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宿遷市 > 宿城區旅游

宿城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項王故里 AA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項王故里
  項王故里坐落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梧桐巷、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徐淮路東側,又稱為“梧桐巷”,是楚國貴族、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拔山蓋世”的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項王故里是中國首家以項羽和項家文化為主題的項家宗祠等,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項王故里以楚地-為主,兼具宮廷建筑和園林建筑建筑風格。康熙四十年立碑以為紀念。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目前,項王故里總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包括項王故里核心區、梧桐巷傳統街區、西楚大街商業休閑區、濱水文化休閑區、商業文化休閑區和濱河商業休閑區,其中核心景區占地面積260畝,建筑面積7.6萬平方米。地址:江蘇省宿遷市黃河南路288號郵編:223800公交線路:游1路、游2路、80……[詳細]
宿北大戰紀念館
  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地處宿遷市區幸福路,位于馬陵公園內。1978年建成,建筑面積1920平方米。館廳展覽內容共分兩大部分,分別是宿北大戰資料陳列,共有10個展廳,展出圖片、畫面、實物和革命文物計930余件;宿遷地區革命斗爭史料陳列及擁軍支前資料陳列,占兩個展廳,陳列展品305件,是集瞻仰先烈、學習革命歷史與旅游休憩為一體的旅游勝地。地址:江蘇省宿遷市城區幸福路185號中心廣場北端郵編:223800公交線路:1路、106路營業時間:周一至周五9:00-16:00票價:免費咨詢電話:0527-81002776投訴電話:0527-81002776……[詳細]
關壩臺
  關壩臺俗稱“宿關”,實為“宿遷三關”之“東關”。現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關口居委會。“宿關”明代始設,“坐落宿遷縣西黃河堤岸之上”。清康熙年間中河開通,黃運分立后,宿遷設“三關”,即“上關”、“西關”和“東關”。上關位于宿遷城南門外,東關即現在的關壩臺,西關即原設于黃河大堤之上的宿關。三關之“上關”居兩關之中,距兩關各二里。東西二關過往貨船“經丁役扦量見數,核明應征契稅錢糧,發給印簽。”貨主憑印簽赴上關繳納錢糧,并發給票據。而后貨主反關憑據驗放。應征稅銀不足一兩者,東西二關可直接收取,但必須每日匯繳上關。宿關原屬淮徐道兼管,雍正五年“奉旨交與年希堯兼管。”年希堯時任淮關的總管,從此宿關歸淮關所管,屬淮關的分支機構。明代中國有八大鈔關,其中有七關設在運河之上,淮關是八大鈔關之一,組織機構龐大,……[詳細]
宿遷故城遺址
  宿預故城遺址位于洋河新區鄭樓鎮古城村,這里俗稱古城山,面積約650萬平方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宿遷市志》載,這里曾是泗水沿岸的歷史重鎮,春秋戰國時犰猶國建都于此;秦時的犰猶縣,東晉時的宿預縣、宿預郡;南北朝時期的南徐州、東徐州、泗州;隋代的下邳郡,以及唐初下邳郡所改的泗州,其治所均在宿預故城。后因黃河奪泗,城池被黃水沖圮,縣城北遷至現在的宿城。現在的古城大概是由于黃河泛濫的原因,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形地貌,以并無明顯標志的古城山北坡,向東西延展的黃河大堤為界形成了明顯的高差,大堤以北為大面積農田,大堤以南為古城村的村莊,村南為黃河故道(原泗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組把這里作為重點普查的區域,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首先對古城山北坡長期積水的地方進行了局部解剖,解剖0土了大量……[詳細]
