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原平壽寧寺
  壽寧寺,位于原平市中陽鄉井溝村東約5000米的五峰山腰。坐北朝南,東西長53.6米,南北寬69.29米,占地面積3714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記載,元大德年間(1297-1307)重建,明成化年間(1465-1487)、嘉靖年間(1522-1566)、清康熙六十二年(1722)和咸豐年間(1851-1861)屢有修葺、擴建!拔母铩笔軗p嚴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寺僧人主持復修、重修,F存建筑為明清風格。由東院、中院、西院三座院落組成。中院中軸線建有照壁、牌樓、大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兩側為鐘樓、鼓樓、碑廊。東院中軸線僅存圣母殿,兩側為碑亭。西院中軸線有官廳、大悲殿,兩側為僧舍,寺內存明代木雕像和銅像36尊,明碑2通,清重修及功德碑14通。1981年,原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2、樓煩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樓煩寺
  昔日樓煩寺,名圣井院,明大德年間碑記,雁門三十余里有古剎樓煩寺。即東晉遠公之故里。北臨茹岳,東近大芳,川平境秀,物勝地靈。世傳昔有圣井厥水異香,能醫百病。四方求之。圣井金芝現瑞,而慧遠遂誕,時晉成帝咸和九年(公元三三四年)托斯靈瑞則知公異也。故以此建剎曰圣井院。后因此地為樓煩古邑改名為樓煩寺。樓煩寺自東晉建寺以來,歷經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大約一千六百余載,多有兵焚等災害破壞,有千余年的修建工作已失考。直到明清年間才有記載。但因年代久遠,加上人為的破壞,碑文已殘缺不全,也難全面考證。在康乾兩代,至同治時期,經歷代僧人廣為募化,和善男信女的捐助,寺院經幾次大的修繕,雖沒有嘉慶年間的威嚴,但也不泛香火不斷和每年的法會隆興。到了民國年代,因戰火連綿,民不聊生,寺院幾經毀壞,也無力加……[詳細]
五臺山廣宗寺
  廣宗寺位于臺懷鎮營坊村山腰、菩薩頂的下邊,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廣宗寺依山而建,規模雖小,但布局嚴謹,是五臺山十大青廟之一。銅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間,殿頂覆以銅瓦,在五臺山的寺院中別具一格。殿內供有華嚴三圣:文殊菩薩、毗盧佛、普賢菩薩,兩側鑄有十八羅漢像神態各異,變化多端。該寺高大雄偉,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風格。廣宗寺內東北角還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潔白,這是原中國佛學院院長法尊法師的靈骨塔。法尊法師精通藏文,他把長達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論》譯成藏文,對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廣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歲圓寂后,就選擇這里作為他安放靈骨的地方。……[詳細]
五臺山普化寺
  五臺山普化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臺懷村南約700米。坐東朝西,東西長137米,南北寬141米,占地面積為1.92萬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進行了維修,F存建筑為清代建筑。中軸線依次建有磚雕影壁、天王殿、大雄寶殿、三佛殿和臥佛殿,其中臥佛殿為新建。兩側為便門,鐘、鼓樓,客房,僧舍及禪房。南北兩側又新建偏院,南院內新建五觀堂等,北院新建韋馱殿、禪堂、僧舍等。前院軸線上對稱設石旗桿1對,石獅2只。寺內存清代壁畫62平方米,民國壁畫8.4平方米。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徐繼畬故居
  徐繼畬故居,位于五臺縣東冶鎮東街村朝陽巷。徐繼畬(1795-1873),字健男,號松龕,五臺縣東冶鎮人。歷任翰林院編修、陜西道監察御史、梁州知府、福建延邵道道員、廣東布政使、福建布政使、廣西巡撫。鴉片戰爭期間上 書《禁鴉片論》。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五臺東冶家中。有《瀛寰志略》、《松龕先生全集》傳世。徐繼畬故居坐北朝南,一進兩院,占地面積428平方米。大門1座,面一間,硬山灰瓦頂,中柱安板門一合,旁余塞板,走馬板書“惠迪吉”,左右磚雕看墻,門內磚雕影壁、門與門洞,進入故居。一院兩廂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設廊。東廂房已改建。正北儀門1間,抱鼓門銘,石雕門坎,走馬板書“居無中美”、“道光丙戌“,懸山頂,內十字卷棚,歇山頂,斗栱九踩,栱眼板透雕石榴、蓮花,正面安板們。儀門左右有磚墻。二院正……[詳細]
6、靈境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境寺
