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遵義市
黔西南州
黔東南州
黔南州
六盤水市
貴陽市
畢節市
銅仁市
安順市
貴州省文物古跡
貴州省紅色旅游
貴州省名人故居
貴州省博物館
貴州省十大祠堂
5A級景區
4A景區
貴州省十大景點
貴州省十大免費景點
全部
貴州省特產
貴州省美食
貴州省地名網
貴州省名人
[移動版]
1、
貴陽東山寺
東山寺遺址位于貴陽市城區東面的東山上,是貴陽城周圍各山開辟較早的名勝古跡和游覽勝地之一。由于幾經遭受毀壞,現昔日舊貌無存,只留遺址。1981年5月經貴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山又名棲霞嶺,舊時俗稱老王山。山勢雄偉,險峻突兀,一峰矗立,領袖群山,與城西黔靈山遙遙相對,同為貴陽名勝。山上寺院稱東山寺。清代趙德昌《棲霞嶺》詩,描繪出了一幅巍峨險峻的棲霞山麓風景畫。詩云:“東嶺路如梯,云深曙色迷。仰攀高鳥近,俯視萬峰低。酒醉戈為枕,更闌月映溪。舉頭天尺五,擬上岱山西。”據考證,東山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時有洪忠和尚在山上建三省寺,后改名法曇寺。自明成化二年(1466年)起改稱東庵。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建有東山寺。萬歷三十年(1602年)和崇禎……
[詳細]
2、
貴陽黔明寺
黔明寺位于貴陽市南明區陽明路84號。1981年5月,經貴陽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列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國務院宗教局將黔明寺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貴州省佛教協會、貴陽市佛教協會設于該寺內。據清(道光)《貴陽府志·祠宇副記》記載:“黔明寺,在府城內西南隅雙土地街。明末創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清初曾有行之顯篤禪師住持于寺,弘傳禪宗。最初寺院規模較小,經住寺僧眾苦心經營,寺院逐漸擴充。清末貴州戰亂頻仍,寺內住僧紛紛離散,寺內無人照料,由士紳舒竹平暫行代管,舒竹平私自將黔明寺更改易名為“舒家祠堂”,霸占為己有。舒竹平有兩個女兒,皈依東山棲霞寺方丈廣妙法師住家修行,在祠堂照料香火。民國21年(1932年)廣妙法師于東山任期屆滿退院,二貞……
[詳細]
3、
趙公專祠
趙公專祠位于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南街,建于清同治年間,原為青巖團務總理趙慰三之專祠。專祠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923平方米,由山門、通道、過廳、兩廂房及大殿組成。祠東為文昌閣,祠南為青巖書院。2001年進行維修后現已經對外開放。2003年該處公布為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位置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青巖古鎮內……
[詳細]
4、
劉統之先生祠
劉統之先生祠,位于貴陽市白沙巷52號。始建于民國6年(1917年),原來是貴州省財政廳長張協陸的私人宅院。民國8年(1919年),被貴州督軍劉顯世收購,改為祠堂,祭祀父親劉統之。劉統之(1840年—1910年),名劉官禮,字統之,貴州興義人。咸豐時棄學從戎,參加團練。同治初年因鎮壓白旗軍起義有功,被任命為興義府安義鎮各軍統領,升在籍知府,后加道員銜,留云南用。光緒末,因在家鄉率團抗擊廣西會黨起義軍,收復興義,升云南后補道,統領興義滇黔靖邊營。晚年擴建書院,辦新式學堂,興實業,對地方有建樹。此宅原占地4500余平方米,主體建筑為木結構,現存前后院,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所有廳堂房舍都是穿斗式硬山頂建筑,兩山及后檐為磚砌空斗墻,前檐為木裝修,屋面蓋小青瓦。大門拱形,一二進正房面闊五間,明間都……
[詳細]
5、
燕樓營盤
