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塔山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東南2千米的文筆山上。該塔原為白塔,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建。塔身用青石支砌,內填土,為密檐式結構七方八級實心塔。塔高35米,0式的逐級往上收縮,西面五、六、七級各有一佛龕,每龕內置有銅佛像1尊。“白塔夕照”成為新興一景。1958年塔頂置一五角紅星,以紫土涂紅塔身,并將寶鼎、銅佛拆除。從此,白塔改為紅塔,山亦稱紅塔山。其景亦由“紅塔朝暉”所取代。紅塔山有“大紅塔山”與“小紅塔山”之分。1986年6月玉溪卷煙廠拆除紅塔上的五角星,又用紅油漆涂刷塔身。用時參考3-4小時交通乘坐2路公交車在紅塔集團站下車即可門票免費開放時間全天景點位置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詳細] |
![]() | 澄江文廟坐落于澄江縣城中心,建筑規模宏大,由大門、泮池、三孔石拱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組成,全部建筑均建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巍峨壯麗、結構精巧、古樸莊嚴、整個建筑匯集了精湛的技藝,雕刻繪畫,重脊飛甍,斗拱雀替,木雕石刻都繼承了古代建筑藝術和民族風格。堪稱附近州縣廟宇之冠,也是云南省比較大的文廟之一,是澄江縣境內規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歷史沿革據資料記載,澄江文廟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間。當時建文廟已在云南興起,澄江路總管蒙古人魁納也在金蓮山建成文廟,以崇尚孔圣人。據載,自明隆慶五年(1571年),遷府城于舞鳳山下之后,改舊文廟為玉筍書院。新府城便無文廟,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任知府的黃元……[詳細] |
![]() | 通海文廟位于云南省玉溪通海縣文星街,文廟始建于元代,總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通海文廟于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通海文廟,始建于元代(清·雍正十三年《重修通海廟學記碑》載),于明萬歷年間遷建于后址,后存建筑為清初康熙、雍正之物。特別文明坊(建于雍正十一年)氣勢壯偉雄強。從整體看通海文廟,給人以殿閣層層迭起,莊嚴肅穆之感。清朝時期,在通海廟學中曾經培養出朱嶟(禮部尚書),公孫翰林的董玘、董健,有名書法家闞禎兆等。通海文廟于1998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通海文廟經明、清兩代擴建,主體建筑布局依地勢高低順序排列在縱向中軸線上,東西廊廡以對稱格局配于正殿兩……[詳細] |
![]() | 圓明寺(WonmyongTemple)位于通海縣城以西14公里的善應山麓,始建于元代,清光緒年間重修,內設大雄寶殿、玉皇閣、天王殿等建筑。1964年該寺被定為對外開放的旅游景點,1988年11月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圓明寺建于元至正年間,清咸豐年間毀于兵患,光緒年間重建。位于距通海縣城14km的河西鎮,東接九龍池公園,西北與新蒙蒙古族鎮相鄰。周圍環境優越,綠樹掩映,小橋流水,是宗教文化旅游的極佳場所。已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0年代以來,政府對大雄殿、玉皇閣、瑞蓮池進行了維修。附近鄉神投資30余萬元對大雄寶殿的十八羅漢、匾聯、釋加牟尼和觀音座進行維修,用金鍍之,甚是富麗堂皇。廟在原址上修建……[詳細] |
![]() | 富春街民居,坐落在縣城中心正北方的富春街3號,總面積647平方米。建于解放前夕,原是地主普朝富私人住宅,現為縣一幼辦公、教學用房。中式土木結構,一樓一底的瓦房,共24間。建筑結構嚴密,內部結構保護完好,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走馬串0”民居。大門氣勢雄偉,兩側石基巧奪天工,是新平縣具有特色的住宅建筑物。2001年,被列為玉溪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順城街民居建于解放前夕,位于縣城中心正北方的順城街1號。占地面積1020平方米,為正房、后花園兩進院房屋一樓一底,建筑面積612平方米。其中,正房占地339平方米,花園占地671平方米。順城街民居原是地主楊立安私人住宅,解放后,縣人民政府作縣-用房。該房屋為……[詳細] |
![]() | 黃龍山鎖水塔迎春橋位于華寧縣寧州街道,鎖水塔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41-1370),清嘉慶十五年(1810)因塔基有損,合州土庶念風水攸關而重修;迎春橋建于清咸豐二年(1852),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2012年黃龍山鎖水塔迎春橋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鎖水塔為密檐式空心方形,邊長7.8米,7級近高16米,塔基用條石砌成共6級,塔身底面邊長5.6米。塔身用0.38米×0.19米×0.06米的青磚砌筑,由底層向上逐層收攏成階梯形,檐口用磚砌成蓮瓣形,白堊粉飾玲瓏別致。迎春橋是省內跨徑較大的三孔石拱橋之一,全長27.5米,高6.6米,橋面寬5.45米,凈跨度22.85米。……[詳細] |
