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蔡道可、蔡子華墓位于南海區里水和順文頭嶺。位于南海里水鎮和順文頭嶺,是一座距今800余年的南宋古墓。現存墓表建筑構件大都為清代以后的建筑物,墓主人是曾任宋朝理刑官的蔡子華及其父蔡道可,蔡氏父子出身宋朝顯赫家族。是南海目前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宋墓之一。……[詳細] |
![]() | 集賢坊古民居群位于禪城區升平紅風大街。集賢坊古民居群為清末民初大型莊宅式建筑,前有閘門樓,保留“集賢坊”石刻街額。內部為走馬樓式,通風采光極好,室內裝飾中外合壁、十分考究精美,具有典型清末民初建筑風格。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含紅風大街3、5、7、9、21號,勤儉街21、23、25、27號。……[詳細] |
![]() | 葉正簡夫人墓位于南海區獅山官窯豸廈村。位于南海獅山鎮官窯黎崗豸廈村后山,是宋朝丞相葉正簡夫人梁氏的衣冠冢。據族譜記載,該墓在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曾重修過。梁氏夫人為宋朝“正一品夫人”,其墓葬屬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和考古價值的古墓葬。……[詳細] |
![]() | 把門崗貝丘遺址位于三水區白坭周村村委會莘村。把門崗貝丘遣址位于白坭鎮周村村委會莘村,距銀洲貝丘遺址約500多米,山高約10米,面積約一萬平方米。文化層較厚,尤其是有貝殼和幾何印紋陶片和夾砂陶片,在南面梯地斷層出土凹底罐、陶石、陶紡輪等,在山的表面還采集到少量石器及陶器。據專家分析,把門崗遺址和銀洲遺址同屬新石器晚期、距今約4000年原始社會晚期古人類活動遺址,對研究嶺南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和三水先民的古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原三水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鐵屎墩冶煉遺址位于南海區西樵山百西大地村。遺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為一臺地,面積約700平方米,文化堆積達1.3米,含冶鐵殘渣,夾雜經煅燒的紅土塊、還有灰黑色砂質粘土所制的筒形冶煉模具和陶片等。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通窿巖采石遺址位于南海區松崗平頂崗。遺址面積約1千平方米,通窿巖東麓分布有數十個人工開鑿的巖洞,貫通東西巖洞,闊可容數百人,石質為灰色砂巖。遺址是山下石泉浦陳氏家族歷代在此采石而成。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陳寧墓,位于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官窯豸廈村;現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陳寧(937—1032),字田心,號麻奢,南漢末北宋初人,南漢大寶三年(960)從英州(今英德)徙居里水麻奢村,為麻奢村開村始祖,今麻奢村即以其號而得名。陳寧曾先后在南漢王朝和北宋王朝為官,官至簽都御史、朝議大夫、驛丞等,今南國桃園一帶山崗地為當年宋王朝賜給他的食邑。該墓歷史上曾經歷元朝至元六年(1269)、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清朝嘉慶十七年(1812)、清朝光緒十六年(1890)多次維修,現墓表建筑主要是清代維修后留下的。……[詳細] |
![]() | 鄒特夫墓,原位于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黃岐社區,1997年遷至后海長青墓園;現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鄒特夫(1819—1869),廣州府南海縣(今佛山南海區)人;精通天文歷算,成果頗多,代表作品有《甲寅恒星表》《赤道星圖》《黃道星圖》《乘方捷術》等;其家族主導中國輿地學200余年。……[詳細] |
![]() | 鄧群崗遺址位于禪城區南莊吉利鄧群崗。遺址文化層厚約1-1.5米,遺物主要是蜆殼;灰、紅陶片;石錛、石片等,石質與西樵山遺址出土的相同。這是我市保存較好的貝丘遺址之一。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屬禪城區管轄。……[詳細] |
