。港橋又稱大港橋,跨永安河上,是一座東西走向的單孔石拱橋,始建于明代,清光緒元年(1875)重建。民國36年(1947)重修。花崗巖石質,采用縱聯分節并列砌法。全長15米,橋面寬3.3米、橋堍寬4.4米、拱高6.1米。兩側各有石階19級。橋孔南北兩面,拱矢東西兩側各有兩個橋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四角有高為2.1米的石柱4根,石柱上及橋孔南北兩側嵌砌的豎條石上均有對聯,精雕細鑿。橋東石柱楹聯:“天際彩虹留大港;人間司馬好題橋。”由錢大鈞撰書。橋西石柱楹聯:“面貌丕新,永奠斯基石;波流澎湃,安渡有津梁。”由本邑港橋人氏韓誠撰書。橋孔兩側楹聯:“水光接漢浮……[詳細] |
![]() | 斜橋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三河口豐北村東北約300米處的田野里,橫跨三皇廟交界處的隆興浜夾涇河上,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斜橋又名通芳橋,南北跨向,花崗巖質,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法,外包券眉石。斜橋始建年代不詳,現存保存年代為清代。橋長 22米,寬 3.5米,梁底高 6米,橋拱跨徑 5米多,用花崗巖和青石砌建而成,兩邊橋額石和橋心石為青石。斜橋金剛墻采用靴釘式疊砌,兩側各有一對素面橋耳,兩坡各有臺階 21級。斜橋橋額石上有3個圓圈,中間的字跡已模糊難辨,橋名左側雕有如意形花紋。橋心石上圖案中心為三個棱形組合,-是編結盤長(注:佛門有八寶,即法螺、0-、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和盤長等八件寶物,又稱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