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洪亮吉紀念館在延陵東路東獅子巷20號。洪亮吉(1746~1809),清著名經學家、文學家、史學家、人口論學者,著述40余種,著作500余卷。洪亮吉故居原在西獅子巷口,因舊城改造移建今址為洪亮吉紀念館。紀念館頭進門廳;二進東邊3間為其母督課之“風雪授經堂”,展出洪亮吉手跡、資料;西邊一間為洪亮吉晚年書房“更生齋”;后進作洪亮吉六世孫洪深紀念堂。1994年12月31日,亮吉六世孫、現代著名戲劇家洪深(1894~1955年)誕生10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包括館內洪深紀念堂),展出洪亮吉、洪深生平事跡、著作、手跡、遺物資料等。1987年12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萬綏東岳廟位于新北區孟河鎮萬綏北街,全稱“東岳行宮廟”,相傳為供奉東岳神——黃飛虎(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十月三十日是黃飛虎的生卒日)而建,為道教祭祀之所。東岳廟原建有山門、戲樓、軒殿、大殿、大樓、三茅殿、太乙殿、十王堂、子孫堂等建筑,規模宏大。現僅存山門、子孫堂、戲樓和大殿,呈中軸線對稱,均為清代重建。子孫堂原位于山門兩側,南側現已不復存在,現僅存北側三間。戲樓背靠山門,坐東朝西,臺口直對大殿。大殿磚木結構,坐西朝東,飛檐翹角,氣勢雄偉。殿面闊三間,平面呈正方形,檐柱高5.85米。殿內用四根肥碩的金柱支撐粱架屋頂,單檐歇山頂,黑色筒瓦鋪蓋。殿前槅扇齊全,欞花紋樣輕巧,雕工純熟、洗煉,花卉、鳥獸栩……[詳細] |
![]() | 湯貽汾故居位于常州市和平南路97號。湯貽汾故居在青果巷東口北側,此為湯氏舊宅,坐北朝南,南臨青果巷,東鄰陽湖縣城隍廟,西、北以廟巷為界。占地近1.28畝。今存平屋2進,均為清代硬山造磚木結構建筑。大門存磚雕門一座,后進堂屋即可對堂,尚遺存可對堂匾額一方,傳為明末清初愛國將領史可法手書。另存有湯貽汾所撰《忠孝祠記》長條形石碑2方。1987年12月,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大圣庵,位于天寧區鄭陸鎮新溝橋村委麻皮橋村北側,現存磚木結構建筑一進五開間,坐北朝南,西面緊鄰李氏宗祠。明孫慎行曾為大圣庵前的一棵古老的柏樹賦詩。大圣庵南墻上有清乾隆年間《大圣庵碑記》,記載大圣庵自康熙、皆有修繕,至清乾隆再修。據李氏后人介紹,大圣庵是毗陵輞川李氏家廟,清代學者、文學家李兆洛也為輞川李氏后裔?箲鹌陂g大圣庵曾是抗日隊伍--場所,日寇入侵時遭到破壞,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冬重修。解放后大圣庵曾用作麻皮橋小學![詳細] |
![]() | 丁甘仁故居遺址,位于常州市新北區孟河鎮孟城西路與孟河大道交叉口,原故居建筑現已不存。丁甘仁故居遺址現有丁甘仁紀念場所,成為孟河醫派重要傳習基地。孟河醫派是近代中醫發展史上的一個有重要影響的學派,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績。丁甘仁(1865-1926)為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之一,擔任首任“江蘇中醫學會”會長,開創現代中醫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相結合的先河,為新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石。……[詳細] |
![]() | 北夏墅學校舊址,位于天寧區鄭陸鎮黃天蕩村,包括兩處,一處在黃天蕩村委會東南220米,單層五開間建筑,有五角星門樓,門口西側墻內嵌有道光三十年禁唱灘簧碑記。辛亥革命前后,鄭陸地區辦學興盛。許劍虹、承士毅在北夏墅大王廟舊址創辦西夏墅小學(第一小學)。另一處在鄰近的原黃天蕩新市民小學校園內,建于1946-1947年。主體建筑為二層教學樓,磚木結構建筑,以小學、初中為主![詳細] |
![]() | 黃天蕩許宅,位于天寧區鄭陸鎮黃天蕩村委北夏墅村,由清代秀才、三河口高山書院山長許伯清在1894年-1899年歷時5年興建。原有房屋四進,現僅存第三進主樓,其余均毀于抗戰期間。許家為當地文化事業發展多有貢獻,建造者許伯清鄉志記載寫有詩稿268首,解放初期許學熙擔任北夏墅初級中學校長,再有中科院院士許學彥,安徽省副省級干部許學受等,蔡旭曾在許家私塾讀書![詳細] |
![]() | 孟城古城墻遺址,位于新北區孟河鎮大南門內(費伯雄故居南),F存有定常門(大南門)附近的一段遺跡:長25米,寬15米,高2米的原城墻土墩。北長16米,東寬8.20米,高約3米。孟河城于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筑成。全城共設五個城門,城墻有高二丈多高,周長有六百七十余丈,大約有四華里之多。依河而筑城堡,孟河也漸漸更名為“孟河城”(簡稱“孟城”)![詳細] |
![]() | 新西門雙井,新西門20號前位于新北區孟河鎮新西門17號、20號新西門17號前稱為春泉井,為圓井,井身有紀年。新西門20號前為六角井。根據《武進孟城鄉志》記載,雙井是名醫丁甘仁于1918年出資所鑿,供居民的飲用水。丁甘仁(1865-1926)為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樂善好施,捐款修橋鋪路,從無吝色。新西門雙井為丁甘仁仁愛精神的見證![詳細] |
