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蕭山白龍寺
  航塢山上有一座白龍寺,坐北朝南,三進神殿,為北宋熙寧(公元1068——1077年)年間所建。白龍寺幾經滄桑,時毀時建,現存后殿是明代建筑,最后一次修建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正殿內有“暗龍湫”(又稱龍井、隱泉),活水清冽,常年不干,堪稱一奇。寺后有一白龍潭,潭水旱澇不枯不溢。到廟里來頂禮膜拜者,多借簽筒、簽書,求子求學求婚姻,求財謀事問病延壽消災之類。香客曰:求此廟之簽可預告兇吉禍福,甚是靈驗。現白龍寺的“航塢聽梵”已被列為與“湘湖云影”齊名的“蕭山十景”之一。若想體驗一種靜穆,那就去航塢山上的白龍寺。僧人唱經的時候,隨著眾人盤膝而坐,遁空一切聽經,尋求的是一份內心的寧靜。梵語雖無驚世之句,但卻有包羅萬象的人生哲理,教人曠達行善,達到忘我的境界。透過心靈的安定和凈化,能躍入一個寬廣……[詳細]
萬松書院
  杭州萬松書院位于西湖南線景區萬松嶺。萬松書院充分挖掘杭州歷史文化內涵,集中展現明代書院文化和科舉制度場景,演繹中國四大明間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杭同窗三年的絕美愛情故事,完整凸現孔家山石林自然秀逸風貌,打造西湖歷史文化景觀廊道。梁祝書房大門——正面展現梁祝同窗三載的場景,左邊“拜師”體現了尊師重教的中國傳統美德,右邊“日課”是教者誨人不倦、學者孜孜以求的寫照。品字型石牌樓——中間石牌坊正面書“萬松書院”,背面書“太和元氣”;左牌坊正面書“敷文書院”,背面書“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書“太和書院”,背面書“德侔天地”。萬松書院、太和書院、敷文書院代表了書院的三個時期。書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為:做人要有品,為官要有官品。牌樓上祥云環繞,正面雕著雙龍戲珠和梅蘭竹菊,背面雕刻福祿壽圖案。當時……[詳細]
大資福廟
  杭州民間傳說,岳飛愛將張憲遇害后,尸體被秦檜切成72塊,分別丟在杭州72個不同的地方。當時百姓念著岳家軍和張憲的好,自發籌資分別在這72個地方建起了72座廟宇。因為不敢公開紀念張憲,大家把這些廟叫做資福廟,一時形成了“十里八鄉拜張憲,求福祉、保平安”的風潮。以前在眾安橋、祖廟巷、東山弄等地方,都曾有過資福廟,不過時至今日,杭州留存下來的資福廟只剩下玉皇山南這一座了。2010年,在南宋皇城大遺址綜合保護工程實施的大背景下,大資福廟修繕一新。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大資福廟由中國美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在原有大資福廟的基礎上,配置了東西廂房、兩廊及天井。恢復后的大資福廟總建筑面積1000余㎡,其中主殿360㎡,其余近690㎡。修繕部分盡可能保留舊有建筑的原始風貌,輔之以落地門、花格窗,凸顯南宋民風南……[詳細]
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
  中山中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反映杭州歷史變遷和歷史風貌的街區之一,街區歷史風貌以近代歷史建筑為主要特色。“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例如浙江興業銀行舊址、鹽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地方銀行舊址、四拐角之萬隆火腿店、四拐角之張允升百貨店、四拐角之孔鳳春、四拐角之宓大昌、葉種德堂、萬源綢莊舊址等,有的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有的是仿西方古典和中西合璧式建筑風格等。這些風格各異的老房子都已得到保護性的修繕維護。中山中路是一條杭州老字號最集中、歷史建筑最原汁原味的步行街。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葉種德堂葉種德堂在中山中路最南端,靠近鼓樓處,清末民國初杭州的著名中醫館,現建筑為民國時所建,上世紀五十年代被胡慶余堂所并,我當年大三時在胡慶余堂財務部實習,就是在這里面,黑漆漆不見陽光的老房子里辦公。現在恢復葉種德堂的名號,……[詳細]