![]() | 通海三圣宮三圣宮位于云南通海縣楊廣鎮小新村,距縣城6公里。三圣宮始建于元末,據清乾隆《重修三圣宮碑》載:“洪武初舊有寺宇”。歷經明清歷代重建重修,現為清初和清末的建筑。寺中保存下一堂(六扇)木雕槅門,出自清末滇南木雕藝術家高應美之手,槅子門中的構圖、布局、人物造型,刀法的巧運均達到了美輪美煥的境地,被省內外學者稱之為“海內第一木雕”。三圣宮布局為三進式兩院,由大殿、后東西兩廂、中殿、前東西兩廂、前殿(重檐)及前、中、后的六個躲間組成,外設圍墻并呈船形,墻外雙溪環繞而過。難怪木雕槅門中、高應美用竹葉湊成的一首詩寫道:“水繞樓船起圣宮,雙龍勢發脈豐隆。春山擁翠千年秀,不賴丹青點染工。”詩中充分地贊……[詳細] |
![]() | 妙蓮寺大殿又稱大佛殿,位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西南部,距縣城40公里的固元村太平山南麓,座北面南。據《元江府志》記載,妙蓮寺始建于元代。明正清年間重修,后又多次維修,因改建中心小學,至今僅大佛殿較完整。大殿建在妙蓮第三臺基上,平頂歇山,廡殿屋頂屋面呈八余脊,山花向內收進,用方磚壘砌,花脊鴟獸寶頂,整體布局為正方形。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明間較大,間寬5.5米,側間較小,間寬3.2米,面闊通寬13.3米。梁柱屬穿斗結構,柱體粗大園體,柱腳粗,柱頭略細,側間柱腳外蹬,穩定性極好,斗拱碩大,較完整地保留了元代建筑的基本特點。明間為六扇五抹雕花格子門,刻工很特色,側間為方形窗,樸實大方。1985年,……[詳細] |
![]() | 它克崖畫1985年發現的它克崖畫經專家考證,成畫年代為距今三千年前后原始社會晚期,畫面描繪了古代人類的圖騰崇拜以及生產、生活情景,是少見的藝術珍品和研究古代人類社會的寶貴資料。崖畫位于青龍廠鎮它克村東北的扎營峰南麓。崖畫長19.5米,高3米,繪各種圖象92個,畫用赭紅色畫成。崖畫之上200米,有一個水平溶洞,當地人稱“陰賓洞”。洞內高大寬敞,幽深,洞口向陽,避風,干燥,適宜穴居,推斷為崖畫人居住過。崖畫畫面反映的是人類對太陽、星星、天體、自然的崇拜和對人類始祖——母親的崇拜和性崇拜。崖畫中蜥蜴是中國人的祖先——“三皇五帝”之一的重要圖騰,它體現了原始宗教圖騰與造型藝術,是珍貴的歷史遺產。198……[詳細] |
![]() | 李和才故居位于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咪哩鄉咪哩村委會咪哩村內,距縣城西南約34公里;始建于民國21年(1932年)。故居原由一組土木或磚木結構中西式建筑組成,包括家廟及廚房、住房等附屬房屋共7幢,現僅存家廟和附屬房屋6幢,占地面積2462平方米。家廟位于咪哩村東側,為前殿、正殿及兩側廂房組成的四合五天井院落,除正殿采用中國傳統建筑樣式營造外,前殿及左右廂房均為中西合璧式。家廟正殿檐枋柱頭雀替等部位均經精雕細鑿通施油飾彩繪,雕刻工藝精湛,紋飾圖案豐富華美。該家廟是李和才當年辦公及訓練家丁的場所。廚房等附屬建筑位于家廟西側,現存兩幢房屋,是李和才的起居場所,2012年1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聶耳故居位于玉溪市北門街3號,是一樓一底木結構建筑,臨街面樓下原為半截磚墻,外有護板,上部為活動木板窗,開為鋪面。街面樓下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見的浮雕圖案。聶耳1927年初中畢業后,曾隨母親彭寂寬回玉溪,于農歷6月22日至7月10日在此復習功課。聶耳故居系聶耳的曾祖父聶連登于清未所建,傳至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聶鴻儀去昆明行醫,留給聶耳的大嫂王靜珍居住。1984年9月,聶耳故居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3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將其修復一新,并建造聶耳塑像,設立管理機構,正式對外開放。用時參考1小時交通市內乘坐7、8、9、10路公交車至市醫院站……[詳細] |
![]() | 元江的梯田主要集中在羊街、那諾兩地,其中尤以那諾梯最為壯觀。那諾梯田反映了哈尼族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春天栽秧之前的梯田輪廓清晰,色彩明麗;夏日梯田綠油油、生機盎然;秋日稻谷成熟,一派豐收景象;而到了冬天,梯田云霧繚繞、變幻莫測。近萬畝的梯田沿著高聳入云的哀牢山從山腳一直“修”到山頂,層層疊疊、埂回溝轉、鱗次櫛比,把一塊塊梯田連成一級級讓人嘆為觀止的天梯。那諾梯田是哈尼族智慧的結晶,是哈尼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是世界爭奇斗艷的豐富文化中的一朵奇芭,是一種神秘的藝術神韻,是一幅巨大的動態田園風光畫,是哈尼族千百年戰勝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歷史縮影,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近萬畝的梯田沿著高聳如云的哀……[詳細] |
