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新浦銀行大樓舊址
  新浦銀行大樓舊址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解放中路55號。1939年,日本侵略者占領新浦后,由“儲備銀行辦事處”籌建,日本工程師設計,福昌建筑公司承包,于1945年建成。兩層,高17米,灰墻、四坡頂紅瓦屋面,占地面積約680平方米。該建筑體現出日本明治維新后歐式與大和建筑風格結合的特點。1945年8月日本投降,駐新浦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即在銀行大樓大廳內舉行。日本投降后,國民黨中央銀行接管。新中國成立后一直由中國人民銀行連云港支行使用。該建筑對研究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歷史提供了實物例證,對研究近現代建筑藝術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87年被新浦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新浦銀行大樓舊址。保護范圍:建筑本體。建設控制地帶:東、西外墻5米,南至解放中路北……[詳細]
大村遺址
  大村遺址(包括小村遺址)大村遺址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花果山街道南云臺山西麓。遺址文化層厚1米余,面積約2萬平方米。1959、1960年曾進行發掘。出土的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紅色細泥質陶缽、石斧、石錛等,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漢代的筒瓦,六朝的瓷片等。小村遺址位于大村遺址北1.5公里,現為小村葡萄園。出土的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片,西周時的鬲足、豆柄,戰國時的幾何印紋陶片,漢代的繩紋瓦片等。大村遺址是我國有名的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1961年第6期《考古》發表過《大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勘察記》。這里還是江蘇省西周青銅器群重要的出土地點之一。大村遺址在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商周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向為考古學家所重視。1982年被公布為連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大村遺址西至水庫堤壩,東、南、北三面以公路……[詳細]
蘇中七戰首戰七縱指揮部駐地紀念碑
  蘇中七戰首戰七縱指揮部駐地紀念碑位于姜堰區張甸鎮高單莊村,年代為1992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946年6月國民黨挑起的內戰之火在全國多處地方燃起,我華中野戰軍司令粟裕與黨中央、中央軍委議定,為配合全國--、支援兄弟部隊作戰,在辦中大地上一個半月連續七次發起攻擊型自衛反擊戰,每戰皆捷。是年7月13日,首戰泰興宣家堡,華中野戰軍七縱在管文蔚(曾任新四軍北渡長江時的挺縱司令、江蘇省副省長)率領下參戰,殲敵3000余人,大振軍威。當時七縱指揮部設在姜堰區張甸鎮高家莊。1993年5月張甸鄉人民政府特在高家莊立碑紀念,碑為磚砌混凝土結構,面東。該碑基座長1.5米、寬0.63米、通高3米,占地150平方米。碑文正楷豎排陰刻,9行、滿行23字,記述宣家堡戰斗的經過和意義。碑為縣(市)級文物……[詳細]
齊魯會盟遺址
  齊魯會盟遺址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西北和山東省接壤的夾山西南山麓。海拔320米,西北有“子貢山”,山上有“子貢曬書臺”。據《春秋》載“(魯)定公十年夏,公會齊侯于夾谷”,《左傳》載“公會齊侯祝其。實夾谷。孔子相。”據地方史乘考證,此處為孔子相魯會齊侯處。明嘉靖大理寺正卿裴天佑曾訪此山。曾有“翠微西近祝其城,齊魯當年此會盟”詩句。明代曾在此建紀念建筑“圣人殿”、“圣廟”、“圣化亭”、“奎星閣”等。今唯存圣人殿基址,余均傾圮不存。另存明萬歷丙子年(1576)所立“孔子相魯會齊侯處”碑一道,完好無損。孔子家語:“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此為春秋時期齊魯關系史上的重要事件,遺址的保存對孔子乃至先秦史的研究均有重要意義。1993年被公布連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西方向各至碑刻外1……[詳細]
