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寧戚冢】為春秋時期墓葬。位于平度市馬戈莊鎮冢東村西約300米處的高臺地上,墓葬高大如丘陵。據《平度鄉土志》記載,春秋時期,齊國伐東萊,寧戚大夫死于行軍途中,士兵用戰袍兜土筑成此冢。寧戚,春秋衛國人,一說為萊之棠人(即今平度市西北唐田一帶),因家貧無以自進,為人挽車商賈,因而至齊,宿于郭門之外,逢齊桓公與管仲夜出,乃擊牛角而歌,桓公聞之,認為寧戚乃懷奇蘊知之才,加之管仲引薦,遂拜為上卿,與隰朋、賓須等同為齊國“五子”,輔佐齊桓公,著有《相牛經》一卷。清雍正七年(1729年),平度知州姚廷槐于墓道東面立“寧公碑”,又立“寧戚飯牛處”碑于平度城西500米處![詳細] |
![]() | 小寺遺址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石門鎮小寺村東北約200米,為臨河平原,地勢平坦。2011年被臨沂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部邊緣是一條小壕溝,東部是一條南北向河流,河水沖刷形成斷崖,北臨新沭河。保護范圍南北長320米,東西寬138米,面積約435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外延50米。遺址地表陶片很豐富,文化堆積厚約0.50-1.20米,采集有商周時期夾砂灰陶繩紋鬲足、三足缽(殘)、泥質灰陶罐口沿,漢代泥質灰陶盆口沿,宋代瓷壺底等。該遺址對研究魯東南地區商、周、漢、宋時期聚落分布、社會形態、生活習俗具有一定價值。小寺遺址是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東趙鹽業遺址位于廣饒縣花官鎮東趙村周圍,2008年12月29日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首次發現,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東西約900米、南北約1000米,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經鉆探發現,遺址文化層距離地表較淺,呈黑褐色,地層堆積厚薄不均,最厚處達0.6米,包含物有草木灰、灰陶磚塊、瓷片等。地表暴露的文物標本有大量與制鹽有關的陶片、窯坯等。陶器以灰陶為主,紋飾多為繩紋,器型有盔形器、鬲、筒瓦等。該遺址面積大,文化層深厚,包含物豐富,對于研究廣饒小清河以北區域歷史沿革,以及制鹽歷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17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千乘城始于戰國,因齊景公有馬千駟常豬于此而得名。千乘城遺址有二。其一在元河鄉孫家集東南,面積12萬平方米,曾為千乘縣治。東沿緊靠高城至玉皇堂公路,北隔杜姚溝與盧家村相對。杜姚溝穿越遺址東北角。挖溝斷層發現文化層距地表約15米,厚0.5-1米。遺址西部偶有宋元瓦礫發現。據傳這里有皇歷應,當為明代或稍前,村落遺址與千乘城為迭壓關系。1973年曾在遺址出土過戰國晚期豆柄;其二遺址,據《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記和實地考察,約在舊鎮樊家村西南0.5公里處,古深水北岸,西漢置千乘郡于此。公元前29年(漢成帝建始四年)秋,河決館陶,千乘水深3丈,大壞官廳廬舍,自此城漸廢。……[詳細] |
![]() | 鄭家古窯址位于沾化縣泊頭鎮鄭家村西北方向1000米鄭家橋處。東西長100米,南北寬80米,面積約8000平方米。該遺址在1967年潮河加寬清淤時被發現,地表為開闊平地,潮河貫通遺址而過,河堤兩岸暴露著大量的灰,紅陶片及部分紅燒土塊。文化層在地表三米以下,為褐色土質,內含有紅陶將軍盔、灰陶罐、紅陶盆、灰陶豆、石刀、打砸器及鹿角、馬牙的化石等器物殘片,并有紅燒土及灰坑遺跡。文化層以上為紅、砂、疊玉的黃河沖段層。1984年對該窯址進行了“四有”工作,實行科學保護。至今,窯址除潮河穿過外被破壞外,其余埋于地下未動。2004年1月被濱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羅家村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位于膠州市膠東鎮羅家村南約50米處的稍高臺地上。遺址東北1000米處有一條小河流,中間有一條南北向機耕路。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土質松軟,呈灰褐色。從路邊小溝剖面觀察,文化層厚約1~2米。地表散布有大量陶片、石器、紅燒土塊、貝殼等。遺址中采集到的人工遺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類陶片中以黑陶為最多,其次為灰陶,另有少量的褐陶。陶質以泥質為主,夾砂次之。陶器以素面磨光為主,紋飾主要有弦紋、附加堆紋等?杀嫫餍斡卸、盆、罐等。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錛等。遺址現為農田,保存較好![詳細] |
![]() | 任瘋子墓任瘋子,諱山,小字喜悲,號清靈道士,祖籍范縣。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一個道士,后在張秋運河東岸戊已山顯惠廟尸解,傳為飛升為仙,因善稱“蛻仙”,民間稱為“任大仙”。在張秋鎮,任瘋子是婦孺皆知的仙道一類人物,流傳著很多關于他類似濟公式的故事。近年來,附近村民籌資新建了任瘋子廟,以示紀念。任瘋子墓位于張秋鎮運河東岸。現存墓直徑2.5米,高1米。墓前有石碑一塊,高2米,寬0.8米,厚0.3米,正面陰刻行書“明蛻仙任瘋子墓”,背面陰刻500小字“蛻仙任瘋子小傳”,詳細介紹了任瘋子的家世及業績。此碑2000年7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保護單位![詳細] |
