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連云港市旅游

連云港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位于東海縣石梁河鄉磨山頂。1945年原山東省海陵縣抗日人民政府為紀念1942年磨山戰役中英勇犧牲的烈士而建。塔基海拔138.3米,面南偏東27度。塔由花崗巖片石砌成,分踏步、塔身、塔頂三部分,通高5.4米,塔身四面凹嵌,由石灰巖方形磨光片石拼成的碑面,高3.5米,寬0.65米,正面陰刻“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七個大字,字徑50厘米,魏書。背刻“海陵縣抗日烈士紀念塔序”文,字徑4厘米,8行,款具“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立”。東面刻150多位烈士英名,字徑3.5厘米,序文和款均為楷書。磨山抗日烈士紀念塔是一份很有意義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材料,也是一份重要的黨史實物資料。1993年公……[詳細]
  徐福祠位于贛榆縣金山鎮徐福村。1982年,據經有關專家考證,此為秦方士徐福故里。相傳村內有徐福故居遺址臺地一處。1985年,贛榆縣人民政府于原故址前立村碑一通,碑通高324厘米,寬86厘米,碑陽鐫有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的“徐福村”三正楷大字,字徑為28厘米。碑陰為贛榆縣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1988年在原徐福廟舊址上復建仿漢建筑“徐福祠”一座,同時落成大型徐福塑像一尊。徐福祠,占地400平方米,祠堂建筑132.6平方米。徐福祠,含徐福村碑,徐福河口,徐福種藥地,徐福宅基地。徐福村的發現,對徐福及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93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詳細]
  國清禪寺中大殿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板浦鎮江蘇省板浦高級中學院內。俗稱大寺,始建于隋,清重建。原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三進,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方丈室等。1923年,寺院改為灌云縣中學;1949年后改為板浦中學,拆大雄寶殿建禮堂,F僅存山門、中大殿,均為磚石結構,小瓦面,硬山式,拱形門窗,室內無隔山,立字梁,木梁柱,圓雕柱礎。中大殿面闊三間16米,進深7米,高7.2米。山門有行書“國清禪寺”四字門額及石香爐一對。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大殿外墻向四周各延伸5米。建設控制地帶:大殿外墻向四周各延伸10米![詳細]
  秋園龜腰橋(20世紀30年代)秋園龜腰橋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板浦鎮秋園“大鹽河”上!扒飯@”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經歷年擴建,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初具規模,但尚未完成全部筑造計劃。此園屬于國民黨兩淮鹽務管理局,共占地面積100余畝,既吸收江南園林的建筑特色,又獨具一格。園內有山有水,人工天成,渾然一體,山水園林相輔相成,實為人們游覽休息的大好所在,被譽為“淮北第一名園”。園名乃取繆秋杰名字中的“秋”字,故名“秋園”。龜腰橋位于秋園內“大鹽河”上,用20根石柱作樁,50塊長條石作為橋面。當地人俗稱“鬼妖橋,實乃“龜腰橋”,是以其兩頭低、中間漸高的拱形與龜甲相似而得名。……[詳細]
  板浦古民居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板浦鎮西大街20號,大寺巷4號、6號、15號,西顧巷汪家大院共5處,多為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有的一宅三進,有的為聯排式民居,各自為獨立的庭院。主要建筑坐北朝南,青磚小瓦,硬山式,立字梁,內設板壁。主屋的右側立有天香閣,古色古香,具有徵式建筑的特色,保持著明清時代的建筑風格。板浦民居連云港市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的近現代建筑群。板浦民居,對板浦鎮的興起、商業貿易及建筑藝術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各民居外墻向四周各5米。建設控制地帶:各民居外墻向四周各50米。……[詳細]
  東園村高空渠位于連云港市灌云縣南崗鄉東園村南。此渠高17.4米,泵口渠寬5米,主體工程由15個1×2米方柱石墩支撐而立,14個弧形橋孔,孔距9米,每個墩柱上端還有三個小圓弧孔。石渠全部由塊石壘砌而成,算地面部分全長400米,機站有三臺高揚程水泵,引水水位1.6米,送水高度19米,加上二、三級提水高5米。高空渠下建有一條鄉村公路,周圍為農田。東園村高空渠工程于1977年開工,1979年11月竣工,是舉全鄉人力、財力修筑而成。目前,高空渠和三級抽水站都保存較好,仍在使用中,有效地解決了當地澆灌土地、人畜飲水問題。東園村高空渠是當時“人定勝天”形勢下,當地杰出的工程之一![詳細]