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紀念塔
  漣水戰役烈士紀念碑位于漣水縣紀念廣場。解放初期,漣水縣人民政府曾在縣五島公園東島建立烈士公墓,筑砌水泥碑一塊。縣人民政府于1969年將公墓遷至今紀念廣場(烈士陵園)處,并新筑一座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紀念塔。1980年清明節,由原蘇皖邊區主席李一氓同志書寫“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紀念塔”塔名。1982年10月漣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9月淮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拆除原塔,并在原址上重建,由曾在漣水戰斗、休養過的開國上將、原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漣水戰役烈士紀念碑”碑名,自此“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紀念塔”改為“漣水戰役烈士紀念碑”,碑高30.4米,水泥混凝土結構,四周水泥預制欄桿,并有臺階。紀念碑四周浮雕長600cm、高200cm、南面為將領指揮戰斗情……[詳細]
劉世勛墓
  劉世勛,桃源崔鎮人(今眾興鎮程道村),為人耿直無私,仗義疏財,組織團練,聚義-,頗得鄉鄰擁護。岳飛得知便寫信鼓勵劉世勛,鼓勵他練武抗金。劉世勛得到岳飛的支持,愛國熱情高漲。他傾其家財,招兵-,日夜操練,并得到岳飛的賞識,劉世勛的團練被編入“岳家軍”。在朱仙鎮決定性戰役中,劉世勛親自上陣,打破金兀術的“拐子馬”。金兀術嘆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取勝,今已矣!”,岳飛元帥-行賞,申報朝廷,劉世勛官封太尉。岳飛被0臣秦薈所害,劉世勛心灰意冷,告老還鄉,每日焚香于東岳廟,以寄哀思。宋紹興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劉世勛逝世,葬于縣城西側小桃洲上。宋高宗為了表劉世勛精乩,敕封“真君”之號。清乾隆皇帝沿運河南巡至桃源陳家莊聞知此事,親筆寫下:“大宋敕封通天徹地劉真君之墓”。地方-精選巨石,篆刻成碑,立于墓前。文……[詳細]
287、禹跡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禹跡橋
  禹跡橋位于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寶塔街東,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當地人士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單孔石拱結構,拱券以縱聯分節并列法砌筑。橋面寬4.30米,橋全長43.50米,南堍寬6.20米,北堍分設東西兩向石級踏跺。跨徑10.45米,矢高5.56米。禹跡橋頂面石和拱券內龍門石分別雕刻“輪回”、“云龍”圖案,東西兩向各刻對聯一副,東面橋聯:“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西面橋聯:“市近湖漘,驕肩無俟臨流喚;地當浙委,繡壤應多題柱才”。橋面石級刻有各類吉祥圖案。不遠處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橫斜,構成震澤水鄉特有景觀。1986年7月1日,禹跡橋被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由于……[詳細]
程橋大墩子古文化遺址
