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南京阮籍墓
  南京阮籍墓 阮籍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城內西南角花盝北崗21號四十三中學內。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建。系衣冠冢。阮籍墓現有墓冢,墓碑。碑為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年立。阮籍,字嗣宗,河南尉氏縣人,曾出任東平相和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為三國魏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阮籍于景帝永安四年(261年)卒,年五十四。現河南開封市尉氏縣東南三十里的段莊為阮籍墓遺址。南京花露崗上的阮籍墓系東晉學子為紀念先賢所立的衣冠冢。《資治通鑒》記載:“譙郡嵇康、陳留隱籍、籍兄子咸、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瑯琊王戎、沛人劉伶特相友善,號竹林七賢”。魏晉換代之際,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政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士名流不滿現實,以邀游山林,縱酒昏酣來遠避-、潔身權貴,顯示了高尚的氣節而被后人景仰和紀念。阮籍作有詠……[詳細]
原海州高級中學大禮堂
  原海州高級中學大禮堂(20世紀50年代)原海州高級中學大禮堂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秦東門大街105號。海州高級中學的前身是海州石室書院海州官立中學堂,曾經培養了沈云沛、朱路、張廷瑞、李映庚等杰出的人才。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鄉紳沈云沛、黃道傳等人創設海州中學堂,成為當時海州最高學府,揭開了海屬地區近現代教育的序幕。沈云沛任海州官立中學堂的第一任監督、盧殿虎任第二任監督,為海州地區培養了大量的人才。民國期間,中學堂相繼改為省立第十一中學、東海中學、東海師范學校的校園,繼續為社會輸送大量精英人士。民國二十七年(1938),校園遭到日軍的飛機轟炸,被夷為平地。包括大禮堂在內的建筑無一幸存。直至建國后,海州城墻拆除,用海州城墻的城磚重新興建校舍、禮堂、院墻及其他附屬建筑,成立新海連市初級中學,后改……[詳細]
南京靈谷寺
  靈谷寺是由一個寺廟建筑、國民革命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的稱為靈谷寺。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璋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為“靈谷寺”。靈谷……[詳細]
瞻園路126號建筑
  瞻園路126號也是原國民政府首都--。民國時期,這里可是南京人談之色變的“魔窟”——羅登賢、鄧中夏、黃勵、郭綱林、顧衡等烈士就是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陶鑄、陳賡、丁玲和田漢等人都在這里被囚禁過。1924年,孫中山于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為警衛及糾察軍紀需要成立了憲兵部隊,為民國憲兵肇始。同年,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創設憲兵科,開始培訓憲兵軍官。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戰爆發后,蔣介石提出了“先安內后攘外”、“抗日必先剿共”等口號,同時在瞻園路126號成立了首都--。首都--由首都衛戍司令部與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處合并組成,用于進行城鎮戰斗與維持軍紀、社會秩序、抓捕--。南京--的組織機構很龐雜,除了憲兵司令、副司令、參謀長外,下設十三個處、三個所和一個直屬科。當時的首都--,……[詳細]
西瀛門城墻
  西瀛門城墻位于常州市區西瀛里,南依大運河,東至西水關,西至原表場客運碼頭。城墻長221.8米,寬5.2米,高6.5米,是2003年按照清代《常州府城防廂字號全圖》進行修復后的遺跡。現保留的西瀛里明城墻所在地,相傳為湯和駐守常州時的練兵之所,原稱西營(西營)。后由于西營附近聚居百姓日益增多,時常發生火災,改稱西瀛,取以水克火之意。晚清時期,西瀛里一帶商鋪眾多,常州望族莊氏便居住于此,人稱“莊半城”。當時城墻無城門,一旦發生火災,居民只能趕到西吊橋或西水關橋挑水滅火,1923年民國政府核準開辟西瀛門。城門修好時,常州著名書法家唐駝手書“西瀛門”三個大字,勒石嵌于城門之上。上世紀五十年代,常州城墻大部分被拆除,西瀛門城墻因夾在民宅中得以保存,成為常州古城墻唯一保留于地面的一段。文革時期,唐駝所書的……[詳細]
錢伯煊故居(錢宅)
