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園橋位于公園巷西首,東西向橫跨于小秦淮河上。橋始建于民國七年,1947年修繕欄桿,1964年、2002年又分別進行修繕。現橋為磚拱結構,石砌橋基,磚券拱頂,橋面呈八字型,長7.8米、寬4.1米。……[詳細] |
![]() | 震旦中學禮堂民國9年(1920),由法國耶穌會士山宗機在揚州創設,開始稱為圣約翰伯爾各滿公學,后稱“揚州震旦大學預科”。民國20年改稱“私立震旦大學附屬揚州震旦中學”,由江蘇省教育廳核準立案,開辦時僅有高中部。民國21年后,增設初中部。民國24年又采取男女分校制,民國38年7月停辦。現保存有教學樓一幢,結構基本完好,外墻用磁磚貼面裝修。……[詳細] |
![]() | 大陸旅社位于新勝街26號,與“綠揚旅社”隔街相鄰,為揚州民國時期著名的旅社之一。該建筑為中西合璧式樓房。進門廳,內為透空式中庭。三層磚木串樓,結構完好。樓后北側有一小院。……[詳細] |
![]() | 滾龍井清代水井,位于丁家灣龍井巷口。《揚州畫舫錄》中所載:“……路西為井廳,通廚子庵,中有泉清洌”,此即為今滾龍井原址。井上原架木棚,裝滾筒,井繩兩頭系桶,交替汲水,今木棚架已拆除。井壁青磚砌筑,青石井欄,保存完好,現為居民生活用井。……[詳細] |
![]() | 基督教禮拜堂位于萃園路2號,1923年由美籍傳教士畢爾士創建。舊稱賢良街禮拜堂,屬基督教浸禮會教派。磚木結構,十字形屋頂,魚鱗瓦屋面,建設面積1000平方米,是一座集主日學與大禮拜聚會融為一體的教堂。禮拜堂中間是基督教徒做禮拜用的無柱敞廳(即禮堂)。兩側是供主日圣經學校作教室用的20余間房,各有活動隔間。拉開隔間連通禮堂,共可容納千余人,原先有座位1008臺,供主日崇拜圣誕節和復活節等宗教活動時唱贊美詩用。唱詩臺上方有穹形墻柱,柱上鐫刻有“耶和華在他的圣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靜默”金字,講臺后建二層平頂樓房,為牧師住所、辦公室、會議室、接待室等。整座教堂保存完好,1981年批準為開放教……[詳細] |
![]() | 四眼井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大實惠巷23號。又稱“胭脂井”。井所在地常府巷為明初名將常遇春(1330-1369)賜第。四眼井,傳內常府廚房用井。井上覆蓋四塊外方內圓井口石,上置四石欄。今井欄已不存,余皆完好,為居民用井。……[詳細] |
![]() | 怡廬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嵇家灣。民國初錢業經紀人黃益之建,揚州疊石名家余繼之設計。坐北朝南,大門東向,園分前后兩個院落,占地460平方米。入門為一庭院,北面居中有花廳三間,東、南兩面有游廊相接。西偏依墻疊宣石假山,上植叢桂。墻中部有門通廳西小院,院中南北兩面相對筑有小屋,北額“藏拙”,南額“寄傲”,統稱“兩宜軒”。其后院有書齋三間。在工人廣場建設過程中已整修,可納入街區或工人廣場,讓市民或游客參觀。……[詳細] |
![]() | 邱氏園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廣陵路292號。民國初年染料商邱天一建。現存大廳、二廳及住宅樓計四進。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大廳硬山頂,前帶卷棚,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原西部花園毀于1966年。位于廣陵路至南河下鹽商住宅群歷史文化街區北側,應加以控制保護。……[詳細] |
![]() | 楊氏小筑現為市級文保單位,位于風箱巷22號。原系民國地方楊姓紳士宅園,為揚州造園名家余繼之所筑。園內以花墻分隔空間,北院有南向書齋二間;南院東疊假山,下鑿水池,西南隅筑半亭,向北有短廊與書齋相接。園西現存建筑三進,園后有廳房二進。現用作居民住宅,長期缺乏維修和保養,古建筑保存不好,裝修基本已改動。楊氏小筑是小型住宅園林的杰出代表,收入陳從周主編《揚州園林》。……[詳細] |
![]() | 紫竹觀音庵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槐樹腳小井巷5號。系晚清陳氏所筑之家庵,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占地約1260平方米。第一進面闊七間,第二、三進面闊均為五間,東西兩側配有廊房。后院東側和北側各有住房三間。第三進大殿進深七檁,前廊為海棠紋卷棚,整個建筑,保存完好。東為吳道臺宅第,西鄰朱自清故居,文物景點可連點成線,形成旅游區。……[詳細] |
![]() | 旌德會館現為市級文保單位。位于彌陀巷1-7號,為清代安徽旌德鹽業客商創辦。揚州城區內原屬于旌德會館產業的老房子頗多。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城區內彩衣街90號、92號、94號、75號;彌陀巷1號、3號、5號、7號;國慶路360號,原史可法路123號、339號;原埂子街152號(現為埂子街146號),皆有原屬旌德會館的產業。旌德會館,也是揚州最早設立的會館之一。根據現存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老房契記載“立賣民地民房文契許蓼齊今將祖遺承分民房一所,坐落大東門外司前三鋪大街,彌陀寺巷口西首朝南地方……出賣給梅德盛名下永遠為業,當日憑字中估值時價白銀捌佰侍拾兩……。”其中大東門外司前三鋪大街,即今……[詳細] |