  南京大墩子古文化遺址為典型臺形遺址,高15米,面積8000平方米。是六合縣程橋鎮東北2.5公里羊山村一商周古文化遺址。距六合縣城9公里。1984年8月,南京博物館、六合文委會及南大地質系聯合對大墩子進行過調查,并采集了大量石器、陶片和貝殼等文物,經驗證為商周時代遺址,是滁河水系重要的古文化遺址。1992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南京市博物館在大墩子布5x5米考古探子8個,面積200平方米,對大墩子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試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的玉、琮、石錛石斧、石鑿、石鏃等石器,漁網墜、罐等陶器;針、錐、鏃等量器;龜板、骨雕、鳥型圖騰等珍貴文物和各類陶片約1500余個。1992年12月24日,國家文物局專家小組張忠培一行專程來大墩子遺址進行了視察和指導,并認為大墩子遺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一重要的古文化……[詳細]
孫橋村石橋
  孫橋村石橋(明清)孫橋村石橋位于連云港市贛榆區贛馬鎮孫橋村西南。橋體橋呈南北走向,全長11.4米,凈寬1.95米,橋墩四排,橋墩結構“三豎一橫”,橫條石長1.92米至2米不等,橋墩高1.48米;橋面由九塊條石鋪就,在東北的一塊條石上有一方古代棋盤圖案。石橋原有數尊石雕螭首,現僅存一尊,為早年間脫落沉于水中,2017年清理河道時出水,現保存于孫橋村東側村辦磚廠院內。螭首殘長0.85米,寬0.44米,高0.32米。據《嘉慶贛榆縣志》記載,明萬歷十八年(1590)至萬歷三十九年(1611),樊兆程、徐應元、顧文炤等三任贛榆知縣先后疏浚大石橋河,因此該河又稱“三公河”,此橋應為浚河之后所建。另據當地孫氏家譜記載,該家族為清初由莒縣避禍遷至此處,因本地有大石橋,孫橋之名由此而來。在2011年新橋修建以……[詳細]
蘇州石湖治平寺遺址
  治平寺位于蘇州市郊上方山麓,東臨石湖,隔水與越城遺址相對。根據《橫溪錄》記載:“治平寺左帶石湖、越來溪,右繞橫山群巒,背負茶磨嶼,前臨上方山。”南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僧法鏡所建,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改今名。在上方山頂有楞伽寺,寺旁有楞伽塔,始建于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如今屹立山頂的是一座高二十三米、七級八面、塔身為磚結構的宋塔。在治平寺南,寶積山麓,原有寶積寺,為隋大業四年(608年)僧永光所建,現寶積泉景點建筑是在原寶積寺舊址上新建。楞伽寺、治平寺、寶積寺,合稱楞伽寺上、中、下三院。治平寺內原有眾多建筑,如環翠軒、得月軒、湖山堂等,現有大雄寶殿、觀音殿、治平草堂、越公井等。越公井相傳為春秋時所鑿,據《吳地記》記載,“隋開皇九年(589年),越國公楊素移郡及縣于橫山東……[詳細]
北京西路27號民國建筑(埃及駐中華民國大使館)
  北京西路27號埃及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建于1912-1937年前,原為黃子廉化名其妻陶筱眉購地1200平方米,并在此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洋樓1幢,平房數間,建筑面積406.46平方米,1947年5月埃及大使館租用,租期3年至1950年5月止。因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房主不知去向,合同期滿后于1950年12月市房管局對該房實行代管。目前,該處現有主樓1幢,平房2幢,其主樓依坡而建,坐北朝南,假三層,米黃色外墻,人字頂,青瓦,1樓東南側為半圓形平房連接主樓,上為半圓形露天平臺,二樓東側、南側、三樓東側均為露天陽臺,一樓四周均設大門,西側2間平房也與主樓相連,院內原有防空洞1座,因塌陷而在不久前改為走道。整幢建筑風格造型優美,為典型的西方現代風格。房主黃子廉,上海偽國防醫院牙科醫生,南京解放后去向不……[詳細]
瑯琊路9號民國建筑(周至柔故居)
  位于瑯琊路9號,整個宅院占地面積1525.6平方米。西式鐵制大門,坐西朝東。公館主樓建于宅院西北部,為尖屋頂別墅式三層洋樓,磚混結構,鋼門鋼窗,黑色平瓦屋面,米黃色灰粉外墻,淡雅和諧,宛如畫境。院內松杉棕竹,梅蘭菊桂,花樹繁茂,生氣盎然。院內還建有附屬建筑六幢25間,總建筑面積698.2平方米。周至柔(1899-1986年),名百福,字至柔,浙江臨海人。1919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畢業,到浙江陸軍第二師見習。1924年任黃埔軍校上尉教官,參加了東征和北伐。1927年后,歷任團長、師參謀長、師長、第十八軍副軍長。1933年,為建航空學校出訪歐美,考察各國航空事業。回國參與組建航校,1934年后,任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校長、航空委員會主任、空軍作戰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中……[詳細]