  靈境寺,位于五臺縣靈境鄉靈境村。據明《清涼山志》載,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 坐北向南,四合院落布局,占地面積1276平方米。現存儀門1座,面一間,深二椽,卷棚懸山頂,前面垂蓮柱,安板門,里為儀門式。北正殿為三圣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設廊,硬山頂,當心間隔扇門,兩盡間隔扇窗,內供華嚴三圣玉佛,十六羅漢,大梁墨題:“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北殿左右磚券門洞進入東西小院,均有正房三間,東西房三間,均出廊,為僧寮房。東配殿為東方三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頂,中隔扇門,旁安隔扇窗,內供東方三圣、關云長、彌勒佛。西配殿為西方三圣殿,面三間,深四椽,前出廊,硬山頂,內供西方三圣。殿廊內有“大清道光十二年……[詳細]
忻州興國寺
  興國寺位于忻州市城內興寺街。據碑文記載:興國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原名圣國寺,唐圣歷元年(698)敕為太平興國禪寺,后唐長興年間(930-933)改為興國寺。該寺原先規模宏大,近來在維修天王殿時,發現梁上有塊木板題有:“大唐敕賜忻州城太平興國禪寺,周圍有十二院。大明洪武年重修,成化年重修,弘冶年又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八月又重修,今大清同治十一年四月開工重修佛殿、廊房、圍墻。萬壽宮朝門周正堂、濟榮重修。”若大的一座皇家敕建寺廟,清以后再沒維修過,再加上人為的破壞,特別是“文革”期間的拆寺毀像,幾乎夷為廢墟,幸存下來的只有天王殿一座建筑。忻府區佛教協會會長寂常法師看到這種殘破局面,發心修復這座古剎。法師四處募捐,自籌資金建殿塑像,F在已建起大雄寶殿,東西配殿。與大雄寶殿相對的是天王殿,……[詳細]
五臺山黛螺頂
  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中心寺廟集群區,有臺內五峰”緊緊環抱:黛螺頂、菩薩頂、壽寧寺、靈應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頂上坐落,與腹地巍然高聳的大白塔相呼應,確實象雄偉壯闊的生座會預下面秀麗挺拔的“臺內五峰”。簡介黛螺頂,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東,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云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頂碑記。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登黛螺頂的山路有兩條,一條沿北端的山……[詳細]
東關關帝廟
  東關關帝廟,位于原平市崞陽鎮東關村,距崞陽城東門外100米。坐北向南,東西長24.5米,南北寬87米,占地面積2218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 據正殿梁架題記載,清咸豐三年(1953)重修,現存建筑為清代風格。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影壁、大門、正殿和圣母殿,兩側為東西配殿。正殿磚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斗拱五踩重翹,平身科每間一攢,出45度斜栱,前檐各間均設四扇六抹卍字紋槅扇門,前設月臺,其上三面設勾欄,望柱,欄上雕有各種花卉、如意及禽獸。圣母殿磚砌臺基,殿身面寬三間,進深三椽,單檐硬山頂,四檁前廊式構架。明間四扇六抹卍字紋槅扇門,次間為格扇窗。廟內存清代重修關帝廟碑3通、殘碑1通,石獅2對。1981年,原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詳細]
10、原平虸蚄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平虸蚄廟
  虸蚄廟在大林鄉的魏家莊,占地面積一畝多,正殿即為虸蚄殿,坐北朝南,東西長9米,南北寬5.9米,為元代遺構。其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六檁前檐設廊,單檐懸山頂。斗拱五踩雙下昂,平身科每間一攢,明間平身科出45°斜拱,裝修不存。門楣正中懸立式匾額,上有“虸蚄殿”字樣。廊柱上有漆寫的楹聯兩副。其一為:“螟蝗咸遠避群歌圣德,蟊賊盡潛藏共報神恩,”其二為:“借泥偶解瘟可扶吉慶,賴神靈逐疫能保平安!闭钭髠葹橛^音殿,雖然造型有些簡陋,只是兩米見方的一個磚砌窯洞,卻透出一股樸拙之氣。據《崞縣志》載:“八蠟廟,一名虸蚄廟,在縣治南十五里魏家莊。金大定初,邑人游完建,后圮,至正元年修復。明洪武、弘治間先后重修。崇禎五年,知縣鄭獨復再新之,代有記石。”另記有:“劉猛將軍廟,在魏家莊八蠟廟內,與八蠟神同日祭。”……[詳細]
賈莊洪福寺