汪西廟墩遺址
  汪西廟墩遺址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周力村汪西組,南距苗鄭河約500米,西距屠園鄉政府約1.1公里。遺址呈長方形,南北約300米,東西約250米。南部和東部遺址的邊緣有一條沖溝,且相連繞遺址半周,初步判斷,這個沖溝和遺址是同時期的,是這個聚落的防御設施,當初具有壕溝的功能。遺址的南部和東部因土壤流失呈緩坡狀。遺址中部略高,汪西組約有幾十戶村民居住在遺址之上。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時發現路邊的溝坡上,水池旁,村莊的屋前屋后,村民的菜園內,都有零星陶瓷片和碎磚塊。村民還介紹在旱改水(旱作物改為水作物)之前,這里的村民以種山芋為主,這里因地勢較高,村民都選擇在這里挖坑儲藏山芋,稱山芋窖,山芋窖深度一般都在1.5米左右,但挖出的土仍然是黑褐色,且有陶瓷片,估計文化層的厚度在2米以上。根據村民的介……[詳細]
通匯橋
  通匯橋現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項里街道關口居委會。橋長約12.5米、橋寬約4.6米,橋高約3.5米。磚石混筑結構,橋孔為磚筑拱形,寬約2米,高約2.5米;迎水雁翅全部是方形長條石砌筑,背水雁翅全部是磚筑。兩側橋欄磚筑后用青石壓面,橋欄外立面分別鑲嵌兩塊刻有“通匯橋”字樣的標志,一塊為石刻,一塊為磚刻。據考證,當年的通匯橋是連接東關口和宿遷城的重要通道。東關是清政府設在運河上的重要關口之一。宿遷那時設有三關,即上關、東關和西關。其中的上關設在宿遷城南門外,距東西二關各二里。東西二關貨船經查驗后必須將稅款交至上關后才可放關。而運河西堤有一條與運河同一流向的水系影響通行,因此,就在東關口建了一座橋。由于這里每天都要停泊很多船只,岸邊漸成集市,成為南北物資的集散地,因此就把這座通向東關口的橋取名通匯……[詳細]
元三皇廟碑刻
  為宿遷境內現發現最早的碑刻。該碑座落在真如禪寺山門前廣場西側。三皇廟創建兩廡碑1985年7月出土。石碑總高3.84米,額正背面皆為二蟠龍搶珠造型,刻工精致,呼之欲出。碑額正中篆印一方,文曰:“創建兩廡”。碑座為赑屃,昂首左視,神態逼真,背紋清晰。正面楷書碑文完整清楚,而碑陰題名大部漫滅難識,碑身斷為兩截,出土后經粘合,已筑亭護之。碑文乃1337年(元惠宗至元三年)夏歷七月鄉貢進士濟寧路鄆城縣晏逢真撰,淞江府官醫提領宿邑朱應仙書丹并篆額,下邳劉云孫鐫。內容稱頌邑宰王仲寬捐己俸為三皇廟創建兩廡并塑十代名醫像之功績。三皇廟創建記碑此碑立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碑體高2.30米,寬1.02米,厚0.22米。出土時不見碑帽,碑體上沿部份破裂,少數文字模糊不清。碑文字體行楷,內容為頌揚軒轅等三皇及……[詳細]
敕封顯佑伯行宮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稱敕封顯佑伯行宮,位于通靈街(今財神廟東街)北端,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顯佑伯行宮的建筑布局,前為山門,面闊3間10米,進深5檁5.5米,脊高6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山門分上、下兩層,上為戲臺,下為出入大門。門正面上方嵌石匾一塊,上 書--端楷大字:“敕封顯佑伯行宮”。這種門樓上面帶戲臺的建筑,今已罕見,因此文物專家稱:宿遷的敕封顯佑伯行宮,對研究古廟宇和戲臺建筑有一定價值。進山門,迎面的便是行宮的主體建筑正殿。正殿為3間,磚木結構,石階高1米。殿內塑有供奉的主神城隍像和判官、皂隸像。殿前設有平臺,供看戲用。正殿東側有附樓3間,西側有附樓6間,供接待地方長官和看管人員寢食之用。解放后,由于封建思想被破除,顯佑伯行宮隨之空置并長年失修。2004年秋,按照省文物專家的建議,市政……[詳細]
宿遷大王廟
