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禮嘉雙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老街,禮嘉雙橋為兩座平板石梁橋,是兩座一橫一豎相毗鄰的石橋,跨興隆河,其中東西走向的叫禮嘉橋,南北走向的叫太原橋。禮嘉雙橋是常武地區少見的保存較為完好的具有雙橋首尾相接的單孔石梁橋,這種橋制橋型在常武地區絕無僅有。禮嘉橋原名李家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禮嘉橋既是橋名,也是鎮名。禮嘉橋鎮建于何時,因何得名,自古而今,缺少文字記載,然眾說紛紜。不論宋朝的咸淳《毗陵志》或明朝的成化《常州府志》,都無“禮嘉橋”或“李家橋”。只載有周陳、都浜、秦巷等里名,而這幾個里就在禮嘉橋之周圍。據禮嘉數十家宗譜詳核,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以前,稱“禮嘉橋”為“李家橋”。以“李”勘其由……[詳細] |
![]() | 橫林趙氏宗祠,號永思堂,位于武進區橫林鎮趙家塘,祠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明萬歷八年(1580),因第十世趙士立無后,捐獻家產建成大祠堂(即今址),此后數百年間曾多次整修。2013年3月祠堂再修竣工,4月4日舉行祠堂竣工慶典。趙氏宗祠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六檁,硬山式磚木結構,三進屋脊各有特色,第一進為哺雞脊,第二進為夔脊,第三進為龍脊,屋脊的兩頭做成龍鳳鳥獸圖形,保留了明清風格。趙氏宗祠占地面積588平方米,建筑面積219平方米。祠堂南眺無錫陽山,北望清明山,堂前還有一條清澈的河浜,真是一處風景佳地。橫林西蓋趙氏是宋太祖趙匡胤次子燕王趙德昭的后裔,始遷祖趙孟堙是趙德昭十一世孫,元朝時趙孟……[詳細] |
![]() | 五七農場排灌東站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延政西路北側,橫亙于十字河南北兩岸,建于1971年,為一座水泥磚砌建筑,集排灌、通航功能于一體,建筑面積約 500 平方米。下層為水閘,上層為排灌站,樓頂中部有水泥質橋拱形匾額,楷書“武進縣五七農場排灌東站”十一個繁體大字,左右各有一根立柱,柱頂塑成紅旗招展形狀,柱體有楹聯一副:“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龍盤今勝昔”。武進滆湖北端的沿湖圩區圍墾耕地面積近兩萬畝,每年排澇壓力較大。自民國時期開始,圩區逐漸開始嘗試以機電灌溉農田,但應用較少,大部分還是潮水自留灌溉,或者依賴人力、畜力的龍骨水車,這種原始的灌溉方式揚程低、排水量小,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1954年農……[詳細] |
![]() | 天主堂,位于常州東北約6公里的天寧區鄭陸鎮東青和平村委陳家自然村,是武進建堂最早,規模最大的教堂。1988年11月7日,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文物保護點。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傳天主堂初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清宣統三年(1911)征地24畝,時黃輝烈神甫擴建教堂用房40余間。民國二年(1913)又新建圣堂6間,民國二十年(1931),翻建圣堂和鐘樓,并進行大修。隨著宗教界反帝愛國運動的開展,東青天主堂根據“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原則,排除外來干擾,教徒宗教活動正常。“文革-”期間,天主教活動被迫停止。1980年12月12日,中共江蘇省委批……[詳細] |
![]() | 翠華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橫林鎮江村村南,南北向,橫跨橫玉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橋。翠華橋建于民國,具體紀年不清,據說是由清末著名實業家盛宣懷幫傭翠萍捐資建造,故稱“翠華橋”。翠華橋,花崗巖石質橋身,橋長22米,寬2.1米,高4.8米,兩側實砌橋墩各有石階8級。橋面各由3塊長條石共計9塊組成,橋基為條石疊砌,橋柱各由3塊條石組成排柱,上壓承重梁。護欄是民國時期典型的鑄鐵鐵花柵,用生鐵鑄成,圖案古樸典雅、形制獨特。此種花柵一般應用于房屋的圍墻上,作為橋護欄極為少見。翠華橋橋堍有一塊介紹碑,字跡模糊難辨,橋墩兩側均刻有橋聯。在橋的石梁上刻有“翠華橋”三個大字。橋的東西兩側有橋聯。東聯內容:“勢如春夏群……[詳細] |