  賈莊洪福寺,位于原平市長梁溝鎮賈莊村北山腰。坐北朝南,東西長46米,南北寬46米,占地面積2116平方米。寺廟始建年代不詳。成化八年(1472)建羅漢殿,清代屢有重修,現存建筑為明清遺構。二進院布局,中軸線建有山門、大佛殿、關帝殿,兩側分別建有鐘樓、羅漢殿、閻王殿、樂樓及觀音殿等。山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重檐懸山頂;羅漢殿、閻王殿均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檐設廊,單檐懸山頂;大佛殿坐北向南,石臺基,進深五椽,五踩斗栱,前檐設廊,單檐懸山頂,梁架題記大明萬歷十四年(1586)重修。寺內鐘樓懸掛大明成化五年(1469)鑄造鐵鐘1口。院內有萬歷二十四年(1596)重修佛殿碑和天啟七年(1627)重修水陸圣像碑各一通。2005年,原平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市)及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周玳官邸
  周玳官邸,位于代縣上館鎮東南街村周家巷11號。據《代縣志》載,周玳(1887-1972),字子梁,代縣馬站村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考入太原陸軍小學,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被保送到北京清河鎮陸軍第一中學,清宣統三年(1911),回太原與山西新軍86標標統閻錫山商議起義。1927年任閻錫山部炮兵司令,1928 年任晉軍總參議,1949年在北平投誠,1952年任林業部專員,1956年任山西省政協委員,1972年病故。官邸建于1930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996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南房、過廳和正房(二層為藏書樓),兩側為門樓、東西配房及耳房,均為硬山頂磚木結構。院西設花園,建六角亭1座。2007年,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3、崞陽城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崞陽城址
  位于原平市區20公里處的崞陽古城,設縣治歷史久遠。從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開始建置崞城,一直到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止,歷時長達1648年。其歷史軌跡為,永嘉末(313)縣廢,為鮮卑族領地。東晉元興二年(410)復置縣,冠名石城縣,隸屬秀容郡。武定四年(457)置崞州于石城,領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北周又復石城縣。隋開皇十年(591)改為平寇縣,屬雁門郡。唐貞觀初,崞縣屬河東道代州管,元初置崞山軍。太祖十四年(1220)升為崞州,屬冀寧路。至元三年(1266)屬太原府。明洪武八年(1375)屬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直隸代州,仍稱崞縣。民國屬雁門道,亦稱崞縣?箲饡r期,崞縣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為東西崞縣。解放后至1958年人民政府仍設縣治于此,亦名崞縣。……[詳細]
14、白衣殿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衣殿
  白衣殿位于偏關縣新關鎮西關村百地坪。坐北朝南,南北長49.2米,東西寬36.5米,占地面積1795.8平方米。據廟內現存碑記載,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光緒六年(1880)多次維修,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天王殿、白衣殿,兩側建有東西配殿、耳殿。白衣殿為二層樓閣式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底層窯洞加木結構前檐,東西兩側各有磚券耳窯二孔,上有木結構卷棚硬山頂樓閣各二間,東西兩側設有磚石砌臺階。東西配殿各五間,均為硬山頂。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懸山頂,兩側有磚券便門。東側有配殿禪房六間,西側有配殿禪房七間,均為硬山頂。東西有耳殿,前有石碑六通。2007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忻州壽圣寺
  壽圣寺,位于忻府區豆羅鎮白石村內。坐北向南,東西32米,南北85米,面積2720平方米。創建年代不詳,明、清重建加修。二進院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戲臺、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兩側為耳殿和配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后廊式構架,斗栱五踩雙昂,明間平身科出45度斜昂,后檐斗栱三踩單翹,原裝修形制不存。戲臺為二層樓閣式懸山頂。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龍王殿、關帝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東西配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寺內除天王殿為明代建筑外,余皆為清代建筑。另關帝殿內壁畫50平方米,表述關羽生平。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縣級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神池圓明觀遺址