![]() | 仲明中學舊址,位于天寧區鄭陸鎮焦溪紅星路13號、三元橋畔。1945年焦溪旅滬工商業人士是貽永等人籌集資金借用南下塘是氏宗祠、徐氏宗祠創辦仲明中學,以紀念清代焦溪名人、舜山書院創始人仲明先生是鏡。1948年在三元橋畔同善堂舊址興建樓房五間、平房五間,作為中學校舍。現存五開間青磚樓房,坐北朝南。2005年改為“耶穌堂”。仲明中學創辦于1945年,首任校長叫是怡勤,也是仲明中學的創辦人之一。取名“仲明中學”,是為了紀念是家大門的老祖宗是仲明先生。是鏡,字仲明,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一代博學弘儒,終身治學,不求做官。1740年(乾隆五年),他的父親晚齋先生去世,是仲明把父親葬在舜山,守孝6年。后……[詳細] |
![]() | 美新照相館舊址,位于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仇家弄8、10、12號,建于清咸豐年間。建筑為江南傳統二層小樓,硬山式磚木結構,一進五開間,大門上方有“攝影室”三字磚刻。20世紀30年代,攝影師徐蘊珊買下該樓開照相館。焦溪美新照相館遠近聞名,附近鄉鎮百姓多來此拍照。日軍侵華期間,周邊鄉鎮民眾的“良民證”都是到此拍攝的![詳細] |
![]() | 奔牛藥店舊址,位于新北區常州奔牛鎮新市村委張東村1號,現存一進兩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有0-。面朝東北臨街,背面臨茅山河,青磚駁岸保存較好。藥店源自孟河醫派,店內完整的保留有常州目前僅見的藥柜柜臺、藥箱等設施![詳細] |
![]() | 三錫堂位于天寧區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中段,清末進士汪贊綸曾長期居住于此!叭a堂”是汪氏堂號,原坐北朝南有五進。明萬歷年間(1573~1619)汪氏先祖汪康候,從徽州府休寧縣上溪口遷徙至常州府,三傳至汪繼堪,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遷至青果巷“三錫堂”居住,又經七代傳至汪贊綸。2018年3月2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三錫堂為常州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焦溪中街后巷奚宅,位于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中街后巷11號,建于清朝,坐北朝南,共有三進,面闊五開間,硬山式磚木結構,為遼寧省農業廳原廳長奚康敏的老宅。第一、二兩進是單層建筑,第三進是兩層小樓。該宅系第一進內有門樓,上有磚刻四字但難辨字跡。第三進二樓有一個雕花木陽臺,雕刻圖案精美![詳細] |
![]() | 東亞客棧,位于新北區孟河鎮孟河北街116號,為日軍占領孟河期間,漢奸楊福林租用孟河城北原居民謝連生民居所開設的一座客棧(旅店),并在此旅店中,設立了日偽軍的司令部。該建筑三開間兩進,坐西向東,臨街三間平房,第二進為三間樓房。南北兩側有獨特的“圓弧形”封火墻![詳細] |
![]() | 承越故居,位于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南下塘26-29、31、32號,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坐東朝西,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三進四開間,第一、二進是一層建筑,第三進為二層小樓。承越,咸豐年間進士,擔任過國史館謄錄。1860年,受命辦蘇常團練,后留山東道臺候補![詳細] |
![]() | 奔牛后王村橋梁群位于新北區奔牛鎮后王村委新溝村蘆瀆官溝上,乾隆下江南曾到此游玩,為奔牛歷史上八景之一,F存有蘆瀆橋、王興橋(蘆瀆官溝)等四座平板石橋。2018年3月2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奔牛后王村橋梁群為常州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焦溪徐家祠堂舊址,位于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村西河頭路10、12、14號,建于清代,與原“是家祠堂”相鄰。兩祠堂原格局共三進,現存第三進,臨西河頭,五間二層。新中國成立初,兩祠堂設作區政府駐地,后為焦溪公社、鄉政府所在地![詳細] |
![]() | 烏路橋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原來叫咸明橋。東西向橫跨在天寧區鄭陸鎮丁塘江上,位于白家墳以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重修。清咸豐庚申十年(1860)遭毀后,有前芳基村的蔣慶余等人集資修建,F橋位于和平村的前芳基村西,與青龍華嚴村交界。烏路橋全長26.5米,高約5米,寬4.3米,是一座拱券為聯鎖分節并列砌筑的花崗巖獨拱橋。石橋雖已歷經風雨,如今卻依然是村民進出的主要道路之一。在城市化進程中,它成為丁塘河上碩果僅存的古石橋。相傳很久以前丁塘河水急難渡,只有飛鳥才能飛過去,鄉人集資造橋起名“鳥路橋”,請當地一名李姓秀才為橋題寫,秀才感覺潤筆費不理想,故意將“鳥”字少掉一點,他本想補筆費又能……[詳細] |
![]() | 常州第二無線電廠舊址位于鐘樓區清潭路93號。從1937年開始,這里幾經變遷,見證了常州電子工業的一路發展。廠區內還留存有建于1978年的大型折彎沖壓車間;建于1989年的總部辦公樓;建于1971年的熱處理車間等舊址。2018年3月2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常州第二無線電廠舊址為常州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