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獅山瑞跡寺白佛位于倉山區城門鎮獅山村九曲山,據宋梁克家《三山志》記載白佛始鑿于唐大中六年(852),又名雷劈觀音,為巖石上浮雕.高1.36米,寬0.60米,南偏東15度。其前建有長方形石亭,面寬2.93米,進深1.5米,高2.3米。石門額上陰刻“雷劈觀音古跡,天啟丙宣年季春”。白佛附屬于瑞跡寺。1983年8月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黃鐘瑛墓位于鼓樓區洪山鎮的金牛山北麓,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海軍總長兼總司令黃鐘瑛的家族墓,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988年因建設遷建于原墓后約700米處,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原墓為花崗石和三合土結構,9個墓室,五層墓坪,三重護墻。封土前立墓碑及供桌,兩側豎碑刻。墓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坐南向北,磚石和水泥結構,平面呈如意形。有五級墓坪,面闊18米,進深49.6米,封土前立一青石墓碑,上刻黃鐘瑛及其父母、兄嫂等10人姓名。墓柱刻對聯:“芝草還生新筑壟,梅花遙對舊時亭!辩R屏刻楷……[詳細] |
![]() | 七星橋位于倉山區蓋山鎮郭宅村,建于宋代,石構二墩三孔平梁橋。東西走向,橫跨白湖河。長33.5米。面寬3.6米,不等跨,已淤塞一孔。墩呈長方形。橋面每孔用4根石梁鋪成,其中一根石梁上有“天圣十年”(1032)題刻,橋面現已改造為水泥并拓寬。橋面上設四角亭,木構,單檐歇山頂,80年代改為水泥亭,供三位國公(地方神)。橋欄已從木構改為水泥。該橋是具有明確紀年的宋代石梁橋墩重要實例,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1992年11月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方聲洞故居位于北大路內九彩巷16號。故居原是兩座相連大院,坐北向南,占地面積約3600平方米。大門原懸有清光緒十八年(1892)的“朝元”牌匾。門頭房和首進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的院落,尚保存原貌。花廳、魚池和第二進院落都已改建,F僅存第一進![詳細] |
![]() | 彬德橋位于福州臺江區幫州街道三保街河上。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緒丙申年(1896年),花崗巖石砌,東西走向,二墩三孔拱橋,長28.7米,寬2.7米,橋梁石板有“彬德重造光緒丙申”、“民國七年戊午彬社三次重修”鐫刻,保存較完好![詳細] |
![]() | 上杭路建寧會館位于臺江區上杭路128號(原上杭路63號),又稱“建郡會館”,由建甌縣商幫集資建于清嘉慶年間。會館依山而建,占地約280平方米,由戲臺、酒樓、神殿、花園等組成。會館占地面積28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臨上杭街,后靠大廟山,依山而建,由戲臺、酒樓、神殿等組成,紅磚清水砌墻門面。神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后有花園。園中有文昌閣一座(原作書齋),兩層,八角形,直徑5米,歇山頂,飛檐翹角,垂柱、雀替、斗拱、框楣花格等構件粗大豪放!拔母-”中,花園被拆改為民宅,……[詳細] |
![]() | 隆武帝行宮遺址位于鼓西路137-139號通湖新村內,現只余遺址、破屋和一道殘墻。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西元1645年)六月,清兵陷南京,福王死難。明大臣黃道周、歸降海盜鄭芝龍等于福州擁戴唐王朱檉八世孫朱聿鍵為帝,建號“隆武”,以南安伯府為行宮,改布政司為行殿,建行在太廟、社稷及唐國宗廟,升福州為天興府,改福建省為福京,為大明南京(應天府)、北京(順天府)之外的第三京。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西元1646年),因歸降海盜鄭芝龍叛變,福京淪陷,隆武帝在汀州被擄,--而亡。隆武三年(清順治四年、西元16……[詳細] |
![]() | 八旗會館位于福州市鼓樓區道山路。據記載明中使園“高臺曲池,花竹清幽”,有夕佳閣(即夕佳樓)、蒹葭草堂、水云亭、賓蓮塘、山鏡堂、閬風樓、魚我橋諸勝。奉直會館為八旗旅閩京官要員住宿之所。主座建筑前后五進,主要建筑有廳堂、戲臺、廚房、庫房、花園、花廳、假山、魚池、亭臺樓閣等,建筑面積約5000余平方米,F存重建的廳堂一處,長方形,面積360平方米,四面圍墻,雙坡屋頂,穿斗式木構架,木樁特大,屋頂藻井保存較好。大堂南面一座戲臺,三面通是精雕各種花鳥圖案的隔扇、門扇,可容納500人左右,具有清代滿族建筑風……[詳細] |
![]() | 因本橋位于大航橋河與元帥廟河的交匯處,橋下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白馬河漲,潮水匯合于此,故名合潮橋。又因本橋呈曲尺形跨越兩條河流,故俗稱雙套橋,久而諧音為雙拋橋;因橋附近有榕樹隔河生長,樹枝相連,有文人據此衍義為邱何殉情的悲劇故事。雙拋橋位于楊橋路雅道巷北口,為單孔石拱橋,橋長9米,寬2.9米,跨度4.8米,橋拱由十九條方體石柱砌成。橋欄石柱上刻“古名合潮橋”“光緒丙午建”,橋上建有風雨廊,兩開間懸山頂。據橋石攔板題刻,橋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西元753年),還刻有“合潮……[詳細] |
![]() | 怡山院位于福州市亭江鄉怡山,始建年代不詳,坐北向南,面臨閩江。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同治五年(1866年)擴建,占地面積906平方米,土木結構,由媽祖殿、觀音閣、三寶殿、白馬廟、怡怡齋等組成。三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兩面坡頂,院墻上嵌一塊石碑,碑文:“新建天后三氏祠,冊封琉球副使,內閣中書、長蘆于宮篆光甲捐俸三百兩。時大清同治五年歲次丙寅仲夏勒石“。明清兩代從福州到琉球國的冊封使船都停泊于此祭祀后出航。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