![]() | 河西文廟: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河西鎮內東南部,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治所遷此后重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大修。占地9000多平方米,大成殿,五間通寬19.2米,進深11.3米,高11米,單檐硬山頂抬梁式木構架,檐下坊雕刻花鳥圖案,古獅古柱,文明坊為牌樓式樣,高8米,寬13.5米,四棵飛天圓柱直承屋頂,中間兩礎石上前后有石雕獅子、麒麟各一對,青石雕刻護欄板夾柱,屋架用小型斗拱疊架支撐,宏偉壯觀,2001年4月30日,列為市第一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北城李家大院坐落于北城文星街南段,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大小分為九個組合體,每個組合體內又分為3—5個院落,僅臨街鋪面就有24間,是北城富商李盛堂(1915年—1918年)建蓋的清式民居建筑群,風格獨特,石木雕紋巧奪天工,院內具有五步一臺,十步一景的奇妙景觀。200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月,北城李家大院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云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易門龍泉寺 明清 易門縣龍泉公園,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現存為民國十四年(1925年)所建,由前殿、天井、臺階、左右廂房和大殿組成,占地面積1433平方米。大殿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建筑,面闊三開間。前殿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三層樓房,面闊七開間,較集中反映了滇中地區民國時期的建筑風格。……[詳細] |
![]() | 馬家大院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河西鎮大回村,是民國初年由馬幫商人馬同柱、馬同寬四兄弟及其父親馬原武共同創建的。大院由三座宅院組成,總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其建筑規模和院落之大實屬罕見。馬家大院采用典型的滇中“一顆印”傳統民居建筑風格,同時巧妙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展現出中西合璧的精巧設計。三大宅院各自獨立,通過巷道相互串聯。盡管空置多年,但隨處可見的貼金彩畫依然保持著昔日的輝煌色彩。 一號大院,即102號院,修建于1932-33年,是云南傳統明三暗五、走馬轉角樓合院建筑的代表。最外面是一座傳統云南式大門,起脊飛檐。進入合院的民國西洋門,上面的羅馬柱與峨山大白邑清真寺的叫拜樓非常相似。門上還可……[詳細] |
![]() | 玉溪九龍池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西北10千米的奇黎山麓的玉溪九龍池公園內,始建于元代,擴建于明清。1984年成立玉溪九龍池公園,園內以清澈旺盛的源泉、雄峻的山崖、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參天的古樹而著名。經歷代增修,留下由九龍宮、大觀樓、文星閣、觀音殿、三圣殿、聽泉樓、古戲臺、五司廟、雅集軒等9處單體建筑組成的古建筑群。九龍宮史稱龍王閣,又稱龍神祠,位于池水北邊,始建年代不詳,清雍正七年(1729年)續修,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重建。1984年修繕,基本保持原貌。古戲臺初建于明代,光緒年間重修,1984年由玉溪市人民政府(今玉溪市紅塔區人民政府)修復開放。古戲臺式樣呈品字形,土木結構……[詳細] |
![]() | 楊廣法明寺位于通海縣楊廣鎮所在的鳳山之上,座西向東,由大殿、中殿、兩廂,大門組成,占地1231平方米。大殿為三開間硬山頂建筑。法明寺于2003年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寺中現存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修建法明寺碑記》載:“粵稽(查閱)古碑志,寺創自元朝,迄今四百余載。”該寺自元朝至清·道光以前都是作為佛教的活動場所,到了清·光緒年間,因受義和團的影響,楊廣一些老百姓將其作為“神壇”使用。建國后作為學校使用至今。法明寺的中殿原始地保存了元代的建筑風貌,雖歷經數百年的滄桑,中殿的全部結構仍保存了始建時的古貌。……[詳細] |
![]() | 河西大興福寺位于云南省通海縣河西鎮(城)中,座西向東,一進院,由大門、兩廂、大殿組成,占地530平方米。大興福寺建于元朝末年,據《河西縣志》載“洪武間舊有福寺”,經明·天順、清·康熙、光緒間的重修。有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的河西舉人馬敬《舊城興福寺》詩:“剎留元至正,盛世又康熙。客問前朝事,年深五百奇。野花開未了,溪水不西之。那堪遲暮眼,悠悠人代移。”此詩明確地將大興福寺的建筑年代告訴后人,是元朝的至正年間所建。如今大興福寺重檐大殿的梁柱斗栱和屋面的瓦都保存了元代的風格。寺中保存一尊石雕山羊。經專家鑒定為元朝的遺物。大興福寺面積雖然不大,但從保存的建筑格局來看,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大……[詳細] |
![]() | 易門永寧寺位于易門縣,年代為明。……[詳細] |