位于貴陽市花溪區南21公里燕樓鄉北隅,地處燕樓壩子正中,青巖至燕樓公路旁七公里處。其西1公里為燕樓場壩,西北500米為燕樓中學,南1公里處為金山洞。燕樓營盤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五年(1866年)建成,歷時3年之久,為燕樓附近周氏等姓農民所建,因營盤所在山形似一頭公牛,故俗稱公牛屯。此山為東西走向,東低西高,東山頭海拔1250米,西山頭海拔為1350米,整個山坡以南天竹、茅草為主要植被,營盤依山就勢建在山頂,由巨石砌成,南面筑有兩道城墻,十分堅固。今部分城墻已毀,營盤內房屋及其他建筑全無,僅存146間屋基及其他遺址和建營盤時的3通石碑,記載了營盤修建的時間:一為“天地生成”四字。字經50余厘米,右側刻有“同治八年”,左下方刻有“公立”二字,字徑5厘米;二為“中和營”,字徑39厘……
[詳細]
6、
貴陽仙人洞
貴陽仙人洞位于貴陽市仙人洞路(原名險峰路)和水口寺路之間的山上(此山又名銅鼓山,有銅鼓遺愛之稱,為明代貴陽八景之一),是貴陽著名的道教勝地,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志書說仙人洞是諸葛亮部將南征時藏銅鼓之地,故名銅鼓洞。因該洞通風較好,空氣對流,在洞口可聽到嗡嗡聲,民間傳說是銅鼓聲,故誤為諸葛亮部將在此藏有銅鼓。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陽明貶貴州龍場驛(今修文)時,曾應邀來貴陽書院講學,王到過此洞游覽,留有“來仙洞”詩。詩云:“古洞生寒客到稀,綠苔荒徑草菲菲。書懸絕壁留僧偈,花發層蘿繡佛衣。壺口遠從童冠集,枝藜隨處宦情微。石門遙鎖陽明鶴,應笑山入久不歸。”王陽明的詩使“仙人洞”傳遍神州。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仙人洞為道教宮觀。仙人洞由三洞組成,仙人洞在山腹,仙燈洞在山頂,八仙洞……
[詳細]
7、
碧云洞摩崖石刻群
碧云洞又名“水洞”系天然喀斯特溶洞,位于盤縣城關鎮西南一公里許。水洞之名最早源于上崖壁上的“水洞”二字摩崖,書鐫時間為明嘉靖三年(1524)。此后,嘉靖三十年(1551)所編纂的《普安州志》在更訂普安州十景時,將十景之一的“南洞(水洞)勝游”更訂為“碧云佳興”,至此得“碧云洞”之稱。分布在碧云洞內外的崖壁上,現已知最早鐫刻年代為明嘉靖三年(1524),最晚為1937年的摩崖石刻26方(有部分摩崖石刻由于)。有陰刻、圈刻、陽刻等幾種刻法,每字最大者為1.76X0.9米,最小者0.06X0.04米。洞外摩崖多數字跡明顯,字體較大,如“水洞”“通天一門”、“獨立撐天”、“碧鎖云封”、“廊廟江湖人間仙境”等,今人為使其醒目都填以紅漆。洞內大多位置巧險,不易察覺,有的字跡較難辨認。摩崖字體正、草、隸、……
[詳細]
8、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位于扶風寺右側,與扶風寺原址的琴室毗鄰,與陽明祠隔寺相望,是為紀念東漢教育家尹道真先生而建。尹道真祠始建于民國5年(1916年),由享堂、游廊、廂房、戲樓形成為兩級一整體的四合院。原享堂中設立尹道真牌位,正中懸掛清乾隆五十八年(1973年)貴州學政洪亮吉所題“德兼教養”篆書橫匾。入口為月宮式門,上嵌石刻“尹道真先生祠”,系清代名人康有為所書。四合院內原有古柏兩株,在“0”中,該祠曾遭嚴重破壞,文物全毀,院內兩株古柏亦被砍伐,F在已按原樣修復。在享堂內兩壁,分別陳列著一組堪稱貴州近代史上群星薈萃的科學家和文化名人:孫應鏊、丘禾實、謝三秀、楊文驄、周漁璜、陳法、鄭珍、莫友芝、丁寶楨、李端榮、黎庶昌、嚴寅亮、趙以炯、夏同和、朱啟鈐、姚華、任可澄、黃齊生、周昌壽、謝六逸、樂森、丁道衡、熊毅、……
[詳細]
9、
楊家巖造紙作坊遺址
楊家巖造紙作坊遺址位于赤水市,始建于清代末期。遺址利用當地豐富的竹資源,采用傳統石灰泡制法,將竹子泡軟后碾成漿,再進行多次過濾后制成草紙,用于包鹽以及生活使用。作坊面積約42平方米。由一個圓形碾盤和兩個方形制漿池組成。其中碾盤直徑為4米,碾盤內有三個直徑為0.7米的碾子。與碾盤相距2.6米處為兩相連的制漿池,通寬為1.2米,其中一個長1.75米、深1米,另一個長2.3米、深0.5米。該作坊遺址為貴州省早期造紙技藝及相關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保護范圍:北以遺址主體為界,南面外延至2.5米、西面外延至4.5米,東面外延至3.3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界起,北面外延2米,南面外延至2.5米,西面外延2.6米至巖壁,東面以保護范圍為界!