蕭山地藏寺
  地藏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航塢山,始建于宋熙寧六年(一○七三年),有高僧無能大師覓居到此,觀看寶地,結草為庵,獨來獨往苦修三年。當時閩南佛教衰退,僧人無居修持,十方叢林高僧大德云游四海,尋覓寶地定居。明朝初年有天臺圓通大和尚及法徒寂照,來此又建茅庵供奉地藏王菩薩,取名為地藏庵。每逢七月香客頗多,當時名播杭、紹、蕭等地,掛單僧人越來越多,香火旺盛。歷史清乾隆五年七月三十日,有天臺方光寺法本、法忠二位高僧尋覓到此,見茅庵清靜而定居修持當年改為地藏寺,為正宗第二十二世、二十三世,現石碑存記。乾隆九年七月三十日地藏顯圣,大放慈光,進香者達千人之多,隨即大興土木,建起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齊堂等殿堂殿宇九十多間,使地藏寺盛極一時。同治六年為洪楊所毀,當年復興。至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毀……[詳細]
杭州綢業會館舊址
  杭州綢業會館舊址位于直大方伯92號,屬于小營街道小營巷社區,其前身為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位于忠清里通圣廟側的觀成堂,是杭州最早的絲綢行會。清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因場地狹小,不敷使用,自宣統年間起,杭州綢業商人集資在現址建造新館,至1914年落成。杭州素有“絲綢之府”之美稱,隨著杭州絲綢業的發展,一種為滿足行業聚議和解決糾紛需要的組織——行會,及其建筑——行業會館,也應運而生。杭州最早的絲綢行會,出現在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并于忠清巷建立了行會議事之所——觀成堂。光緒三十年(1904),因場地局促,無法滿足絲綢從業者--、議事的需要,宋錫九等人提出“復創遷地改筑”方案,并獲得眾同業者贊成。此后,綢業巨賈王達甫、蔣延桂、徐吉生、丁立中等集資在保信巷(今直大方伯)內重建……[詳細]
杭州石佛院造像
  石佛院造像又稱仁王寺造像,位于杭州石佛山,現有五代錢越王時期所造石像五軀,造像最大者為位于石壁中間的阿彌陀佛站立像,其兩旁分別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站立像。在三尊立像的兩側,又分別有釋迦牟尼以及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坐像。石像毀壞嚴重,惟有智者大師造像保存相對完整,結跏趺座持禪定印。建炎初年,在金人的追擊下,高宗皇帝一行狼狽南逃。原東京開寶寺僧慧照大師法曄領徒從高宗南渡。至杭州后,奏疏行闕,請即錢塘七寶山改建仁王院,主大內祈禳事如故。在南宋潛說友撰修的《咸淳臨安志》中,便有七寶山開寶仁王寺中古石佛像的記載,石佛像開鑿于仁王寺創建之前,也即五代吳越國時期當為確信。石佛院從錢越王時期營窟造像開始,到了紹興年間仁王寺的創建,寺院規模而至鼎盛,彼時觀音臺殿宏麗,與三門鼎立相望,蔚為壯觀。南宋一代,仁……[詳細]
新四軍隨軍被服廠舊址
  新四軍隨軍被服廠舊址山溝溝景區下余村茅塘自然村。為一徽式建筑,現為民居。曾作為新四軍隨軍被服廠。該民居建于20世紀20年代的盛家,外為高墻頭,小青瓦,內有兩層皆為木制結構,鏤空木窗、梁木雕有鳳凰撲牡丹的圖案,上層為小0。墻門外朝東磚墻上有抗日標語。1945年,粟裕率新四軍第一軍主力南下,并成立蘇浙軍區,下轄三個縱隊。當-頑固派調集部隊三次向第一、三縱隊進攻,新四軍-還擊,取得了三次浙西反頑自衛戰的勝利。當第二次反擊戰勝利后,新四軍一縱隊在余杭區西部山區整訓,于太平鄉茅塘村設立隨軍被服廠,廠址在當時的盛水福和盛阿毛家。當時有04臺縫紉機,60余人夜以繼日地緊張生產,制成一批軍裝、軍帽、綁帶、皮帶,還有棉衣、棉褲,送給全隊使用。抗日標語墻山溝溝景區下余村茅塘自然村。在盛云義、盛阿生家墻門外朝東磚……[詳細]
海潮寺舊址
