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黃山市 > 黃山區旅游

黃山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蔣家山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黃山區城南4公里的甘棠、耿城兩鎮交界地段,是一處高臺山坡地,高于四周地平10米左右,面積約5萬余平方米,為皖南地區最大一處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蔣家山遺址文化層最深處厚約4米以上,是黃山地區迄今發現的內涵最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對研究黃山及皖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1998年,黃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于1957年農民興修水利取土時發現。文化部門曾多次對遺址進行調查、復查,采集石器、玉器、陶器、陶片近千件。石器有斧、鏟、鑿、鏃、刀、杵、碾輪、錛、鐮、鉞、網墜、礪石等。石器多數磨制,少數打制,多數制作精細,磨利光滑,造……[詳細]
  永豐牌坊群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清。1965年,永豐鄉修建沿山水庫,嶺下蘇村牌坊群被作為封建余孽全部推倒,斷裂的牌坊石作為興修水庫的石料,全部砌成水庫的基壩和涵洞。2013年,這些湮沒的牌坊石在冬修水利時被當地村民發現,又全部從水庫大壩下挖掘出來。2014年,永豐鄉政府為永久保存這些文物古跡,著手開展古牌坊的修繕和重建工作。2016年,在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積極努力下,這些基本上保存完好的牌坊石依照原樣拼接,重新豎立在嶺下蘇村水口的觀音橋處。從牌坊的建制格局和規模來看,嶺下蘇村牌坊群僅次棠樾牌坊群,是皖南地區屈指可數的牌坊建筑藝術代表作,也是安徽省第二大古牌坊建筑群。五座牌坊的建筑風格大體相……[詳細]
  板石潭石刻位于黃山區仙源鎮,時代為宋。板石潭摩巖石刻,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境內。在仙源麻川河旁,因河旁有200平方米平面花崗巖石,石旁有深潭供人垂釣,先賢在此游玩時,曾題詩刻文于板石上,故稱板石摩巖。現在字跡清晰的詩文尚有5首,如明太平知縣劉元凱(又名劉云鵬)詩文曰:“移懷就溪山,魚鳥來爭鳴,呼童分一瓢,化作天邊斗。”此石刻今為黃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晦庵手跡”,在永豐鄉祥符村獅山。此山有平臺石丈余,朱文公(朱熹、號晦庵)過訪學士孫覿時,同游獅山,書“秀陰”二字鐫刻在平石上。志云:“秀陰”二字勒其上取佳木秀而繁陰之義。“青鸞峰摩崖石刻”在黃山風景區青鸞峰上,石壁上有國民黨第二十三集團軍司令唐式遵……[詳細]
  五福廟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明清。五福廟為宗教紀念建筑物,位于黃山市黃山區城西50余公里的永豐鄉嶺下村必吉嶺頭黃山市黃山區城西50余公里的永豐鄉嶺下村必吉嶺頭(必吉嶺是歷史上涇縣至青陽的交通要道)。廟建于元末,民國14年(1925年)永豐鄉嶺下村蘇建芳重修。據乾隆時《太平縣志》記載:“元末遭兵亂,神有奇驗,蘇氏托庇焉。固建廟奉為土主。”因此,每逢節日,當地和周圍的善男信女來此燒香敬神。五福廟,上下四旁均用花崗巖石建造,不用寸木片瓦,故稱“石屋”,3間硬山式。廟寬5.55米,深5.2米,檐水高3.25米,脊高4.95米,廟內有圓石柱4根,柱圍1.16米,建有神像基座,高0.75米,寬0.9米、……[詳細]
  黃土嶺恐龍蛋遺址位于黃山區太平湖鎮,黃山區城西40公里的廣陽鄉黃土嶺,遺址南面緊靠太平湖。該遺址是1995年初,銅黃公路(銅陵至黃山)黃土嶺路段施工時發現。出土蛋化石的面積有近百平方米。出土的恐龍蛋化石,經省考古專業人員現場發掘和國家古生物研究專家鑒定,屬于7500萬年以前,恐龍中鴨嘴龍類的蛋化石。出土地的蛋化石有扁圓形、橄欖形兩種,扁圓形直徑為10—12厘米,橄欖形長18厘米,徑6—7厘米。據公路施工人員介紹,總共出土有5—6窩,數十枚,大部分被毀,省、區二級僅收藏20余枚。恐龍蛋化石遺址在我省是首次出土,因此,被列入1995年安徽省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黃土嶺恐龍蛋化石的出土,為研究我省皖南地……[詳細]
  箬嶺古道又稱千年古官道,始建于隋朝,是當地郡守征調民眾開辟的通往沿江、中原的戰略要道。古官道由青石板鋪就,自許村直達黃山腳下的譚家橋。沿途植被垂直分布顯著,峰巒疊幛,陰雨天山上云霧繚繞,遠觀如黃山云海,身處其中則又似云中漫步。古道邊沿途設有古涼亭供行人車馬歇腳。古道深處村落處處,游人可以在村中隨意打尖,品嘗山上特有的高山玉米糊等特產。箬嶺關現仍存有屯兵城樓和古汪公廟遺址。今天走訪官道,不僅可以翻山直達黃山,更可沿途訪古探幽,親近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景區。……[詳細]
