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揚柳綠齊三尺雨,櫻桃紅破一聲蕭,處處駐蘭橈。”這里就是揚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虹橋。虹橋景色優美,曾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點江山,切磋詩文,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跡和動人的故事。康熙年間王漁洋有一首:“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應太匆匆。”更是膾炙人口,就連乾隆皇帝也曾做詩贊賞過虹橋的景色。如果把瘦西湖比作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橋揭開了她的蓋頭;如果把瘦西湖比作是一部長劇,是虹橋拉開了她的帷幕。從虹橋開始,領略這“兩堤花柳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美景吧。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與柳湖路交會處(瘦西湖景區南門外)類型:橋游玩時間:建議10-15分鐘開……[詳細] |
![]() | 大王廟俗稱邗溝財神廟,原在便益門北官河旁。相傳殿前石爐無頂,以香投之,即成灰燼;爐下一水竅,天雨積水不竭,有沙漲起,色如銀,每歲春初,香火不絕,謂之財神勝會。正月初五燒香,爆竹聲喧,簫鼓竟夜。廟中兩聯:“一殿兩王天下少,廟門正北世間無”。2007年在古邗溝與古運河的交匯處北岸重建邗溝大王廟,地址為竹西路9號。復建后的邗溝大王廟,是一組仿古建筑群,位于原邗溝大王廟遺址東北約500米處。新大王廟北門額為“邗溝大王廟”。大殿面南,上懸“恩被干吳”匾。殿內神臺上供奉著兩尊袍帶飄逸、氣宇軒昂的塑像,東為吳王夫差,西為吳王劉濞。殿前有兩副楹聯:“曾以恩威遺德澤,不因成敗論英雄”、“遺愛成神鄉俗流傳借元寶,……[詳細] |
![]() | 盛氏兄弟故居位于儀征市真州鎮工農南路29號。盛氏兄弟故居為盛延祺、盛延禧、盛延武三兄弟少時所居住地。盛延祺(1894-1923年),字白沙,為辛亥革命烈士;盛延禧(1899-1996年),字成中,則是有國際影響的著名學者與社會活動家。生前獲法國最高榮譽勛章-騎土軍團勛章,身后享有“中法友誼的開拓者”盛譽,他的自傳體長篇小說《我的母親》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盛氏故居對于研究和展示盛氏三兄弟的生平業績有著重要的價值,也是作為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要場所。故居原為座北朝南的兩進三院,目前僅剩后進三間兩廂,東邊有三間排房,原為盛家書房,建筑面積230平方米。房屋為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七檁……[詳細] |
![]() | 達士巷民居群達士巷20號民居現存磚雕門樓一座,住宅已改建。達士巷22號,前為磚雕門樓,后為五進住宅。第一進為三開間門廳,門廳北為一天井與第二進三間兩廂住宅相連,第三進為三間兩廂住宅,第四、第五進為對合式三間兩廂住宅。該建筑群總計五進,除門廳三間改造為住房,其余建筑結構均保存較好。天井相連,麻石鋪地未改變,木槅扇、門窗基本保留。為清末民國初典型民居。達士巷22號,前為磚雕門樓,全為四進住宅。進門第一進為三間門廳,中間一天井與第二進三間兩廂住宅相連。第三、四進為對合式三間兩廂住宅。天井為青石鋪地,堂屋間青磚基本保留。木槅扇、門窗基本保留。該建筑為清末民國初典型民居。……[詳細] |
![]() | 劉文淇、劉師培故居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東圈門14號。劉文淇(1789-1854),儀征人,字孟瞻,清代訓詁學家。故居名“青溪舊屋”,亦稱“劉氏書屋”,系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三進,小青瓦平房。劉氏世代居此。入門為一院落。第一進廳房面闊三間,西南有小軒,原額為“蘭榭”,為劉文淇之曾孫劉師培少時讀書處;第二進三間兩廂一套間,1945年改建過;第三進三間兩廂。西部原有花園,筑有方亭書屋,1950年倒塌。故居大部為劉氏后裔居住。1992年10月,前進廳房和山軒毀于火,已按原格局重建為平房。為東圈門片歷史文化街區內重要的名人故居。……[詳細] |
![]() | 曹起溍故居位于古城揚州東關街338號,是曹起溍烈士出生和成長的居住地。曹起溍字建虞,曾化名魯士英、陳君豪,是揚州市歷史上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人。1906年,曹起溍出生于揚州一個職員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后歷任揚州特支代理書記,揚州臨時縣委書記、縣委書記,揚州特委東鄉特派員、城區區委書記。1929年4月,任泰州臨時縣委書記。1929年8月,曹起溍在泰州被國民黨-逮捕。1931年2月24日,曹起溍與其他16位革命志士被殺害于鎮江北固山下,年僅25歲。2009年,曹起溍入選“五十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江蘇英雄模范人物”。曹起溍為揚州地區革命斗爭奠定了重要基礎。他根據當時革命斗……[詳細] |