  在山西省神池縣丁家梁村,有一座千年古剎,名叫圓明觀。始建于何年已無從查考,但最后修建在清康熙年間,F存七級古塔為明代遺物。這座古剎,在宗教界有一定影響,有人說,東晉時期的慧遠大師是神池人,他的出家地就在此處。前任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曾任過五臺山佛教協會會長的大德高僧請佛法師最早在此寺出家。就這么一座古剎,在文革時期,慘遭破壞,佛像被打,僧人被趕。可是大殿猶存。近年來,該殿無人管理,風吹雨打,先是石雕磚雕被盜,再后是古壁畫被盜,最后是大殿的倒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被砸毀,淹沒在蒿草間。如今,只留斷壁殘垣,證明著曾經的存在。電話:0350-4243036地址: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詳細]
忻州關帝廟
  城區關帝廟,位于忻府區南城辦事處南街村關帝廟巷4號。坐北向南,東西長75米,南北寬30米。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明清建筑。中軸上線依次有戲臺、山門、關帝殿,兩側有東西配殿、鐘鼓樓。關帝殿磚砌臺基,,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裝修不存。山門、關帝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為清代建筑。戲臺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間,單檐前卷棚后懸山頂,斗栱三踩單昂,兩側筑八字墻,為明代建筑。2006年、2007年對關帝殿、山門、配殿進行了維修。甬道上山門與過殿之間存有石經幢一個,高1.4米,直徑0.35米,八棱形,風化嚴重,字跡漫漶不清。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南街關帝廟
  西南街關帝廟,又稱武廟,位于代縣上館鎮西南街村老爺廟街。據清光緒《代州志》記載,建于元天歷二年(1329),明弘治十一年(1498)重修,清代屢有修葺。 坐西向東,占地面積2614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獻殿和正殿。正殿為明代遺構,獻殿為清代遺構,余皆為新建。正殿磚砌臺基,基寬21.7米、深14.3米、高1.5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廡殿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前后檐柱頭科為五踩單翹單昂,前后檐平身科及兩山為五踩重昂,前檐明、次間施四扇六抹格扇門,稍間置直欞窗。廟內現存清重修碣1方,清重修碑1通,民國重修碑1通。1984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五臺縣烈士陵園
  五臺縣烈士陵園建于1976年,占地面積18.3畝,坐落于臺城鎮西莊村,陵園坐西朝東,由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廳、五臺人民抗日和解放斗爭史展廳三部分組成。矗立在園中央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雄偉壯觀,仿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青石基座,青石欄桿,漢白玉碑身,正面為聶榮臻元帥的題詞,背面為徐向前元帥的題詞。革命烈士紀念廳總建筑面積260平方米,廳內安放著徐向前元帥的骨灰,廳內墻壁上鐫刻著2445名烈士英名,正北和正南面主要展出了五臺人民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的豐功偉績及部分重要歷史文物。另存有楊成武將軍的題詞和晉察冀邊區出版的原《抗敵報》影印件,均為珍貴歷史文物。現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公孫杵臼祠堂
  公孫杵臼祠堂,位于忻府區新建路辦事處逯家莊村東。坐北向南,東西41.8米,南北110.5米。創建年代不詳,據大殿題記載,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建。兩進院布局,中軸線上有戲臺、過殿、兩側為東西配殿,除戲臺為近年新建外,余皆為清代遺構。過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懸山式卷棚頂。大殿建于高0.65米的磚砌臺基上,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前檐明次間均設六抹方格隔扇門窗,鼓式柱礎。殿內明間設神壇,供奉公孫杵臼夫婦坐像。公孫杵臼為晉國大夫,為救趙氏孤兒而獻身。此祠堂為紀念他而設。東西配殿各面寬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a无线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第一香蕉狠狠 |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 | 在线亚洲精品国产二区图片欧美 | 一区二三区日韩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