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家塘丁宅坐落在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漕橋楊橋村。2008 年2 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各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老式灶臺保存完好,地面多為青石和方磚,古樸雅靜。丁家塘丁宅地處楊橋浜南岸,地理環境優越,門前綠樹掩映,屋后溪水長流,鳥語花香,一幅江南小橋流水人家景象。它是常州保存較好的江南民居之一,體現了常州先民的居住理念和生活軌跡,是常州鄉土建筑的代表,是南楊橋古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武進區前黃鎮漕橋楊橋村,原為武進南部宜興北部的一個小鎮。500 多年前,由于這里的水道北通郡城,南貫宜興,西至金壇,東抵雪堰,楊橋自然就成為商賈云集之地,人們紛紛……[詳細] |
![]() | 長溝別墅位于鐘樓區北直街123號,建于1926年,為常州名人朱稚竹宅第,因主人為三井長溝村人,所以取名為長溝別墅。據說原造價7000大洋,占地10畝地。有房屋二進,坐西朝東,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房前有天井,天井北側有雕花石庫門,門外有穿弄向東通往北直街。第一進一層三開間,面寬10.2米,進深9.3米,挑檐1米,檐口高3.6米,觀音兜保存好,脊高6.3米,棱形窗飾仍在,其東南側有一間低矮的門房,第一、二進間天井進深5.1米(含第二進挑廊0.9米),第二進二層三開間,展檐7.2米,脊高10.2米,面寬與第一進相同,第二進后檐高7.2米,有觀音兜,木結構保存完整,民國風格門窗保存完整,后花園(大天井)……[詳細] |
![]() | 芙蓉奚氏宗祠位于武進、無錫、江陰三地交界之處的武進區橫山橋鎮雙廟村委塘灣村,這里曾是古芙蓉湖的中心,奚氏宗祠立于一塊風水寶地之上:“前釣鉤月,后野耕云;高隴荒坡,小橋煙柳”,前面是一泓連綿的清水,后面距京滬高鐵不遠,占地面積642.4平方米,建筑面積544.4平方米,廣場面積15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芙蓉奚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其形制為硬山造一進三開間,隨著人丁興旺和財力的增加,芙蓉奚氏在乾隆十年(1745)和嘉慶九年(1804)分別擴建了前后二進,經過一百三十年的營建,終于形成三進九間的祠堂規模。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詳細] |
![]() | 介 紹 從文筆塔下來,出紅梅公園南門,步行不多遠就到了“東坡公園”,這是一處名勝古跡與自然風光相結合的江南園林。南宋時,常州百姓為紀念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來常,泊舟于此,而建艤舟亭作紀念。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時,在此興建過萬壽亭行宮,重修過艤舟亭。艤舟亭基址原名文成壩,傳說常州歷來人文薈萃,為保住常州才氣不東流,因而在古運河上筑壩使河水繞個大彎東去。蘇東坡曾11次到過常州,最后終老于常州。但他真正系舟此地實際上只有二次,一次是1073年,他從杭州途經常州去鎮江,曾在除夕孤舟野宿城外東郊,并作《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一首。另一次是1101年他從海南歸常后,住在顧塘橋頭孫氏館,病中一日,天氣悶熱,他為圖……[詳細] |
![]() | 蔣氏貞節坊位于常州市人民公園東首,清雍正五年(1727年)為表彰未嫁而守節的婦女蔣氏而建,旁有3座清后期的旌表總坊。貞節坊坐北朝南,麻石與青石混合結構,單間二層一字式,單檐歇山頂,頂蓋四角卷檐翹起。面寬3米,脊寬3.8米,通高4.6米。二立柱間嵌一道額坊和一道敘事匾,頂層匾額刻有“貞節坊”三個大字,敘事匾刻“旌表唐漢棠原聘貞女蔣氏”,款署小字“雍正五年七月□日立”。此牌坊為受到旌表的蔣氏所立,故稱蔣氏貞節坊。原位于常州城區西廟溝通真壇,當時僅見飛檐等建筑構件。后來西廟溝一帶建設時,發現牌坊的石柱橫梁俱在地下,遂收集構件進行了復原。后因道路拓寬,蔣氏貞節坊移至市中心人民公園內。蔣氏貞節坊旁邊另有……[詳細] |
