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園子遺址位于平涼市靜寧縣新店鄉新店村大園子社,遺址長約500米,寬約320米,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4—3米。暴露有灰坑、灶坑、窯址、白灰面居址。遺址內包含有兩種文化類型:一是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器形有缽、盆、壺。采集有泥質紅陶、橙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紋飾有圓圈紋、漩渦紋、網格紋、弧線三角紋;二是齊家文化遺存,器形有盆、罐。采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片。199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莊浪吳玠墓 位于莊浪縣白堡鄉趙家墳山村西北200米。吳玠(1093—1139),南宋抗金名將,水洛城人,紹興九年(1139)卒。墓地原有封土2座,坐北面南,面積約300平方米。已夷平。中為吳玠墓,左上為其父墓,原有石雕華表、翁仲、武士、獸等已毀,F殘留石羊、石猴各1對,石碑座1個。石猴坐式,高1.47米,石羊跪式,高1.3、長1.7米,碑座為龜趺,長2.28、寬1.33、厚0.65米。墓葬保存較好,對研究抗金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位于靜寧縣城關鎮站院巷北端。始建于明洪武六年(1375),明清時期多次增修擴建。原建筑面積約3400平方米,按中軸線自西北向東南依次為禮拜大殿、邦克樓、牌坊,兩側配建廂房,文革中除禮拜大殿外其他建筑均被拆毀。禮拜大殿保護完好,平面呈“凸”字形,建筑面積377.84平方米,其建筑結構采用中國傳統建筑樣式,由重檐歇山頂與卷棚勾連搭組合而成,精巧獨特,是甘肅現存不多的的明代創建的清真寺,結構獨特,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詳細] |
![]() | 蘇苗塬遺址位于平涼市莊浪縣良邑鎮蘇苗塬村西南500米,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長500米,面積約50萬平方米。在遺址斷面和斷崖中發現長60-90米,厚0.5-3米文化層,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窯。采集有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溝類型的陶片,有泥質和夾砂紅陶,飾細繩紋。彩陶多見寬帶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曲腹盆、重唇口尖底瓶、碗、罐等。采集到10多件常山下層文化玉器,對我國史前玉器的發展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詳細] |
![]() | 通邊故城位于平涼市莊浪縣通化鎮通邊村,城址呈長方形,南北長400米,東西長600米。城墻黃土夯筑,殘高3-6米,墻基寬6米,夯層厚0.1-0.2米,開東、西、北三門,東北有甕城,長40米、寬20米。東南角突出,西南面有一小堡,俗稱“虎耳城”,夯層中采集到宋代繩紋灰陶片、豆青瓷片、白釉瓷片、黑釉瓷碗殘片。城內發現堆積厚約1.3米的瓦礫堆,曾出土宋、金代耀州窯瓷器、宋代鐵鍋、金代銅鏡等文物![詳細] |
![]() | 吳家川遺址位于平涼市莊浪縣岳堡鎮吳家村南,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長800米,分布面積約40萬平方米,為一處大型仰韶文化遺址。文化層厚1-2米,暴露有灰坑、墓葬、灶址。采集到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細泥紅陶片,紋飾以繩紋、弦紋為主,器形有罐、甑等;廟底溝類型陶片為泥質和夾砂紅陶,飾細繩紋、弦紋,彩陶紋樣以勾葉紋為主。吳家川遺址對研究仰韶文化在莊浪河流域分布具有重要考古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詳細] |
![]() | 平頭溝遺址位于平涼市崇信縣錦屏鎮平頭溝村,東至石家塬子山,南至平頭溝,西、北至汭河。遺址東西寬約190米,南北約長110米,分布面積約2.09萬平方米,文化層距地表1-3.6米。暴露的遺跡有袋形灰坑和文化層,以及墓葬等。遺物有尖底瓶、缽、罐、鬲、盂,石刀、石斧、鐵器、板瓦和筒瓦等殘片。平頭溝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包涵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西周、戰國(秦)和漢代文化遺存![詳細] |
![]() | 西堡子山遺址位于靈臺縣梁塬鄉橫渠村北1公里。是一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與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4--6米,暴露有墓葬、居址和灰坑。采集有細泥、夾砂紅陶片和殘石斧、骨鑿。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片主要飾細繩紋,器形有尖底瓶、缽等;齊家文化陶片主要飾繩紋、籃紋,器形有罐、鬲。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廟底溝類型與齊家文化的關系及隴東古文化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景村墓群 位于靈臺縣獨店鄉景村西300米。面積約8000平方米。1988年清理墓葬2座,相距5.8米,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出土陶鬲、陶罐和銅簋、鼎、鬲、觶、戈多件以及蚌飾、海貝等器物50余件,其中蚌飾海貝用綢緞包裹,蚌飾用細繩穿聯。地表散布黑灰色夾砂細繩紋陶片。墓葬保存較好,也是我省發現保存西周墓最多的一個地點,對商周考古和周文化的研究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圓嘴山遺址位于涇川縣窯店鄉西門村南,是一處仰韶、齊家和周文化共存的古遺址,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文化層厚1米~1.5米,灰層可見白灰面以及豐富的夾砂陶、素面陶片等。紋飾為粗細繩紋、籃紋、蓖紋、蜂窩紋。主要器型為罐。1987年平整土地時曾挖出銅鼎一件,重15.5斤,現藏涇川縣博物館![詳細] |
