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桂齋在荷亭西北側,原為皇華亭故址。新建的“桂齋”由前后兩院組成,北院為桂齋正廳和“林文忠公讀書處”組成,庭院西側有游廊和碑亭。南院為假山魚池,有六角亭及石拱橋各一。桂齋東面院外為禁煙亭,建于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六月,平面正方形,四角方形混凝土柱,西式疊澀檐口,攢尖頂,是1949年前留下的唯一建筑。清道光九年(西元1829年),福建布政使程含章見屏山原李綱祠破敗不堪,“心竊傷之”,遂募集資金欲重建。時林則徐丁父憂在家守制,受托主持西湖疏浚工程,程含章與林則徐商議后,選西湖荷亭舊址,興建新的李忠定公(李綱)祠,并附建紀念李綱讀書處的“桂齋”。建成后留有程含章撰稿,林則徐手書《新建宋李忠定公……[詳細]
  螺洲尚書第位于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江墘埕3號,懸“尚書第”橫匾,是陳若霖故居建筑群的一部分。該建筑原為陳若霖三子、九江知府陳景曾的住宅,與賜書軒(江墘埕2號)之間有小門相通,庭院中有活動戲臺。由陳景曾的后裔出資修復。……[詳細]
  丹井位于鳳丘山下鶴林村桂溪自然村桂兜,位于鶴林宮遺址旁。井身為圓形,花崗石砌造,深5.1米。井欄用整塊花崗石鑿成圓圈狀,高100厘米,內徑58厘米,外徑87厘米。井欄外壁鐫刻“丹井”兩個大字,楷書,字徑18厘米,旁款“紹熙二年重建”(宋光宗紹熙二年為公元1191年)。……[詳細]
  三山會館位于福州市臺江區洋中街道橫街巷56號。建于清道光年間,木結構,為江、浙兩省在福州市布幫商會造。根據《明清福州會館概介》:江浙兩省的綢布業公幫在福州城市內外各合建了一個會館,因是跨省性的,不標“江蘇”或“浙江”名稱。城內的會館在春育亭(俗呼“倉前河沿”,在通湖路和光祿坊交界處),鄰近三山驛,故叫“三山會館”,在南臺的會館也用此名,分別呼為“城三山館”、“臺三山館”。三山會館原有面積1000多平方米,坐東向西。現存春暉堂,穿斗式木構架,重檐歇山頂,堂內石礎、石柱、藻井等保存完好,存留楹聯題刻多處,占地面積約308平方米。東面圍墻嵌有“三山會館”石匾額,堂正門兩側有石獅二尊,系汀州會館移來。……[詳細]
  星安橋位于福州市臺江區雙杭街道星河巷。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清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光緒十六年(西元1890年)、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和民國l4年(公元1925年)多次重修。石構,二墩三孔,不等跨,墩船形,橋長100米,跨長18米,寬2.1米,已淤塞兩孔,橋梁二側石板有“乾隆丙午新建”、“嘉慶乙丑年重修”、“垂裕堂張重修憔善社監督”等題刻。周圍環境破壞較嚴重。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星安橋曾經是福州著名的“南臺十景”之“三橋漁火”中的一橋。據傳,當年星安橋是入福州城的重要通道之一。古時從倉前山龍潭角搭渡過閩江,在蒼霞洲渡頭上岸,星安橋是入城通往陸路的唯一通……[詳細]
  英國駐福州副領事館位于馬尾區馬限山頂,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同治十一年(1872)竣工。包括副領事館、監獄各一座,由英國工程處上海辦公室的建筑師博伊斯設計。副領事館實為娛樂場所,為單層磚木結構、帶有殖民地風格的建筑。現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英國在福州除設有領事館外,還建有一處“副領事館”,形成一地兩館的奇觀。這一“副領事館”的設立與福建船政局的設立有關。同治間清廷議立船政,選址馬江。廷議初定,英國便搶先購得馬限山頂地面,待船政征地,契約已成,雖沈葆禎迭次抗爭,終不相讓。迄同治九年(1870)建成副領事館及監獄各一座,并有圍墻,獨處荒山,與民人隔絕。監獄之設,因福省官府同情民眾之抗爭,英人……[詳細]
  濟美橋位于福州市馬尾區君竹村,宋景佑五年(1038年)建,清雍正、嘉慶、同治年間多次重修。東西走向,石構,單孔,平梁式,全長8.6米,寬2.5米。望柱方形,條石欄桿。兩端鋪設4級臺階,欄板上有“濟美橋”和歷代重修題刻。宋刻在橋面上:“時景佑五年戊寅歲九月二十日”。清代紀年刻在柱上:“同治六年季秋立”,“任光廣子孫重修”;“嘉慶壬戌年”,“時孟夏吉旦”,“里人任克廣”,“子孫重建”。保存較好。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魯貽圖書館位于倉山區麥園路13號(麥園路、立新路口),建于民國33年(1944年),占地369.2平方米;為前半部分一層、后半部分二層、帶有維多利亞時期風格的近代建筑。建筑原為二層磚木結構民居。民國33年(1944年),江秀清等人為紀念黃展云而創設圖書館;當年10月,福州二次淪陷,至民國34年(1945年)5月光復,建館工作停滯。民國34年(1945年)7月,魯貽圖書館才正式落成開館。圖書館在1960年代為“華僑幼兒園”使用;“文革-”期間被占用作為倉山郵電局。1991年維修,轉為倉山煙臺畫院和倉山區文聯辦公用地。1988年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與魯貽圖書館隔立新路對望的福州名校麥頂小學,其……[詳細]
