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海魁星塔位于南海區九江夏北鐵滘村。又名馮氏祠塔,位于南海九江鎮夏北鐵滘村。為青磚結構,呈六角形,二層,高六米。塔頂為陶質葫蘆頂,六面有灰雕。據《九江儒林鄉志》(清光緒九年[1823]十月版)記載,在現塔所在地方于乾隆四十六至四十七年(1781-1782)間有慧星掃過。該村村民為此而于1800年在馮氏宗祠建塔立祭。該塔是目前南海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磚塔。……[詳細] |
![]() | 福星橋位于南海區獅山官窯大欖。位于南海官窯大欖。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是一座四橋墩的花崗巖建造的石拱橋,全橋長32米,高5米,寬3.05米![詳細] |
![]() | 三山三眼橋位于南海區桂城平洲禾仰村。位于南海平洲三山禾仰村平東水道支流上,始建于明代。長32.2米,寬3.4米,高5.5米,兩墩三孔,由紅砂巖、灰砂巖和少量花崗石壁拱砌成。東西走向,東砌17級,西砌18級步級。兩側雕飾圖案花紋的欄桿,花崗巖柱與紅砂巖柱相間排列。從橋頭墩上刻的“不許船扌閘橋眼埠肆尺”和橋面欄桿刻的“不許在此交易”的警示語來看足見一直以來人們對它的保護![詳細] |
![]() | 古崗橋位于南海區獅山官窯游魚古崗。位于南海獅山鎮官窯大欖古崗,明代建造,是一座四橋墩的紅砂巖結構的石拱橋梁,全橋長30米,高4米,橋寬2.85米。曾是明清南海古道重要的橋梁之一,為研究南海的交通史提供實證。……[詳細] |
![]() | 何維柏墓位于三水區金本芹坑村羅盤崗西北坡。何維柏墓在金本芹坑村鎮崗左側,何維柏(1510—1587年),生于南海縣登云堡沙滘村,以長期寄藉三水縣南岸堡生活,故自稱三水縣人。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歷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侍郎、南京禮部尚書。曾在三水縣金本昆都山讀書。深愛金本景物,遺囑死后葬于金本。墓前為半月形祭壇,長5米、寬4米,墓碑高80厘米,上刻“禮部尚書何公之墓”。墓穴上面有一黑石碑亭,鐫刻“何維柏”三字及其生平事跡。墓道兩旁長30米,正面筑有石碑坊,兩旁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羊,F只有石人、石馬尚存。原三水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大沙楊氏大宗祠位于禪城區張槎大沙東西村。大沙楊氏大宗祠,清代祠堂建筑,祀明崇禎年間進士楊邦瀚,現僅存頭進。該建筑頭進采用五開間形式,門前一對石獅高大威猛![詳細] |
![]() | 梁鶴鳴墓位于三水區白坭龍池村。梁鶴鳴墓在白坭鎮龍池村東面,建于明代萬歷十六年(1588年)。墓主梁鶴鳴、字體誠,白坭鎮龍池村人。明萬歷元年(1573年)舉人,歷官潯州知府、直錄常州通判。墓地完好,墓前石牛、石馬、石羊俱存,并有墓碑。原三水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張槎東岳廟位于禪城區張槎張槎村。張槎東岳廟,清代建筑,是祀東岳大帝的道教廟宇。該建筑的香亭保留有我市現存唯一木雕團龍圖案裝飾的藻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詳細] |
![]() | 張槎仙槎書院建筑群位于禪城區張槎張槎村。該組建筑群由水月宮、仙槎書院、財神廟組成,清代建筑。水月宮,又名觀音廟,供奉水月觀音;仙槎書院,又名寶硯堂,祀北宋吏部尚書陳世卿;財神廟,供奉財神的廟宇。該組古建筑群為佛、儒、道三教并立,體現了當地人包融、開放的社會觀念,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含水月宮、仙槎書院、財神廟。……[詳細] |
![]() | 永新社學位于禪城區張槎弼唐鄉。永新社學位于張槎弼唐鄉,清代建筑。該建筑原為祠廟,明嘉靖元年(1522年),廣東提學副使魏校推行“毀淫祠,建社學”時改建為社學。(社學是官立的用于啟蒙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始創于元代,至清末而止)明代大理學家龐嵩在此處接受教育而步入仕途,F該建筑內仍保留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碑記二通和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時的石匾額。是研究我市教育發展的重要物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詳細] |
![]() | 石梁梁氏家廟位于禪城區瀾石石梁村。石梁梁氏家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403—1415年),面積約936平方米。該建筑裝飾精美,保存較好,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的發展演變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含榕莊梁公祠、梅-塾。……[詳細] |
![]() | 平蘭陳公祠位于禪城區瀾石灣華。平蘭陳公祠,清末祠堂建筑,保留有大量的民國時期的壁畫等建筑裝飾,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清末民初祠堂建筑的發展演變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詳細] |
![]() | 康寧聶公祠位于禪城區瀾石深村?祵幝櫣,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清代重建,現仍保留有部分明代建筑風格和材料,是研究明、清祠堂建筑的發展演變的實物例證![詳細] |
![]() | 三華羅氏大宗祠位于禪城區南莊紫洞三華村。三華羅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末,清代重建。原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兩側還有由青云巷相間的四進廂房,左右對稱,整齊劃一,美觀大方,占地約2000平方米,現僅存東側廂房及第四進建筑,但仍保留原有高大氣派的建筑風格。是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發展演變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詳細] |
![]() | 隆慶陳氏宗祠及古官道位于禪城區南莊羅南隆慶村。隆慶陳氏宗祠,又名“聚德堂”,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為三進四合院式平面布局,保存較好。隆慶古官道為隆慶村通往外地的一條主要通道,全長252米,以花崗巖石條鋪砌而成,一般寬1.6~1.8米,最窄處約一米,石條一般寬0.35米~0.39米。該古道因村前北江隆慶村支流河道的分叉口,是廣西梧州至廣州、順德勒流、中山等地的水上必經之路,故上下行船只多聚于此“寄水”以候潮汛,而且是官員百姓出行的水陸交通連接之樞紐,故當地人稱官道。……[詳細] |
![]() | 廖家圍位于禪城區石灣建國二巷。廖家圍于清乾隆年間廖氏家族所建的大型莊宅,現僅余建國二巷2—4號保存完好,每座大小院統一,格式一致,屋宇高大寬敞,青磚石腳,均硬山頂配鍋耳式封火山墻,“三間兩廊”式平面布局。作為清代時期石灣莊宅式建筑的代表,廖家圍是研究石灣民居聚族而居的居住習俗、建筑史;以及經濟發展史等都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詳細] |
![]() | 遁叟江公祠和江氏宗祠位于南海區桂城疊滘。位于南海桂城疊南江頭村,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修,1991年曾進行修葺。是一座清代三進三間、抬梁式木構架建筑,面積534平方米。祠內現仍保留有清代磚雕、石刻、滿州窗及江孔殷殿試二十七名碑記![詳細] |
![]() | 朝議世家鄺公祠位于南海區大瀝大鎮。位于南海大瀝大鎮村。始建于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為奉祀二世祖諺公的祠堂,現存建筑為明代重建。是一座三進三間懸山頂建筑。墻垣以近尺許,用大蠔殼混合砌成。面積約820平方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