![]() | 于家灣墓群位于崇信縣九功鄉于家灣村內。是一處多時代、多種古墓共存的墓葬群。面積約2萬平方米。發現墓葬300多座,先后發掘三次,曾清理200多座,有長方形豎穴土坑和長方形土洞室墓,墓深0.46--8.6米。出土銅器有鼎、簋、觚、爵、弓形器、鉞、戈;陶器有鬲、罐及骨刀、圭和各種蚌飾等。墓葬保存較好,對我省商周考古和晉至元考古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張嘴墓群位于平涼市靜寧縣紅寺鄉二河村東1.5公里的張家嘴。東、西兩邊為沖溝,南面山腳下為縣鄉油路,北依大山,墓群長約150米,寬約1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殘存墓冢10座,高3.5—6.5米不等,底周長25—30米,墓群西南30米處殘存東西長約100米的夯筑圍墻墻基。墓區地表散見粗繩紋版瓦、筒瓦殘片,初步判斷為漢代墓葬群![詳細] |
![]() | 成紀故城遺址位于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為西漢所置成紀縣治。城址總面積25萬平方米,今存約14萬平方米,西北部和東部殘留城墻長490米。遺址文化層堆積深厚,有大量秦漢時期的板瓦、磚和陶器殘片等,城外四周秦漢墓葬眾多,出土大量文物。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開發利用潛力較大![詳細] |
![]() | 竹林寺石窟位于平涼市莊浪縣韓店鎮郭漫村黃草社,窟群分布在長100米、高40米的崖壁上,面積4000平方米,F存洞窟5座,造像8尊,壁畫5平方米。其中1號、2號窟時代為宋代,3號窟開鑿于明代,4號窟時代為北周,5號窟時代為清代。1號窟保存3尊宋代泥塑佛像及宋元明清題記。4號窟保存5尊北周泥塑造像。3號窟保存5平方米明代壁畫。……[詳細] |
![]() | 羅漢洞石窟位于平涼市涇川縣羅漢洞鄉羅漢洞村紅砂巖崖面上,分布范圍長約1千米。始鑿于北魏,唐、宋、明、清均有補修,F存洞窟120個,造像24身,其中泥塑浮雕造像(菩薩、天王)17身。各窟壁畫合計約360平方米,其中淺浮雕約10平方米。羅漢洞石窟集石刻、雕塑、繪畫于一身,對研究北魏及后世石窟營造、洞窟形制具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草脈殿遺址位于靈臺縣什字鎮丁家溝村西南800米。是一處齊家文化遺存。面積約3.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2.5米,暴露有白灰面居址和長方形窖穴,窖穴內藏谷粒。采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劃紋,器形有罐、缽、盆。另外還采集有石斧。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的內涵和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蔣家咀遺址位于靈臺縣百里鎮稔溝村南400米。是一處齊家文化與周代文物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采集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陶及少量灰陶片,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罐、甕、斝;另有周代泥質、夾砂灰陶片,飾繩紋,器形有罐、鬲、盆。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隴東古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姚李遺址 位于靈臺縣吊街鄉姚李村南側。是一處齊家文化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4--5米,暴露有灰坑、墓葬、居址。采集有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褐、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籃紋、粗繩紋、附加堆紋、錐刺紋,器形有敞口雙耳罐、平底盆、鬲,并采集到石斧、石鑿。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齊家文化的內涵與發展情況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安口楊家溝瓷窯址 位于華亭縣安口鎮楊家溝村西側。面積約1萬平方米,遺址長150、寬70米。未發掘窯爐形制不詳。采集有圓錐形七孔匣缽、墊片。另有明清時大量施弦紋、劃紋的斂口缽、碗、碟等。瓷質較粗,胎呈青黃,釉多黑、黃、綠等色。窯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瓷器燒制技術和隴東手工業發展狀況及社會經濟情況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川口柳家遺址 位于莊浪縣水洛鎮川口柳家村東500米。屬寺洼文化。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2米,暴露有墓穴、灰坑;采集到素面、附加堆紋夾砂橙黃陶馬鞍口罐、鬲等數10件,以及青銅護腕、骨質三孔器、銅泡、料珠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寺洼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