  蒼霞洲基督堂位于蒼霞洲文通弄17號,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為紅磚砌筑,單層帶地下室,立面呈英國維多利亞哥特式建筑風格(屬浪漫主義建筑風格的一種)。教堂正面朝東,主體為禮拜大廳,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式平面,可容納1000人禮拜,木三角屋架,小青瓦屋面。教堂主立面朝西,立面三開間,中開間外觀為兩層,一層為石質尖券門,上有石質牌匾書“基督堂”;二層為三個相連的尖券窗,沒有玫瑰窗;再上為簡單的山花,山尖立十字架。兩側開間為三層高的塔樓,每層可見墻面均為三聯哥特式尖券窗。禮拜大廳下為英式地下室,東段(十字兩翼以前)為石墻,西段為磚墻;正面左下角嵌有奠基石碑,文曰“榮歸上帝·1924年11月1日諸圣日……[詳細]
  蒼霞洲基督教堂位于臺江區蒼霞洲文通弄17號,1924年由英國圣公會重建,占地面積805平方米,為哥特式三層磚木結構,坐西南朝東北,呈十字形排列。該堂是福州地區現存的具有典型英國風格的建筑,其規格宏大,保存較為完好。 2020年1月2日,蒼霞洲基督教堂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圍墻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怡山院位于福州市亭江鄉怡山,始建年代不詳,坐北向南,面臨閩江。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同治五年(1866年)擴建,占地面積906平方米,土木結構,由媽祖殿、觀音閣、三寶殿、白馬廟、怡怡齋等組成。三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兩面坡頂,院墻上嵌一塊石碑,碑文:“新建天后三氏祠,冊封琉球副使,內閣中書、長蘆于宮篆光甲捐俸三百兩。時大清同治五年歲次丙寅仲夏勒石“。明清兩代從福州到琉球國的冊封使船都停泊于此祭祀后出航。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因本橋位于大航橋河與元帥廟河的交匯處,橋下河水一頭通元帥廟河,一頭通白馬河,兩河在此匯流,白馬河漲,潮水匯合于此,故名合潮橋。又因本橋呈曲尺形跨越兩條河流,故俗稱雙套橋,久而諧音為雙拋橋;因橋附近有榕樹隔河生長,樹枝相連,有文人據此衍義為邱何殉情的悲劇故事。雙拋橋位于楊橋路雅道巷北口,為單孔石拱橋,橋長9米,寬2.9米,跨度4.8米,橋拱由十九條方體石柱砌成。橋欄石柱上刻“古名合潮橋”“光緒丙午建”,橋上建有風雨廊,兩開間懸山頂。據橋石攔板題刻,橋始建于唐天寶十二年(西元753年),還刻有“合潮流水河步”六字。據文物部門的說法,現存橋梁為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修建。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詳細]
  林浦石塔位于倉山區城門的林浦村紹岐御碼頭旁,建于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為花崗石砌造的實心樓閣式塔,高約7.5米。該塔是閩江水運的航標塔,見證了閩江航道往昔的繁榮。1986年公布為區級文保單位。花崗石砌造,實心仿樓閣式,高約七米半,底座周長八米,塔壁均浮雕佛翕、佛像,塔檐刻瓦當,滴水翅角,塔剎為半圓形復缽狀,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宋代風格。石塔下有須彌座,須彌座身上有銘文:“紹熙四年仲(春夏秋冬?)重修”,保存較好。現須彌座被埋于地面之下。……[詳細]
  東關司馬第位于長樂區吳航街道東關社區司馬巷北側,司馬第為陳省居所,俗稱官廳里。明萬歷年間(1573-1620)建。陳省,長樂縣古槐人,明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歷任浙江金華府推官、山西道御史、后巡按山海關、湖廣、大理寺少卿、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后部右侍郎等職。司馬第為土木結構,占地面積2574平方米,并排三座,每座二進,各座隔封火墻。中軸線由前至后依次為:正門、前天井、前座、中天井、主座、后天井、后座。門樓額“司馬第”,柱聯“禮樂常遵東魯,衣冠實出南陽”。府第內尚存“三朝秉憲”匾和石槽等文物。2020年1月2日,東關司馬第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向東延伸至牌坊以東14.5米,……[詳細]