[詳細]
10、
貴陽觀音洞
觀音洞位于貴陽城南油榨街左側的青年路上,該處山半有一天然巖洞,洞外有佛殿,重樓高聳。洞中有觀音坐像,故名觀音洞。山因洞而名,又俗稱觀音山。觀音洞,洞內面積約100余平方米,四壁鐘乳玲瓏,撫之如玉肌,睹之如云涌。觀音寺為清朝嘉慶(1796-1820年)建,民國后重修,洞外有佛殿,又有客室三楹。2000年后,在現任主持釋應成大師精心呵護下,先后增建了大雄寶殿、白衣觀音殿、千手觀音大殿(含五百羅漢堂)和財神殿等殿宇,F殿閣高聳,直上云端,佛殿已成為寺廟的核心建筑。1983年9月,觀音洞被貴陽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址:貴陽市南明區青年路148號類型:洞穴古跡寺廟游玩時間: 建議20-50分鐘門票信息:免費開放。……
[詳細]
11、
小七孔古橋
位于景區之首,景區之名由橋而得。這是一座小巧玲瓏的七孔古石橋,橋長25米,橋面寬4米,拱高4米,建于清道光15(1836)年,昔為溝通荔波至廣西的重要橋梁。此橋看似單簿,但幾百年來它經過多次洪水沖擊卻泰然屹立,迄今完好無損,可見其建筑工藝的精妙。 用時參考2-3小時交通 荔波縣客運站每天早上7:00開始有班車發往小七孔景區,車費9元。 門票 包含在小七孔景區門票內,旺季110元(4月1日-12月31日);淡季90元(1月1日-3月31日);景區電瓶車40元。開放時間 7:30-17:00 景點位置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荔波風景區小七孔景區小七孔橋……
[詳細]
12、
丹霞山護國寺
丹霞山護國寺丹霞山護國寺距盤縣古城南約15公里,坐落在水塘鎮附近的群峰之中,海拔1888米。從外形看是一座圓錐狀的山峰拔地而起,形似鶴立雞群,氣勢雄偉。據傳漢時有霞氣在上空作鸞鶴形,因此稱為“丹霞山”,被徐霞客描述為“峭枝擅秀”、“形如天柱”,有“丹霞景色秀,霞客三日游”記載,成為徐霞客在同一景區逗留時間之最。在山巔建有護國寺,因得光緒皇帝圣諭,賜《藏經》5048卷和鑾駕、玉印等皇家珍寶而名盛一時,伴有“鎮山之寶”2000年前的貝葉經,徐霞客三上丹霞,與不昧大師秉燭夜談,品嘗地方特色風味!叭氯睆R會,成千上萬的游人,扶老攜幼來到這里,登觀日樓,僅為一睹“頭上去天真不遠,眼前得地自然寬”的壯麗奇觀。景點位置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
[詳細]
13、
織金壽佛寺
壽佛寺又名“三楚宮”,位于城關鎮支前路中段東側。始建于清初,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城南移建現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至二十五年(1845)重修。坐西向東。由大殿、戲樓、廂房及牌坊組成。占地面積約9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10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1.28米,進深六間,通進深16.2米,抬梁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青瓦頂。前后帶雙步廊,深1.84米。山墻嵌“重修三楚會館序”碑,青石方首,高2.25米,寬0.9米,厚0.24米。碑座高0.3米,寬1米許,厚0.4米。額題“廟貌常新”4字,每字0.1米見方。首題“重修三楚會館序”。碑文記重修事。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
[詳細]
14、
迎祥寺
迎祥寺位于貴陽青巖鎮南街,是明末清初貴州的重要寺院之一,寺名為迎接吉祥之意。迎祥寺始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由智安法師修建,前后歷時七載,于天啟七年(1627年)竣工。寺院建有閣式山門、大殿、后殿及兩側配殿。1990年,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捐助下,由通修法師主持,再次照明代建筑樣式進行維修,并從貴陽黔靈山弘福寺迎入釋迦牟尼、阿南尊者、十八羅漢等佛像21尊,供奉于大雄寶殿。1997年9月,經貴陽市人民政府公布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址: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青巖古鎮內類型:寺廟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門票信息:免費開放!