![]() | 三教堂村鐘樓位于濟南市槐蔭區吳家堡鎮三教堂村舊村址西北的水塘之中。為石質建筑,坐東面西,高約2.5米,整個形制為四柱歇山頂亭形,保存較好。其平面為正方形,基址被淹沒在水塘中,占地面積約7——8平方米。臺基上立有四根四邊形立柱,方柱抹角,高度不詳,四柱頂部有石制橫枋。鐘樓頂以若干塊青石刻制、壘砌而成,單檐歇山頂,正脊兩端各置一龍吻,四面屋檐刻有瓦垅,檐口刻有瓦當、滴水。該鐘樓是槐蔭區保存較好的一處近代石制小品建筑,歷經百余年風雨滄桑,至今仍保存于原處,是研究當地民俗宗教與地方史的重要實物資料。2013年12月20日被濟南市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古城遺址位于槐蔭區段店鎮古城村東。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龍山文化、商周、漢時期古文化遺存。20世紀90年代進行文物普查時,曾采集有龍山文化夾砂灰陶罐口、夾砂黑陶鼎殘片,西周泥質灰陶罐口、豆殘片,漢代泥質灰陶盆口沿、罐口沿等。遺址地址與歷代文獻記載之祝阿故城相符,是濟南市商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本次文物普查采集的標本有商代的泥質褐陶罐口沿殘片、戰國時期的泥質灰陶壺口沿殘片、漢代泥質灰陶罐腹殘片等。該遺址對研究濟南地區龍山時代及商周的聚落具有重要意義。1995年12月20日被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亦被《中國文物地圖集•山東分冊》收錄![詳細] |
![]() | 又名魯西北烈士陵園,位于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建于1945年,占地約百畝,是聊城市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塔、紀念室、烈士墓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筑。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筑,建筑面積100平方米。二層塔壁鑲嵌著八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其中師級干部3名,團級干部10名,營級干部6名,連級干部9名,排級干部102名,班長和戰士643名。紀念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親筆書寫的挽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圖片提供:中國優秀攝影家王朝瑞……[詳細] |
![]() | 張秋城隍廟位于陽谷縣張秋鎮北街北首北街小學院內,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大多數城鎮都建有城隍廟。古代傳說守護城池的神稱為城隍 ,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職權范圍相當于人世間的縣官老爺。道教把城隍當做“剪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說它能應人所請,旱時降雨,澇時放睛,保谷豐民足。張秋城隍廟始建于清代,磚木結構,歇山式建筑,F存大殿一座。坐北朝南,耳房一座三間。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東西長11米 ,南北寬7米 ,高10米 左右,歇山頂,木構架梁,不施斗拱,灰瓦覆頂。占地東西長30米 ,南北寬20米 ,總面積約600平方米 ![詳細] |
![]() | 吳鎧墓位于陽谷獅子樓街道辦事處西街,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鎧祖籍江西南昌,明洪武、建文年間,其曾祖在揚州為將領。明成祖朱棣即位后,誅殺建朝文臣武將,吳氏宗族多被殺戮。吳鎧的曾祖父只身逃亡,避地陽谷,娶妻生四子。次子英,時稱隱翁,即吳鎧祖父。鎧父澄,字源潔,號坦軒,先入學為生員,后為遼陽(今屬遼寧)地方官署屬員,遇有邊警,乃仗劍從征,因功授山海倉(今河北秦皇島市)巡檢。吳鎧卒于任,歸葬原籍。嘉靖皇帝專門派遣官吏致祭,墓前有諭祭碑。原墓規模宏大,有石碑多通和石門、石人、石馬、石羊、望天猴等石雕,后皆埋于地下![詳細] |