![]() | 材罩屋舊址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東北角,又名四方樓,始建于清末至民國初年。現存建筑為民國時期,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共兩進,內有院落和天井,總占地面積304.08 平方米。大門用青磚砌成半圓券,兩側為馬牙槎, 形似羅馬式拱形門。第一進為硬山式,磚木架構,三層樓房,一、二層三開間,總長11.26 米,進深13.78 米。閣樓寬3.5 米,進深5.5 米。四面坡瓦屋面,黃瓜環脊,為瞭望方便,日軍在屋頂四面開有老虎窗,東、西老虎窗上方塑有象征日本的菊花圖案。第二進為門房,磚木混合建筑,上下二層,面闊三開間,寬10.5 米,進深5.2 米。房屋采用立貼式杉木構架,柱徑0.16 米。第一層沿……[詳細] |
![]() | 殷墅橋碑亭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漕橋鎮運村農場村橋北自然村殷墅橋北堍東側。殷墅橋原名萬善橋,跨錫溧漕河上,據民國13年(1924)《重建萬善橋記》載:完善橋原為木質橋,咸豐(1851~1861)、光緒(1875~1908)年間兩次重修,光緒十年(1884)易木為石建成環形石拱橋,較舊橋高三尺,同時為方便行人歇息和安置建橋碑記,于光緒十三年(1887)在殷墅庵前建亭。殷墅橋于1970年開太滆運河時拆除,另建成鋼筋混凝土大橋。殷墅橋碑亭屬花崗巖石質古亭,石柱、歇山式石亭頂。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石柱間距2.6米,東西柱間距2.8米,脊高3.3米。亭頂鋪蓋拱形橫石板,四角凌翹,檐下雕刻著仿斗拱等紋飾。亭中央……[詳細] |
![]() | 虎臣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西南部虎臣村,南北向跨虎臣河,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虎臣橋原屬戴溪鄉虎臣村,1999年11月,戴溪鎮和洛陽鎮合并成立新的洛陽鎮。虎臣橋是洛陽地區有著標志性意義的文化橋梁。虎臣橋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重建,現存橋梁系民國三十五年(1946)所修建。虎臣橋金山石質,橋長22.6米,寬3米,跨度5.7米,梁底高為7.8米。橋南有15個石階,橋北有18個石階。條石拱圈,條石橋臺,拱圈上方兩側各置一對橋耳,兩側橋額均鑿雕“重建虎臣橋”。無橋欄、望柱、橋聯柱等橋梁輔助和裝飾物。虎臣村薛姓人家保存著《重修虎臣橋碑記》石碑一通,立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孟夏,……[詳細] |
![]() | 毛家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毛家村毛家橋40號,橫跨禹城河,東西走向,是一座壯麗的單孔石拱橋。據地方志記載毛家橋始建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為毛憲倡捐資建造。毛憲,字式之,號古庵,武進人,生卒年均不詳。正德六年(1511)進士,擅長詩詞,主要作品有《古庵文集》十卷等。毛家橋清代康熙年間首次重建;民國二十年(1931)再次重建。毛家橋全長27.2米,跨度7.6米,橋寬3.7米。民國重建之前,橋比現今高一尺許,坡度稍陡。重建時增設了石欄,并在兩側橋面中線敷設條石,便于獨輪車過往。整橋以雜色花崗巖砌置,在陽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斕。毛家橋拱券采用分節并列砌置法,無券眉,券石上有建橋記載和紀年,模糊風……[詳細] |
![]() | 王諍故居位于常州市武進區洛陽鎮戴溪天井橋堍錫澄河畔南岸的楊巷村(又稱浜頭上村)。故居原為王諍祖父構置,坐北朝南,前后3進清式農舍院落建筑,由于長期失修,破敗跡象顯露,在各方籌劃下,2007年底,開始對舊屋進行原地翻修,同時在故居西側新建了“王諍紀念館”。2008年9月全部竣工。故居前后共4進;第一進門廳,6楹2間,南面檐下仍置排門;二進廚房,5楹1間;三進客廳,兼起居室,7楹2間;四進為二層小樓,7楹1間。翻修后的故居建筑,基本保持原格局,梁架的構筑,封火墻的砌筑,以及故居大門為木質排門等都保持原來特色,連王諍孩童時期使用過的灶頭,水缸等生活設施都為原物或保持原樣。王諍故居西側緊鄰的是新建“王……[詳細] |