  錢伯煊舊宅,在臨頓路縣橋巷,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錢伯煊(1897-1986)著名中醫,蘇州人。建國后曾在北京任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婦科主任。第三、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86年8月17日病逝于蘇州。故居坐北朝南,兩路六進。東路第三進為大廳,面闊三間10.4米,進深8.3米。屋頂舉折較平緩,梁架扁作,前后翻軒,山霧云、棹木、荷葉凳等雕刻線條柔美。東西壁畫貼磚細墻裙,有圭腳。古鏡式木礎。具有建筑風格。廳前“世德流芳”門樓,磚雕紋飾古樸。兩進后樓朝代較晚,有清末狀元陸潤癢所題“吳越世家”門樓,西路花園已殘,尚存花廳和廊、亭等。……[詳細]
武夷路17號民國建筑(蕭友梅舊居)
  蕭友梅舊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積833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1幢數間,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青磚外墻,人字頂,青瓦,建筑面積為293.6平方米,原產權人為蕭友梅,戶名登記為蕭勤(蕭友梅之子),解放前該處曾出租給偽資源委員會使用,解放后該處先代管,后按政策拆銷代管并拆價收購,1953年4月撥給華東軍區使用,現為南京軍區后勤部干部住宅,其建筑保護一般。蕭友梅(1884-1940),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曾入日本高等師范附中、東京音樂學校、德國音樂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并任孫中山秘書處長。1920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講師、主任,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蕭友梅在上海創辦國立上海音樂學校(上海音樂學院前身)。這是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蕭友……[詳細]
長生寺閣
  長生寺閣位于躍進橋東北角的古運河岸邊。長生寺本名長生禪林,清嘉慶十六年(1811)僧大莖募建,并改為寺。咸豐三年(1853)兵火后,全寺被毀,余房僅供僧人棲息。光緒三十四年(1908),僧竺仙以畫代募,建殿樓五楹,后移錫他去。其徒性蓮、普霞繼之,歲有營造,規模漸復。如今,長生寺早已不復存在,而清末所建之三層塔式長生寺閣尚在,引人憑吊。其時,揚州最大的鹽商遺孀蕭唯升心入佛堂,從而認識可端。因潛心學佛,為樹功德的蕭唯升出資建造了長生寺三層彌勒閣,并常就經書要義聆聽可端指點。當時蕭氏修建彌勒閣便是現今的長樂寺閣。其閣呈八角形,上下三層,閣頂為銅質葫蘆,是傳統的佛教建筑,該閣為1982年6月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后毀于大火,2002年市政府投入數十萬元資金,進行維修重建。2015年……[詳細]
江陰黃歇墓
  江陰素來就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稱。戰國時期江陰屬于楚地,楚相黃歇,號春申君黃歇(前314年-前238年),楚國江夏人,原籍楚國屬國黃國(今河南省潢川縣)。戰國時期楚國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并稱為“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黃歇游學博聞,善辯。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在前去奔喪,李園令人埋伏于棘門之內,殺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據《越絕書》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時為幽王所殺。江陰在其封地內。江陰人民不忘其開拓之功,將江邊的兩座山命名為黃山和君山。墓為衣冠冢,位于澄江街道君山社區,君山西麓東岳大殿附近。相傳始建于戰國時期。清乾隆初,知縣蔡澍立“楚春申君黃歇之墓”墓碑于黃……[詳細]
傅抱石舊居
  傅抱石故居是中國美術家傅抱石在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定居的住所,共2處。一處在玄武區傅厚崗6號,現為私人住宅,局部開放為紀念館(預約參觀),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另一處在鼓樓區漢口西路,現為傅抱石紀念館(長期開放參觀),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傅抱石舊居位于南京市玄武區傅厚崗6號,原為傅抱石執教中央大學芤術系時所置,直到他在1963年搬往漢口路132號前,他一直住居于此,該舊居始建于1948年,是一代畫壇宗師傅抱石先生一家在南京定居后的長期住所。由于當時戰亂連連,房屋質量不是很好,以后又因年久失修,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2004年,傅抱石傅厚崗故居經過整修后作為紀念館開放,現有兩層小樓及附屬平房和庭院,陳列傅抱石生平、傅抱石作品的高仿畫,以及部分傅抱石遺物。2006年6月,該處住宅以“傅抱石故居”的……[詳細]
千燈李宅