  大明萬歷年間,杭州高僧蓮池大師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遣弟子在古城草橋門外的大堤旁修建了一座大廟,寺內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經書房及眾多的香客房舍,鑄有大鐘。因瀕臨錢塘江口,朝聽潮、夜聞汐而起名為海潮寺。清嘉慶年間,海潮寺又進行了大規模地擴建,擁有有殿宇僧房客舍三百余間,與靈隱寺、凈寺、昭慶寺被并稱為杭州“四大叢林”。一九四四年,秋季,海潮寺遭雷擊失火,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諸多建筑被焚,僅遺天王殿及部分經堂僧舍。大躍進年代,這里建起了杭州橡膠廠,并發展成為今日的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2012年初,杭州市規劃局計劃在錢塘江的南北兩岸復建海潮寺,分為海潮寺南院和北院,與臺山摩崖石刻、形成“0-一線”景觀帶狀格局。揚眉有《海潮寺》云:海潮澎湃錢水涼,煙雨江巒幽韻長;蓮池懸鐵說佛法,禪凈雙修持戒強……[詳細]
杭州阮公祠
  杭州阮公祠位于吳山元寶心60號,祀清浙江巡撫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江蘇儀征人。清代著名經學家、金石書法家,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曾任浙江學政、巡撫多年。其間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創辦書院,頗有政績。編有《十三經注疏》、《兩浙金石志》等。該祠現存建筑為光緒五年(1879)由重陽庵改建而成,占地320平方米。面闊五間,硬山造,坐西朝東,通面寬20米,進深11米,六架前檐廊式磚木結構。2007年阮公祠重修。今重修后的阮公祠,長長的石階直達門前,頗具氣勢。整個建筑由兩側廂房、大殿及跨院偏殿組成。大殿面闊五間,硬山造,坐西朝東,敞亮通透。大殿布置成中堂形式,中立巨幅阮元線刻像,前置幾案等。兩側壁間以四幅仿古絹畫描寫阮元在浙杭的主要事跡。并懸有阮元書法作品。另以展柜的形式,陳列阮元……[詳細]
岳官巷吳宅
  岳官巷吳宅位于岳官巷4號,明代。杭州岳官巷東起新華路,西至六克巷。明萬歷年間,學官殳云橋、殳龍山居于此,故名學官巷,后訛稱為岳官巷。清咸豐年間,云貴總督吳振域將殳云橋、殳龍山之宅歸為已有,加以擴建,稱吳宅。清康熙年間,學官翁嵩年也曾在吳宅居住,其先后任戶部主事、刑部郎中和粵東提學等職,提攜后進。尤為人稱道的是,他在廣東督學時,一次考試因考場設于雷州,瓊州(即海南島)考生須渡海趕考。翁嵩年聞之說道:“我豈能以一己性命換取千萬人性命?”遂將考場改設于瓊州,讓考生在當地應試,自己則不顧渡海風險,乘舟親赴瓊州海峽督查考務,一時傳為佳話。吳宅內有五進院落,富有典型的江南特色,是杭城僅存的明代木結構建筑之一。吳宅于“文革”時期毀壞殆盡,一度曾有四十七戶居民雜居其中。1986年,杭州市政府將其定為重點文物……[詳細]
天龍寺造像
  天龍寺,位于玉皇山南麓,八卦田的上方。天龍寺造像是五代吳越國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寺始建于北宋干德三年(965),南宋建炎三年(1129)時焚于火,之后重建,并在南宋郊壇初建時,作為郊祭時百官隨從的臨時住所。元、明、清歷代屢有毀建,但建寺之初的東、中、西三龕佛像共11尊一直保存較為完好。附近的善男信女還是常常來這里燒香拜佛,還自發地為這些佛像油漆。天龍寺內的東、中、西三龕佛像,分別是水月觀音、彌勒佛和阿彌陀佛,是五代吳越國佛教造像中的杰出代表,在我國石窟造像藝術史中也有著獨特的地位。天龍寺造像與慈云嶺造像、天龍寺造像、煙霞洞造像、并稱為國保--西湖南山造像.五代時期,中原兵火彌漫,社會動蕩,北方石窟造像藝術失去發展的條件,逐漸衰落。而南……[詳細]
龔自珍紀念館