![]() | 雅浦陸氏古墓群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雅浦村西木杓山,由陸氏始祖墓和陸完學家族墓兩處墓群組成。陸氏始祖墓共有十座墓葬,弧形分布,外有直徑27米的墳欄圈,保留有云紋牌坊柱頭等建筑構件,新立了“周氏佳城”牌坊。陸完學家族墓共有五座墓葬,中為陸完學之父陸南陽的墓葬,墓碑殘斷,下部刻有“善化縣知縣累……兵部尚書聚岡陸公墓……孝男完學重立”。左右分列陸南陽的兩位夫人墓,墓碑分別刻有“光祿大夫聚岡陸公元配累……誥贈一品夫人王氏墓……崇禎歲次丁丑季春吉旦……孝男完學重立”、“光祿大夫聚岡陸公繼配累……誥贈一品夫人陳氏墓……崇禎歲次丁丑季春吉旦……孝男完學重立”,其中陳氏為陸完學生母。墓群最西側為陸守學之墓,墓……[詳細] |
![]() | 孟河本名河莊,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簡在此疏浚運河而改名,河莊鎮也就稱之孟河城,簡稱孟城。孟城老街民宅位于新北區孟河鎮孟城北街30、31號,現存二進,硬山造磚木結構,坐東朝西,房屋形制中西合璧,屋內梁架有描金木雕,非常精美,保存完好,為常武地區目前僅見。孟城北街民宅又叫白家民宅,由白寶善修建于1936 年,該屋為青磚、灰瓦、木結構。屋內地面全部鋪設“羅地磚”,房內外有精致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非常精美。原為標準的平房,民國初年白家經商積累了一些錢財后,為經營的需要進行了徹底的翻修。據說用去了白銀一萬五千五百兩,把這座民宅建成了體現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白寶善民宅建成后,曾經營服務性行業,生意興隆。新中國……[詳細] |
![]() | 東坡書院舊址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西為前北岸明代楠木廳(藤花舊館)。舊址現存清代建筑一進,占地162.24平方米,為2007—2008年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整治時修繕,原有門樓、東西廂房及庭院。建筑坐北朝南,二層,硬山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寬20.8米,進深7.8米。前有廊、青石階沿、踏步,東西兩側設有樓梯。小青瓦屋面,一瓦條筑脊,飛檐。墻體外粉紙筋灰漿面,門窗欄桿均采用“萬壽”格式。常州的東坡書院始建于元代。明永樂《常州府志》引明洪武《毗陵續志》載“東坡書院,元至大間建立,在郡城顧塘橋北。至正庚寅(1350)郡守也速臺重修,今不存”。明成化《重修毗陵志》載“東坡先生蘇文忠公祠……[詳細] |
![]() | 黃景仁(仲則)故居在馬山埠神仙觀弄35號。前門在馬山埠86號(現為62號),故居為一封閉式四合院,存轎廳2間,楠木廳3間,花廳后屋及東西兩側廂房。西廂房即詩人的書齋“兩當軒”,明代建筑,檐下原為落地明瓦長窗,現已改為玻璃窗。大廳及天井均已廢。市政府已把殘存的“兩當軒”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著名書法家劉海粟揮毫題寫兩當軒匾額。黃景仁(1749~1783),字漢鏞,一字仲則,又字仲澤,別號西蠡,自號鹿菲子,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后裔,清代著名詩人。黃景仁著作有《兩當軒集》22卷(內2卷補遺)、《竹眠詞》4卷、《如無錄》2卷、《西蠡印稿》若干卷。黃景仁與同里孫淵如、洪亮吉、趙味辛齊名,世稱“孫洪黃趙”。……[詳細] |
![]() | 北洋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南夏墅街道紀墅洋橋村,現南河花苑社區旁,南北向,跨吳王浜,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它是武進地區單孔石拱橋代表之一。吳王浜流向自西北向東南貫穿武進高新區南區,北與武南河相連、南與永安河交匯。北洋橋現仍具有通行功能,連接居民區與菜園之間,石階高度差較小,便于人們行走,橋北面二百米處建有鋼筋混凝土平橋,供機動車輛通過。北洋橋始建于清代,拱劵采用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置,橋全長17米,寬2.7米,橋孔直徑5.2米。橋堍石階南側17級,北側20級。橋額兩側分別刻有 “北洋橋”三個圓框正楷大字。北洋橋橋基及橋孔系青石砌筑,橋面及橋堍石階用金山石砌成,保存較好。青石具有很多優點,使之成為眾多橋梁建……[詳細] |