![]() | 澄西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位于常州市武進區焦溪鎮翟家村委吳下橋村河東 25 號。舊址原為竹林庵庵堂,現存房屋為磚木結構的硬山式平房,坐北朝南。房屋分前后兩進,都配有東西廂房。頭進 7 楹 5 間,正中明間仍保持原有拱形門楣。二進 8 楹 3 間,梁柱穿枋具晚清民初風貌。兩進房屋間為天井,天井兩端各有平房一間。澄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于 1941 年 1 月,原稱江陰縣政府,1941年 3 月稱澄西縣政府,屬鎮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張志強擔任縣長,李中任縣委書記,惲玉棠任縣政府秘書,下設民運科、軍事課、司法科、財經科、文教科五個科室。縣政府成立后,在麻皮橋李家祠堂召開大會,澄西各界代表數百人參加,會上……[詳細] |
![]() | 在常州城東北隅約十公里處的橫山黃貓嶺之西,清明山南坡,有一座歷史久遠,底蘊深厚的古剎——大林寺,寺廟經風歷雨,猶存至今;布局精妙,深蘊禪機;普結善緣,香客滿堂;佛法育人,普渡十方。1982年11月10日,武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調整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南朝梁代王八百在此筑舍修道煉丹,至南朝陳代,始建廟觀,初名“登仙館”,后幾易其名,歷經興廢,才更名為大林寺。寺院坐北朝南,依山勢層疊而上,殿堂院落成階形,層層高升。殿宇巍峨壯觀,佛像高大森嚴,內外綠樹隱映,儼然江南古剎,名傳遐邇。惜百年滄桑,寺院日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宗教政……[詳細] |
![]() | 丁家塘丁宅坐落在常州市武進區前黃鎮漕橋楊橋村。2008 年2 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各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老式灶臺保存完好,地面多為青石和方磚,古樸雅靜。丁家塘丁宅地處楊橋浜南岸,地理環境優越,門前綠樹掩映,屋后溪水長流,鳥語花香,一幅江南小橋流水人家景象。它是常州保存較好的江南民居之一,體現了常州先民的居住理念和生活軌跡,是常州鄉土建筑的代表,是南楊橋古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的武進區前黃鎮漕橋楊橋村,原為武進南部宜興北部的一個小鎮。500 多年前,由于這里的水道北通郡城,南貫宜興,西至金壇,東抵雪堰,楊橋自然就成為商賈云集之地,人們紛紛……[詳細] |
![]() | 芙蓉奚氏宗祠位于武進、無錫、江陰三地交界之處的武進區橫山橋鎮雙廟村委塘灣村,這里曾是古芙蓉湖的中心,奚氏宗祠立于一塊風水寶地之上:“前釣鉤月,后野耕云;高隴荒坡,小橋煙柳”,前面是一泓連綿的清水,后面距京滬高鐵不遠,占地面積642.4平方米,建筑面積544.4平方米,廣場面積15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芙蓉奚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其形制為硬山造一進三開間,隨著人丁興旺和財力的增加,芙蓉奚氏在乾隆十年(1745)和嘉慶九年(1804)分別擴建了前后二進,經過一百三十年的營建,終于形成三進九間的祠堂規模。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詳細] |
![]() | 雅浦陸氏古墓群位于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雅浦村西木杓山,由陸氏始祖墓和陸完學家族墓兩處墓群組成。陸氏始祖墓共有十座墓葬,弧形分布,外有直徑27米的墳欄圈,保留有云紋牌坊柱頭等建筑構件,新立了“周氏佳城”牌坊。陸完學家族墓共有五座墓葬,中為陸完學之父陸南陽的墓葬,墓碑殘斷,下部刻有“善化縣知縣累……兵部尚書聚岡陸公墓……孝男完學重立”。左右分列陸南陽的兩位夫人墓,墓碑分別刻有“光祿大夫聚岡陸公元配累……誥贈一品夫人王氏墓……崇禎歲次丁丑季春吉旦……孝男完學重立”、“光祿大夫聚岡陸公繼配累……誥贈一品夫人陳氏墓……崇禎歲次丁丑季春吉旦……孝男完學重立”,其中陳氏為陸完學生母。墓群最西側為陸守學之墓,墓……[詳細] |
