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遺址位于河灣臺地上,雙洎河自遺址北又折而南流,又折西南環繞遺址。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長約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為1~3米。遺址保存較好,地表為耕地。遺址東南部主要分布為東周文化層,西北部主要為龍山、二里頭文化堆積層。二里頭時期文化層包含陶片可辨器形有鬲、罐、尊。東周時期主要以建筑材料為主,多板瓦、桶瓦,紋飾主要為繩紋、附加堆紋,弦紋等。遺址北半部主要為龍山文化堆積層,斷崖處發現燒土塊堆積,厚達2米左右,南半部主要為戰國時期文化堆積層,文化層中大量堆積板、筒瓦等建筑材料。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石橋孫云宅院位于臥龍區石橋鎮當鋪后街,年代為清,為第三批南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孫云宅院座北面南,現存建筑三座,由一進東廂房、過廳、二進西廂房構成。一進東廂房面闊三間11.05米、進深6.4米;過廳面闊三間11米、進深5.75米;二進西廂房面闊五間13.5米、進深7.5米。均為單檐硬山式結構。該宅院為典型的二進四合院布局,雖僅遺存三座建筑,但原布局和功能清晰:前方大門出入,通過中間過廳連通前后院落,最后的正房為主體建筑。這種布局的院落也是當地傳統民居布局的代表。保護、展示該宅院,使其與石橋中山街古建筑群連成一片,能很好地彰顯古石橋深厚的文化底蘊。……[詳細] |
![]() | 房山秦漢墓群,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市東南11.5公里,腰店房營村房山組北側。墓地為砂丘,長1500米,寬800米,高出地面8米左右。文物部門初步查明,有戰國到漢代墓葬余座出土文物很多,常見的有銅蒜頭壺,銅鼎、灰陶繭形壺、陶狗、陶雞、陶鴨等。1979年當地群眾發現一座殘空心畫像磚墓,為東漢早期墓葬。出土兩塊大型空心畫像磚。一塊長工1.32米,寬0.25米,另一塊長1.30米,寬0.24米,厚0.15米。兩塊均陶制、模印、中空、正面上刻朱 ,下刻門吏畫像、模印技法為剔底淺浮雕。構圖新穎、線條流暢,制作工藝較高,為研究漢代美術史及漢代葬俗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詳細] |
![]() | 勝利渠(俗稱引汜工程)是滎陽重要的西水東調工程之一,它是將黃河水系汜河之水調入淮河水系,索河的跨流域引水工程。該渠起源于鞏義市草店村寒山寨止于滎陽市老城南關,全長11.5公里,工程由東、西兩干渠組成,西干渠由渠首沿汜河西岸向北,經鞏義市小里河等村,入高山鎮吳溝村、竹川村,注入太溪池。東干渠由渠首鞏義市草店村向東,穿越峽窩鎮、城關鄉到索河辦事處與索河匯流。沿線主要水工建筑物有團結洞、友誼洞、群英洞、勝利渡槽,萬米隧洞、分水閘等,北支渠是東干渠之支渠,從東干渠大王村分水閘向北,經峽窩鎮、上街區、城關鄉、王村鎮入枯河。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冶上冶鐵遺址位于登封市告成鎮冶上村。由村名可知,此地歷史上曾立爐冶鐵。遺址分布于村中部及村東南山坡上,面積約2平方公里,文化層厚度1~3米不等,重點區域位于“沙溝”一帶。1984年被發現,1990年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聯合對其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230平方米,出土遺物有:坩堝、煉渣、陶范殘塊、瓷器殘片等,清理冶鐵窯爐4座,陶窯2座。兩尊立于中岳廟大殿前的金代鐵獅子,就是在冶上鑄造的,另相傳中岳廟內的宋代鐵人也鑄造于此。該遺址歷經宋、金、元、明四朝,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具有一定的價值。第一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竹林七賢故地位于輝縣市吳村鎮山陽村、魯莊村、鄧城村一帶,為魏、晉之際七位名士——嵇康、阮籍、山濤、劉伶、向秀、阮咸、王戎等人的暢游處。這里緊靠太行岫巖,又有太行山泉(稱長泉、重泉),修竹幽篁,環境清雅,世稱“山陽故地”。竹林寺規模較大,一進四院,供奉七賢塑像。寺之西南有清泉一泓,穿越竹林,向東潺湲流去,形成重泉,與竹林寺相映成趣。泉西岸的岡地上曾有七賢廟,而今存留遺址,廟旁古泉干涸;魯莊村東地修竹成林,竹林寺舊址上建起七賢堂,附近殘留碑碣數塊。另外,山陽故地西北部南太行馬次山東寨山崖上還留有劉伶醒酒巨石。2005年新鄉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謝安曾祖陵園位于太康縣城南30公里老冢鎮謝家堂(謝堂)村內,占地5公傾,園內有中華謝氏陵園碑亭、松柏林等。2006年周口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晉名相謝安曾祖謝纘,曾任魏國的典農中郎將,后卒于洛陽任上,死后由其子謝衡扶柩歸葬于陳郡陽夏(今太康)謝家堂村。現存宋碑、明代譜系碑和大唐廣明元年木、本、水、源《謝氏祖譜》,對研究謝氏源流、世系、宗族文化有很高的價值。謝堂有太傅府九十九座樓宇、祠堂的樓基遺址、澆花井、飲馬井,出土有漢至清代遺物漢磚、銅盒、陶罐、陶盆,對研究銅冶煉鑄造等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詳細] |