![]() | 魏源舊居位于新倉巷37號,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1794--1857)原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良圖,晚年自取法號承貫,湖南邵陽(今屬隆回縣)人,長期寓居揚州,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進士。曾任興化知縣、高郵知州。道光十五年(1835)購置房屋改建,名“絜園”。占地面積2617平方米,南為花園,北為住宅。花園原有荷花池、魚池,池中架白石橋,周圍有湖石、黃石假山、石桌、石凳和古井及竹木花草。東沿壁置曲廊,南構書舍斗室,西有船廳、北有花廳。住宅坐北朝南分東、中、西二路。大門朝東,門對面的照壁,今依稀可辨。八字形磨磚對縫大門樓。東路北首原有小三間兩廂住宅樓一幢,后有小天井,前有庭……[詳細] |
![]() | 風箱巷官井井欄為青石構造,腰鼓形,輕微風化,口部微殘,上口內徑35,外徑56厘米,腹徑64厘米,高37厘米。南北兩側有鎖洞,面西腹部刻有“民國二十年 風箱巷官井” 。井壁為青磚疊砌,井深約5米左右。井南墻壁上嵌乾隆年間石碑刻兩塊,惜字跡模糊,風化較嚴重。該井保存至今,欄飾蒼勁,水源旺盛,現為居民生活用井。……[詳細] |
![]() | 浸會醫院舊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美國西差會派美籍伊文思醫師來揚行醫布道,創立浸會醫院。民國2年伊文思回國,由安德生醫師來揚主持醫院工作,次年安德生回國,邰大醫師來揚接管醫院工作。民國10年,在今南通西路興工建筑新醫院,建有門診樓及病房樓一幢以及西教士(醫師)宿舍樓、護士樓、職工宿舍樓。民國11年在院內創辦高級護士職業學校。北伐戰爭時期,被迫停辦。民國25年,西差會派遣穆夏醫師來揚恢復工作。抗日戰爭期間,醫院曾臨時辟為難民收容所。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接管了揚州浸會醫院。抗日戰爭勝利后,西差會派遣施坦士牧師會同揚州卸甲橋浸會堂王家慶牧師代表教會收回醫院。民國35年夏,恢復醫院工作。195……[詳細] |
![]() | 揚州教案舊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皮市街147-149號。舊址為基督教堂,1868年(同治七年)英國傳教士戴德生所辦,為揚州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此前,有法國傳教士于1867年冬在揚設育嬰堂,僅半年多即虐死嬰兒四十多名,激起民憤。1868年夏,揚州人民張貼揭貼,反對“洋教”,清兩江總督曾國藩妥協媚外,將揚州知府撤職,賠償“損失”,并立碑保護外國教會,是全國影響最早的教案。教案舊址占地約800平方米,大門東向,現存兩幢南向二層樓房及水井一口。樓房基本保持原樣,后樓面闊五間,前樓面闊三間,兩樓間教堂原址已改建為平房。原大門仍在,門前碑已不存,另在兩樓前東墻開了便門。現用居民住宅。……[詳細] |
![]() | 明廬位于廣陵路122號,為揚州民國時期匏廬、漢廬、怡廬、明廬“四廬”之一。宅主姜氏,民國初營造社主人,購廣陵路122號舊居,并將其改建,稱“明廬”。前為住宅,均為三間兩廂。后為花園。南圍墻門額 題“明廬”兩字,內有廳房一座,明三暗四,西首廂房內保留園形罩隔。廳后為一小庭院,舊為廚房,現已毀。……[詳細] |
![]() | 謝馥春舊址清代,占地7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413平方米。西部有兩路住宅,分別為前后三進房屋與小四合院;東部有花廳一進,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硬山頂。清道光年間謝宏業開設,生產香粉、頭油、棒香、香件,銷往全國各地和東南亞一帶,尤以香件而聞名,1915年曾榮獲巴拿馬萬博會銀質獎章。1956年公私合營,謝馥春香粉鋪改名為謝馥春香粉廠;1966年易名為謝馥春日用化工廠至今。……[詳細] |
![]() | 花園巷17、19號畢園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原花園已毀,現存花園南北建筑各一組,建筑面積345.22平方米。南部一組前后兩進,前進為披房兩間,北進為上下二層樓房,面闊兩間、進深五檁,樓上有內廊,外置欄桿,樓板檐貼磨磚裙邊,樓上下槅扇完整。東西兩側為高大的圍墻,西側開有小門通花園,園內有古井一口。花園北部為大廳,面闊三間,杉木梁架,用料碩大,前置柏木卷棚。廳前天井,青磚鋪設“卍”紋與鵝卵石組合花紋圖案,天井南側臺基上嵌“珊瑚軒”的石額。……[詳細] |
![]() | 廣陵路錢業會館清代,現存東、中、西三路建筑,建筑面積926.5平方米。中路建筑存西向磨磚儀門及廳房、住宅各一進,廳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檁,梁柱碩大,前有卷棚;東路建筑前后兩進,為明三暗四格局,均面闊四間、進深七檁;西路建筑前后三進,由南向北第一進為三間兩廂的二層樓房;第二進為三間兩廂格局,進深七檁;第三進為廚房,面闊三間、進深五檁。此會館為清末民初揚州錢莊行業發展的歷史見證。……[詳細] |
![]() | 小流芳巷徽州會館清代,坐北朝南,現存門房、二道儀門及大廳筑,建筑面積293.9平方米。第一進門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門房前原有高大門樓,上嵌“徽國文公祠”石額,已改。第二進為儀門門房,儀門為磚刻門樓,匾墻上開光如意紋內,雕刻福、祿、壽三星圖案,其下有春、夏、秋、冬四季圖案。第三進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有卷棚,天井三面有抄手披廊。在小流芳巷北端嵌有一塊石質“新安 恭善堂界碑”,是當時徽州會館的西北界。……[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