回溪摩崖石刻
  回溪摩崖石刻位于越溪吳山“畫眉泉”。“畫眉泉”為清代蘇州名醫徐靈胎晚年隱居地。“畫眉泉”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滿題詞,崖石上鮮苔叢生,點點清泉從石縫中滋出。泉池已經被亂石湮沒,正上方有“古畫眉泉”幾個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系徐靈胎本人所寫。字跡渾厚有力、灑脫豪放。眾多石刻碑文一字排開,參差不齊,總計有25處之多。石刻以陽文為多。碑文字體各異,筆峰蒼勁,頗有古樸風韻。題字者除徐氏父子外,比較著名的有袁枚、王昶等名士,還有皇親的題詞及僧人題詞。從碑文內容上分,描寫景致的有:仙境、云根、跡留千古、云壑、別有天、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環翠、小匡廬、棲遲空谷等;描寫意境的有:夢游處、畫壁忘機、妙境依空、不信在人間、滿飲上池、滌煩等;描寫泉水之勝的有:我愛其清、可以濯我心、懸崖滴乳、蕩飲玉池、人靜泉清、治水源……[詳細]
花果山九龍橋
  九龍橋由南天門下行抵九龍橋。九龍橋為花果山的主景之一,位于群山環抱的幽谷之中,有九條大澗在這里匯合,然后奔流向山下的大海。過去香客從南天門小路下至谷底,稍事休息便可鼓氣繼續向上攀登。這一降一升雖增加了登山的艱險,但卻平添了跌宕起伏的情趣。九龍橋建于明代,為體量較大的磚構拱橋,它不僅方便了過往行人,同時也為后人留下了一座藝術精品。橋旁的大銀杏已近千年,是宋代的遺物。它用濃密的綠蔭籠罩著九龍橋,橋上山風陣陣,橋下流水潺潺,松濤盈耳,鳥語花香,把游人的疲勞消除得一干二凈。橋南有九龍將軍廟,也就是這座橋的橋神廟;北面高處是茶庵,過去專供游客休息品茶,現辟為吳承恩紀念館。……[詳細]
珞珈路5號民國建筑(湯恩伯故居)
  在珞珈路5號,原主人是林宛義。1946年7月湯恩伯以其妻王竟白之名,從姓林的手中購得。小院占地748平方米,主樓為一西式三層磚混結構的樓房,有客廳、書房、臥室等房間12間。小樓外觀是紅瓦紅色拉毛水泥墻面,院內綠樹成陰,曲徑通幽。現為南京軍區使用。湯恩伯(1899-1954),原名克勤,浙江武義人。歷任師長、軍長、集團軍總司令、陸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南京警備司令、京滬杭警備司令等職。湯恩伯寫有一手極好的鋼筆字,又常向蔣介石呈送手本,獻策取媚。他的手本頗受蔣的青睞,戴笠曾說:“老頭子(指蔣介石)面前以湯恩伯的手本最為吃香,他一揮而就,鋼筆草字,寫了即交,我寫的就非墨筆工楷不可。”1949年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國民黨長江防線一潰千里,當時任江防總司令的湯恩伯只得下令全面撤退,放棄南京……[詳細]
洞虛宮玉皇殿及古井
  洞虛宮玉皇殿位于無錫市公園路十號,其古井在人民路和圖書館路交會處。洞虛宮原名青元宮,是無錫早期道教宮觀,梁大同二年(536)始建于邑東鄉膠山,后荒廢;約在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遷建城中崇安寺左側,易名洞虛宮。宋時、元明間及萬歷中,三度焚毀,三度重建,規模有所增益。清咸豐十年(1860)復遭兵毀,全宮毀廢。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三清、靈宮、火神、雷尊(即瞎于阿炳故居)、長生和祖師六殿。光緒二年(1876)道士秦瑞芳募建玉皇殿,位置在今公園路16號。大殿坐北朝南,雄峙高聳;四角各建對稱觀舍,前后兩舍間留出天井;合計建筑面積250平方米。建國后該殿曾辟作“少年之家”。1984年納入城中公園范圍,全面翻修;1995年再修殿南之古井,青石井欄的南沿,鐫“洞虛宮公井”字佯,仍在使用。1986年7……[詳細]
泗洪下草灣遺址