  李汝珍故居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板浦鎮利民街,原為清“板浦鹽課公司衙門”之一部分,名“鹽課司門”,為一宅兩進的徽式建筑。李汝珍(約1763-1830),字松石,清直隸大興縣人。19歲后隨長兄李汝璜遷居板浦,寓居于在鹽課司門宅內,著成小說《鏡花緣》一書于世。1985年,灌云縣人民政府決定依此舊址建“李汝珍紀念館”。李汝珍紀念館的興建,對進一步開展對古典小說《鏡花緣》的研究,組建《鏡花緣》“研究中心”,開發旅游事業,均有很重要的意義。1993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西、北圍墻外20米處,南至門前路邊5米處。……[詳細]
  城后土城遺址(漢)城后土城遺址位于東?h白塔埠鎮城后村南,西南距東?h城約18公里。該城址保存較完整,四面城垣基本未遭破壞。城址內外及城墻上種植楊樹、松樹等。城墻東北角及南城門西側各有磚房一座,城內現為公墓,城址北門為公墓的入口。經鉆探,遺址平面近正方形。南、北城垣長115米,東城垣長119米,西城垣長118米,墻寬皆約14米,高約3.5米。城址面積約13685平方米。該城址設有南、北城門兩座,寬約3米。城外有城壕環繞,北城壕寬約11米,東城壕寬13-15米,南、西城壕寬15-17米,深皆約2-2.3米。據分析考證,該遺址為漢代古城遺址![詳細]
  城頭大河東文化遺址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城頭鎮大河東村北,現存廟墩東西長77米,南北寬50米,高約2.5米。據當地居民講,明朝時在此墩上有一座廟,在清朝時被毀。從遺址表面裸露的遺跡來看,遺物有豆柄、鬲足、陶片等文物碎片。曾經有江蘇省文物專家來此考察,初步斷定為商周時期文化遺址,有一定歷史價值。2006年被公布為贛榆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西至村民孫成軍家東院墻(10米),東至村民徐進強家西院墻(10米),南至村民李傳明家北院墻(10米),北至村北大路(5米)。……[詳細]
  振亞橋及題刻(1924年)振亞橋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宿城街道留云嶺村虎口嶺南坡路西側。為民國十三年(1924年)法起寺監院振亞建造,全石結構,橋面為長條石鋪成,橋墩為塊石砌成。20世紀60年代前,此橋長期為山民進出宿城山的唯一通道,也是新中國成立前信徒朝山進香的主要通道。振亞橋題刻,為振亞橋題名勒石。南距振亞橋約40米,北距子午亭約200米。刻文面朝東南,正文隸書,款楷書?堂鎸162厘米,高55厘米,字徑40×30厘米,款徑10×8厘米。題刻刻于民國十三年(1924)。刻文為“振亞橋。民國第一甲子年,振亞建,許鴻賓題!薄[詳細]
  東亞旅社(含門前石板路)位于新浦區新市路35號。1919年由地方軍閥-集資建成,故又名“白公館”、占地面積約750平方米。為四合院式連體建筑。兩層40余間、高約9米、磚木結構,門廳為歐式風格,置陽臺、穿堂,東西兩側各砌圓柱形門柱,柱頭為磚雕,雕以卷葉堆紋浮雕圖案。院落內廊柱、廊沿、樓梯、扶手等,或雕刻或彩繪。樓梯設于西南、東北兩角。南立面為西式門窗,院內為中式格扇門窗;門前鋪設一段長約40、寬約6米的石板路。該處建筑對研究新浦地區的開發史,以及清末民初時期的都市建筑風格,有一定的價值。2001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第一池”西山墻,西至小巷,南至門前道路,北至樓北墻……[詳細]
  連云港人民影劇院舊址(1958年)連云人民影劇院舊址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連云街道臨海社區云臺路南端。前身為20世紀30年代的同樂戲院,1953年改為職工劇場,1958年建成人民影劇院,1978年增加了劇場舞臺、化妝間、觀眾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838座位,劇院為木石結構,進深41.8米,寬16.9米;前廳為二層樓房,前廳進深10.8米,寬3.6米;前門廊檐進深4.8米,寬2.8米,4根廊柱直徑0.78米,高3.14米,各廊柱之間寬3.1米;門廳三扇門寬1.3米,高2.1米。該影劇院是連云區最早的影劇院![詳細]
  長茂石經幢位于連云港市灌南縣田樓鎮長茂村。經幢盛行于唐、宋,元、明以后逐漸消失。多為六面體與八面體,分幢頂、幢身、基座三部分。主要出現在佛寺、交通要道、墓地等附近。長茂石經幢立于灌河東岸50米處,此地原名和尚莊,曾建有和尚廟,和尚莊因此得名。據佛教密宗記載經幢有無限法力,可以去邪鎮魔,當地百姓傳說長茂石經幢是為了鎮洪魔而建。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石經幢本體為中心向四周延伸5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石經幢本體為中心向四周延伸200米。……[詳細]