![]() | 萬壽庵位于天寧區鄭陸鎮北顧家頭村,據庵中明《萬壽庵田記》載:“洪武元年(1368)毀于大火”,這就說明在明洪武之前就已經有萬壽庵了。清光緒八年(1882)顧氏續修樹嘉堂《顧氏宗譜》,據家譜記載,早在元代中期,昆山顧若芝、顧若蘭兄弟就遷徙到這里定居,建村立業,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十六世子孫,然后遂有顧家頭村名的形成。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顧家頭村是一塊風水寶地,自古以來就有“雙鳳龍”地之稱,萬壽庵就坐落在這塊寶地上,明朝大畫家文徵明在實地考察后也發出了“予觀夫勝狀,在后圩一村”的贊譽,庵中古碑碑額陰刻雙龍雙鳳圖案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先有顧家頭村,后有萬……[詳細] |
![]() | 西瀛門城墻位于常州市區西瀛里,南依大運河,東至西水關,西至原表場客運碼頭。城墻長221.8米,寬5.2米,高6.5米,是2003年按照清代《常州府城防廂字號全圖》進行修復后的遺跡。現保留的西瀛里明城墻所在地,相傳為湯和駐守常州時的練兵之所,原稱西營(西營)。后由于西營附近聚居百姓日益增多,時常發生火災,改稱西瀛,取以水克火之意。晚清時期,西瀛里一帶商鋪眾多,常州望族莊氏便居住于此,人稱“莊半城”。當時城墻無城門,一旦發生火災,居民只能趕到西吊橋或西水關橋挑水滅火,1923年民國政府核準開辟西瀛門。城門修好時,常州著名書法家唐駝手書“西瀛門”三個大字,勒石嵌于城門之上。上世紀五十年代,常州城墻大……[詳細] |
![]() | 志王府原位于市區南大街北段西側新華書店內。志王府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系當年太平天國將領陳志書晉封志王后所建之府邸,1864年清軍收復常州城后改為民居,解放后改為新華書店,2005年按原樣遷移至西瀛里文物保護區內。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占地1246平方米,坐北朝南,原有房屋多進,現由兩進組成,中間以天井相連,為一組二層硬山式磚木結構建筑。陳志書,出生年月不詳,廣西潯州府桂平縣人,太平天國陳坤書的胞兄。清咸豐元年(1851)1月11日,他偕胞弟陳坤書參加由洪秀全等領導的在桂平縣金田村舉行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后隨大--戰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詳細] |
![]() | 崔橋朱氏宗祠,號承德堂,位于武進區橫林鎮崔橋朱家村,二進三楹,占地面積630平方米,建筑面積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朱氏宗譜》記載,崔橋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從安徽歙縣遷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間,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經過數次改建和修繕,終于成了一座二進三楹,極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過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蠶室和倉庫。“文革”期間,祠堂也遭到破壞,磚雕、木雕都有損壞。所幸,大體上保存完好。上世紀80年代,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祠堂又分給族人堆放柴草雜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進入21世紀,祠堂已破敗不堪。2……[詳細] |