  2005年5月,千燈鎮南大街李宅辟為千燈館。這是中國首家古燈博物館,館內藏有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歷朝歷代古燈1133盞,均是北京人殷小林的私人藏品,全擺放在柜子與架子上,一眼掃過去,琳瑯滿目,美輪美奐。千燈館(李宅)千燈館目前也是中國最大規模的“古燈館”,這里展示的油燈屬于那種已經離我們遠去,而且越來越遠的事物,但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每一盞燈幾乎都能講出一大堆歷史故事,詮釋著人類從蒙昧無知步入到現代文明的漫長跋涉的艱辛歷程。燈館內展出最早的燈是一盞原始天然石燈,距今七千多年,在一塊盤子圓狀的石塊上有眼珠樣的小洞,放些豆油,點燃燈芯,火苗如豆。最重的燈是漢代石猴頂燈,在一塊30多厘米立方的石頭上,四周下面雕琢著猴頭像,頂上鑿嵌放油的凹槽,可同時點燃四角燈芯。最有意思的燈是清代鐵鉤青釉……[詳細]
獅子山炮臺遺址
  獅子山炮臺位于南京市鼓樓區獅子山頂,建于清末,為江寧(今南京)沿江炮臺之一。獅子山的地形,可以一覽無余俯瞰下關段長江兩岸。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末,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下令在獅子山上建立炮臺。甲午海戰的次年,在海戰失利、有海無防的背景下,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寧要塞,重修、擴充了金陵獅子山炮臺。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也曾多次親臨獅子山炮臺,視察江防要塞。獅子山炮臺是南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炮臺之一。遺憾的是,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獅子山炮臺被摧毀。1949年渡江戰役后,獅子山炮臺只剩下了部分遺跡。但獅嶺炮臺作為近代海戰中重要的江寧要塞炮臺,其在抗擊日軍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不可磨滅。在參觀古炮臺時,團隊成員從各個角度對炮臺進行了仔細觀察,從炮臺的碑文中得知此炮臺炮口直徑十三厘米、重逾兩噸,……[詳細]
233、萬善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善塔
  萬善塔位于丹陽市萬善公園中,初稱“萬壽塔”,建于明崇禎十年。距今有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從古運河畔拔地而起,直指蒼穹,巍然屹立,雄奇挺拔,因而,又有“通天塔”之稱。全塔高有48.6米,塔身外八角形,內室為方形,上下交錯。塔檐由數層磚塊疊澀,下出木椽,斗拱承托,鐸鈴懸掛,充分體現了明代古塔的建筑風格。塔體自下而上逐漸收縮,塔頂安置瘦長鐵制塔剎。這在全國數百座古塔中,堪稱一絕,所以,它又贏得了“古運河畔第一塔”的美譽。萬善塔詮釋了明代古塔的特點,作為中國古建筑的文化的全面表現,又是丹陽市的標志性建筑。所以在燈光設計上以“保護和利用”原則的前提下,選用綠色、環保節能的高亮度LED光源,替換現有的傳統投光燈具。不僅減少傳統燈具對古建表面紫外線的損傷,還可以來體現古塔多層次豐富的“立體通透”感。古塔位于……[詳細]
234、之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之園
  之園位于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內,俗稱“翁家花園”,系清光緒間江西、浙江布政使,邑人翁曾桂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園內曲水回流如“之”字形,故名。園原占地20余畝,由水面、住宅、園林三部分組成。池水與城壕相通,環水筑園,以水中小島及四面廳為中心,列建松茅亭、船廳、六角亭、曲廊、假山、挹爽軒、半溪亭、花房、依綠草堂、垂虹橋、木香棚、漾碧橋、荷池等。住宅在東北隅,有內外之分,外宅有門廳、大廳、書房、花廳、洋書房、轎廳等,內宅有平房、樓房共三組,為臥室,設回廊,通池中之閣。其磚刻門樓上鐫“城市山林”額,兩側鐫聯:“廿年締構,一水澄清”。園中“之福堂”、“之園”、“挹爽軒”、“半溪亭”諸題額均為園主叔父、兩朝帝師翁同龢所書。抗日戰爭中,大部景觀被日軍縱火燒毀,僅存回廊、大廳、六角亭、水榭等處。……[詳細]
崔橋朱家村朱氏宗祠
  崔橋朱氏宗祠,號承德堂,位于武進區橫林鎮崔橋朱家村,二進三楹,占地面積630平方米,建筑面積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朱氏宗譜》記載,崔橋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從安徽歙縣遷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間,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經過數次改建和修繕,終于成了一座二進三楹,極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過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蠶室和倉庫。“文革”期間,祠堂也遭到破壞,磚雕、木雕都有損壞。所幸,大體上保存完好。上世紀80年代,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祠堂又分給族人堆放柴草雜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進入21世紀,祠堂已破敗不堪。2010年朱氏族人續修宗譜,同時進行祠堂修復,并且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拆除重建。2010年10月……[詳細]