![]() | 孟河本名河莊,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簡在此疏浚運河而改名,河莊鎮也就稱之孟河城,簡稱孟城。孟城老街民宅位于新北區孟河鎮孟城北街30、31號,現存二進,硬山造磚木結構,坐東朝西,房屋形制中西合璧,屋內梁架有描金木雕,非常精美,保存完好,為常武地區目前僅見。孟城北街民宅又叫白家民宅,由白寶善修建于1936 年,該屋為青磚、灰瓦、木結構。屋內地面全部鋪設“羅地磚”,房內外有精致的木雕、磚雕和石雕,非常精美。原為標準的平房,民國初年白家經商積累了一些錢財后,為經營的需要進行了徹底的翻修。據說用去了白銀一萬五千五百兩,把這座民宅建成了體現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白寶善民宅建成后,曾經營服務性行業,生意興隆。新中國……[詳細] |
![]() | 北洋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南夏墅街道紀墅洋橋村,現南河花苑社區旁,南北向,跨吳王浜,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它是武進地區單孔石拱橋代表之一。吳王浜流向自西北向東南貫穿武進高新區南區,北與武南河相連、南與永安河交匯。北洋橋現仍具有通行功能,連接居民區與菜園之間,石階高度差較小,便于人們行走,橋北面二百米處建有鋼筋混凝土平橋,供機動車輛通過。北洋橋始建于清代,拱劵采用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置,橋全長17米,寬2.7米,橋孔直徑5.2米。橋堍石階南側17級,北側20級。橋額兩側分別刻有 “北洋橋”三個圓框正楷大字。北洋橋橋基及橋孔系青石砌筑,橋面及橋堍石階用金山石砌成,保存較好。青石具有很多優點,使之成為眾多橋梁建……[詳細] |
![]() | 崔橋朱氏宗祠,號承德堂,位于武進區橫林鎮崔橋朱家村,二進三楹,占地面積630平方米,建筑面積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朱氏宗譜》記載,崔橋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從安徽歙縣遷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間,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經過數次改建和修繕,終于成了一座二進三楹,極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過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蠶室和倉庫。“文革”期間,祠堂也遭到破壞,磚雕、木雕都有損壞。所幸,大體上保存完好。上世紀80年代,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祠堂又分給族人堆放柴草雜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進入21世紀,祠堂已破敗不堪。2……[詳細] |
![]() | 順莊諸氏宗祠位于武進區橫林鎮順莊村委諸家塘村,氣勢宏大,風景絕佳。東面是一泓占地約10畝的水池,名最樂園池,水邊楊柳依依,碧水清清;北面是原橫林鄉和崔橋鄉的界河,與池水相通;祠堂南臨武青公路;西面是郁郁蔥蔥的花園,園內有花木數十種。諸氏宗祠建筑面積320平方米,祠堂廣場約占地240平方米。2011年1月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諸氏宗祠原有祀田130余畝,收入除作每年冬至、清明兩次祭祀祖先的“祠堂酒”外,消防、道路改善、賑災救難、祠堂維修等公益開支亦在其中,特別是每年冬至在祠堂祭祖后,青年男丁需要習武就訓,增強體質以自衛防身。2008年諸氏宗祠在原址重修,恢復具有江南特……[詳細] |
![]() | 淹城內部及周邊有大量土墩分布。據 1986 年統計,淹城城內及城外一公里范圍內,共分布有干家墩、頭墩、屠家墩、駱駝墩、龍墩等 86 座土墩,近幾十年來土墩已大量消失,目前不足 10 座。位于武進區烈士陵園內的駱駝墩,東距淹城護城河 450 米,是保存情況最為完好的一個。駱駝墩呈饅頭狀,底部截面約呈長方形,東西長 28 米,南北寬 44 米,墩高5.5米。周邊干家墩、頭墩、屠家墩、龍墩等四座土墩曾進行考古發掘,均為一墩多墓或一墩一墓的土墩墓,出土原始青瓷、印紋硬陶等器物,證明這些土墩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與淹城遺址同期存在,是淹城的組成部分。2013 年 4 月 15 日,淹城駱駝墩由常州市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