![]() | 松筠小筑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工商業家胡芹生建造,坐南朝北,內有庭院、四面廳及西式青磚假三樓等建筑,“松筠小筑”四字為沙彥書,舊有唐駝書“賜谷堂”匾及鄭孝胥、莊蘊寬等人書寫的楹聯。門前有太湖石,東大門有磚雕門樓、門墩石、半亭等。松筠小筑內原有珍貴石碑10多方。它是典型的民國建筑代表之一,2008年2月26日松筠小筑被市政府公布為市文保單位。主體建筑是兩層假三樓青磚樓房。有漢白玉石碑、照壁;有漢白玉石臺一張,邊長0.82米,厚0.13米,石臺高0.73米,有精美石凳4張,上面有云紋和蝙蝠,另有鼓形石墩18個,有門墩石一對,凳面直徑0.23米,有漢白玉金魚缸一個,長1.28米,寬0.8米,……[詳細] |
![]() | 登云橋位于常州市鐘樓區西林村委東岱村委東岱橋南30米,登云橋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早時叫東戴橋,東岱村名也由此而來,后來改為登賢橋,嘉慶十四年(1809)、同治十年(1871)重建,民國九年(1920)重建時改名登云橋。東戴橋改名登云橋,據說是東岱村鄉民盼望生活平步青云越來越好,討個吉兆,把東戴橋改名為“登云橋”。登云橋為南北向,橋全長18.8米,寬3米,橋西長7.65米,東長8.35米,橋孔直徑5.5米,橋高距水面3 米,橋西側橋臺階為19級,橋東側臺階有20級。橋欄用花崗巖條石筑成,保存完整,存三根望柱。橋身為青石質,兩側各有一對橋耳,橋面兩側各有兩排石級,石級中間做有一條專供獨輪……[詳細] |
![]() | 莊存與故居在馬山埠江蘇省常州衛生學校內。莊存與(1719~1788),清經學家,今文經學派首創者。故居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清康熙間(1662~1722年)經其父莊柱擴建,乾隆間(1736~1795年)存與復增建。乾隆十年(1745年),存與中榜眼,十九年,其弟培因中狀元,乃稱“狀元第”。儀門正中原有“榜眼及第”、“狀元及第”豎匾2方。原有水碼頭、照壁、戟門及啟裕堂、慎馀堂、賜硯堂、薇暉堂等100余間,占地093公頃,存與昆仲均出生于此。乾隆五十二年,存與回里撰書《重修常州府學廟記》,次年病故于宅。1951~1954年,中共常州市委在此籌建中共常州市委黨校,后由江蘇省常州……[詳細] |
![]() | 順莊諸氏宗祠位于武進區橫林鎮順莊村委諸家塘村,氣勢宏大,風景絕佳。東面是一泓占地約10畝的水池,名最樂園池,水邊楊柳依依,碧水清清;北面是原橫林鄉和崔橋鄉的界河,與池水相通;祠堂南臨武青公路;西面是郁郁蔥蔥的花園,園內有花木數十種。諸氏宗祠建筑面積320平方米,祠堂廣場約占地240平方米。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諸氏宗祠原有祀田130余畝,收入除作每年冬至、清明兩次祭祀祖先的“祠堂酒”外,消防、道路改善、賑災救難、祠堂維修等公益開支亦在其中,特別是每年冬至在祠堂祭祖后,青年男丁需要習武就訓,增強體質以自衛防身。2008年諸氏宗祠在原址重修,恢復具有江南特……[詳細] |
![]() | 淹城內部及周邊有大量土墩分布。據 1986 年統計,淹城城內及城外一公里范圍內,共分布有干家墩、頭墩、屠家墩、駱駝墩、龍墩等 86 座土墩,近幾十年來土墩已大量消失,目前不足 10 座。位于武進區烈士陵園內的駱駝墩,東距淹城護城河 450 米,是保存情況最為完好的一個。駱駝墩呈饅頭狀,底部截面約呈長方形,東西長 28 米,南北寬 44 米,墩高5.5米。周邊干家墩、頭墩、屠家墩、龍墩等四座土墩曾進行考古發掘,均為一墩多墓或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印紋硬陶等器物,證明這些土墩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與淹城遺址同期存在,是淹城的組成部分。2013 年 4 月 15 日,淹城駱駝墩由常州市人……[詳細] |
![]() | 趙翼故居位于前北岸7號(延陵西路)。趙翼(1727~1814),字耘松,一字云崧,號甌北,清雍正五年(1727年)生于陽湖縣安尚鄉(今武進戴溪鄉)西干圻村,他57歲時,方移居常州城內白云溪旁。嘉慶十九年(1814年)卒于常州。趙翼是清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詩人,與袁枚、蔣士銓合稱“江左三大家”。趙宅原有平屋5進,現頭、五兩進已毀,二進存轎廳2間,三進存大廳5間,均為民居。四進3間為著書處“湛貽堂”:硬山造木結構,堂寬203米,進深157米,高76米。西首另有書齋“簫齋”3間,均為清初建筑,由其后裔居住。原大門前有一對石獅,并有“探花及第”匾額,中堂內有清著名書法家王文治書匾“湛貽堂”,“文……[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