![]() | 破排角遺址位于南海區九江下東破排角。位于南海九江鎮下東村儒林二中對面破排角,是宋代遺址,面積約100平方米。該遺址是宋代末年關氏兄弟攜父母骨殖從南雄珠璣巷南遷時,乘筏南下行至九江,筏破登岸,破排角因此得名。1996年,經過考古清理發掘,該遺址出土一對骨罈,屬宋末元初陶器。與《九江關樹德堂家譜》記載:“初祖南雄公配梁氏,合葬本鄉大洋桴排骨蒲魚山,又名魚蝦出海。始祖貞,號赤崗,宋成淳間偕弟俊由南雄珠璣巷移居于廣州府南海縣九江鄉”史實相符,是南海目前發現并經過考證的南海先民南雄珠璣巷南遷遺址,對研究南遷史具有重要價值。為位于南海九江鎮下東村儒林二中對面破排角,是宋代遺址,面積約100平方米。該遺址是……[詳細] |
![]() | 通心崗遺址位于南海區丹灶良登村通心崗。遺址的遺物豐富,已采集到燧石石核、石錛、石斧、陶紡輪,陶片紋飾多為方格紋、曲折紋、葉脈紋、繩紋等;陶質為紅陶、灰陶、夾砂黑陶。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文頭嶺窯址位于南海區里水和順逢涌文頭嶺。遺址于1958年探采煤礦時發現,現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地表遍布器物殘片,裸露的剖面堆積層厚1-5米。主要燒制彩繪瓷器兼燒青瓷與醬釉瓷器。彩繪器主要有盆、碗、杯、罐、壺、洗等生活用品,均是釉下彩,有些彩繪后尚未施釉,碗、洗有重疊、墊燒痕跡;還采集到圓柱形窯磚和方塊窯磚。遺址反映當時這里是一處大型生產陶瓷基地。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張浚家族墓位于南海區獅山大欖分場。位于南海獅山鎮獅山林場大欖分場大旗嶺,現存張浚次子張枃墓、張浚孫張耿及三名重孫墓。張浚(1097—1164)字德遠,為唐宰相張九嶺之弟張九皋之后。紹興五年(1135)任南宋宰相,曾重用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名將,力主抗金,收復失地,是南宋抗金派首領。宋孝宗曾說“朕倚魏公(張浚)如長城。”時人譽“浚之忠大類漢諸葛亮。”金國宰相粘罕曾對金帥兀術說:“自吾入中國,未嘗有敢攫吾鋒者,獨張樞密(張浚)與我抗。”后遭賣--秦檜誣陷,罷相流放嶺南。張枃枃,字定叟,張浚次子,曾隨父流放嶺南,后定居廣州。官至兵、刑、戶三部侍郎(三品官)兼臨安府知府等,是當時著名清官。張枃被張邊村民……[詳細] |
![]() | 大--氏宗祠位于禪城區張槎大江村。大--氏宗祠,始建于明,清代重建。該建筑裝飾十分精美,保留大量清代風格的灰批壁畫,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清代祠堂建筑的發展演變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詳細] |
![]() | 奇石窯址位于南海區獅山小塘石頭廟。遺址分布在西門村南北,石頭廟、桂林園一帶,是古代大規模的陶瓷生產基地。出土遺物有施釉不到底的平底碗、碟、罐、罈等器物殘片,宋窯瓷器器形較多,裝飾有印花、刻花、彩繪三種,有少量窯變瓷器,有些罐肩拍有“政和三年”、“政和六年”、“嘉祐□□”等年號。這對研究唐、宋時期南海陶瓷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原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鐘氏大宗祠位于南海大瀝鐘邊院前西。始建于宋景德二年(1005)。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總面積約1156.14平方米。現存建筑為三進三間,后進曾在2001年進行維修。祠內保存有典型嶺南風格的磚雕、木雕和描述嶺南風情的壁畫及“重修鐘氏大宗祠碑記”。……[詳細] |
![]() | 陰騭井位于南海區丹灶蘇坑村。位于南海丹灶鎮蘇坑村,是一口宋代水井。此井至今仍保存完好,井水清澈甘甜,井底有一“孔”字系當年修井時所留下。明代人黃佐所撰《廣東通志》有記載,“陰騭”一詞意為前人積德而惠及后人。……[詳細] |
![]() | 貞烈牌坊位于南海區丹灶蘇坑村。位于南海丹灶鎮蘇坑村。是明代時期為彰表梁氏孝節而立。梁氏為三水堯鄧鄉人,嫁與南海磻溪堡蘇坑鄉民黃志麟為妻。其夫病故后,事孀姑九年如一日孝節兩全,年未三十而卒。……[詳細] |
![]() | 泮陽李公祠門樓位于南海區羅村寨邊。位于南海羅村寨邊村。建于明末,為兩進,中為天井,面積約228.8平方米。前進為四柱三間三樓式歇山頂建筑,綠琉璃瓦滴水,各樓檐下砌磚斗拱,四柱前后均鑲有抱鼓石。后進面寬三間,三架梁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詳細] |
![]() | 樹本善堂位于南海區獅山銀崗圩。位于南海獅山銀崗圩西側,清光緒十四年(1888)由獅山良鑿圍72鄉群眾聯合華僑和港澳同胞集資興建,是當地贈醫施藥的慈善機構。建筑形式為青磚墻,硬山式瓦頂,一座三間,主間為大廳,次間分別為客廳、住房和廚房;面積約150平方米。大廳正門石額刻“樹本善堂”四字,兩旁石刻聯為“襟橫石以煥明堂,北象南獅,福地天成開善界;枕銀崗而敷仁澤,飛鵝伏虎,吉星云集耀獅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