![]() | 馮氏住宅位于文昌中路九巷9號,系馮廣盈在清光緒年間購筑的老房子。從其房屋布局、體量、裝修、雕琢、家俱皆能體會“揚州古明月,陋巷舊家風”的古韻。馮氏老房子大門朝東,八字型磨磚對縫砌筑,磚面細膩光潔,門樓氣勢昂然,進門堂,入庭院,迎面磚雕福祠雖局部殘破,然古韻尚存。福祠左為磨磚對縫儀門,入內遺存正宅南向前后三進。儀門內,中進為考究高敞廳堂三楹,前置柏木雕卷篷,廳堂前旁置廊,東廊有耳門通北向火巷,廳對面構照廳三間,東進柴房二間。廳堂屏門后穿腰門為三間二廂住宅。東廂有耳門通火巷,偏房面闊三間,是揚州古民居對合二進“前五后七,左右為三”的典型規整布局。……[詳細] |
![]() | 清真寺位于馬監巷東側,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古元秉所建。整座建筑設有門廳、牌坊、禮拜殿、照廳、水房、廂房、宿舍等數十間建筑。牌坊上有“整容門”匾。院內有銀杏樹、“懷清井”。懷清井,民間稱為“七奶奶井”,傳為七烈女避難入清真寺殉節處,井旁墻上嵌砌有記載七烈女事跡的石碑一塊。民國初年,寺內曾附設回民喪葬所、《北平震宗報》揚州二分社、伊斯蘭報室。1933年,寺內辦回民文化傳習所。1947年秋至1949年夏,回民青年會在寺內開辦生生小學。1958年以后,地方上先后在禮拜寺辦起了標牌廠、麻袋廠、制刷廠,廠房改造過程中,建筑遭到嚴重破壞。……[詳細] |
![]() |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風亭、吹臺、琴室、木樨書屋、棋室、月觀,全都集中在這里。小金山內有個鐘乳石,是宋徽宗建造萬壽山盆景的遺物,當時正遇見方臘農民起義,把萬壽山的原料給搶去了不少,也就是花石綱的一部分,這塊鐘乳石遺留在了揚州,因為神似寶船,所以算得上一塊名石哦。地址:揚州市邗江區大虹橋路28號瘦西湖風景區內類型:古跡島嶼/半島歷史建筑游玩時間: 建議20-40分鐘電話: 0514-87357803開放時間:7:30-17:15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含在瘦西湖門票內。……[詳細] |
![]() | 揚州山陜會館位于揚州市東關街250號,年代為清。位于東關街250號至262號的山陜會館,是當時山西、陜西鹽商在揚州設置的會館,也是揚州最早的鹽商會館,原館址在舊城南門街,后遷移至東關街,會館占地面積5畝余,布局為前廳后宅,有后樓及花園,具有山西建筑的特色,北端墻腳嵌“山陜會館地基北墻界址”碑刻。山陜鹽商勢力雄厚,精于理財,明嘉靖年間曾組織家丁500人抵御倭寇,參與籌建揚州新城,在揚名人以西安府康海、平陽亢氏最為知名,遺有康山草堂、三義閣等古跡。2008年1月8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木蘭院石塔、楠木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文昌中路綠島內。始建于唐開成三年(838年)。原在西門外古木蘭院內,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移建于此,清乾隆再修時增建石欄。1964年大修。塔為仿樓閣式,五層六面,通高10.09米,須彌座各面雕有鹿、馬、牛等,座上石欄板雕云龍、蓮花圖案,從雕飾風格看,為明清時遺構。塔身每層轉角處雕圓形倚柱。塔頂六角攢尖式,葫蘆形塔剎。塔身一、三、五層南北兩面各有一拱門,其余各面各層均有浮雕佛像,共二十四尊。地處文昌中路中心綠島上,從文物保護的要求出發,應整體抬高塔基。……[詳細] |
![]() | 鳧莊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鳧莊位于維揚區瘦西湖街道園林社區瘦西湖公園內法海寺北、五亭橋東南。建于民國十年(1921),原是鄉紳陳臣朔的別墅。因建在汀嶼之上,似野鴨浮水,故名。鳧莊占地面積為1003.4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82.08平方米。整個建筑環湖而置,東為水榭,座東朝西,為卷棚頂,抬梁式結構面闊6.76米,進深六檁4.6米,西設水閣數間,南建水樓面闊三楹8.8米,,進深4.92米。不規則的荷花池位于莊中,環植梅、桃、筱竹,更疊人高之湖石。現鳧莊保存較好,環境幽雅,是瘦西湖公園內重要的景點之一。……[詳細] |
