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氏鹽商住宅位于石將軍巷2、4號,宅主黃錫安,建于清末民初。黃錫安曾任四品清理財局科科員安徽候補知縣。該住宅分東西兩部分,坐北朝南,東部住宅水磨磚門樓,入內南邊為轎房,北為正廳,東西兩邊有廊與正廳相連。正廳為卷棚式明三暗四廳房結構。廳后為三進住宅,均為三間兩廂。宅后有一小天井,北為柴房。西部住宅前為磚雕門樓,后為中西合壁式平房,面闊五間,墻體青磚、紅磚夾砌,拱形門、窗,窗戶為木制百頁窗。該建筑至今保存較好,現為黃氏后裔住用。……[詳細] |
![]() | 文狀元橋位于儀征市真州鎮前進東路儀征市實驗中學內。據清道光“重修儀征縣志”記載:“狀元橋,在泮池東西各有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通學捐修”。西側的“武狀元橋”(武狀元即康熙丙戌科武狀元楊謙)已消失。東側現存“文狀元橋”,文狀元即雍正癸丑文狀元陳倓。文狀元橋東西走向,為磚石結構單拱橋,橋通長12、寬4.4米。橋基為青磚砌筑而成,橋面、橋拱用花崗石砌筑。橋兩端各有一對石鼓,兩側橋欄上均雕刻有花卉紋,每個望柱頂部均刻有蓮花紋飾……[詳細] |
![]() | 萬壽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萬壽街26號。傳始建于宋,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名萬壽寺。咸豐毀于兵火,后重修。現存大殿、藏經樓、戒臺、兩廂廊房等建筑。占地約385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420平方米。大殿歇山重檐,進深九檁,梁柱及斗拱基本完好。戒臺單檐硬山,面闊三間,進深十一檁。寺內原有唐經幢,毀于“文革”中。1997年經省文化廳、揚州市政府批準遷至文峰公園東側復建文峰寺保護。……[詳細] |
![]() | 景氏住宅位于新勝街28號,景吉泰茶莊老板景鑒澄住宅,清代晚期建筑。景鑒澄在揚州開店,為人活絡,常向一些茶樓、浴室、戲館的店主宣傳推銷自己茶葉的價廉與物美。后因生意越做越大,先后買下了新勝街好幾處房屋。后由于市面蕭條,營業萎縮。1956年,景吉泰參加公私合營,與其他幾家同業改組為“綠揚春”,門面設在教場街。景氏住宅臨街為一小門廳,進門一小天井,向西為前后三進三間兩廂式住宅,住宅六間天井相連。院東部原有客廳,現已改建。……[詳細] |
![]() | 玉井巷11號民居位于揚州市玉井巷11號,年代為清末民初。位于玉井巷11號,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磚雕門樓,磚雕為“孔雀、牡丹”紋樣,門樓為四間樓廳。進大門分東西兩路住宅。東路三進住宅,明三暗四,中間以天井相連。西路第一進為門廳,面闊五間;第二進花廳,面闊五間;第三、四進為明三暗五住宅。該組建筑,槅扇等木裝修保存較好。原有花園,今毀,僅存部分跡象。2008年1月8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王氏民居位于金魚巷26號,為王氏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該建筑東西兩條軸線,西軸線前后四進,第一進為門廳,門廳向北為三開間大花廳(客廳)客廳為卷棚式建筑,客廳后為天井與正房相連,正房為三間兩廂式民居建筑,正房后為一小庭院,小庭院北端有坐北朝南三開間書房。書房為臺門式建筑,朝南一排上推式窗戶,設計精致、大方,開啟方便,落下無痕跡,獨具匠心。東軸線與西軸線基本一致,有腰門相通,并列而成。該建筑為揚州前宅后院式民居典型代表。……[詳細] |
![]() | 陳氏住宅位于廣陵路306號,為清末民初木行業陳氏商人所建。住宅分東、西兩部分。東路住宅,前后兩進,第一進明三暗四住宅,東、西有廂房;第二進為三間兩廂式住宅。西路住宅,前后為三進。前二進為對合式三間一廂住宅,中有天井相連;第三進為花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后置 卷棚,明間一木雕鏤空仕女罩格,梁架上有雕花。廳前小庭園以鵝卵石和小瓦鋪地,組成“團壽”字圖案。整個建筑布局合理,天井、庭園、花廳、住宅有機結合。……[詳細] |
![]() | 宋井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文昌中路。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所在地原為宋大城內東南隅。該地原為蓮花橋,后為蓮橋東巷。傳住宅為蓮花庵故址,井為庵中物。青石井欄,上刻有“皇宋嘉熙肆年庚子至節壽昌沙門 基”字樣。1987年開拓瓊花路建設蓮花街坊時,井原址保護。原井欄由文物部門收藏,按原樣復制井欄置井上,井南面街建有井壁,上嵌“宋井”石額;在井北臨街增建一觀井方亭,形成景點。……[詳細] |
![]() | 木香巷37號民居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分東、西兩路建筑,建筑面積442.68平方米。東路建筑前后兩進,第一進面闊四間、進深五檁,院大門開在偏西一間,磨磚門罩;第二進為明三暗四格局,面闊四間、進深七檁。屋后院落內有柴房兩間,西向廚房三間。西路建筑前后三進,第一進面闊三間、進深五檁;第二進三間兩廂,廳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第三進三間兩廂,主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東廂房有通道與東側院落相連。……[詳細] |
![]() | 魏氏鹽商住宅位于揚州永勝街40號,為鹽商魏次庚住宅,建于清代。大門西向,建筑坐北朝南,東為住宅、西為園林。東部建筑前后5進,前為照廳、大廳,后為3進住宅。大廳面闊5間,進深7檁,前后有卷棚。廳后3進皆為3間兩廂,兩側有套房小院。宅西園林部分破壞嚴重,殘存山石樹木,原有四面廳——“吹臺”,內懸鄭板橋書“歌吹古揚州”橫匾,解放后移至瘦西湖上;船廳一座,已移建于大虹橋南“西園曲水”。……[詳細] |