  大王廟,又稱金龍四大王廟,位于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東關口,“金龍四大王”不僅為黃河之神,而且還是漕運之神,商業之神,最初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為黃河之神。這位“金龍四大王”并不是無名神祗,他就是晉代的謝緒(?——1276),其先祖為東晉太傅謝安。他弟兄四人,謝緒排名老四,又隱居于金龍山,故敕封“金龍四大王”。后朱元璋與蠻子海牙大戰于呂梁洪,敵人駐兵上游,明軍居軍下游,形勢極為不利,忽然見風浪大作,席卷河水北涌,淹沒敵軍,這才使海牙大敗。當時朱元璋正夢見有一儒生素服拜謁說:“臣謝緒也,上帝命為河伯,會助真人破敵。”明太祖醒后遂封謝緒為黃河之神,并立廟于黃河之上。宿遷現存的大王廟始建于康熙年間,為船民祭祀而建。坐西朝東,占地面積783平方米,建筑面積288平方米。大門三間,面對運河,正殿三間,北屋三間……[詳細]
李樓老墩遺址
  李樓老墩遺址位于宿城區倉集鎮李樓村,遺址呈包狀,中間有一隆起的長形土包為晚期墓葬,遺址偏西部有一條南北沖溝。遺址東西長約150米,南北長約20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經勘探文化層最厚處約2米,最薄處約0.8米,沖溝的斷面可見明顯的文化堆積且有大量的紅燒土塊。地表采集有夾砂陶片、鬲足、鼎足、罐、豆、缽等陶器殘片。據采集標本的特征分析,為新石器時期至漢代的遺址。李樓老墩遺址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現的保存較為完好的新時器時代遺址。該遺址對于考證這一地區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詳細]
鳳凰墩墓群
  鳳凰墩墓群,位于宿遷老城區、馬陵公園東面。2011年底,因工程建設,市文廣新局聯合南京大學歷史系對該地塊進行考古發掘。本次發掘分為東、西兩個區域,共清理墓葬68座,墓葬分為磚室墓、磚石混筑墓、豎穴土坑墓三種。出土文物有陶器、鐵器、銅器、銀器、瓷器、畫像石等器物200多件。從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等判斷,該批墓葬的時代跨度較大,從東周一直延續到明清。其中東周26號墓出土的青銅編鐘、青銅鼎、青銅缶、陶編磬等遺物在宿遷地區尚屬首次發現。……[詳細]
宿遷明清城墻
  宿遷明清城墻,市級文保單位,位于宿遷市宿城區幸福中路西端,新華書店對面,為原宿城區區府廣場。2007年配合城市基本建設考古發現。已經揭露出的城墻長度為60米,殘高最高處約1米,墻寬約1.6米,磚筑。做法是先用木樁載入地下做地釘,其上用城磚砌筑。據《宿遷市志》記載:1688年地震,城墻倒塌多處。1767年重建。此段城墻與方志記載相吻合,應是明城墻倒塌后重修的清代新城。……[詳細]
13、灶君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灶君廟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宿城區財神廟東街,為典型的北方清式建筑,建于清代中期,該廟原有正殿3間,寬11米,進深7.9米,脊高7米,硬山頂。東輔殿4間,面闊13米,進深6米,脊高6米。另有西輔殿2間和山門3間。現僅存正殿和東輔殿。正殿基本完好,但東輔殿因長期失修毀壞嚴重。2004年秋,市、區兩級政府投資維護。……[詳細]
14、前大庵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大庵
  宿遷前大庵位于江蘇省宿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前庵居委會庵西組。據相關史料記載,前大庵始建于1750年,隸屬宿遷縣極樂律院24個祭莊之一,是當時宿遷縣發放和尚戒牒的地方。它占地面積約25畝,建在3米多高的宅子上。廟宇分前后二進院,有大殿、中殿,前面是門樓,前后院兩邊都有廂房。大殿、中殿、門樓與兩邊廂房的連接處,都建有小角樓,前后廟宇50余間。整個建筑都是磚木結構,總體規劃協調。正面大殿、中殿的神臺上,有幾十個大小不等的佛像,其中一個是老佛爺端坐中間,約兩米多高。現如今,原先院內的50多間建筑只留存三開間正大殿,其它均為后來建筑。現存的這座正大殿為磚木結構,硬山、抬梁式架構,門前有石鼓一對。正大殿長11米,寬6米,總面積66平方米。院內原有兩棵高大的皂莢樹,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枯死了一棵,另一棵至今枝繁……[詳細]