  《黃山報》舊址位于黃山區新明鄉荷花坑組,時代為清。《黃山報》舊址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耿城譚家大院位于黃山區耿城鎮,時代為民國。耿城譚家大院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西文汪氏分祠位于黃山區譚家橋鎮,時代為清。西文汪氏分祠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守齊公祠位于黃山區仙源鎮,時代為清。守齊公祠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眾家山新石器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的遺址。位于黃山區城西25公里的太平湖鎮,銅黃公路(銅陵至黃山)旁。遺址面積1萬余平方米。因遺址為眾家山山脈一高坡地,故名眾家山遺址。1970年,陳村水電站建成蓄水,遺址大部分被水淹沒。旱季水位下降時,遺址仍可露出水面,地面可見大量的石器和陶器等遺物。該遺址1993年發現。區文化部門多次派人到實地進行調查,采集了大量標本,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鏟、石、石、網墜等石器30余件;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器豆、尊、壺、紡輪等完整器皿10余件;還有紅、灰印紋陶片百余件。陶片多為灰陶,紅陶次之;有夾砂陶和硬陶兩種。可辨別的主要器形有鼎、罐、缽、尊、豆、碗等;陶片的飾紋主要……[詳細]
  李家山遺址位于黃山區烏石鄉,時代為新石器。李家山遺址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桐子山遺址位于位于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朱坊農場。在修水渠中,深挖3~4米出土新石器時期遺物有斧、鑿、鏃、刮削器、網墜和各式陶鼎足、陶器口沿、器壁、陶紡輪等。時代為新石器。桐子山遺址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竦口瓷窯址位于歙縣竦口村外,東臨揚之水,北襟雙竦水,窯址在兩水匯合處的小山丘上,主要產青瓷,胎色烏黑或深藍,產品主要為碗、盞、盤,亦有壺、盅等,釉色多系青灰,深淺不一,部分有碎裂紋。早期瓷釉呈醬儲色。部分釉浸全身,部分釉不及圈腳。碗、盞多系正疊燒,以大套小,有多達十數個一疊者,用支釘分隔。支釘四至十三個不等。每疊用一匣缽,也有一器用一匣缽者。器式多樣,大小不一。碗口徑小的14厘米,大的19.5厘米;碗口有厚唇、五瓣葵花;碗內底有球面和太平底等多種形式。碟口徑一般11一15厘米,高3.5一4厘米,平底折腹或雙折腹。窯具除匣缽外,還有墊柱、墩子、窯磚等。該窯屬龍窯,約存在于唐朝后期至北宋,以五代時……[詳細]
  樹德堂位于黃山區仙源鎮,時代為清。樹德堂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青山塔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明。青山塔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希賢橋位于黃山區永豐鄉,時代為清。希賢橋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粟裕將軍墓及譚家橋戰斗指揮臺位于黃山區譚家橋鎮,時代為民國。譚家橋戰斗遺址位于今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石門崗。,紅軍與國民黨圍剿軍展開激戰,特別是爭奪石門崗制高點的拉鋸戰最為激烈。戰斗持續到黃昏,終因寡不敵眾,千余名指戰員傷亡,年僅22歲的尋淮洲(紅10軍團19師師長)身負重傷,在轉移途中犧牲。粟裕將軍曾先后3次來到譚家橋,為紀念與他生前共同戰斗而犧牲的戰友,生前曾遺囑將其部份骨灰安放于譚家橋。遵照將軍的遺囑,1984年4月,在譚家橋白亭建有粟裕將軍墓。石門峽現仍存紅軍當年戰斗的戰壕和方志敏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指揮臺等遺址。粟裕將軍墓及譚家橋戰斗指揮臺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山茶林場場部大樓舊址位于黃山區譚家橋鎮,時代為近現代。黃山茶林場場部大樓舊址被公布為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甘棠巽峰塔位于黃山區甘棠鎮,時代為清。巽峰塔,又稱文峰塔,位于黃山區甘棠鎮城區鼓山(原黃山區政府招待所西)。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巽峰塔建設于清順治十年(1653),六角三層樓閣式建筑結構磚塔。高十點五米,底層直徑3.7米。一層有門,二層有五窗,三層有三個長窗。原塔內有樓板、樓梯,現內空無存。一、二層為平行蓮花紋飾檐口,第三層微弧形蓮花紋飾檐口,塔頂破落,長慢雜草。進塔門二層墻上有一小方形龕洞,內書“世德堂”、“道光十八年八月重修定”字樣。巽峰塔旁原建有七松書屋,民國時拆除。“塔影松聲,蕭然遠俗”,是原甘棠崔家十二景之一。今書屋拆除,塔存,塔剎已被雷擊毀。2011年4月,黃山市對巽峰塔進行全面……[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狠狠99婷婷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 | 亚洲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国产 | 最新AV网站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