  古鳳凰城門位于新浦區南城鎮東大街南首,現存的古鳳凰城門是清咸豐十一年(1861)海州牧黃金韶修復,門額“古鳳凰城”四字,字徑50厘米。上款:“咸豐辛酉”,下款:“海州州牧黃金韶”。1958年鳳凰城拆毀,城門留存。因城門漏水嚴重,1985年由省撥款維修。現城門東西長18.27、高6.14。城門洞高3、洞底長8.11米。門洞南北總長11.68米。城門券頂是由大磚砌成,其它均系石砌。城門西側有石級踏步可通城門頂上。該建筑對研究云臺山地區的早期開發和軍事地位有一定價值。1993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40米處,西30米處,南30米道路邊,北150米處。……[詳細]
  海峽巷朱氏民居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連云街道辦事處海峽巷6號。民國建筑,系連云港建港初期朱家自建別墅,分東、西兩宅:東宅為單體別墅,東西徑深12.1米,南北面闊16.2米;西宅為四合院,東西徑深16.6米,南北面闊19.5米,高5米,建筑總面積520平方米。整個房屋為石木結構,室內木質吊頂,木質地板。該建筑對研究連云港市民國建筑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朱氏民居四周5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10米![詳細]
  碧霞宮位于海州區白虎山東麓,曾為海州砂輪廠倉庫。碧霞宮現存二進院落,有大殿、后殿各東西三間,系磚木結構。據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鑒定,基本上保持著明末清初的建筑式樣和風格。其西壁嵌有一塊清順治六年的《燈油田記》碑,可能是清初修理此建筑時砌入的,為考定碧霞宮的建筑年代提供了佐證。我市康熙七年大地震前的建筑已極為少見。碧霞宮是不可多得的古老建筑,它對研究明末清初的建筑技術有重要的價值,也為進行抗震防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1992年碧霞宮大殿因需要前移20米。1982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仙人屋一名“半半居”,又名“瓢崖洞”,位于連云區宿城鄉萬壽山南坡,洞內有門,有窗,有案,佳境天成,自古就是東海勝景之一。仙人屋石刻共有四處,鐫于洞內外的石壁上。其中“仙人屋”、“玉女窗”題刻和“仙人屋”詩,刻于“道光乙未(1835年),為兩江總督長沙陶澍題;“半半居”題勒為宿城法起寺住持裕通書。陶澍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他于道光乙未年間巡視云臺,督辦海運,整理鹽政,仙人屋詩刻便是他此行中留下的石刻之一。因此,此石刻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1982年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西50米,南至公路,北50米![詳細]
  劉少奇舊居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黑林鎮大樹村,為抗日戰爭時期舊居。1942年6月17日至7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華東局書記、新四軍政委劉少奇(1959年當選為國家主席)在這里住了25天,指導抗日革命斗爭,F存當年劉少奇同志住過的草房五間,1942年至今,舊居保存完好,2003年曾修復過。2006年被公布為贛榆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熊傳明、熊正波家西墻,西至松樹林,南至熊方軍家北墻,北至熊方柱家南墻![詳細]
  連云區碉樓民居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朝陽街道、中云街道和云山街道。共有9處,其分別是黃崖村何氏民居碉樓、黃崖村張家大院、大金灣王氏民居、新縣孫家炮樓、金蘇顧氏民居、黃嶺村汪氏民居、黃嶺村大巷24號金氏民居、黃嶺村大巷30號金氏民居、云門寺陳氏民居。建筑多為四合院,全石結構,在院落的邊角處筑有一個(少數有兩個)碉樓,多為民國時期建筑。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碉樓民居四周5米。建設控制地帶:碉樓民居本體四周外30米![詳細]
  墟溝天主教堂位于連云港市連云區墟溝街道舍利山下。建于1905年,為天主教上海教會徐州教區派法籍神職人員來墟溝選址所建。故又名“法國人教堂”。教堂為歐式,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局部二層,余一層。至今保存完好,F為鐵道部職工療養院用。該建筑對研究連云港地區近代天主教的傳播和建筑藝術有一定參考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四周以建筑本體外墻為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四周以建筑本體外墻為準,外延2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 亚洲欧美在线第一 |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综合另类欧美日韩 | 亚洲精品最新自产拍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