東大街歷史街區
  東大街歷史街區位于宿城區幸福路,年代為清,2005年6月,被公布為宿遷市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毛集墓葬群位于宿遷市中揚鎮毛集村三組,東距中揚鎮政府約1公里,北與中陳公路相接,墓葬群的面積約12000平方米。墓群偏東處有一個三角形水塘,面積約200平方米,西部為民宅。據當地知情者介紹,其上的水塘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群眾取土形成的。當時取土的時候發現許多腐爛的棺木、銅錢,陶片、磚頭等。其中有一具木棺比較完整,由一塊整圓木加工而成,長約2.5米,直徑約一米有余,從木頭的一個側面鑿出開口,然后將木頭中間鑿空。當時由于人們沒有文物保護觀念,發現后這具完整的棺木被打開,在場的人掙著尋找金子一類的東西,最終金子沒找到,但棺木內的陪葬品大多都被搗爛。據當事人回憶,木棺內有一具人骨架,陪葬品有二十余件,以陶器為主,有陶罐、陶壺、陶鼎、陶豆等;另外還有漆器、鐵劍和銅鏡;錢幣較多,都是方孔圓錢,但銹蝕嚴……[詳細]
  鄭莊南毛墩墓葬群位于宿遷市宿城區屠園鄉新路村鄭莊組。南距毛集墓葬群約4公里。據傳這里在一公里范圍內有九個大土墩,稱九座連環墩。經調查,目前僅存五座,較為明顯的只有2座,其中南毛墩較大,東西長約400米,南北長約300米,鄭莊組約100余戶群眾散居在這個墩子之上。村子的西南角有一片樹林,面積約8000平方米,地面最高點比周邊高出約1米,由于地勢較高無法種植水稻,長期拋荒,其上雖栽植樹木,但雜草叢生,南毛墩大概就是由此而得名。東距這片樹林大約50米的地方有一處高大的封土,相傳為明代墓葬;墩子的北部有一個長方形魚塘,面積約3000平方米,另有一條與魚塘相通的東西走向的排水溝,溝內被水沖刷過的壁上發現多處墓磚暴露在外。行走在村莊的小路上不時發現水池旁、垃圾堆上丟棄的漢代墓磚。還發現許多群眾家建廁所用……[詳細]
  仁濟醫院舊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基督教徒建立,醫院為二層樓,局部三層,其余是平房,一、二樓設有病房、放射室、手術室、圖書室等,三樓堆放雜物。……[詳細]
19、通運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運橋坐落在史稱為“文曲溝”的中段,文曲溝原為馬陵山脈所形成的天然水系,依山勢向東南流入現在的馬陵河。河寬不足4米,為便于通行,此河上建有通運橋,平橋等多座小橋。其他橋或拆除或坍塌,僅通運橋幸存。該橋全長約6米,寬約2.5米。橋的出水口為磚券拱形,護欄用磚石混筑,北護欄陽面用一長方形塊石鑲嵌,上雕“通運橋”三字。迎水面和背水面為“八”字形雁翅。2005年6月,被公布為宿遷市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劉圩村烈士墓位于江蘇省宿遷市耿車鎮劉圩村,始建於1990年,是為了紀念新四軍為保衛劉圩而犧牲的七名烈士而建的墓園,因不知烈士姓名,又叫“無名烈士墓”。這個墓園埋葬新四軍兩次保衛劉圩戰斗中犧牲的7名軍人和5匹戰馬。第一次戰斗是1943年,當時的耿車鎮以及周邊的睢寧凌城等地被日本侵略者占領,這年11月18日,從洪澤湖開來一支新四軍至劉圩開辟敵后根據地。當天偽保長狗腿子就向維持會報告,說這里來了一批“土八路”。中午,凌城維持會便來這里掃蕩。我軍在八十一團團長夏義華的指揮下,利用有利地形,將大部分敵人消滅。在打掃戰場時,我軍的李班長和一名戰士被假裝投降的敵人擊中身亡。第二次戰斗是發生在1944年4月,當時以凌城為中心的日本偽軍和被打散的國民黨十八團殘匪,糾集在一起,向我解放區發起進攻。當時區里只有少……[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制服肉丝袜亚洲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一级a一片久久久精品网络 久久国产精品系列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线 | 在线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日本翁熄系列乱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