![]() | 玉皇廟村玉皇廟遺址位于成武縣伯樂集鎮玉皇廟村北,整體呈覆鍋壯,土質為灰褐色。南北長50米,東西寬50米,高約3米。該遺址采集標本有商代夾砂繩紋鬲口、鬲足、漢代瓦片、灰陶罐殘片等,是商至漢的聚落址。明萬歷年間,遺址上部曾建有玉皇廟,之后又多次重修,20時機70年代被毀,F存清嘉慶六年重修玉皇大殿王母祠山門盤路記碑、士庶題名碑及清代柱礎一對。為研究魯西南堌堆文化及道教在魯西南地區的發展和分布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1989年被成武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2月被菏澤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臘山古建筑群位于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北山體間,東臨東平湖,為一處道教建筑。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民國之際均有維修。有峰云觀、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筑,分布在呈字形的石階盤路周圍。其中峰云觀內的主體建筑三清宮與邱祖閣為連體建筑,全高7米,面闊3間。磚石結構,閣在上,平頂,邊緣有垛口。觀北有明正德年間所建樂臺一座,柱上有楹連曰“聲遏行云一曲升平千圣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臘山又是一處風景奇特的旅游勝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稱,被歷代名人譽為“小泰山”或“小岱峰”。臘山建筑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東風渡槽位于望城街道埠后村西、前堤村北,該渡槽建成于1975年10月。渡槽全長1320米,寬5米,由95個涵洞構成,最大高度6米。屬采用雙曲拱和砌石拱連結式建筑結構。渡槽中間部位有“產芝水庫東干渠一分支,東風渡槽”字樣,兩側有碓塑圖案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們應予以極大的關注”兩條毛主席語錄。東風渡槽是產芝水庫東干渠灌區工程的組成部分,實際灌溉面積1.5萬畝,曾為當地的農業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渡槽規模較大,且有標志性的建筑裝飾帶,有著較強的時代特點和保護利用價值。……[詳細] |
![]() | 【丁戈莊遺址】屬大汶口文化遺址。位于即墨市皋虞鎮丁戈莊村北約20米處的比較平整的臺地上,海拔高度10米左右。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的東、北、西和西南均為高山,東南距黃海3公里。皋虞至鰲山衛公路從遺址的西部經過。遺址北部有丁戈莊河自西向東流過。整個遺址地勢由南往北逐漸降低。遺址東西長180米,南北寬130米,總面積約23400平方米。土質松軟,呈灰褐色。鉆探結果表明,遺址的東部堆積最厚,深達1.4米,而西北部較薄,西部與南部破壞嚴重。地表散見有陶片、石器、紅燒土塊及大量的貝殼,屬典型的貝丘遺址。遺址中采集的人工遺物主要是陶片和石器。陶片中絕大多數為紅陶和紅褐陶,橙紅陶數量較少。均為夾砂陶……[詳細] |
![]() | 臨清箍桶巷位于臨清市老城區古運河畔的老街巷中,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箍桶巷現長500余米,寬3米左右。臨清素有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條巷子之說,這與《-》一書所寫“臨清是個熱鬧大碼頭去處,商賈往來之所,車輛輻輳之地,有三十二條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樓……”恰成數字的巧合。這是一件耐人尋味的事,有待人們去尋古探幽,揭開一層層神秘的面紗。箍桶巷內現有古宅民居多處,青條石鋪就,巷內板房林立,從斑駁的門礅、銹蝕的大門上仍可窺見當年的繁華。清末民初臨清地方稅課局就曾設在此地,現保存仍然基本完好![詳細] |
![]() | 【董大莊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位于膠南市洎里鎮董大莊村東南部的高臺地上。遺址的東部是一條縣級公路,西邊有一條季節性河流。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土質松軟,土色為灰褐色,文化層厚約1~2米。從遺址中采集的人工遺物有陶片和石器,各類陶片中以夾砂黑陶為主,其次為泥質黑陶、泥質灰陶。陶器以磨光素面為主,有紋飾的較少,紋飾有弦紋、堆紋、劃紋等。可辨器形有鼎、罐、杯、盆等。石器有斧、鏟等。石器和陶器特征均屬龍山文化時期。遺址現為農田,保存較好![詳細] |
![]() | 為省建設廳舊樓。此樓為三層西式洋樓。坐南面北,平面為矩形,共三層。東西長17.5米,南北寬14.9米。磚石結構,石砌墻基。入口位于建筑南北立面中部,北主入口外有四根西洋柱支撐的門廳。建筑南面有陽臺,券柱式,下面有磚砌橫桿,另有“凸”字形的窗戶。建筑東西立面在靠近南側的豎向方向也有“凸”字形窗戶,其它則為矩形窗戶。建筑內部每層沿入口方向為過廊,兩側各有兩個房間,全為木地板,木樓梯。樓梯間位于過廊南頭,為雙跑樓梯。整個建筑外立面抹砂漿裝飾。2013年12月20日被濟南市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崇德宮】位于平度市紅旗路91號,清代,崇德宮俗稱“老子廟”,其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據宮內出土殘碑載“未有此城,先有此宮”推斷,應建于漢末,后代屢有修復,現主體建筑為清末民國初時修建,占地面積2078平方米,大殿面闊5間,為歇山式建筑,建筑面積201平方米。殿內原塑老子像,解放前遭破壞,現為平度市博物館陳列展室。院內遷建于此的原民國干威將軍彭壽莘家園內的集粹亭,另有仿古建形式的碑廊,嵌漢畫像石及歷代碑刻墓志銘等數十方。崇德宮為平度市區較古老的建筑,此建筑對研究平度城市的歷史變遷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