  龔自珍紀念館位于杭州城東馬坡巷6號小采園內,占地六百多平方米,1990年開館。龔自珍,名鞏柞,字瑟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和林則徐等人共同開啟了抨擊時弊,抗御外侮,通經致用的進步思想,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龔自珍紀念館建于清末,屬中式宅院,為清代桐鄉人汪維所建“小米山房”,俗稱“小米園”。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出生于馬坡(婆)巷。龔自珍(1792-1841),道光九年進士。官至內閣中書、禮部主事等。學務博覽,所作詩文極力提倡更法,改革圖強,“以朝章國政世情民隱為質干”,“誦史鑒,考掌故,慷慨論天下事”,著有《定庵文集》,今人輯有《龔自珍全集》。龔自珍雖自11歲隨父親去京,久居在外,歸杭次數不多,但對家鄉眷戀之情在詩中時有流露,“從此與誰談古外,馬婆巷外……[詳細]
14、衣錦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衣錦橋
  衣錦橋,又名半山橋,位于杭州市半山南麓石橋路和臨丁路交叉口,南北橫跨上塘河。據清《衣錦橋重建記》碑文記載,“衣錦橋建于唐僖宗二年,毀于宋南渡之末,復建于元世祖時”。至明天啟三年(1623年),衣錦橋因年久失修,幾近坍毀,在當地鄉紳資助下才得以修葺。現存的衣錦橋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衣錦橋為半圓形單孔石拱橋。橋通長29.5米,寬4.48米。拱券采用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法,拱頂飾有一組龍紋石雕,拱腹鐫有捐資建橋題記。金剛墻由條石錯縫疊砌,南北側明柱鐫刻楹聯,分別為“物埠堤南北東西開捷律;迷津頓晦明風雨得安驅”“上應天環我衣固錦太守;聞來鸛語盛時還是溯唐”。橋面平臺雕葵花式圖案,兩端橋坡設臺階,橋面兩側以素面石欄板及望柱圍護。衣錦橋橋洞北側還存有古纖道1段,長20余米,由青石板組成,平時……[詳細]
15、釜托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釜托寺
  釜托寺又名寶隆寺、寶嚴院,位于百丈鎮半山村東北3公里釜托山坳。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據清嘉慶《余杭縣志》載:“寶嚴院在縣北一百二十里古城界,舊名寶隆,梁乾化二年(912)僧覺海創,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名。元末毀于兵,明洪武初重建,改名釜托寺。清順治十二年(1655)重建復名寶隆寺”。至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住持僧根生、慶善募化重修、擴建,頗具規模。現今僅存大雄寶殿一幢,硬山頂,兩邊馬頭墻,面寬三間二弄,通面寬14.24米,前后廊,通進深16.45米。內四界用脊柱(高12.5米),前后做四步以代大梁,帶前后雙步廊。用材考究,殿宇高敞。梁、枋、撐拱等,雕刻精致,氣勢宏偉。寺前十數株樹圍四五米大的參天柳杉和路側一株高聳入云的金錢古松,樹齡均在四五百歲。漫山翠竹,松杉夾道,澗水……[詳細]
于謙故居
  于謙故居位于杭州南宋御街-清河坊景區,河坊街祠堂巷北端盡頭,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清河坊祠堂巷42號,距離西湖僅一公里。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于謙案昭雪,故宅改建為憐忠祠,以資紀念。現故居已照原貌修繕一新,陳列于謙生平事跡,尚留旗桿石、造像碑等遺物。故居免費向公眾開放。故居一進有井一口,一面靠墻,三面由石欄桿圍住。當年于謙在這里汲水,井圈內壁繩痕還在。井邊有一間十余平方米的起居室,于謙在這里起居,在井邊洗漱后開始一天的晨讀。主建筑“忠肅堂”,原是故居的廳堂,陳設簡單,一眼望得到底,一如于謙清白的一生。“忠肅堂”門廊的一副對聯:“吟石灰、贊石灰,一生清白勝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擊意社稷”。忠肅堂后面是個小園,一池方塘,兩個小亭,靜穆得仿佛能聽到池中的天光云影。一碑、一井、一室、一堂、……[詳細]
杭州東岳廟