  文石登文道碼頭位于長樂區潭頭鎮文石村,登文道碼頭始建明永樂年間(1403-1424),明萬歷、清乾隆、光緒幾度重修。登文道是明清時期長樂重要的碼頭渡口,是長樂學子進京考試的必經之路,也是長樂商客出遠洋的始發地。登文道坐北向南,伸入江中,長百余米,每塊條石長4米,寬1米,現存條石16塊。登文道碼頭是研究長樂古代交通史、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實物載體。 2020年1月2日,文石登文道碼頭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保護范圍:附屬文物文石天妃廟始建于明永樂七年(1409),清代重修,現僅存兩堵殘垣,廟墻嵌郭汝霖、肖崇世所撰《重修文石廟碑記》,共二通。據《長樂文石志》記載,鄭和下西洋,四次經此設祭……[詳細]
  薩鎮冰附葬于其父薩懷良墓中,墓位于福州市西郊火峰山南麓(今172醫院后山坡上),坐北向南,如意形,面寬5.65米,深11.3米。二層墓埕,三合土夯筑。墓碑為青石,高62厘米、寬84厘米。碑面鐫刻:“雁門,清懷良薩公喬梓壽域,光緒乙酉年孟冬吉旦立。”楷書,字徑9厘米。墓柱對聯:“天留福地,世被恩澤。”墓鏡鐫刻:“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2011年、2012年福建省文物局兩次撥款給福州鼓樓區文物部門,作為修復薩鎮冰墓專款。修了薩鎮冰墓及上山的路和護坡。薩鎮冰的墓道碑立于600米外的山下,碑為花崗巖質,高3.08米,寬1.25米,厚0.18米。碑正面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首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詳細]
  林浦殘橋位于倉山區城門鎮林浦邵岐村,又名“林浦斷橋”,俗稱“三門橋”,建于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石構平梁橋,南北走向,兩墩,三孔不等跨,已圮一孔。殘橋全長22米,面寬2.8米。橋本體橋面石梁上刻:“紹興三年戊申作,都管斡林康、林元鈞泊諸勸首等”,楷書,字徑0.15米;引橋橋面石梁上刻:“林應見舍小梁三條,林應郎舍大梁一條”、“鄭謙僧光儒各舍小梁一條”。橋面上設有馬相公廟,東西環抱2棵榕樹。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懷安接官道碼頭位于倉山區懷安村東南面烏龍江邊,包括古接官道及碼頭,是“海上絲綢之路”曾經興盛的重要見證。接官道為突堤式結構,占地約380平方米;西面三塊巨石伸入江面形成碼頭,是懷安唯一保留下來的接官道古碼頭。碼頭石板道寬約5米,條石鋪就,上有百余條橫向鑿槽,便于上下船時防滑;此外還有用于拴繩、方便船舶停靠的石槽遺存。2005年開始,三環路從懷安附近通過,懷安沿江一帶進行了綠化改造,老碼頭得到簡單整修,在碼頭端部設置送別石雕像一組。2015年1月,作為“懷安衙署遺址與接官道”的一部分,公布為福州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八旗會館位于福州市鼓樓區道山路。據記載明中使園“高臺曲池,花竹清幽”,有夕佳閣(即夕佳樓)、蒹葭草堂、水云亭、賓蓮塘、山鏡堂、閬風樓、魚我橋諸勝。奉直會館為八旗旅閩京官要員住宿之所。主座建筑前后五進,主要建筑有廳堂、戲臺、廚房、庫房、花園、花廳、假山、魚池、亭臺樓閣等,建筑面積約5000余平方米。現存重建的廳堂一處,長方形,面積360平方米,四面圍墻,雙坡屋頂,穿斗式木構架,木樁特大,屋頂藻井保存較好。大堂南面一座戲臺,三面通是精雕各種花鳥圖案的隔扇、門扇,可容納500人左右,具有清代滿族建筑風格。初為督舶太監高寀游宴場所,俗稱“中使園”。因在城西南,又稱“西園”。清中葉改為會館,為奉直奉天、……[詳細]
  隆武帝行宮遺址位于鼓西路137-139號通湖新村內,現只余遺址、破屋和一道殘墻。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西元1645年)六月,清兵陷南京,福王死難。明大臣黃道周、歸降海盜鄭芝龍等于福州擁戴唐王朱檉八世孫朱聿鍵為帝,建號“隆武”,以南安伯府為行宮,改布政司為行殿,建行在太廟、社稷及唐國宗廟,升福州為天興府,改福建省為福京,為大明南京(應天府)、北京(順天府)之外的第三京。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西元1646年),因歸降海盜鄭芝龍叛變,福京淪陷,隆武帝在汀州被擄,--而亡。隆武三年(清順治四年、西元1647年)九月,淮安張華山起事,仍用隆武紀元;鄭芝龍叛變后,其子鄭森(成功)與父決裂,繼續舉兵抗清,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动漫 | 亚洲欧美区线专区 | 婷婷射亚洲娱乐中文网 |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 | 午夜拍国产精品福利 |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