![]() | 浙紹會館位于達士巷54號,清代建筑,占地9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大門南向,儀門西向,門房為三間披房,儀門后為第二進正廳,正廳坐東朝西,面闊三楹13米,進深八檁10.3米,硬山頂,構架取材杉木,抬梁式造型,廳前有卷棚,取材柏木,整體廳堂構筑規整,挺拔寬闊,古樸莊重,體現揚州本地構筑特征和清中期特征形式。廳南北還有附屬用房數間。為淅江紹興商賈來揚聚會議事、聯絡鄉誼、族人、憩息的場所。……[詳細] |
![]() | 揚州烈士墓園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蜀岡萬松嶺。始建于1954年,1997年向北擴建。現占地面積4萬余平方米,山麓建有石牌坊一座,拾級而上,岡上正中建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園內建有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紀念館等紀念性建筑物。烈士紀念館建筑面積1200余平方米,館內陳列著自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以來革命烈士的照片、遺物等文物、史料,是全市七個縣(市、區)革命烈士斗爭史料中心陳列館。……[詳細] |
![]() | 巴總門15號民居 清代民居。前四進坐西朝東,最后一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494.6平方米。大門朝北,臨巴總門巷。第一進儀門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檁,儀門為磨磚門樓;第二進大廳為明三暗五格局,進深七檁;第三進面闊五間、進深五檁;第四進也為明三暗五格局。最后一組前后兩進,南進面闊三間,北進為“明三暗四”格局,面闊四間,進深七檁,套房天井有西便門通引市街,門內迎面墻上有福祠一座。……[詳細] |
![]() | 趙氏住宅位于彌駝巷10號,民國建筑。住宅東西二條軸線,東路為一花園、一花廳。現為趙芝山后裔趙杰居住。花廳現已改建為住宅,但結構還保持原狀。西路為前后四進,面闊三間,住宅之間均以天井相連。現西路四進為彩衣社區辦公用房。該建筑東路花園與花廳間有一圍墻,圍墻門額鐫刻“長春”兩字,落款為“癸未仲春,含光書”。該建筑布局為東園西宅式民居,花園與住宅平行布置,頗具特色,為尋常民居所少見。……[詳細] |
![]() | 大樊家巷倪氏住宅民國民居,坐北朝南,以火巷為界,分東西兩組,建筑面積321.02平方米。大門北向,八字形磨磚門樓。東組建筑前后兩進,前為廚房及書房,后為三間兩廂住宅。西組建筑前后兩進,第一進面闊三間,第二進三間兩廂。房屋西側巷內有六角水井一口。房屋整體保存較好,明間槅扇及廂房支摘窗、檻墻保存較為完整,天井為席紋鋪地,古樸典雅。原房主為倪月卿,曾在教場醬業統一工會任職。……[詳細] |
![]() | 鐵佛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城北鄉卜楊村佘田組。相傳本為五代楊行密故居。楊行密(852-905),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時吳國的建立者。后舍宅為寺,宋建隆間(960-963)寺鑄鐵佛,更今名。清咸豐三年毀,同治間重修未復舊觀。現僅存后殿三間,東部僧房五間,占地約200平方米。后殿單檐硬山頂,進深九檁,1989年維修。殿東壁嵌有《廣參和尚行跡》石碑一通。……[詳細] |
![]() | 平園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南河下723所內。鹽商周靜臣所建,占地3447平方米,大門南向,系磚刻門樓。園在住宅西偏,園門東向,上有楷書“平園”石額,園內以花墻分隔為南北兩院落,花墻正中開月門,上有石額,南題“惕息”,北題“小苑風和”;南院中有三百年廣玉蘭兩株,北院中有南向花廳五間,廳內置楠木格扇,裝修精致。廳南沿墻疊有湖石假山。……[詳細] |
![]() |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衛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由于“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這天透過扇形窗戶觀賞對面熙春臺金碧輝煌的廓影,能夠聯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詳細] |
![]() | 慧日泉位于儀征市真州鎮近水樓臺北苑天寧寺塔以北70米處。據《隆慶儀真縣志》中記載,原在天寧禪寺中。世傳蘇子瞻嘗于寺寫經,名其泉為“慧日”。井欄質地為石灰巖,平面為不規則八角形,四個長邊第每邊長0.27米,四個短邊第每邊長0.2米,中間泉孔徑0.33米,高0.33米。井南側有隸書題字:“古慧日泉”和楷書題字:“儀征縣知事李清謹志,光緒戊子年(1888)嘉平月王志義鐫”。……[詳細] |
![]() | 南河下黃氏鹽商住宅清代鹽商住宅,原有中、東、西三處大門,現存西大門、中儀門及二層住宅樓兩幢、東住宅前后三進,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056.97平方米。西大門臨街,殘存;中路儀門磨磚門樓;儀門后為二層木構小樓前后兩進,均面闊三間、進深七檁。東住宅前后三進,第一進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大門為磨磚門樓;第二進為面南的二層樓,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第三進面闊三間、進深七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