  下草灣文化遺址位于泗洪縣雙溝鎮東南8公里處的下草灣引河東岸,南臨淮河,北濱洪澤湖,是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址。遺址現狀為普通河坡,2002年被市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6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楊鐘健教授在下草灣考察時,采集到一段長15.27cm的猿人股骨化石,是新世晚期人類化石,距今約4—5萬年,屬晚期智能人,命名為“下草灣新人”。近年來,專家多次對下草灣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和科學發掘,發現更新世和中新世古脊椎哺乳動物化石近百種,很多為新種新屬,被稱為下草灣動物群,特別是出土的雙溝醉猿、½-淮寬齒猿,對研究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具有重要價值。地質學家在考察下草灣遺址時發現,該地區的土層結構為湖相沉積區,被稱為“下草灣高嶺土地層”,與此同類地層統一命……[詳細]
298、福事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事橋
  位于吳江市桃源鎮青云村28組,跨沈莊漾。始建無考。民國13年(1924)重建。(橋額上鐫有“甲子”和“里人重修”字樣)梁式五孔石橋,南北走向。全長31.4米,寬2.1米,跨徑20.04米。中孔跨徑6.05米,中孔高3.6米。有4組排柱,排柱中為花崗石,兩側為武康石,金剛墻基本上為青石與少量花崗石砌筑,橋面兩邊的面石為花崗石,中間的為武康石,余為花崗石,傳遞著此橋歷代修繕的信息。(江南一帶造橋,宋元時常用武康石即紫石,明代時常用青石,清代和民國時常用花崗石)福事橋橋名的解釋,一謂“幸福的事”。《荀子·仲尼》中云:“福事至則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另一謂“祭祀齋戒等求福的事”,《明史·后妃轉一·太祖孝慈皇后》中云:“會后侍帝石,不御酒肉,帝問故,對曰:‘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不管是哪一種解……[詳細]
吳大帝孫權蔣陵
  南京孫權墓南京孫權墓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孫權墓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在南京市鐘山南麓,古稱孫陵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在南京民間還流傳說,明太祖建造孝陵時,下令遷移這一帶墓冢,寺廟時曾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就讓他給我守門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時孫權墓沒有被破壞,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繞過孫陵崗,這就是明孝陵的神道為什么不是筆直的原因。現僅存一小型墓冢,不見碑表。如今的孫權墓遺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崗內。僅存一個石碑,一座石橋,一個注釋牌,一座石像。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這樣在建孝陵時,僅將孫權陵前的石麒麟遷往別處,孫陵仍在原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為紀念孫權葬于……[詳細]
營盤山古墓葬群遺址
  營盤山古墓葬群遺址[浦口區泰山街道黃姚村北門二組營盤山·新石器時代·市文物保護單位]東西向橫列于山之北坡,面積約4000余平方米。1982年發掘265平方米,共發掘31座排列有序的墓葬,墓葬東西向排列,頭向朝南,多為單人仰身直肢葬,僅有6座系雙人合葬。出土隨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等600多件。陶器有夾砂紅陶和泥質灰陶,器形有帶翹角狀把手的盉形鼎、敞口球腹罐、盆、壺、淺盤凸節豆、缽、觚形杯等。石器有舌形、“風”字形穿孔石斧,石錛數量最多。玉器占隨葬品總數的一半,有環、璜、鐲及橫擬動物形象玉件和其他飾件。90年代中期南京市舉辦金陵旅游月活動時,選中營盤山出土的一個陶塑男性面具為吉祥物,并命名為“金陵始祖”,其后市宣傳文化部門在歷次宣傳活動后將其正式命名為“南京先祖”。遺址時代為新石器文化時期。1……[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出受孕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 综合国产日韩欧美 | 在线日本妇人成熟免费a√午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