[詳細]
15、
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
牌坊建于清同治8年(1869年)該牌坊是表彰周朝忠的妻子王氏和兒媳劉氏,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兒子,兒媳劉氏盡孝將婆婆侍奉到耄耋之年,且為周家撫養子孫,教育成長傳為佳話。節和孝萃于一門,博得皇帝一喜,嘉獎婆媳兩世,被贊為為黔疆扶正氣。在橫梁上方雕有精致的二龍搶寶,匾額上方梁柱有浮雕荷花圖,圖上方雕有五龍圖、中間有圣旨二字。中間門聯:八十載心血頻枯,繞膝含飴為我遺孤堅白璧;一再傳冰霜共飽,和丸畫狄于人大節著青城。景點位置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巖古鎮……
[詳細]
16、
萬丈坑紅軍烈士墓
萬丈坑紅軍烈士墓萬丈坑紅軍烈士墓在龍家鎮光輝村一溶洞旁,距縣城82公里。建于1956年8月,墓座西北,向東南.細鏨青石精砌。長4.7米,寬3.2米,高2.1米。前墓壁前頂部正中,雕一五角星徽,凸出描紅,星徽下方.框立一長方形青石墓碑,鐫刻紅軍烈士之墓6個描紅大字;墓前有石臺階2級.周圍有水泥欄懺。此外,墓的左、右、前方,有紀念石碑5塊,記載著紅軍戰士犧牲經過和人數等。1982年12月10日,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1日,在該墓豎文物保護標志!
[詳細]
17、
青山清真寺
青山清真寺青山清真寺位于普安縣青山鎮上街村,清代建筑,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普安縣志》所載,該寺建于清咸豐八年(1858)冬,當時普安州回民起義,克普安、踞青山,始建青山清真寺。寺一正兩廂,正房坐西北向東南,有大門、經堂、保管室、沐浴室、廚房、照壁、月拱門、住室等,周筑圍墻。占地面積1475平方米,建筑面積611.97平方米。經堂面闊五間,通面闊20.7米,進深三間,通進深9米,抬梁式硬山青瓦頂。歷代屢有維修,目前在正院前又擴修前院,正院后擴修寶頂式建筑!
[詳細]
18、
張學良將軍幽禁處舊址
張學良將軍幽禁地舊址,位于開陽縣城西8公里處雙流鎮。為充分發揮張學良將軍幽禁地舊址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作用,開陽縣人民政府決定將該舊址“行轅”和劉家祠堂辟為張學良生平事跡陳列室,現已征集到張學良將軍生平事跡照片250余張,張學良幽禁期間使用過的物品在“行轅”內陳列展出。這里是“西安事變”后張學良將軍在中國大陸被幽禁時間最長的地方(1942年至1944年),其主體建筑面積為250平方米左右,分幽禁地行轅、憲兵住房、廚房等。1942年2月至1944年12月,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從貴陽麒麟洞轉押至開陽縣縣城西8公里的雙流鎮劉育村。劉育村原名劉衙,系五代時劉氏世襲衙署所在地。1941年9月國民黨軍統局戴笠選中此處幽禁張學良將軍,任命該局貴陽站站長李毓楨為開陽縣縣長,籠絡當地土豪貴州省參議員開陽聯防主……
[詳細]
19、
西山鳳池寺
西山鳳池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貴州省息烽縣西山鄉西山村風池組。始建于明崇貞年間,1628-1644經語嵩、瞿曇兩次改建,雍正十年(1732)年僧洪亮重修,咸同戰亂,廟宇悉毀,現存建筑為為僧法華于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重建。東面距屋基45.2米(包括銀杏樹),南、西、北方向各距屋基30米,均是國有林場。(北面包括南方紅豆杉樹)。有下殿、兩廂、正殿,原在今正殿之前還有一殿,后已毀。為穿斗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
[詳細]
20、
養雞池遺址
養雞池遺址,位于匯川區高坪鎮海龍屯村,坐落在喇叭河河谷旁的山頂上,始建于宋朝,與養馬城對峙,是楊氏土司的給養之地,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 現存城墻西、南、北三面保存比較完整,東面城墻遺存少,城墻高在2.5—4米之間,城門坍塌。該地形居高臨下,對俯視太平關一線,是扼守海龍屯的一處重要的軍事防御陣地。 養雞池是播州土司所建造的海龍屯的-軍事城堡,是當時扼太平關入海龍囤的一處重要軍事城堡!
[詳細]
[第1頁]
[2]
[3]
[4]
[5]
[6]
[7]
[8]
[9]
[最后一頁]
[下一頁]
·
貴州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貴州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貴州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貴州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貴州省A級景區名錄
·
貴州省國家級濕地公園
·
貴州省國家級森林公園
·
貴州省國家級水利風景點
·
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第一批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一级在线免弗
|
亚洲熟伦丁香五月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专区 三级网站免在线看
|
在线看片免费无毒
|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
|
尹人香蕉久久99天天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