![]() | 劉莊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廣陵路272號。初名“隴西后圃”,建于清光緒間,民國十一年(1922年)歸鹽商劉氏,修筑后改今名,占地6160平方米。大門南向,園在住宅以北,以院落分隔。園入口有月洞門,上額“余園半畝”,有南向廳屋三間,廳后有院,廳西有廊通院西半亭,西南墻下筑湖石花壇,植有白皮松等花木。東院內,北有樓閣臨虛,貼墻疊山,南有水池,上疊湖石假山一組。后院荒蕪,院墻上尚殘存明王秉錞刻《潑墨齋法帖》石刻數方。園南部住宅東西三軸,前后各四進,保存有楠木廳。……[詳細] |
![]() | 王柏齡故居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淮海路44號。原國民黨執行委員王柏齡所建,占地面積2340平方米,為中西合壁的花園洋房。大門偏東南向(從院西開側門進出),門廊有木雕。樓在院中,坐北朝南,為二層鋼筋混凝土磚木混合結構,坡屋頂。一、二層中間均為寬敞的客廳,下層南面有廊,二層廳外為大陽臺,上下兩側均為房間,廳后有走道;北面有樓梯和配套房。樓前為花園,西貼壁構假山和水池,西南角筑有半亭,院偏東有小青瓦屋面長廊,自大門連接樓屋。院中有草坪和古黃楊、廣玉蘭等花木。現用作安全局招待所。……[詳細] |
![]() | 卞寶第故居位于廣陵路219號,清湖廣、閩浙總督卞寶第宅第。卞寶第,字頌臣,號娛園,儀征籍,世居揚州,清咸豐辛亥(1851)兵興,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閩、浙巡遠、湖廣、閩浙總督等職。住宅原范圍,北面抵廣陵路,南面通過丁家灣86號。現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 1000余平方米。現存二層樓房三進,面闊五間,樓與樓之間旁置廂樓互連相串。第三進樓房上世紀90年代,遭火燒殘。另有半亭一座,水井一口。現存建筑平面布局,前后三進樓宅呈“日”字型格局。……[詳細] |
![]() | 灣子街69、71、73號民居 清代民居。67號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兩進,第一進面闊三間,第二進面闊四間,小瓦屋面,硬山頂。69號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兩進,面闊三間,小瓦屋面,兩側防火墻。大門為磨磚門樓,有照壁;第一進前有軒廊,木構槅扇,后設屏門;住宅東有廚房,兩間一廂,小瓦屋面,觀音兜頂;71號住宅坐北朝南,大門為磨磚門樓,入內為火巷,火巷東、西分別為前后兩進住宅,后院有水井一口。73號住宅大門南向,條磚勾縫門樓,內部建筑坐西朝東,南、北三間并列,前為天井,兩側廂房。……[詳細] |
![]() | 鄒氏住宅位于史巷7號,民國時期揚州鹽業公會高級職員鄒育梁購舊宅為居所。該建筑大門座西朝東。磚雕門樓,進門為三間門廳,門廳南北側各接轎廳兩間。進庭院向西偏南為一道磚雕門。進門為一天井,座北朝南明三暗五大七架梁住宅。高大軒敞。住宅天井青石板鋪地,堂屋青磚地墁保存基本完好,正房室內木地板,木板壁槅扇門窗保存完好。天井南座朝北四間廳房。廳房南原有花廳三間,現已改建為住房,但花廳結構未動,仍可見原建筑風貌。該住宅為清未民初保存較完好的大戶之家居建筑,現為鄒氏后裔居住。……[詳細] |
![]() | 朱良鈞烈士故居及墓(故居新增)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黃金壩西北。朱良鈞(1910-1926年),1926年北平“三•一八”慘案殉難烈士。原籍揚州,自幼隨父去北平就讀。1926年在天安門前參加反帝--,與劉和珍等烈士同時犧牲。1928年棺柩運回揚州安葬于此。墓地占地20平方米,四周原有磚砌圍墻,東向開月洞門。墓冢筑于小平臺上,高1米,前立墓碑,上刻隸書“三•一八烈士朱良鈞”墓,上款“戊辰年仲冬”,下款“江邑鄉人公立”。……[詳細] |
![]() | 汪中墓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城北上方寺側葉家橋。汪中(1745-1794),清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江都(今揚州)人,字容圃。一生從事學術研究,在漢學上被譽為“通儒”,“揚州學派”杰出代表之一,著有《廣陵通典》、《述學》內外篇等。原墓遭破壞,1984年修復。墓前有磚鋪墓道,正中有粉墻黛瓦牌坊一座,上嵌“汪中墓”石額。后為墓臺,臺上墓冢高約二米,前立墓碑,刻隸書“大清儒林汪君之墓”八字,為清書法家伊秉綬所題。墓區植有松柏。……[詳細] |
![]() | 十二圩兩淮鹽務總棧又名兩淮鹽務揚子總棧,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撤銷于1930年。兩淮鹽務總棧是清代鹽業管理派出機構,負責淮南、淮北鹽斤的集散。舊址占地面積約14400平方米。目前僅存總棧門樓及碼頭各1處。門樓坐北朝南,南面臨通江鹽河。面闊三間19.6米、進深七檁6.65米,硬山頂,小瓦屋面。雕漆大門,前置廊軒,兩根圓形廊柱,花崗石柱礎,雕花雀替、斗栱保存完好。門樓南側20米處有一青石板鋪碼頭。現存16級臺階,長8米、寬3.3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