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二仙廟坐落在上栗縣雞冠山鄉廟背村,明英崇正統年間(1436?1449),有一真人系湖南省瀏陽市東鄉王石澗人氏,來此地居于山洞。其人聰穎慈善,精通醫術,為民治病,不取酬金,遇困難解囊相助,生活儉樸,出入簡便,吃素葷異數十年如一日,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農歷九月初九日坐禪圓寂。當地群眾為感其宏恩大德,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中秋節舉行奠基儀式,建造廟宇,長期祀奉。500余年來香火旺盛。在土地革命時期,曾設蘇維埃政權于此,不少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來此藏身避難,并開展革命工作。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雞冠山鄉廟背行政村……[詳細] |
![]() | 上埠儺廟坐落在上栗縣東源鄉上埠行政村,明洪武五年建,道光十六年為第三次重修,2002年復建。據說此廟建于唐開元二十四年,當時在燈盞窩只建一間,全是用亂石砌墻,儺面具為銅鑄造而成。傳說元順帝二十七年,因帶銅面具跳儺舞,9個人的面具取不下被挾死,后只好與銅面具一起埋葬,后改為樟木雕刻面具。清道光擴建。雕制面具80只,分福、祿、壽三堂儺神。分別接到江嶺、石洞口、小枧,再建三個儺神廟,保存至今。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東源鄉上埠行政村……[詳細] |
![]() | 古羅漢松坐落在上栗縣金山鎮金山村瑤金山寺內。是彭祖師于唐開元年間親手所植,明朝東林黨人御史大夫鄒元標親手題碑:“唐開元年植古羅漢松”。古羅漢松曾因時政而落葉衰枯,不堪入眼。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古羅漢松由黃反青,而枝繁葉茂,在古羅漢松中部的樹干上還長出幾個很象儺面具的物體。羅漢松前之碑在80年代初,由于當時的瑤金山寺被金山建筑隊占用,經常有運材料的機動車出入,有一司機在倒車時將此碑撞倒,后經維修恢復原貌。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金山鎮金山行政村……[詳細] |
![]() | 鄧貞謙,又名鄧中堅,1907年生于彭高鎮華源臺的一個貧苦農民家中。1923年秋,考入萍鄉中學。在萍學習期間,經常和孔原、張國燾、劉型等進步青年學生在一起,積極組織并親自參加全校愛國學生運動,參與萍中的進步學生團體“互助社”。1926年秋從萍中畢業考入北京師范大學。1927年暑假后,他毅然犧牲個人利益,放棄讀大學的機會,全力投身革命,從事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他以特派員的身份回到萍鄉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在中共安源市委召開的擴大會議上,年僅20歲的他被推選為中共安源市委委員。年底派往湘東擔任區委書記。同時他還兼任了安源市委與井岡山根據地的聯絡任務。多次往返井岡山,護送密件,接送來往的革命同志,并……[詳細] |
![]() | 栗江橋坐落在上栗縣上栗鎮栗水河上,連接南北兩條老街。始建年代無考,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古橋被大水沖倒。同年巡檢鄭詩敏等率里人重建,也就是今所見的上栗五拱石橋。橋長69米,寬4.6米,高6.3米。由于河道年久失修,加上兩岸建房倒土,致使五拱石橋兩頭各被填埋一拱,至今只剩下三拱了。再是城建部門未與文物管理部門協商,在橋面上安裝花崗石欄桿,改變了古橋原貌,此橋是古代萍鄉至上栗鎮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上栗鎮老街……[詳細] |
![]() | 文筆塔坐落在上栗縣長平鄉福壽村,離城區26公里,為清代所建的七級八面塔。此塔為青麻石砌成,建在上栗縣與湘東區的交界線上。據傳說原有獅子下山來吃禾苗。老百姓就請風水先生選址造了這座塔壓在獅頭上,從此就鎮住了獅子,也就沒有再發生吃禾之事了。其實主要還是當地人為了保護風水的。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長平鄉福壽行政村,獅形山頭上。……[詳細] |
![]() | 拱辰塔聳立于上栗縣赤山鎮大寶山上。據《萍鄉縣志》記載:“拱辰塔在遵化鄉赤山市,同治九年里人公建。”塔名取自“論語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拱之。’”該塔九層八面,底層為花崗巖石,以上為白磚平砌。層與層之間以長條形花崗石壘砌成檐,各層開有券頂窗孔四個。塔高28米,底層直徑6.4米,底圍21.28米。古塔多次被雷擊,但僅損其頂,曾遭日寇槍彈,彈痕累累。百余年來它穩如磐石,屹立在大寶山上,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藝術水平。地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鎮赤山行政村大寶山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