東門染坊
  東門染坊[南京市浦口區泰山街道東門左所大街85-91號(單號)�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染坊為東門明清古建筑群中一個代表性建筑,其中87-91號是清末浦口駐區軍官烏江人呂統領的房產。該建筑群共有四路二進,前有高大的院墻、前院,門框、門坎等為青石鑲嵌,中間是跑馬樓和天井,樓上有一圈精美的雕刻欄桿。東門染坊87-91號傳說由呂家三個女兒繼承,原先樓上以樓道相通,而樓下又分為三個不同的院子。該建筑群曾經做過布店、米廠、茶葉店、醬園、染坊等。而做為染坊存在的時間較長,給當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繼承了東門悠久的手工染布傳統。后來該建筑分別用作十七中學生宿舍(現為職工住房)、原三河公社供銷社(現泰山街道閑置險房)、房管所公房和私人住房。在第四路(85號)十七中宿舍院內曾……[詳細]
頤和路22號民國建筑(蘇聯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
  頤和路22號原蘇聯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建于1936年,其院落占地面積1439.9平方米,共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2幢,平房2幢,建筑面積659.6平方米,原產權人為王文磯。王文磯,字定華,浙江杭州人,生于1889年,曾任國防交通審查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國民政府鐵道部參事,交通部參事等職,1939年病故。該房1936年建成后,1937年王文磯全家遷居四川,1946年回寧后,此房為陳其采(陳其美之弟,國民政府委員,交通銀行董事長。中國農業銀行常務董事等職,1949年去臺灣受聘為”國策顧問“)住用,直到1948年9月底,1948年10月該處租與蘇聯大使館,原租期3年,但1949年10月30日蘇聯大使館遷去北京,轉移交市房管局代管,1990年以后,核定其房產權為南京軍區司令部,目前,該……[詳細]
南城古民居
  南城古民居位于連云港市海州區南城街道東大街、西橫街等。現有保存較好的古民居二十一處,主要分布在東大街(原稱鳳凰街、海寧街)兩側,分別為新浦區南城鎮東大街10-2、12-1、20、27、29、30、32、33、39-2、44、46、61、73、76、80、82、85、88、104、106號,西橫街7號。有的為青磚灰瓦、斗拱出檐,但大部分是用片石砌墻,其建筑工藝頗具特色。每個院落門面不大,但進入院中空間頗大,或有二、三道穿堂,或有三、五進庭院,具有江南庭院的民居韻味。每個院落主屋前的右側部署有“天香閣”,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主屋兩側的墻面上,用石灰膏裝飾有各式吉祥圖案。其建筑保持著明清時代的風格。南城古民居,對研究明清時代的商業貿易與小鎮建設的格局及其建筑藝術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010年被公……[詳細]
239、圣恩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圣恩寺
  導 游 坐落于光福鄧尉山(玄墓山)南麓,始建于宋寶佑年間,為佛教南宗發祥地,清康熙、乾隆到光福探梅多次駐足于此。  介 紹 現寺中尚存石坊、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齋堂等古建筑,現存結構比較完整、規模較宏偉的一處佛教寺院。 現寺內住持傳至融宗大師,已有五十余代。寺內塑有四大天王、釋迦牟尼等金身佛像,還保存反映該寺歷史的明、清碑刻各兩塊。  交 通 從火車站坐64路(4元)大約花1個小時15分鐘到達光福,或從吳中汽車站乘43、63路到光福,12-18分鐘一班,票價5元。鎮上交通工具為機動三輪車,起步價5元。江蘇蘇州……[詳細]
元三皇廟碑刻
  為宿遷境內現發現最早的碑刻。該碑座落在真如禪寺山門前廣場西側。三皇廟創建兩廡碑1985年7月出土。石碑總高3.84米,額正背面皆為二蟠龍搶珠造型,刻工精致,呼之欲出。碑額正中篆印一方,文曰:“創建兩廡”。碑座為赑屃,昂首左視,神態逼真,背紋清晰。正面楷書碑文完整清楚,而碑陰題名大部漫滅難識,碑身斷為兩截,出土后經粘合,已筑亭護之。碑文乃1337年(元惠宗至元三年)夏歷七月鄉貢進士濟寧路鄆城縣晏逢真撰,淞江府官醫提領宿邑朱應仙書丹并篆額,下邳劉云孫鐫。內容稱頌邑宰王仲寬捐己俸為三皇廟創建兩廡并塑十代名醫像之功績。三皇廟創建記碑此碑立于元延佑五年(1318年),。碑體高2.30米,寬1.02米,厚0.22米。出土時不見碑帽,碑體上沿部份破裂,少數文字模糊不清。碑文字體行楷,內容為頌揚軒轅等三皇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男人的天堂 | 亚洲综合在线区尤物 |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对白 | 亚洲午夜精品高潮影院 |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国产 | 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亚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