![]() | 此廟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清代重修。現存大殿、月臺,殿后有配房三座,配房于大殿形成四合院。大殿坐西面東,面闊3間,硬山、琉璃瓦頂,建于高土臺上。廟內南墻上嵌有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重修金龍四大王廟記》、清·順治六年(1649年)《護國安民》、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大王廟山門》、二十六年1761年)《建立歌舞樓序》等碑數通。因年歲久遠,風雨剝蝕,碑文已不完整。1999年市政府撥專款對此廟進行全面的修善。 位置:新鄉市衛河南岸,和平橋南端路西,北關小學對面。 新鄉市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
![]() | 轘轅關位于登封市區西約13公里嵩山太室山西陲,五乳峰之東,少室山之北,登封與偃師的交界處,關北山坡下有上世紀九十年代新修的207國道,關地勢險要,三面環山。據《登封縣志》記載:東漢何進置轘轅關為八關之一,唐高宗時開鑿關道;宋登封知縣馬仲甫修鑿關道,清高宗弘歷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下令鑿修關道,并建關門洞關樓及其它建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群落,現存關門洞、火星洞、安陽宮、老君殿、萬佛殿等建筑。在關樓及火星洞的東西兩側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當地民眾集資建有安陽宮、老君殿、萬佛殿等建筑十余間,均紅磚墻、灰瓦頂。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火龍崗祖師廟遺址位于平頂山市石龍區北部火龍崗山頂,明代。2012年,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祖師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公頃,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向北,可以看到前祖師殿,后祖始殿。左右兩側為包爺殿,三仙殿,老君殿,奶奶殿,財神殿,12母殿等。院內有清朝乾隆,道光,咸豐,光緒等年代石碑4通,中華民國時期石碑1通,現代石碑4通。前祖師殿建造風格獨特,前檐下,四根柱子系貴重名木所造,均有青龍纏繞。房頂飛檐硫瓦,殿內雕梁畫棟,氣象森嚴。正中端坐祖師雕像,四周畫有優美的壁畫。據碑記自清朝1795年至今多次修復。現為現代建筑。……[詳細] |
![]() | 小廟咀東遺址地處鄭州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區,嵩山東北部延伸的余脈地帶。地勢由東南向西北部傾斜,后經過平整形成多級階地。斷崖剖面發現有灰坑和文化層分布。文化層厚1-2.5米,黃褐土,夾有少量的草木灰及紅燒土塊,土質較硬,采集遺物有陶片、石器、礫石、獸骨等。灰坑內填土為灰褐土,夾有大量的草木灰及其紅燒土塊,土質較松,包含物有陶片、獸骨等遺物。陶片陶質有泥質陶和夾砂陶,以泥質陶為主;陶色有灰陶、紅陶、黑陶、褐陶、彩陶等;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陶罐、甕、缽、陶環等。在地層內還發現有一件打制石制品。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北姚革命紀念館位于河南省濟源市思禮鎮北姚村中部。此處原為姚氏祠堂,1995年拆除危房建成北姚革命紀念館,為鋼筋水泥材料仿古建筑。坐北朝南,館內設置展柜,墻上掛專欄,展出革命志士遺物,介紹革命事跡。展柜陳列革命先驅姚天統的照片、紀念章,及《焦作日報》,《黨史博覽》等刊登英雄事跡的報刊。墻體展板噴繪或書寫,內容有“紅星照耀萬里行----訪紅軍女戰士彭克昌”,“光輝的戰斗里程----姚天統傳略”等。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北姚村有大量的志士獻身革命,作出巨大貢獻。此館為思禮鎮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6月被公布為濟源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煉丹庵位于嵩山太室山玉柱峰東斷崖下,中岳行宮西南五十米處登山步道西側,西依玉柱峰,南臨峻極宮,北望舍身崖。歷史上一直由登封所管轄,煉丹庵創建于何時不詳,現存建筑均為后代道士及善男信女共同建造而成。據史書記載:詩人李白在開元二十年秋天來到嵩山,聽說嵩山有個女道士焦煉師,曾去拜訪,但一連找了多日,連焦煉師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只好寫下了《贈嵩山焦煉師》一詩。煉丹庵用硅石塊壘砌而成,平面為圓形,直徑4.9米,高2.8米,外形呈圓丘狀,庵的南面有一扇門,高1.5米,寬0.8米,庵內供奉有神像,庵上約2米處的斷崖上有后人篆刻的“煉丹庵”三個大字。……[詳細] |