  建于北宋的東岳廟歷史上幾經滄桑,但它始終是杭州人節俗文化的匯集點。現存東岳廟占地面積2470平方米,分“山門”、“中庭”、“主殿”、“后殿”與“廂房”5個片區。對外開放后,游客在山門口將首先看到一塊寬約5米的屏匾,匾上“善惡昭彰”4個大字為清代布政司方某所書。山門內左右兩壁前,重鑄了4尊太尉鐵像。這4尊鐵像分別稱“靈應”、“福佑”、“忠正”、“順佑”侯,杭州人俗稱“鐵哥”,鐵像始鑄北宋末年,元末重鑄。正殿為東岳廟主大殿,殿正上方“東岳之殿”為南宋理宗字跡。進入主殿,便見東岳大帝木雕彩色坐像,東岳大帝左右兩側,增設了炳靈公、火神和碧霞元君。為豐富文化內涵,有關部門還在東岳廟的中庭兩側,建了一組文化藝術長廊,今后展出的作品,主要描繪吳山一帶的各色廟戲及民俗裝扮。保護范圍:東、南、北至文物本體外擴……[詳細]
18、過溪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過溪亭
  過溪亭亦稱二老亭,正是這座過溪亭記錄了九百年前蘇東坡和辯才和尚之間一段友情佳話,至今為人津津樂道道。為什么一個亭子會有兩個名字,這里說的二老又是指誰呢?其實指的就是北宋時期的高僧辯才和大文豪蘇軾。蘇軾非常喜歡結交僧友,在眾多的高僧當中,他尤其欽佩辯才。辯才是上天竺法喜寺第3代方丈,俗姓徐,名元凈,他十八歲時來到杭州上天竺,學習天臺教義,因善說法義而聞名吳越。宋神宗特地恩賜紫衣袈裟,并賜法號“辯才”。蘇軾第一次來到杭州時就曾去上天竺拜訪辯才,辯才也非常欣賞蘇軾的為人和文采,兩人成了莫逆之交。當蘇軾因為朝廷黨爭遭受排擠,辯才因與蘇軾交往,受到牽連,一度被迫離開上天竺。辯才依然平心應對,泰然處之,并沒有因此而疏遠蘇軾。后來因時局改變,辯才重新回到上天竺寺,擔任住持。元豐二年(1079),辯才已年屆……[詳細]
蓋叫天故居
  蓋叫天故居位于杭州金沙港26號,又名燕南寄廬,系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置地構筑。故居由門廳、正廳、后廳、左右廂房、佛堂等建筑組成,保持著青瓦白墻的典型江南民居建筑風格。故居內陳列著蓋老生前遺物達200余件,展示了蓋老的從藝經歷及藝術成就。2003年,蓋叫天故居按原貌修復,陳列蓋叫天生前遺物和圖文資料。故居外觀白墻青瓦,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風格,內部由門廳、正廳(百忍堂)、后廳(藝人之家)、左右廂房(蓋叫天紀念館)、佛堂等建筑組成,是一獨特、完整的私家宅園。蓋叫天一生大多數時間生活于此,平日不僅在院內勤于練功、唱戲,而且還在此接待過梅蘭芳、周信芳等著名同行藝人。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也曾來此拜訪。故居不僅見證了蓋叫天本人的生活經歷,而且見證了近代戲劇發展的一些片斷以及……[詳細]
夏衍故居
  夏衍故居位于杭州慶春門外嚴家弄50號,建于清末民初,屬中式平房,著名作家夏衍曾居住于此。現為陳列室,是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被命名為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故居原名八詠堂,為五開間七進深院落,為夏衍誕生至青少年時代的活動地,現經擴建,占地一千兩百平方米,建筑面積為六百平方米,采用院落式和江南民居式樣。陳列室展示了夏衍一生從事電影活動的生平事跡,以及夏衍生前用過眼鏡、衣物,還有名家字畫等。夏衍舊居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467平方米。舊居內設展廳、八詠堂、蠶房、私塾、鄔家店、童年臥室和現代臥室等展室,基本保留了夏衍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在此居住的原貌。一樓展廳詳細介紹了夏衍生平和他在電影、新聞、外交等領域所作的貢獻,展柜中陳列的物品均為夏衍生前使用。二樓設有小型放映室,可為參觀者放映夏衍編劇……[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成年在线影院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一区 三级国产99在线 | 亚洲香蕉日本久久 | 久久久理论片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第一站精品蜜芽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