![]() | 游家靠土地起家,因觀衛河南岸為風水寶地,所以在此置家業,至今已有250余年歷史。該書房建于清代乾隆年間。 游家書房呈三合院形式,有堂房、廂房、門樓。堂屋花格門窗、門臉裝飾、懸柱連龍、磚雕等構件制作而成。工藝精巧,結構嚴謹,具有清代建筑風格。書房、廂房因年代久遠,墻體堿化嚴重,東廂房已被居民改建為二層樓房,但門樓保留完好。整個書房的清代建筑特色在我市已不多見,在市區內已是獨一無二的,極具重要的藝術和觀賞價值。 位置:新鄉市北關大街孟家大院附3號 2005年12月被列為新鄉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綺里季墓,在市區東南9公里的綺里村南。地處平原,周圍為農田環抱。 《中國名人大辭典》載:“綺里季,漢居綺里,季其字也,或云姓朱,名暉,避秦居商山中,為四皓之一。”綺里村民世代相傳,秦焚書坑儒時,綺里季隱居于此,官府來此緝拿時,綺里季偽死,假封該墓。歷經滄桑變遷,現墓僅約平方米的圓土冢,墓北豎著清光緒10年(公元1884年)綺里村民同立的楷體書寫“漢四皓綺里季墓”圓臺碑,碑高1.67米,寬0.63米,厚0.17米,碑面樸素端莊,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1983年12月,公布為濟源縣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藥王廟,俗稱藥廟。位于新密市東南7.2公里來集鎮李堂村北。創建無考,從清嘉慶元年起(1796年)五次重修,占地面積920平方米,廟內現存建筑為兩進院,有山門、大殿、廂房等。老君廟,位于新密市東南7.2公里來集鄉李堂村北側。坐北朝南,據清乾隆48年(1783年)《重修老君廟碑記》記載:“廟清初始建”。面積1150平方米,現存山門、東西廊房、拜殿、大殿等建筑。藥王廟與老君廟是新密市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古建筑群體,面積較大,廟內碑刻眾多,對研究中原地區古建筑有較高歷史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馮京墓位于新密市曲梁鎮五虎廟村南,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該墓進行了發掘清理。經發掘證實為馮京及其三個夫人合葬墓,由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組成,現地面已無封土。馮京,(1021—1094)北宋名臣,字當世,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進士出身,仁宗時曾拜龍圖閣學士知揚州,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又出使安撫陜西,知太原府。神宗時,擢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亳州(今安徽亳縣)成都府。神宗復召入朝。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八月葬于河南府密縣義臺鄉南朱村之祖塋,三夫人附焉。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廣惠庵位于登封市區西北少林寺北約3.5公里處的古轘轅關西口,207國道西側。南及西為少室五乳峰系,東連太室山諸峰,南為少林北坡,北臨十八盤公路與山下村落相望。廣惠庵創建于何時史書無詳細考證,據現存碑刻記載:清順治中期,少林寺僧云堂從八里外擔水燒茶施給過關口行人。廣惠庵歷經歷史變化,自然與人為破壞,現存廣惠庵殿房三間二層,磚石砌窯洞一孔,清代以后碑碣四品,溥濟池、共濟池遺址。廣惠庵歷史上屬嵩山少林寺下院,為嵩山地區名庵之一,對研究嵩山少林佛教僧人歷史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該民居座西面東,南北長18米,東西長35米,占地面積630平方米。現存建筑有主房、南北廂房、屏風。主房和廂房均為硬山建筑,底部房基及部分墻體為紅石壘砌,上部為藍磚壘砌。主房始建于清末,面闊10米,進深5米;北廂房始建于1954年春,面闊6米,進深4.6米;南廂房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面闊6米,進深4.6米;廂房于2005年重修,并于宅院東北角新建青石六角“愛母亭”。四周建有圍墻,圍墻內側保存有百年古樹4棵,大門上方青石匾額唐玉潤題“潤德門”,院內綠化,花草樹木郁郁蔥蔥,環境優美。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登封縣抗日縣政府舊址,位于登封市白坪鄉東白坪村李文正家西側,是座西面東的土窯洞,一九四四年十月登封縣抗日政府就駐扎在小院的窯洞里。窯洞西側為耕地,北現為李文正后代住宅,東為民房,南為空曠地及建筑墻基。登封縣抗日縣政府舊址是豫西抗日戰爭時期登封縣政府政治指揮中心,是新舊歷史發展的唯一實物見證,雖為土窯洞,但它傳載和記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皮司令、徐政委領導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全體成員在浴血奮戰中同登封縣委縣政府領導一道在此不怕艱難險阻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最后決定性的勝利。第二批鄭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